学科分类
/ 19
37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病人超早期应用重组活化Ⅶ因子(rFⅦa)的疗效,及其术中应用对开颅术后颅内再出血的预防.方法回顾我院从2003年10月到2005年9月的肝移植病例,颅内出血超早期给予rFⅦa50~60μg/kg,并在开颅术中给予rFⅦa50~60μg/kg.结果503例肝移植中10例颅内出血,其中3例超早期应用rFⅦa结合手术治疗,2例治愈,1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超早期应用rFⅦa结合保守治疗1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3例开颅术中应用rFⅦa,均未出现术后再出血,治愈.结论rFⅦa可作为肝移植术后急性颅内出血早期止血治疗的选择之一.建议采用超早期和开颅术中应用rFⅦa结合神经外科手术的治疗措施.

  • 标签: 肝移植 颅内出血 重组活化Ⅶ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穿梭缝合硬脑膜悬吊法在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采用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修补治疗颅骨缺损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采用普通硬脑膜悬吊法(普通组),38例采用穿梭缝合硬脑膜悬吊法(穿梭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普通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长于穿梭组(均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穿梭组(P〈0.05)。结论穿梭缝合硬脑膜悬吊法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 悬吊 硬脑膜 缝合技术 钛网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膜联合人工硬脑膜补片在颅骨缺损修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85例患者,按一期硬脑膜修补方式分为自体膜修补组(甲组33例)、人工硬脑膜修补组(乙组16例)和自体膜联合人工硬脑膜修补组(丙组36例),对二期颅骨修补过程及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丙组分离皮瓣出血量较甲组平均减少70ml(P〈0.05),手术时间平均减少30min(P〈0.05),二期术后癫痫的发生率少于甲组、乙组(P〈0.05),术后感染、皮下积液方面三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体膜修补联合人工硬脑膜补片安全、有效,并能降低二期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自体膜 人工硬脑膜 颅骨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胰腺癌术后的应用效果及睡眠质量。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心理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27例,评估2组心理状态、疼痛感、睡眠质量与护理效果。结果:2组护理前心理状态、疼痛感与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AS、SDS、VAS与PSQI评分低,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效率高(P<0.05)。结论:对胰腺癌患者术后采取心理护理能提高其睡眠质量,缓解心理应激反应与术后疼痛感,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借鉴。

  • 标签: 心理护理 胰腺癌 睡眠质量 心理状态 疼痛感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超声显像对颅内病变显微手术中定位、实时监测及引导切除的应用价值及其优缺点。方法对62例颅内病变患者在开颅手术中分别用超声低频或高频探头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了解病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判别病灶大小并进行性质分析。监测病灶切除范围和程度。结果所有病变均可以在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并完整切除。超声图像显示病灶均呈现有别于正常脑组织的异常回声区。结论术中应用超声引导可准确确定病变,有助于指导术中病变完整切除、保护神经功能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术中超声 颅内病变 显微神经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3D重建图像技术在鞍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0例鞍区肿瘤经MRI明确诊断后,行SCTA螺旋CT重建3D图像.螺旋扫描层厚2.0mm,间距1.0mm,螺距1.0~1.25,以3.0ml@s-1速度注射对比剂120ml;用同遮盖法(SSD)重建三维图像,所建图像与MRI及手术对照.9例行伪彩SSD重建用以模拟手术入路.结果螺旋CT3D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鞍区肿瘤的形态及其与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并可显示邻近受压移位的血管;螺旋CT重建图像技术可为模拟手术入路提供重要信息.结论作为常规二维影像的补充,螺旋CT重建图像技术可提供鞍区肿瘤与邻近血管及颅骨的三维空间图像,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 标签: 鞍区 肿瘤 螺旋CT 重建图像
  • 简介:荧光示踪技术是激发光通过激发荧光基团到达高能量状态,而后产生发射光,并利用生物荧光影像分析技术直接检测活体生物体内的细胞活动和基因行为。最常用的是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随后发现的红色荧光蛋白(redfluorescentprotein,RFP)在灵敏度和信噪比方面均比GFP高,此外还有黄色荧光蛋白(yellowfluorescentprotein,YFP)等,这为基于GFP的体内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互补工具。随着荧光蛋白在细胞生物学上的广泛应用,使活体细胞显像问题得以解决,并且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荧光蛋白可以对各种细胞过程进行显像示踪,这些蛋白可作为报告基因,独特的荧光光谱能在体内外对尚未明确的细胞过程进行示踪。比如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在细胞水平有何异常?荧光蛋白的活体成像能观察各种肿瘤模型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发展,包括肿瘤最初的发生,肿瘤细胞随后的迁移和入侵,转移播种,生成血管以及肿瘤和宿主微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等。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各个阶段的研究中,本文就近些年来荧光示踪技术在肿瘤细胞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研究和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绿色荧光蛋白 肿瘤发生发展 应用 protein 示踪技术 红色荧光蛋白
  • 简介: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有了很快的发展,各种辅助及引导方式在高血压脑出血的应用价值与常规微创显微手术比较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方面的研究尚少见报道[1]。本文为了解术中超声等辅助及引导方式的实际应用价值,针对这一问题选择了65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进行疗效对比分析,比较二者颅内血肿完全清除率,术后脑梗塞发生率;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小骨窗开颅 术中超声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DSA图像测量技术在介入神经放射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介入中心1035例患者在进行介入神经放射学检查及治疗过程中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病变及正常血管影像进行测量。结果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本组病例中的血管及病变进行测量,应用直径为10mm的正圆形不锈钢球作为参照物,并且尽可能将其放置在与预测量血管或病变同侧同一平面位置接近的部位,其测量数值较少产生误差;应用三维重建系统对旋转DSA三维重建的图像也可进行精确测量。结论DSA图像测量技术对介入神经放射学检查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介入操作医生选择合适的支架、保护过滤伞、弹簧圈及扩张球囊等材料的种类、型号至关重要。

  • 标签: 放射学 介入性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图像后处理 测量技术
  • 简介:目的:建设基础护理慕课网络教学平台并应用于课堂辅助教学,提升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方法:以网络教学平台的慕课式课程设计为支点,通过申请开课、创建课程门户、建设教学资源库、完善移动学习终端建设等步骤完成课程建设,并通过发布视频任务、发起网上讨论、布置课后测验、计算机随机组卷考试等方式应用于课堂辅助教学。结果:2015年9月到2016年2月,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共完成教师发布的单元测验和视频任务点43个,平台访问次数达39528人次,师生共参与讨论话题672个。结论: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与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仅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学习的瓶颈,实现了网络大数据监督下学生的自主课外学习管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辅助。但如何进一步改善教学设施,引导学生诚信学习,实现课堂和网络教学有机融合是慕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 标签: 慕课 网络教学 基础护理
  • 简介:S100蛋白是一种分子量较小(10~12ku)的EF-手型钙结合蛋白,通过对钙离子的调节及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在体内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在细胞增殖、分化,肌肉收缩、基因表达、分泌及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1965年Moore等首先在牛脑组织中发现S100蛋白,因其在中性饱和硫酸铵中100%溶解而得名。现已发现S100蛋白家族成员20个,S100B蛋白为其中一员,

  • 标签: S100B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4R危机管理理论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从缩减、预备、反应、恢复4个阶段对护理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各阶段护理风险的应对策略,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结果:4R危机管理理论为护理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护理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4R模式 风险管理 护理管理 患者安全
  • 简介: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在护理本科生急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在急诊科实习的72名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n=36)和实验组(n=36),对照组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法,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比较两组学生理论考试、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并调查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认可程度及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综合能力考核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同时主观认可并乐于参与PBL教学。结论:PBL教学模式应用到护理本科生急诊实习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标签: 急诊护理 PBL 教学
  • 简介:英语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日趋普遍。本文主要介绍双语教学模式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的实践现状,探讨如何提高脑血管病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以适应医学的进步和当前的国际医疗环境。

  • 标签: 教育 双语 脑血管病
  • 简介:术中磁共振(iMR)被认为是神经外科非常重要的影像指导工具。本文就iMR的发展,iMR在胶质瘤切除术、儿童低级别胶质瘤切除术、经鼻蝶手术、脑病变活检术、脊柱、颅颈交界区手术、功能神经外科、脑移位、功能成像和功能导航、血管性病变手术,及术后病人颅内情况监测中的应用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中磁共振 中的应用 发展神经外科
  • 简介:目的总结Onyx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栓塞治疗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方法应用Onyx对10例DSA确诊的颅内AVM进行栓塞治疗。AVM的直径在3~8cm,其中直径大于6cm的大型AVM6例。选用Ultraflow或Marathon微导管。每支供血动脉的注胶时间10-45min。结果栓塞结束时复查血管造影,畸形血管团闭塞30%-50%1例,50%-80%2例,80%-90%4例,90%以上3例。术毕1例患者将微导管留置体内。全部病例随访2-12月无再出血。结论应用Onyx栓塞AVM可以较长时间的注胶,娴熟掌握注胶技巧和控制返流能够提高AVM的栓塞疗效。

  • 标签: ONYX 颅内动静脉畸形 栓塞
  • 简介:甘露醇一直作为治疗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的常规药物,但目前临床疗效争议较大,而且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文章就甘露醇的药理学作用、脱水降颅压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做了综述。

  • 标签: 甘露醇 脑血管病 患者 临床应用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低频段小探头B超(LFSPU;频率范围3-9MHz)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利用LFSPU辅助颅脑手术的病例98例,其中脑肿瘤68例,脑脓肿12例,婴幼儿脑积水分流手术10例,脑内血肿8例。结果婴幼儿前囟或3cm×2cm骨窗即可满足LFSPU探头置放和探测需求,探测距离在7cm以上,探测到最小病灶直径为1.0cm,最深5.5cm。LFSPU均显示所有病灶、脑室端分流管和脓肿穿刺针,定位成功率为100%;肿瘤病灶切除后,术中LFSPU发现残留肿瘤23例,继续切除16例(病理学证实为肿瘤13例),7例因残留病灶位于重要区域未进一步切除。结论术中LFSPU可通过小骨窗和未闭前囟进行探测,实时动态监测手术过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术中B超 低频段小探头B超 效果
  • 简介: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切除术,又称颈动脉外膜剥离术、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等,目前尚无统一命名,主要通过手术切除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术式已在神经外科领域应用数十年,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应用范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主要应用于脑缺血性疾病(如烟雾病)及脑性瘫痪的外科治疗。现将该术式的历史沿革、相关解剖、手术方法、临床应用及可能机理作一综述。

  • 标签: 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切除术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