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国产达铂(NDP)联合长春瑞滨(NVB)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36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NSCLC患者,临床分期IIIB~Ⅳ期,失去手术机会,应用NDP80~100mg/m^2,静脉滴注,d1,NVB25~30mg/m^2,快速静脉滴注,d1、d8,28天为1个周期,用药3个周期后进行评价,并观察同期采用顺铂(PDD)联合NVB化疗的IIIB~Ⅳ期NSCLC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结果:NDP组36例,CR2例,PR14例,NC14例,PD6例,总有效率(CR+PR)为44.4%,PDD组有效率45.O%;中位生存时间NDP组6.5个月,PDD组6.7个月,无明显差异(P〉0.05)。NDP组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率80.6%,III~1V度下降为36.1%,其次是消化道反应,未发现明显的肝肾毒性、周围神经毒性等。结论.围产NDP群会NVB治疗中晚期NSCLC疗效与PDD联合NVB相当,但毒副反应减轻,耐受性好。

  • 标签: 奈达铂 长春瑞滨 非小细胞肺癌 联合化疗
  • 简介:目的观察达铂胸腔热灌注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62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排尽胸腔积液后对照组31例予达铂胸腔灌注化疗,研究组31例予46℃达铂胸腔热灌注治疗,评价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为64.52%(P〈0.05)。研究组胸痛、疲乏感、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2.90%、19.35%、6.45%,对照组分别为38.71%、48.39%、29.03%(P〈0.05)。结论达铂胸腔热灌注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近期疗效好,安全性较高,患者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肺肿瘤 奈达铂 胸腔热灌注 恶性胸腔积液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观察国产达铂(NDP)联合长春瑞滨(NVB)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6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晚期NSCLC,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NDP80mg/m^2,静滴,d1;NVB25mg/m^2,静滴,d1、d8。对照组采用顺铂80mg/m^2,静滴(联合水化),平均分在连续3d内使用;NVB25mg/m^2,静滴,d1、d8。两个方案均为28天为1个周期。按照WHO标准进行评价。结果:46例均可评价疗效,观察组25例,其中3例CR,5例PR,10例SD,7例PD,有效率(RR)为32.0%(8/25);对照组21例,1例CR,4例PR,8例SD,8例PD,RR为23.8%(5/21),两组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抑制是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了对照组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外(P〈0.05),两组的其他不良反应相近(P〉0.05)。结论:国产NDP联合NVB方案治疗晚期NSCLC疗效较好,胃肠道反应小,病人耐受好。

  • 标签: 奈达铂 长春瑞滨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 简介:目的观察西雅预防宫预癌化疗所致胃肠反应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格拉司琼比较。方法对收治的宫预癌32例,随机分为西雅组和格拉司琼组(A组和B组),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化疗后0~6h,西雅对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控制率与格拉司琼相似,但在0~24h,西雅组对食欲不振的改善率为68.8%,明显优于格拉司琼对食欲不振的改善率(43.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主要为头痛。结论西雅能有效预防化疗药物所致胃肠反应,作用时间长,是良好的化疗止吐药。

  • 标签: 奈西雅 格拉司琼 食欲不振 癌化 化疗 预防
  • 简介: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尤其是河南林州地区发病率居全国之首。由于食管癌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易被患者或医生忽视,就诊的患者大多为中晚期,尽管采用手术、放疗等方法治疗,仍不能达到满意效果。随着化疗药物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全身化疗在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疗中已占据重要地位。既往常用顺铂(DDP)与氟尿嘧啶(5-FU)联合化疗,由于DDP不良反应较大,包括肾功能损害和消化道反应等,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很多患者难以耐受。

  • 标签: 奈达铂 替加氟 化疗 晚期食管癌
  • 简介:一代天骄史蒂夫·乔布(SteveJobs)于2011年10月5日因胰腺神经内分泌细胞癌(胰腺恶性肿瘤的一种)辞世,终年56岁。人们获悉后怀着惊愕、惋惜、感慨、追忆等心情的同时,也会思考着……作为每天与癌症打交道的病理医生,我在阅读了媒体有关乔布报道中有限的病史后,不由自主地竟想说一句:“以身试‘癌’不可取!”

  • 标签: 抗癌 胰腺恶性肿瘤 神经内分泌 病理医生 细胞癌
  • 简介:目的观察紫杉醇(PTX)联合达铂(NDP)和氟尿嘧啶(5-Fu)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晚期食管癌30例,PTX135~175mg/m^2,静脉滴注,第1天;NDP80~100mg/m^2,静脉滴注,第2天;5-FU50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21天为1周期,连续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全组30例均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7例,总有效率63.3%(19/30)。主要毒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较轻,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结论PTX联合NDP和5-FU治疗晚期食管癌近期疗效高,耐受性好,值得进一步观察应用。

  • 标签: 紫杉醇 奈达铂 氟尿嘧啶 食管癌 化学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伊立替康(CTP-11)联合达铂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8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诊断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伊立替康90mg/m2,d1、8;达铂80mg/m2,分3天静脉滴注。每3周为1个周期,用药至疾病进展或化疗相关毒副反应不能耐受时观察疗效。结果48例入选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有效率为89.6%,疾病控制率达95.8%,中位总生存期为13.5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TTP)为7.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33.3%)、腹泻(16.7%)和恶心、呕吐(4.2%)等。结论伊利替康联合达铂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可作为一线化疗方案的选择。

  • 标签: 伊立替康 奈达伯 小细胞肺癌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达铂(NDP)联合多西他赛(TXT)及多西他赛单药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安全性及生存期。方法人组病例为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联合组:达铂80mg/m^2加入等渗盐水500mL中静滴2h,第2天;多西他赛75mg/m^2静滴,第1天,每21天为1周期。单药组:多西他赛75mg/m^2静滴,第1天,每21天为1周期。每例至少接受2个周期化疗后评价疗效,患者最多接受6个周期化疗。结果联合组28例中CR0例,PR7例,总有效率25.0%,疾病控制率71.4%;单药组23例中CR0例,PR4例,总有效率13.0%,疾病控制率60.9%。中位疾病进展时间联合组5.2个月,单药组4.4个月,无显著差异。联合组白细胞下降24例,占85.7%,其中Ⅲ/Ⅳ度占28.5%,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下降分别占21.4%和42.8%,有2例Ⅲ度血小板下降。单药组白细胞下降11例,占47.8%,其中Ⅲ/Ⅳ度占4.35%,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下降分别占17.4%和13.0%,均为Ⅰ度下降。两组比较血液学毒性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达铂联合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NSCLC有较好疗效,毒副反应可防可控,可供临床安全使用。

  • 标签: 奈达铂 多西他赛 二线治疗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临床约2/3以上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大多数失去手术机会,单纯放疗或手术效果均不理想,应采用综合治疗。同步放化疗作为一种新的综合治疗模式旧0,以较好的疗效越来越得到临床的肯定和广泛应用。我科自2005年3月~2006年8月采用国产达铂(捷佰舒)加替加氟联合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奈达铂 替加氟 放射治疗 中晚期食管癌
  • 简介:目的:探讨塔品碱衍生物TPD7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阐明TPD7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划痕法、Transwell小室侵袭法检测MCF-7和ZR-75-30细胞的迁移和侵袭。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MMP9、β-catenin及c-Myc的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β-catenin及c-Myc的mRNA表达。结果:TPD7对MCF-7细胞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下调MMP9、β-catenin、c-Myc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TPD7抑制乳腺癌MCF-7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可能是通过Wnt信号通路抑制上皮-间质转化。

  • 标签: TPD7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乳腺癌
  • 简介:颈椎前路手术包括颈椎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corpectomyandfusion,ACCF)、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andfusion,ACDF)等,在临床广泛开展,其术后感染发生率极低。回顾文献,既往报道多建议积极清创引流。笔者联合应用利唑胺及利福平治疗了1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发生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经1年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颈椎 葡萄球菌感染 表皮葡萄球菌 利奈唑酮 利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