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全自动气囊仿生助产仪分娩技术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1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2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全部产妇分成两组,100例对照组产妇选择常规方式进行分娩,100例观察组产妇则选择全自动气囊仿生助产仪助产分娩技术进行分娩,对分娩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剖宫产率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产程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会阴侧切率和产后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妇产后的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全自动气囊仿生助产仪分娩技术能让产妇的产程有效缩短,让产妇出血量和痛苦有效减少,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同时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对产后抑郁进行有效预防,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全自动 气囊仿生助产仪 分娩技术 产妇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60例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录治疗的6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0例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胸腹部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重现等技术对其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重建图像进行诊断,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二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情评价、病变部位及累及范围的定位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统开放手术与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66例脊柱结核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33例,观察组采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以及化疗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脊柱结核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患者出血量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脊柱结核 传统开放手术 CT引导 经皮微创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128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量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7例腹部CT扫描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14例,行128层螺旋CT扫描,B组13例,行轴位阶段扫描。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两组扫描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噪声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X线的辐射剂量明显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使用128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所获得的图像均有较高质量,但是轴扫技术的腹部CT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128层螺旋CT扫描,更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128层螺旋CT 轴扫技术 腹部CT 辐射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依据随机原则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35例采用CT扫描,观察组35例采用核磁共振扫描,对比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在股骨头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的疾病检出率与分级准确度与行CT扫描的对照组更高,数据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应用CT与磁共振技术进行检查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相比之下核磁共振技术的检出率更高。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CT 磁共振技术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在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2例烧伤残余创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分别应用新鲜冰冻血浆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生理盐水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细菌清除率以及后续植皮疗效。结果研究组的各项数据指标均优于参照组,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烧伤残余创面的治疗中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术联合新鲜冷冻血浆,可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细菌清除率,改善后续植皮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 新鲜冷冻血浆 生理盐水 烧伤残余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超声引导技术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置管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行长轴平面内超声引导,n=42)与对照组(行短轴平面外超声引导,n=42),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长轴平面内技术取得的穿刺成功率较高,可作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置管优选方案。

  • 标签: 超声 感染性休克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脊柱系统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患者,分别予以显微内镜下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和经皮椎间孔镜下行脊柱系统技术治疗,将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治疗优良率(76.47%)低于观察组(94.12%),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2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疼痛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切口长度更短、疼痛评分更低,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脊柱系统技术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微创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可以在临床上予以推广使用。

  • 标签: 椎间孔镜 脊柱系统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表法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研究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术,在此过程中,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具体比较内容为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状况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手术前有所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可减轻患者疼痛状况,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手术时间,可以被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复发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地中海贫血(地贫)筛查中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接受地贫筛查的个体作为试验研究样本,梳理分析病例资料,挑选出符合试验要求的3000例纳入试验序列,所有受试个体均接受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分析筛查,并与基因分析结果比较,对比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三项指标方面的组间差异性。结果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检出异常818例,毛细管电泳检出β地贫表型阳性、HbCS、HbH病、α地贫表型阳性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9.78%、92.79%、99.87%、81.89%和98.27%、97.88%、97.95%、94.96;而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方面,五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均显著,CE检测结果明显差于基因分析结果(p<0.05)。结论在地贫临床筛查中,全自动毛细管电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方面效果明显,且能够有效筛查出HbH、HbCS。

  • 标签: 地中海贫血 全自动毛细管电泳 基因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技术问题治疗四肢骨折的经验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16年3月2016年12月,对80例四肢长骨骨折的患者应用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技术进行了手术内固定治疗。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21~72岁,平均36岁。结果本组病例切口均顺利愈合,术后7~21d出院。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10个月。分别按Neer、和评分评价术后相应肢体功能,优55例,良21例,中4例,总体满意率95%。结论应用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技术治疗四肢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 标签: 微创 钢板 内固定 四肢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电分析技术在帕金森病并发认知功能损害及无认知损害者早期诊断的应用。方法用定量脑电图(qEEG)对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0名帕金森病(PD)并发认知功能损害及无认知损害患者,33名患有一般性头病头晕的神经症患者(对照组)的脑电图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将PD按MMSE成绩分为痴呆和非痴呆两组。结果PD患者的慢波(δ、θ频段)功率值显著增加,而快波(β1、β2频段)功率值显著降低。PD痴呆组的δ波功率值与PD非痴呆组相比进一步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qEEG,可评定PD的认知功能,是评定PD的有效手段之一。qEEG可在PD早期进行评定,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帕金森病 认知功能 定量脑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3.0T磁共振ASL技术、DSC技术应用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取2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疾病组)和2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组)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3月至2017年9月。都接受3.0T磁共振ASL灌注成像和DSC-MR灌注成像。观察并发症,对比各项检查结果。结果在DSC-MR灌注成像出现造影剂外渗(正常组2例、疾病组3例);正常组双侧大脑半球灰质脑血流量(64.25±7.42ml/100g·min)高于白质(p值<0.05),ASL、DSC获得的局部脑血流量比值相差不大(p值>0.05);疾病组20例选取感兴趣区40个,ASL、DSC表现一致35个,5个表现不一致,表现一致35个包括低灌注28个,高灌注7个,28个低灌注且表现一致的局部脑血流量比值相比,ASL更低(DSC0.89±0.13,ASL0.79±0.11),p值<0.05。结论判断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流灌注状态时,3.0T磁共振ASL、DSC一致性良好,但3.0T磁共振ASL对脑组织低灌注敏感性更高,并且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具有无创性,应用价值更高。

  • 标签: ASL DSC 老年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腰椎骨折患者,观察分析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顺利治疗的35例腰椎骨折患者,35例腰椎骨折患者分别应用X线检查和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度。结果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临床诊断结果的符合率明显比X线检查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腰椎骨折患者,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结果的符合率,有利于提高腰椎骨折诊断的正确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CT三维重建技术 腰椎骨折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优质护理对老年住院患者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及患者配合情况、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行静脉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同时行优质护理干预,后对比两组患者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配合度及临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配合度评分(72.54±4.59)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73.68±5.14)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静脉治疗的老年住院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配合度及满意度。

  • 标签: 优质护理 老年住院患者 静脉治疗 技术操作 配合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在提高放射科护理质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80例放射科患者,随机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待检时间和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PDCA改善循环法后患者满意度、待检时间和护理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给予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护理干预,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降低了待检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探索。

  • 标签: PDCA改善循环法 放射科 护理安全管理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6年6月-2017年3月收纳的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通过MSCT检查,数据采用MPR、VR和MIP等成像技术分析,统计患者分型、真假腔形态及内膜破口数量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真假腔,动脉期真腔强化CT平均值和假腔强化CT平均值分别为(326.1±91.2)Hu和(279.5±87.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过程中表现出操作简便、安全精准和快速成像的优势,可作为作首选检查方式。

  • 标签: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三维重建技术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制衔接管加喉罩通气技术施行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1年内收治的需使用纤支镜诊治的患者100例,按照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纤支镜检查和治疗,观察组使用自制衔接管加喉罩通气技术施行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生命指征平稳,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通过自制衔接管加喉罩通气技术可明显改善纤支镜诊治安全性,增加舒适度,使常规纤支镜不能进行的危重患者得到诊治,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自制衔接管 喉罩通气技术 无痛纤维支气管镜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欣母沛联合子宫背带缝合技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护理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实施剖宫产产后出血的70例产妇,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产妇给予缩宫素联合传统缝合术进行治疗,研究组产妇给予欣母沛联合子宫背带缝合技术进行治疗,对治疗后两组产妇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产妇术中、术后2h及术后24h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8.5%)明显低于对照组(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欣母沛联合子宫背带缝合技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具有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的特点,另外再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不仅提高了产妇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产妇的幸福指数,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欣母沛 子宫背带缝合技术 剖宫产 产后出血 临床效果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应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03月~2018年03月我总院接收诊断治疗的104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通过采用抛硬币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52例患者,予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组为52例患者,予以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诊断,比较两组中枢神经系统各疾病检查情况。结果比较分析研究组脑梗死检出率为(98.08%)、脑出血检出率为(96.15%)、帕金森病检出率为(90.38%)、短暂性脑缺血检出率为(94.23%),均高于参照组脑梗死检出率(86.54%)、脑出血检出率(80.77%)、帕金森病检出率(75.00%)、短暂性脑缺血检出率(78.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应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分析,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MRS)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帕金森病(PD) 脑梗死(CI) 短暂性脑缺血(T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