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分析于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分析于浩

于浩

益阳市中心医院CT室湖南益阳413000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依据随机原则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35例采用CT扫描,观察组35例采用核磁共振扫描,对比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在股骨头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的疾病检出率与分级准确度与行CT扫描的对照组更高,数据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应用CT与磁共振技术进行检查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相比之下核磁共振技术的检出率更高。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CT;磁共振技术;诊断

股骨头坏死使一种临床常见的骨关节疾病,发病早期多为位于股骨头负重区域出现病变,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也会改变股骨头结构,引发炎症反应,严重时也会导致功能障碍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选取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方法进行检查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因此,本文特对股骨头坏死应用CT与磁共振技术的诊断的临床意义进行对比研究,现将研究作以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均与临床股骨头坏死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知情自愿条件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已将存在心、肾、肝等严重疾病坏死者排除。将70例患者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8.25±6.67)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6.51±4.28)年;观察组35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6.73±6.47)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97±4.48)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性较高。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CT检查,采用CT扫描仪进行检测,指导患者取仰卧体位,调整扫描仪参数达到合适状态,层厚为3mm,层距为3mm,对患者股骨头进行夹层扫描。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检查,采用核磁共振扫描仪,指导患者取仰卧体位,调整扫描参数,层厚为3~5mm,层距为2mm,对病灶部位开展横断面与冠状位扫描。观察分析两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的检出情况,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与股骨头坏死分级。

1.3分级标准

Ⅰ期:CT扫描与磁共振检查为阳性,X线表现正常;Ⅱ期:股骨头斑片状,密度不均,出现硬化、囊肿表现,应用X线平片与CT检查无塌陷表现,磁共振检查髋臼无变化;Ⅰ期与Ⅱ期:①股骨头病变范围在15%~30%之间,②骨头病变范围>30%,③磁共振检查范围<15%;Ⅲ期:正侧位摄片均出现新月征,①新月征长度<15%或者关节面塌陷程度<2mm,②新月征占关节面的15%~30%或塌陷2~4mm,③新月征长度>30%,关节面塌陷>4mm;Ⅳ期:关节面塌陷变扁,间隙下肢,髋臼坏死,出现囊性病变、囊肿、骨刺等表现症状[2]。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用(x±s)描述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n(%)]描述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时,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疾病的阳性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35例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的阳性患者31例,阳性检出率为88.57%,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CT检查的阳性患者24例,阳性检出率68.57%,两组阳性检出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X2=4.1576,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疾病分期检出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病情分级方面比较,Ⅰ期与Ⅱ期的检出例数表无明显差异(P>0.05),在Ⅲ期与Ⅳ期检出例数方面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两组疾病分期情况比较

3讨论

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疼痛,多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与静息痛,好发于髋关节及大腿近侧,疼痛症状可放射到膝盖处。早期诊断对于股骨头坏死预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临床多采用CT、磁共振技术等影像学方式进行检查诊断。CT扫描可对患者全身组织进行扫描检查,对于患者的全身状况可有效辨别。核磁共振技术主要是对机体软组织进行重点扫描并进行判断。两种检查方法扫描后获得成像图像,可获取临床信息,观察诊断患者病情,可通过三维人体解剖图对机体微弱变化进行有效辨别,与正常组织比较,可清晰显示病变组织的范围、病变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利依据[4]。两种检查方法的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CT扫描是通过X射线穿过人体的强度与作用程度,以及被穿过物体厚度之间的正比关系,并将获取的X线信息上传至数据占转化为相应电信号后处理获取数字矩阵,利用计算机图像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最终获取三维图像。核磁共振技术则是将人体置于相应磁场中,吸收电磁能量后释放不同频率的电信号被相应装置吸收后,经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处理,可转换为三维图像。

在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应用CT检查可仔细观察细微骨折,准确判断是否出现坍塌的关节,准确测量坍塌面积与大小,有利于早期诊断。磁共振技术可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病灶进行检测,主要是由磁共振技术中的信号改变较为多样,可对不同层面病变组织的代谢水平进行有效反映,对于骨内炎症、肿瘤等病变范围进行准确诊断,在多种骨组织病变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随着临床科技水平的提升,核磁共振技术得到了大幅发展提升,分辨率水平明显提高,获取的图像质量具有较高优势,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可有效显示患者股骨头病变位置,范围,准确评价股骨头坏死的分期情况,有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定。

据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股骨头坏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均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但相比之下,核磁共振的检出率更高,尤其是在Ⅲ期、Ⅳ期,诊断准确率更高。

综上所述,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应用CT与磁共振技术进行检查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相比之下,核磁共振在疾病分级检查确诊度与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CT,但CT检查费用相对较低,因此临床检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占吉.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分析[J].临床医学,2016,36(4):123-125.

[2]秦波,张辉,张兴云,等.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4):1827-1828.

[3]王俊琴,刘辉,WangJunqin,等.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治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11):1673-1676.

[4]刘晓甜.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比较研究[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6):00075-00075.

[5]郭丽娟.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比较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6(47):167-167.

[6]朱天生,樊荣.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对比[J].医学信息,2016,29(15):21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