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激光闭合术与泡沫硬化剂闭合术治疗轻中度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共86例,均为本院治疗的轻中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治疗时间在2022年6月—2023年5月。随机分组,对照组43例,实施内激光闭合术;观察组43例,实施泡沫硬化剂闭合术。对手术指标、凝血指标、炎性指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P>0.05。观察组的t-PA高于对照组,PAI-1、Fib、IL-10、IL-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内激光闭合术相比,泡沫硬化剂闭合术治疗轻中度下肢静脉曲张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并减轻炎症反应。

  • 标签: []腔内激光闭合术 泡沫硬化剂闭合术 轻中度下肢静脉曲张
  • 简介:目的对比内治疗与自体静脉转流术对膝下动脉闭塞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与自体静脉转流术的膝下动脉闭塞的TAO患者,对比两种方法的围术期并发症、早期失败率、保肢率、通畅率及溃疡愈合时间等。结果共纳入83例患者,96条肢体,其中内治疗组40例(47条肢体),自体静脉转流组43例(49条肢体),所有患者均有严重肢体缺血(CLI)表现。平均随访时间为26个月(3-48个月),总体保肢率为88.54%(85/96),共11条肢体因症状加重接受踝上截肢术。内治疗组保肢率为87.23%,自体静脉转流组8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一期通畅率内治疗组1年为51.43%,3年为19.00%;二期通畅率1年为65.13%,3年为47.89%。自体静脉转流组一期通畅率1年为71.24%,3年为60.52%;二期通畅率1年为80.98%,3年为68.87%。内治疗组通畅率较自自体静脉转流组低(P〈0.01)。溃疡愈合时间内治疗组为(4.5±3.1)个月,自体静脉转流组为(3.2±2.4)个月,内治疗组溃疡愈合时间较自体静脉转流组长(P=0.047)。结论内治疗的保肢率与自体静脉转流术相当,尽管通畅率较低,但再次治疗程序简单,创伤小。特别是对于缺乏膝下流出道或合适大隐静脉移植物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 标签: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膝下动脉闭塞 腔内治疗 自体静脉转流术
  • 简介:目的总结手术取栓联合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经验与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3月,我院对23例Cockett综合征并发急性下肢DVT患者进行经股静脉切开取栓联合同侧髂静脉内介入治疗。男8例,女15例;年龄36~76岁,平均59.3岁。血栓累及左侧髂股静脉者21例,累及右侧髂股静脉者2例。患肢表现为明显肿胀、疼痛,术前经血管超声诊断明确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前均先置入下静脉滤器,取栓后经同侧股动脉顺行造影确诊Cockett综合征,对髂静脉重度狭窄段介入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28枚自膨式血管支架。1例术后伤口出现血肿,经保守治疗治愈。随访时间为3~26个月,平均11.7个月,患者均未出现血栓复发。采用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形式对患者进行评价,21例患者符合治愈标准;2例患者符合治疗好转标准。结论手术取栓联合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急性DVT的方法安全、有效,早期临床结果满意,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腔内介入 取栓术 COCKETT综合征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镜手术应用无菌巾制作的镜器械放置袋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9年 1月至 4月接收镜手术治疗的 20例患者为对照组, 2020年 1月至 4月接收镜手术治疗的 2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手术器械摆放平台,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无菌巾制作镜器械放置袋,对两组手术器械损耗率与手术医师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使用的 150件镜器械总损耗率为 2.67%,对照组术中使用的 146件镜器械总损耗率为 16.4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手术医师满意度为 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 60.00%的满意度( P< 0.05)。结论:在镜手术中,应用无菌巾制作镜器械放置袋,可显著降低镜手术器械的损耗率,提高手术医师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无菌巾 腔镜器械放置袋 腔镜手术 器械损耗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超声在诊断宫积液中的应用及漏误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1月9日收治的一例宫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其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常规、凝血四项、肿瘤标志物等均正常;妇科检查:阴道清洁度良好;尿常规正常;血凝四项无异常。入院后患者因月经量过多而住院治疗,给予患者常规治疗。结论:要注意充分发挥超声检查在宫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提高宫积液鉴别诊断能力,减少漏诊、误诊情况发生。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检查在宫积液中有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腔内超声  诊断  宫腔积液  应用  漏误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低镜手术器械的维护费用,缩短维修周期,提高临床使用率。方法将本院2017年10月后进行单把培训并附拆装配置图的新购镜器械使用情况列为观察组,与之前未单把培训无拆装配置图的镜器械使用情况列为对照组,两组器械进行错配率、损坏率、维修频次及费用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错配率、损坏率及维修频次、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进行腔镜器械单把培训并附拆装配置图,可以明显降低器械的维护费用,提高临床使用周转率。

  • 标签: 腔镜器械 配置图 正确维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术(TCRA)治疗宫粘连(IUA)的疗效。方法68例宫粘连患者,均采用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术治疗,术后辅助雌孕激素替代治疗。比较不同宫粘连程度患者术后月经改善情况、治疗效果。结果68例患者中月经量增多56例,月经改善率为82.35%(56/68)。其中Ⅱ度宫粘连患者月经改善率为93.02%,Ⅲ度为71.43%,Ⅳ度为25.00%,Ⅱ度宫粘连患者月经改善率均高于Ⅲ、Ⅳ度宫粘连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宫粘连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Ⅲ、Ⅳ度宫粘连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术并配合术后辅助激素治疗对于治疗宫粘连效果显著,术前宫粘连越轻,月经恢复越好;随着宫粘连程度越重,其治愈率呈下降趋势。

  • 标签: 宫腔粘连 宫腔镜 宫腔粘连分离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镜设备管理与镜器械清洗保养的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该医院内的160台手术室镜设备与器械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n=80),常规组所使用的手术内镜设备进行普通管理,内镜器械设备,经过常规的消毒,清洗以及保养工作后再使用,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清洗。比较两组的感染率和消毒效果。结果研究组与常规组内镜消毒合格情况与感染情况的对比,其中研究组中合格率为100%,常规组中的合格率则为74%,感染率也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室镜内的设备进行正确的保养和管理,可有效的提高消毒质量,保证内镜器械使用的安全性,避免由于器械原因所造成的感染,从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手术室 腔镜设备 管理 机械清洗
  • 简介:目的:分析对比完全镜甲状腺手术与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的创伤应激反应及微创效果。方法:95例患者行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辅助组),58例行完全镜甲状腺手术(完全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应激创伤指标IL-6、TNF-α、CRP。结果:手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IL-6、TNF-α、CRP均明显上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辅助与完全镜甲状腺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微创效果均较好,术者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术式。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内窥镜检查 应激障碍 创伤性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单和双Fogarty导管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ALEAE)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接受单Fogarty导管取栓组(SF组)(52例,55条患肢)和双导管取栓组(DF组)(25例,28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手术死亡率、截肢率、膝下动脉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踝/肱指数(ABI)、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SF组[(0.68±0.08)vs(0.17±0.16)]和DF组[(0.93±0.11)vs(0.15±0.18)]术后AB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均<0.001)。DF组的一条或以上膝下动脉开通率(78.6%vs52.7%,P<0.001)、ABI改善程度(0.78vs0.51,P<0.001)优于SF组。DF组截肢率(7.1%vs14.5%,P<0.01)、并发症发生率(20.0%vs51.9%,P<0.001)低于SF组。而DF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SF组[(143±15.8)minvs(85±13.5)min,P<0.001)]。结论双Fogarty导管取栓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更好的选择。

  • 标签: 下肢 动脉栓塞 FOGARTY导管 取栓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镜护理专科组在手术室镜管理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在手术室成立镜护理专科组,从人员培训、器械管理、手术配合等方而进行规范化管理,观察比较实施前后镜器械准备准确率、手术医生满意度及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结果实施后镜器械准备准确率、手术医生满意度及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均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手术室中成立镜护理专科组,可明显提高腔镜器械准备准确率、手术医生满意度及患者切口愈合率,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 标签: 腔镜护理专科组 手术室腔镜 效果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135-01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分布特点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患者首先行下静脉滤器置入术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再次脱落,在此基础上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栓分布情况,利用导丝导管迅速开通栓塞血管,恢复栓塞血管内血流,每24h给予50万U尿激酶,连续72h肺动脉小剂量置管溶栓,24h后行肺动脉造影,观察残留血栓分布,及时调整溶栓导管位置。72h时再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流恢复情况并拔管,根据DSA图像应用血管造影机自带容量测量软件工具计算血栓残留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症状者利用导丝导管对栓塞血管迅速开通,观察血栓开通后下肢症状缓解变化。治疗期间每隔24h抽血行血凝分析1次,观察患者术后是否有渗血、出血增加的现象。结果对8例患者共栓塞肺动脉分支24支,其中双肺动脉4个大分支栓塞患者1例,双肺动脉3个大分支栓塞者6例,双肺动脉2个大分支栓塞者1例。治疗后72h肺动脉造影显示血栓残留量〈20%者20支,20%~50%者2支,〉50%者2支。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血管内治疗后下肢肿胀、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72h后症状基本缓解。治疗期间8例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未出现渗血、出血增加的现象。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血栓分布以肺动脉3支分支血栓多见,血管内治疗及小剂量置管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血栓 急性肺栓塞 血管 腔内治疗
  • 简介:BCS合并IVC血栓A.IVC造影+置管溶栓术前MR延迟期增强扫描冠状位图像;B.IVC造影+置管溶栓术中DSA,溶栓效果不佳;C.IVC造影+置管溶栓术后口服利伐沙班6个月,复查MR增强扫描冠状位图像;D.口服利伐沙班6个月后IVC血管成形术中DSA患者男,47岁,因“反复双下肢水肿伴色素沉着5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既往无肝病史及长期饮酒史。查体:肝肋下3cm,脾肋下4cm;胸腹壁可见纵行曲张静脉,血流方向由下至上,双下肢及阴囊肿胀,双下肢色素沉积。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12.0μmol/L,白蛋白26.9g/L,凝血酶原时间11.30s。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B级。MR:下静脉(inferiorvenacava,IVC)近膈面处可见膜性带孔狭窄,IVC肾静脉开口以上水平可见血栓形成,约4.0cm×2.0cm×1.5cm(图1A),奇静脉、副奇静脉等IVC侧支血管开放、扩张,同时可见肝叶比例失调,脾脏体积增大及少量腹腔积液。

  • 标签: BUDD-CHIARI综合征 腔静脉 血栓形成 利伐沙班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通过床旁超声监测,可以快速、无创地检测下静脉管径变化,这一技术已被广泛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研究表明,该技术能够准确反映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血液循环状况,并且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液体反应性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联。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并且可以提供早期干预和治疗的指导,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将床旁超声技术纳入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不仅可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超声监测 腔静脉管径变化 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诊断 临床价值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宫腔镜下宫粘接分离术的方式对于宫粘连的相关治疗效果。方法首先选择在我院进行相关治疗的宫粘连患者共计80例进行临床研究,对患者进行宫腔镜下的宫粘连分离术进行详细治疗,使用对照试验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每组患者共计40人,我们对于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宫内节育器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观察组则使用球囊导尿管和口服戊酸雌二醇进行术后治疗。以上的所有患者中,不孕不育的患者共计69例,患者均进行腹腔镜手术,对所有患者的输卵管通畅程度和盆腔状况进行分析,其余11例患者为月经量减少,对于这些患者则在手术后进行人工周期治疗,进行4个月左右的术后随访,进行宫腔镜的全面性检查,对相关疗效进行有效评价。结果以上69名不孕不育患者中共计5次成功病例,另外有12例患者因为宫狭窄,需要进行两次的分离手术工作。所有患者在手术中和手术之后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状。以上80例患者的治疗均得到一定的改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预后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进行宫粘连分离手术对于宫粘连的治疗效果良好,安全系数相对较高,使用球囊导尿管和口服戊酸雌二醇效果良好,适用于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宫腔镜 宫腔粘连 分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宫粘连患者行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术治疗对于宫形态以及月经的恢复情况。方法选择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宫粘连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53例。单一组行单纯的雌孕激素序贯治疗,联合组则在单一组的基础上行宫腔镜检查、术后放置宫支撑球囊以及宫粘连分离术联合治疗,观察单一组和联合组患者资料,并且对比两组治疗宫恢复有效率以及月经恢复优良率。结果联合组宫恢复有效率以及月经恢复优良率均高于单一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宫粘连患者行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术治疗,促进了宫形态以及月经的快速恢复。

  • 标签: 宫腔镜 宫腔粘连分离术 宫腔形态恢复 月经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水囊压迫与宫纱布填塞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 40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20例和对照组 20例。观察组采用宫内水囊压迫治疗,对照组采用宫纱布填塞治疗。比较止血手术时间、填塞物留置时间、术后填塞至 24h的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止血手术时间和填塞保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填塞至术后 24h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6.82%( 3/44),对照组为 18.18%( 8/44), P<0.05。结论:宫内水囊压迫法治疗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止血效果好,安全性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宫腔水囊压迫 宫腔纱条填塞 剖宫产
  • 简介:摘要 目的:比较宫止血球囊压迫与宫填纱在处理产后出血中的效果和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发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118例,分为2组,2012年1月-2013年1月出血75例,予宫填塞纱布止血,称填纱组,2013年1月-2014年10月出血43例,宫放置球囊压迫止血,称球囊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止血成功率、填塞操作时间、填塞过程中出血量、输血率;产褥病率及住院时间。结果:2组均止血成功,与填纱组比较,球囊组放置操作时间(10.5±2.6)min明显短于填纱组(25.6±5.3)min,球囊组填塞过程中的出血量(293.86±410) ml明显少于填纱组(1140±858)ml,球囊组输血率45.33%显著低于填纱组72.09%,P均

  • 标签: 止血球囊 产后出血 宫腔填纱 宫缩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