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提高完全性左支传导阻滞(CLBBB)合并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心电图诊断准确性。方法:将单纯性CLBBB患者的心电图与CLBBB合并AMI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对比,分析CLBBB合并AMI的ECG特征性改变。结果:CLBBB合并AMI的ECG改变表现为QRS波群及ST-T改变:Ⅰ、avL、V5、V6导联的QRS波群出现异常Q波时,则常常是合并广泛的间壁梗塞所致;当心前导联的R波高度明显降低而V5、V6有明显的S波时,则常合并前壁或侧壁梗塞所致;Ⅱ、Ⅲ、avF有异常Q波时,则考虑合并下壁心肌梗塞。左侧心前导联ST段抬高,右侧心前导联ST段抬高0.80mV以上,或超过同导联T波高度的一半,且J点不易识别,尤其是有动态变化的规律时,即可诊断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结论:CLBBB心电图中异常Q波及ST-T的特征性改变对诊断CLBBB合并AMI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肌梗塞 急性 心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心室肥厚伴完全性右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左心室肥厚伴完全性右支传导阻滞 2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左心室肥厚 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通过 X射线、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诊断,根据其诊断结果确认单纯性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肥厚伴完全性右支传导阻滞。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各项指标:其中以左室电压最高值为计算标准,测量并计较其 QRS时间、 Rx+Sz、空间 QRS向量以及 RV5(V6)+SV1(V2)。结果:两组患者的 Rx+Sz、空间 QRS向量以及 RV5(V6)+SV1(V2)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 QRS 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 P<0.05)。结论: QRS时间延长可以作为诊断左心室肥厚伴完全性右支传导阻滞的重要诊断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左心室肥厚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 特征
  • 简介: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期]研究出口腔颌面锥形CT,并将其在作为新型影像学设备应用于牙科当中,该检查方式主要应用面积探测器和锥形X线对受检患者进行360°旋转,旋转一周后就能够有效获得受检患者的容积重建数据,建立出各种痛性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断层影像。口腔颌面锥形CT对根尖片和全景片低分辨率、容易受到牙槽骨和牙根影响出现重叠影像等缺点进行了弥补,空间分辨率高与传统CT,而却具备检查费用低、放射剂量小、扫描时间短等优点。当前,临床牙体牙髓病学领域主要应用口腔颌面锥形CT进行检查,其中包括定量分析根尖周病变、定性根尖周病变、判断根管治疗及临床效果、诊断跟折、压根内外吸收情况、龋病、根管穿孔和髓底等疾病。口腔颌面锥形CT的应用推动了临床诊疗牙髓病的方式,将其从2D推动到3D。应用口腔颌面锥形CT对解刨牙齿进行研究能够对根管和牙齿的长度进行精准测量,有效判断根管和牙根的形态、数目,还能够判断罕见的根管病例和牙内陷。本篇文章主要分析在牙体解剖学中应用口腔颌面锥形CT的效果,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 标签: 口腔颌面 CT 牙体解剖学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比应用适当胫骨侧后移的前内侧重建技术与股骨和胫骨均采用解剖中心点的中间重建技术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10月间于应用二种方法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各15例,对术后1年随访 的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IKDC 评分,KT-2000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临床效果。结果:二种技术重建的前交叉韧带术后1年临床功能评分及膝关节前后向稳定性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单重建技术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均能获得良好临床效果,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应用。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解剖单束重建 骨道定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CT研究上颌窦底位置与上颌第一磨牙的关系,为临床治疗中磨牙的移动提供参考。方法:择取在本院就诊的54例拟行正畸矫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型将患者分为均角型组、高角型组、低角型组,每组各18例。应用锥形CT对各组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的距离进行测量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高角型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根尖同上颌窦底间1+2+3类的比例高于均角型组、低角型组,P<0.05;高角型组、均角型组、低角型组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远中颊根、腭根到上颌窦底的距离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一组数据小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通过CBCT检查可以发现,高角型患者上颌窦底位置偏低,与上颌第一磨牙牙根邻近,出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接触窦底或突入到窦内的情况。

  • 标签: 上颌第一磨牙 上颌窦底 正畸移动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康唑联合克唑阴道栓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妇科收治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克唑阴道栓治疗,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氟康唑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显著低于对照组6.6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联合克唑阴道栓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氟康唑 克霉唑阴道栓 霉菌性阴道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克唑阴道片联合应用氟康唑治疗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患者84例,随机分为行克唑阴道片单药对照组(n=42)例与并行氟康唑干预实验组(n=42),对比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1周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6.19%,治疗4周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两组总有效率均有显著上升,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依旧高于对照组,P<0.05,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以克唑阴道片与氟康唑两药联用治疗临床效果极佳,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性,减少复发率,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 标签: 克霉唑阴道片 氟康唑 霉菌性阴道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治疗中联合应用克唑栓与酮康唑的效果。方法:取67例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患者(收治时间: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密封信封抽选分组,行酮康唑治疗(n=32,常规组)和克唑栓+酮康唑治疗(n=35,联合组),比较症状体征评分、不良反应率与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黏膜充血(1.29±0.38)分,外阴红肿(1.18±0.49)分,灼痛(1.18±0.53)分,阴道瘙痒(1.26±0.48)分,比常规组症状体征评分低,总有效率97.14%(34/35),比常规组78.13%(25/32)高,P<0.05。 常规组不良反应率12.50%,比联合组8.57%高,P>0.05。结论: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治疗中联合应用克唑栓与酮康唑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可提升用药效果,显著减轻患者症状,值得借鉴。

  • 标签: 安全性 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伊曲康唑联合克唑阴道片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选取120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按随机排列表法分组(实验组、对照组),60例/组。选取时间: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两组患者均采用克唑阴道片治疗,实验组添加伊曲康唑治疗。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对比两组总体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96.67%、85.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基本无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酮康唑单独及联合克唑栓治疗老年念珠菌性阴道炎的药学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医治的100例老年念珠菌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即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名,组间基础资料无差异,在此期间对照组单独行酮康唑治疗;观察组其基础上联合克唑栓治疗,随机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预后临床体征变化,明确两组患者评定差异。结果:通过对两组老年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在患者预后体征变化上,观察组数值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治愈期间,为其实施酮康唑联合克唑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病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酮康唑 克霉唑 阴道炎
  • 简介:[摘要] 目的:探析氟康唑与克唑阴道栓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价值。方法:资料数据采集时间点在2019.02~2021.07期间,对68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对比分析,对比不同用药方案,分析临床应用疗效,中心随机系统分组,对照组/34(克唑阴道栓),实验组/34(氟康唑+克唑阴道栓治疗),对比患者(1)临床症状改善时间;(2)不良症状发生率。结果:相较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不良症状发生率存在积极优化趋势,(P<0.05)。结论:氟康唑+克唑阴道栓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疾病,可积极改善患者多种临床症状,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临床疗效确切,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氟康唑 克霉唑阴道栓 霉菌性阴道炎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复方莪术油栓联合克唑阴道片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性阴道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克唑阴道片治疗,研究组应用复方莪术油栓联合克唑阴道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临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老年性阴道炎患者复方莪术油栓联合克唑阴道片治疗,有着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有着较少的不良反应,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复方莪术油栓 克霉唑阴道片 老年性阴道炎 不良反应 生活质量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应用克唑联合氟康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对象为本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诊治的120例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氟康唑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克唑联合氟康唑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有效率、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较高,半年复发率较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采用克唑联合氟康唑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采用。

  • 标签: 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 克霉唑 氟康唑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甲硝唑片联合复方克唑阴道栓治疗混合感染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混合感染性阴道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复方克唑阴道栓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甲硝唑片联合克唑阴道栓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改善时间、治疗前后各症状指标积分和妇科检查指标评分结果,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各临床症状指标改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提前(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指标积分和Nugent评分明显低于单药对照组(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硝唑片联合复方克唑阴道栓治疗混合感染性阴道炎,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复方克唑阴道栓。

  • 标签: 混合感染性阴道炎 甲硝唑片 复方克霉唑阴道栓 疗效
  • 简介:尽管壶腹和胰癌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只有不足20%的病人能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大多数病人只能进行姑息性治疗。现将我们近年处理晚期壶腹和胰癌98例的情况总结如下。

  • 标签: 胰腺肿瘤 手术治疗 姑息性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我中心近年来对胰头部良性病变实施改良的保留十二指肠胰全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实施了改良的保留十二指肠胰切除术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术式的手术方式,并发症及术后近期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患者手术死亡0例,术后发生胰瘘2例,十二指肠瘘1例,胆瘘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4.81%,平均手术时间约4h,术后平均住院日为16d。结论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切除术通过保留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后支及其血管弓,仅在十二指肠乳头及胆总管后壁残留少许胰腺组织,手术切除彻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操作简便,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该改良术式可以作为治疗胰头部良性病变的重要术式。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瘘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 简介:<正>很多胰癌病人在发现癌肿时已错失根治手术的机会,肿瘤多已侵犯了胰腺周围的大血管。自从1973年区域性胰癌根治切除术的提出,日本的外科医生们便致力于更积极的根治胰癌手术。我们以前曾报道过不同口径静脉间所进行的“血管插入吻合术”,并将其应用至肝门部门静脉重建术中。然而,将门静脉吻合至小口径的肠系膜上静脉是极之困难的。近

  • 标签: 肠系膜上静脉 门静脉造影 新技术 胰头癌 根治手术 根治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头部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徒手旋转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出现头部难产产妇90例患者作为分析对象,随机分成A(45例)和B(45例)两组,A组对出现头部难产给予徒手旋转胎助产干预;B组给予常规的自然分娩和助产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自然分娩例数、阴道助产例数、刨工产例数等内容。结果A组自然分娩有25例,剖腹产有4例,阴道助产有16例;B组自然分娩有9例,剖腹产26例,阴道助产有10例,两组产妇在剖腹产和自然分娩方面,A组明显由于B组(P<0.05),A组第二产的用时也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对于头部难产的产妇通过徒手旋转胎助产干预,能够减少胎俯屈下降的难度,而且也能加快产妇第二产的时间,母婴安全较高,大大降低了临床剖腹产率。

  • 标签: 徒手旋转 助产护理 头位难产
  • 简介:卫生部医药卫生研究中心的资料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患类风湿病时间达到2年者,其骨破坏率为50%,5年者为75%,20年者高达90%。更令人吃惊的是,患类风湿性关节炎5年以上者,致残率可能高达五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后2年以内如能得到及时治疗,则其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一部分可自行缓解;如得不到及时治疗,

  • 标签: 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诊断 蚂蚁制剂
  • 简介:背景:有关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股四肌腱断裂的报道甚少。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四肌腱断裂的发生率及其转归。方法:在一组23800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群体中,术后24例发生股四肌腱断裂。另10例在外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四肌腱断裂。因此,研究对象共包括34例患者,所有患者至少随访2年。11例患者为股四肌腱完全断裂,余23例为部分断裂。结果: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四肌腱断裂的发生率为0.1%(24/23800)。7例肌腱部分断裂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1例肌腱完全断裂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效果不满意。在外院经手术治疗的10例肌腱完全断裂的患者中,4例发生修补肌腱再次断裂,4例效果满意。经手术治疗的16例肌腱部分断裂的患者中,仅有1例发生术后肌腱的再次断裂,12例效果满意。在总共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中,有11例发生了术后并发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在股四肌腱完全断裂的11例患者中有7例结果较差,并发症发生率高,而经非手术治疗的股四肌腱部分断裂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且预后较好。可信水平:预后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股四头肌腱断裂 非手术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 效果满意 并发症发生率 再次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