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半个多世纪的西安鼓乐研究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阶段,初创时期(1952-1980)、繁盛时期(1980-2000)、多元发展时期(2000以后)。三个时期学术研究重心、层次、方法、成果体现学术研究内部的自觉性调整。随着中国传统音乐学学科内部的发展,西安鼓乐研究如何整合学术资源、调整研究思路、优化学科队伍,日渐成为学科内亟待面对和解决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近十年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存在弊端,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 标签: 西安鼓乐 研究综述 陕西区域音乐
  • 简介:自殷墟出土甲骨卜辞以来,关于甲骨文字的考释工作也逐渐展开。罗振玉先生率先对“乐”字之意进行考释,此后,郭沫若、修海林等学者也纷纷著书立说.就“乐”字之义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学术界对“乐”字之涵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各学者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方法不同、角度不同,对“乐”字的解释迄今莫衷一是。有关古老“乐”字的研究,今后还需从字的由来、字义的多样性以及甲骨文的造字规律等方面综合分析,并结合新的成果、新的发现,才可能使得这一课题获得较大突破。

  • 标签: 甲骨文 “乐”
  • 简介:拙稿"与晚明戏曲文学观念"(博士学位论文)呈请徐朔方先生指正不久,徐先生曾两度来函予以热情鼓励,并多有溢美之辞,近又著专文予以答复.①令晚辈感动的是,先生以汤学泰斗之尊,能如此谦逊地面对懵懂黄口的反对意见,并诚恳地视之为"重在讲理"的"批评"而非"装腔作势"的"批判".徐先生文章风范,实为晚辈楷模!

  • 标签: 汤显祖研究 戏剧文学家 戏曲文学观念 对话式批评 学术范型
  • 简介:一、明清《西厢记》改本研究之检视自唐人元稹的小说《会真记》问世以来,"西厢故事"经过金代董解元敷衍为《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脍炙人口。元人李景云将其改写为南戏《崔莺莺西厢记》(简称"景西厢"),元人王实甫将其改写为《西厢记》杂剧(简称"王西厢"),明清人又将其改写为传奇、杂剧。据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景西厢"并无完整剧本存世,仅存残曲。现存明清《西厢记》改本全本14部。著名的有李日华的《南调西厢记》(简称"李西

  • 标签: 《西厢记》 莺莺 张生 会真记 宋元戏文辑佚 南调西厢记
  • 简介:当我们在领略少数民族服饰奇异多姿的造型之时,更感受到它缤纷绚丽的色彩魅力,及其所承载着的观念表达和情韵诉求的分量。作为民族的文化载体。少数民族的服色展现了从生命的原始色彩自发性到表现出以集体色彩倾向为特征的民族自律性的运动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它以持久、稳定的文化根性充当链条,以社会集体成员所共有的情感作为纽带,凝聚了民族生存与发展中所沉淀的历史的、自然的、宗教的、经济的等诸多丰富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

  • 标签: 少数民族服饰 色彩 艺术研究 语言符号系统 文化载体 运动轨迹
  • 简介:概况《玉音法事》是道教音乐史上第一部词谱兼备的经韵词曲总集,囊括了自东晋以来历代流行的道教仪式经韵,收载于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雕板印行的《政和万寿道藏》之中,不着撰人。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卷上卷中诸曲均附曲线谱式,因而在道教音乐史及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特殊价值,引来众多学者注目。

  • 标签: 中国音乐史 史料研究 法事 道教仪式 词曲 谱式
  • 简介:原生态民歌唱法研究,以文化中的歌唱为切入点,把唱法放到大文化的背景中,借鉴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诠释原生态民歌演唱中的技法及其文化内涵。

  • 标签: 原生态民歌唱法 语音学中的“声 调” 五度标调法
  • 简介:<正>《古今名剧合选》是孟称舜选编的一部元明杂剧集,刊于明崇祯六年(1633),原刻本今藏上海图书馆,《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据以影印。现存《古今名剧合选》共20册,依入选剧作风格的不同分为《柳枝集》与《酹江集》两部分,共收录元、明两代杂剧56种。《柳枝集》全名《新镌古今名剧柳枝集》,取柳永《雨霖铃》词"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意,入选剧本风格以婉丽为主,共收

  • 标签: 古今名剧合选 孟称舜 柳枝集 酹江集 戏曲创作 杂剧创作
  • 简介:对于每个学习钢琴的人来说,倾听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如果培养出好的倾听能力,将会在漫长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承受各种挑战,使其对钢琴音乐的领域、音色把握、情绪的表现等方面更加的准确、有意义。本文以听作为一个专题,从钢琴演奏中倾听的重要性,产生的意义以及倾听的培养等进行探讨,用相关方法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使钢琴学习收到较好的效果。

  • 标签: 钢琴教学 倾听培养 探讨
  • 简介:马来西亚作曲家余家和的管弦乐作品《TheGreenwalk》是一部具有现代、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管弦乐作品。通过对该作品曲式、和声、复调、配器等方面的分析,展示了这部作品主要的作曲技法及其表现内容。

  • 标签: 余家和 The GreenWalk 作曲技法 后现代主义
  • 简介:壮族嘹歌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年的传承历史,长期以来,壮族嘹歌植根于壮族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中,体现和反映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心理需求、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审美观念、人物心态等精神文化要素,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研究价值.本文以壮族嘹歌发展历史的纵向研究为线索,从壮族嘹歌的民俗、形式与内容、文化价值等方面对壮族嘹歌的文化概貌进行了相关研究.

  • 标签: 壮族嘹歌 文化 价值
  • 简介:本文继前人的研究,对乐谱中尚较模糊的历史价值与历史境遇问题作一探讨.通过周边历史材料可以看出,该谱是元明以来北曲音乐的遗存是不争事实.但由于所处为南音竞艳斗芳的时代,因此,该谱南音化的倾向也不容质疑.但其南音化程度尚属早期,所以,乐谱对于北曲音乐的研究仍是现存较早的不可多得的善本.

  • 标签: 《太古传宗》 乐谱 研究价值 弦索调 北曲音乐 琵琶调
  • 简介:20世纪许多学者对《乐记》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大家以敏锐的视角论述了《乐记》中一系列的核心概念、范畴和命题,并通过对《乐记》中所体现的哲学、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乐记》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决一系列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20世纪对《乐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于作者与成书年代问题;2、《乐记》整个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3、《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 标签: 20世纪 《乐记》研究 礼乐
  • 简介:围绕《淮南子·天文训》中“和”、“穆”的争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仍未了结。学者们根据该文献的上下逻辑,联系有关史料及考古材料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和”为Fa、“穆”为“Si;有的认为“和”为Si、“穆”为#Fa;还有的认为“和”非为某一阶名,而是代指二变Si、#Fa,“穆”则为#Do。“和”、“穆”的探讨与研究,关系到古代音阶理论的认识,对于弄清古代音阶乃至宫调研究中的一些难解之谜、甚至传统乐调考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天文训 正音
  • 简介:<正>把音乐当作一个音的建筑,于是便有了结构的概念。对结构这一概念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从宏观角度,考察音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是从微观的角度,考察这样一个建筑是怎样由有限的音材料组织而成的。前者就是一般的曲式研究,它更注重于音乐结构的外部形态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即更注重于告诉我们音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这种研究有一种乐于

  • 标签: 研究方法 音结构 外部形态 音乐结构 材料组织 宏观角度
  • 简介:生理学是以人类生物机体功能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呼吸频率、血压循环、肌肉运动等)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在不同环境和条件影响下所引起的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生理学与音乐治疗的临床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治疗实践中,许多临床问题都要通过对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指标变化来进行研究与分析,许多音乐治疗效果也要运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测定和检验,因此,生理学也是音乐治疗临床研究的基础。

  • 标签: 音乐治疗 生理学 体内平衡 波谱现象
  • 简介:  在音乐中,节奏可以称得上是"无冕之王",它在音乐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节奏自诞生以来就没有独立的名字,这种无名给音乐的诸多方面造成了无序和混乱.许多音乐同行都心急如焚、跃跃欲试,试图为节奏命名,以结束一场马拉松式的"无名之战".……

  • 标签: 命名法 比较研究 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