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房伟:对“新世纪长篇小说”,或者说“新世纪文学”,您有什么看法?张丽军:新世纪长篇小说这种提法,我认为可以成立。“新世纪文学”,是《文艺争鸣》杂志首先提出来的。《文艺争鸣》的主编张未民先生曾到我们主办的博士沙龙做过学术报告,主题就是新世纪文学的命名及其特征。

  • 标签: 长篇小说 多声部 新世纪文学 对话 文艺争鸣 学术报告
  • 简介:一、演员操控的重要性分析戏剧表演属于有机造型术,又被称为生物机能学或者是生物力学,其内容相对较为丰富,具体包括对演员体操、造型以及杂技等的技巧训练。在具体的训练中需要对演员三方面的操控做重点的培养,即肌体操控、语音操控和情感操控。从整体角度来分析,演员的操控能力具有相关性,如训练肌体操控和语音操控,其目的是更好地做情感操控,而情感操控的训练又能够实现肌体操控和语言操控的提升。

  • 标签: 戏剧表演 《等待戈多》
  • 简介:进入90年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开始支配文化生产,大众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而以启蒙精神为核心的精英文化则一步步被挤向“边缘”,即使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述,也以一种不断向大众文化靠拢的姿态来争取和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影响和支配中国电影的三股势力(主流意识形态势力、大众文化势力、精英知识分子势力)因大众文化势力的发展,在90年形成一种新的动态变换的关系,中国电影处在一种因开放而异常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体现出世俗化倾向的美学追求,为表述方便,本文将依据两条相互关联的线索梳理90年中国电影的世俗化的美学追求:1、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深入的市场化、娱乐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精英知识分子、主流意识形态向大众化靠拢的倾向及表现。2、新环境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策略和技巧。

  • 标签: 学院文化 中国 电影 世俗化倾向 娱乐性 美学追求
  • 简介:《国家公敌》和《一奸雄》都是典型的好莱坞电影:变幻的情节,纠结的情感,眩目的打斗追踪,等待爆炸的“希区柯克式”悬念,美式的坊间幽默以及负载着“美国精神”的英雄形象。它们又都是出色的好莱坞电影。出色之处在于提出了“要手段还是要目的”的深刻问题。我把这种隐藏在好莱坞模式里的提问方式理解为美国电影人人文关怀在强势商业文化中

  • 标签: 一代奸雄 假问题 公敌一代
  • 简介:在商业电影空前繁荣的当下,创作主体的代际更替也在悄然发生,“文革”后出生的一导演进入主流电影生产体制,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新的症候。本文以《心花路放》和《后会无期》两部影片作为样本,探讨“文革后一”如何用电影再现社会现实、表达其现代性经验,如何借鉴经典作品的类型形式而放弃其精神内核,讨论在电影审查与当代消费文化语境的双重压力下创作主体所形成的特定表达方式。本文对当代商业电影的功利主义、媚俗、犬儒式精神取向、价值感和深度感的缺失等现象提出批评。

  • 标签: 商业电影 图像 心灵 风景 创作主体 “文革”
  • 简介:一、《神崇拜与一神独尊——河北民间后土地祗庙祭考》问答范雯(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2011级直博生):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尹老师围绕“文化空间”谈了很多,那么您在研究文化空间时的侧重点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您对庙会研究中的“双名制”、“一庙寺”有怎样的理论思考?

  • 标签: 民间文学 多神崇拜 问答 土地 河北 文化空间
  • 简介:庞薰琹,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部,直至一九二四年,庞薰琹弃医从艺,并于一九二五年只身前往巴黎学习绘画。这个决定改变了庞薰琹人生的轨迹,在巴黎乃至欧洲的所见所闻所识为庞薰琹一生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艺术道路 薰琴 莱热 邵洵美 一九 徐蔚
  • 简介:西方音乐对近代上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西方音乐家在沪的演出活动是西方影响上海最形象、最直观,也是最具审美意义的路径。20世纪20、30年旅沪西方音乐家的演出活动,作为一系列音乐事件,构成了沟通我们当下音乐生活的一个历时性的中间环节,换句话说,正是部分地因为这批旅沪音乐家的演出活动,在观念、意识、实践等层面上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转型。

  • 标签: 旅沪西方音乐家 演出 历史意义 西方影响
  • 简介:生活在长三角区域的女性构成了上世纪70年出生的女性作家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建立在一个显见的基点:年轻与美丽的资本化,挟裹在城市肆行的强大物欲之流中,更直接把时尚女性推向了时代的前台;虽提供了人生成功的保障,但也于心灵处投下了沉重阴影,时尚女性的生存一方面正处在社会商品化的洪流漩涡之中,另一方面也前所未有地出现亚文化特征。她们表现出的心理状态(由于商品化提供的成功充满了变数,年轻与美丽将随时间而逝去,必然带来焦虑、茫然、失落等心理变迁)比其他任何社会群体都更为典型。

  • 标签: 另类写作 90年代 时尚 文化生存 都市女性 卫慧
  • 简介:进入90年以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主流是超越民俗传承的具体时空,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人群”在具体的时空坐落中对民间文化的创造与享用。20世纪90年中期,民俗学界开始反思“传统研究范式”下民间文化存在的问题,强调从时空文化背景和语境中考察民俗学,在田野调查中观察民俗生活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对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进行学术梳理,将学术反思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研究理论进行探讨,从而使民俗学研究符合实际,臻于完善。

  • 标签: 民俗学 研究范式 学术反思 转换
  • 简介:作为当代文学的一朵奇葩,革命英雄传奇有着独特的审美品格,在建国之初和世纪交替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中,形成了两次创作高峰。20世纪90年以来的新革命英雄传奇从英雄形象塑造.英雄评判标准及观察英雄视角等方面,对“17年”时期革命英雄传奇的英雄叙事进行了多维重构;并通过深入分析历史进程必然性和历史事件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尽可能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对革命历史进行了重新审视。

  • 标签: 革命英雄传奇 英雄人物 革命历史 重构
  • 简介: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是以诗词作为歌词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声乐体裁。其主要特征是:一般采用较有名诗人的作品或古典诗歌或现代诗歌作为歌词,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注重描写人的心理活动;曲调主题突出、个性鲜明、音乐线条清晰并富有层次;钢琴伴奏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深化主题、注重和声与歌词的高度融合;艺术歌曲作为独立的声乐作品,常在音乐会中呈现,表现了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 标签: 中国年代 乐融合 创作特征
  • 简介:人们习惯于把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末(也即"新时期")的文学艺术,粗略划分为"前10年"与"后10年"两个阶段。在2002年去世的陈健秋,他最后22年的戏剧创作历程与"新时期"中国戏剧的发展轨迹亦大致相吻合。而经历了20世纪80年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戏剧观念的变革和探索,应该说,进入90年的他,所创作的作品显然在思想艺术上都比"前10年"更为深沉,更为成熟。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戏剧创作 陈健 20世纪80年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解放运动
  • 简介:本刊记者二○一○年福布斯发布“中国慈善榜暨艺术家公益慈善二十五人排行榜”,仅前五位艺术家的捐赠作品估值就达四十五亿元。据说中国美术馆接纳了上榜艺术家捐赠作品的五分之一以上,能不能透露一下到底有多少藏品是捐赠的?梁江(以下简称梁)中国美术馆一九六一年峻工交付使用,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造型艺术博物馆。

  • 标签: 中国美术馆 答记者问 作品 捐赠 文化财富 艺术博物馆
  • 简介:本文立足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奠基时期的20世纪80年,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的设立和单列与艺术学者独立的学科意识的联系出发,回顾其设立和单列的历史过程,着眼于本时期立项的七个项目及其重要学术成果,详细探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在新时期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艺术学学术研究、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系统地论证这一时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对新时期中国艺术学发展的建构意义。

  • 标签: 艺术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艺术学项目 20世纪80年代 建构
  • 简介:王全安2008年拍摄的《纺织姑娘》试图通过一个女工的遭遇来展示下岗女工群体的日常生存状态,呈现她们在社会变迁下跌宕起伏的命运。但是它在叙事上存在种种无法弥补的漏洞。通过对影片叙事情节和角度的分析,本文指出它实际上成为为自恋正名的知识分子式的“情感书写”。作为“人性”的象征和人格化体现的年轻女性尽管是工人阶级出身,但却与工人阶级的感情世界格格不入。在此意义上,它反映的不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而是在知识分子的“情感结构”下图解和呈现的工人阶级的景象。

  • 标签: 《纺织姑娘》 工人阶级 知识分子 叙事分析 人性 情感结构
  • 简介:20世纪30年前后是上海近代文化历史中最富有活力的时期,不仅体现了上海市民“海派”生活方式和文化中的“殖民化”、“租界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典型地反映了这种“文化商贸”的都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特征。

  • 标签: 近代上海 海派音乐文化 媚俗与时尚
  • 简介:各人类学派的研究在不断地探索、发展,逐渐扩大自己的维度。感官的研究范式为艺术的本土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本文以安达曼人的舞蹈与景颇族的“目瑙纵歌”为例,运用感官方法全方位、深层次地揭示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

  • 标签: 多感官 民族舞蹈 安达曼人 景颇族 目瑙纵歌
  • 简介:乡愁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集体性的文化情感。因此,对于乡愁的关注、思考和表达,具有成为文化焦点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传统村落作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多数民众日常生活的载体,正在急剧消亡。近年来,在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保持民俗生活的活力,成为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宣部的国家重点工程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表述,其第9集《街津口村——自尊自强》中强调,乡愁是对于民族历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想象,传统村落中的历史记忆、地域文化(如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如歌舞、服饰)、民间习俗(如“非遗”代表作)是乡愁情感形象化表达的有效载体,该集纪录片通过具象化、“一主线、双结构”等视听手段的合理运用,将政治导向的价值观与赫哲族的历史、现实生活及文化相连接,从而将其文化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中。

  • 标签: 乡愁 传统村落 纪录片 赫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