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近年,国内学界探讨解构主义的成果虽然很多,但由于大部分停留在理论阐释的层面上,而未深入探讨它的批评实践活动和批评成果,因而对解构主义批评的阐发还不够深入透彻。鉴于此,本文转换视角,从对解构主义批评的一项代表性成果即希利·米勒的《小说和重复》以及其中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解读入手对解构主义批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文章首先通过分析《小说和重复》中的关键词“重复”阐述了解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路方法及其洞见和盲区,接着介绍了米勒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解构主义解读,阐述了它的显著成就和严重缺陷,最后引入了一种解解构主义批评的解读,借之批评了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 标签: 重复 异质性《德伯家的苔丝》 话语模式
  • 简介:作为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性的反拨,新时代(NewAge)运动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产生,几十年来迅速发展,其影响力所及,上自大都市的知识界精英,下至乡镇社区百姓,日益形成声势浩大的文化风潮.①这一运动与全球化潮流一起给后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可惜目前我国对全球化问题和文化冲突论都有相当多的关注和讨论,而对新时代运动却几乎没有什么介绍和了解,因而使我们无法看清某些重要的文艺现象所代表的西方非学院派的思想潮流,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某些轰动性的文学作品.如美国的(又译)和苏格兰的.

  • 标签: 文化寻根 广泛 文学 叶舒宪 独特 《哈利·波特》
  • 简介:1970年代初,文学研究的新历史主义转向的后果之一是:文学与非文学分野的界限泯灭了,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相互干涉,人们对非文学文类相对地开始重视。就在同时,比较文学学者受到各种批判理论和后结构哲学思潮的影响,对文学知识系统发生了更浓厚的探索兴趣。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文学反思 斯皮瓦克 奈特 论述 殖民
  • 简介:一、为大众艺术辩解析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或者说文艺学和美学的“生活论”转向,其相关的西方资源,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舒特曼2002年被译成中文的《实用主义美学:生活之美、艺术之思》一书,不容忽视。舒特曼1949年生于费城一个犹太人家庭,16岁赴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攻渎英语和哲学,然后又获哲学硕士学位。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实用主义美学 舒斯特曼 当代中国 热情 大众艺术
  • 简介:本文对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哈姆莱特〉前传>中的王子形象、女性视角中的王子复仇的涵义及其与身体政治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的分析与阐释.这一切都是在与莎士比亚的剧本的对比中进行的.本文以为,厄普代克对王子形象的解构与重构并不纯然是他个人的选择,而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将感性生命置于抽象伦理观念之上的必然结果.这种全新的展示带有极大的暧昧性,既表现了复仇事件的复杂性,也使人们在价值评判中陷于困惑.

  • 标签: 《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前传》 约翰·厄普代克 复仇题材 正义 人物形象
  • 简介:当代生活日新月异,审美现象层出不穷、纷繁复杂,我们越来越需要更加富有解释力、穿透力的美学理论来应对。美国学者舒特曼倡导的身体美学将身体作为审美感官并注重它在审美体验中的功能,比旧有的美学更多地关注了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对于我们解释今天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具有较大的启发。但是,它的局限也是明显的,有待拓展的理论空间很大。本文首先介绍并分析身体美学的由来、学术意图、理论核心与基本缺憾,然后从‘使美学成为高尚的生活艺术”这一学术追求出发,重新界定了当代中国学者提出的‘审美活动论’,最后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身体美学 舒斯特曼 审美活动 审美现象 学术追求
  • 简介:摘要《柯林COBUILD英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选取《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1959年版)中的110个动词为封闭域,以这些动词的基义释义为切入点,重点比较了这些动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较常用的一个义项与《柯林COBUILD英语词典》中相应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义项。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兼谈了我国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过程中对动词进行基义释义时应注意的问题。

  • 标签: 编码 解码 基义 释义方式 语义特征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