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胰腺幼年性黄色肉芽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运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技术,对1例胰腺幼年性黄色肉芽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同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胰腺幼年性黄色肉芽见托通巨细胞、组织细胞、梭形细胞和淋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表达Vimentin、CD68,而不表达CD1a。结论:胰腺幼年性黄色肉芽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应与胰腺其他肿瘤鉴别。

  • 标签: 胰头部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病理特点 诊断 鉴别诊断 病理检查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全身各部位骨嗜酸性肉芽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对本科近1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5例骨嗜酸性肉芽的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颅骨8例,下颌骨2例,椎体及下肢5例,临床行病灶全切,随访6~12个月,1例多发颅骨嗜酸性肉芽术后3个月出现新病灶,其余病例未见复发。结论全身各部位骨嗜酸性肉芽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是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关键。

  • 标签: 小儿 嗜酸性肉芽肿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患者女,61岁。右拇指背侧结节、溃疡3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下部肿瘤细胞团块浸润伴周围坏死,瘤体由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构成,部分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表达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PCK及CD34,不表达CK5/6及S-100蛋白,Ki-67约20%阳性。头部MRI提示合并脑膜瘤。本病临床少见,其皮损的临床病理特点与感染性肉芽类似,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可减少误诊。

  • 标签: 上皮样肉瘤 感染性肉芽肿 误诊 皮肤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ELG)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3-2012年14例头颈部ELG的临床资料,分别从研究对象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实验室检查、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治疗后随访时间为1~13个月,其中1例经肿块切除术,术后5个月复发;1例经药物治疗,治疗后4个月复发。其余12例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病情进展或复发。结论ELG常表现为一种无痛的软组织病变,好发于男性,多见于中青年人,好发部位为腮腺区、颈部等。主要依靠病理确诊,最佳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结合适当剂量的放疗。

  • 标签: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头颈部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9例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HMF)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经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确诊的9例HMF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随访情况。结果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年龄6~ 29岁,平均12.4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年,平均20.7个月。所有皮损均表现为色素减退斑片,边界不清,形状欠规则,部分色素减退斑融合,2例色素减退斑上覆鳞屑。Wood灯下色素减退斑呈灰白色,荧光弱;皮肤镜下皮损处可见白色鳞屑,精子样、点状或短线状血管模式;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基底层色素轻度减退,未见明显色素缺失,表皮及真表皮交界处可见高折光异形细胞。9例组织病理均表现为异形淋巴细胞亲表皮现象,部分可见细胞聚集成Pautrier微脓肿;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表型均符合T细胞表型,以CD8+ T细胞浸润为主。9例患者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均达临床痊愈。平均随访23.8个月,2例复发,再次行NB-UVB治疗,均达临床痊愈。结论HMF病情进展缓慢,NB-UVB治疗效果较好,患者达临床痊愈后存在复发可能,均需长期随访。

  • 标签: 蕈样真菌病 色素沉着不足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紫外线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肉芽性肺疾病是一组以肉芽性炎症和肉芽形成为共同病理特征的肺部疾病,由于这一组疾病在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表现等方面无特异性,加之有时病理学也不能做出明确诊断,故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困难,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此要求呼吸科医师对此类疾病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足够的警惕性,最后需要通过临床-影像-病理多学科的密切合作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 标签:
  • 简介: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necrobioticxanthogranuloma,NXG)是一种非朗格汉斯细胞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病变区域的肉芽内可见淋巴细胞、内皮细胞、泡沫细胞、巨细胞及胆固醇结晶。作者报告1例顽固性NXG,接受氨苯砜100mg/d治疗,共18个月。停药后随访15个月,皮损明显好转且无复发。

  • 标签: 黄色肉芽肿 有效治疗 坏死性 渐进性 氨苯砜 组织细胞增多症
  • 简介:背景: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病形成一个异质性细胞群,被定义为“具有巨噬细胞特征的细胞的增殖”。典型病例的诊断较容易,但罕见型的诊断较困难。病例报道:作者报道1例53岁患者,表现为躯干、颈部和头部多发褐色至黄色丘疹和结节,病程6个月。未发现内脏受累。组织病理检查显示以出现巨大泡沫多核细胞的继发性黄瘤为特征的组织细胞增生。1年后,所有皮损自发消退。根据临床表现、病情发展和免疫组化数据,维持成人播散性黄色肉芽(AXG)的诊断。

  • 标签: 黄色肉芽肿 病例报道 多发性 文献回顾 成人 组织细胞增多
  • 简介:目的肾间质呈肉芽样改变是少见的病理表现,既往报道的病因多为结节病、药物、感染、结核导致的肾间质肉芽样改变。本研究拟了解肾间质呈肉芽样改变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肾内科2006年7月至2013年6月共2330例肾活检患者资料,其中肾活检组织肾小球数目大于10个的患者纳入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标记CD3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68单核巨噬细胞在肾间质的表达。结果表现为肉芽样间质肾炎的8例患者占肾活检的0.34%(8/2330),其中男女各半,发病年龄26~51岁。病因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狼疮肾炎(1upusnephritis,LN)、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和结核性肉芽、原发性肾病综合征。8例患者均表现为蛋白尿、血尿。24h尿蛋白定量0.153~6.90g/24h;其中有5例患者合并高血压。4例患者合并肾衰竭。间质浸润的炎症细胞以CD3T淋巴细胞为主。随访时间6~64个月,2例SLE合并LN患者死亡,1例患者死亡原因为肺出血,另1例为肺部感染。1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进入终末期肾脏疾病。结论肾间质呈肉芽样改变是罕见的病理表现。本中心资料显示最常见病因可能是免疫相关疾病,其临床症状重,合并症多,预后极差。

  • 标签: 肉芽肿 间质肾炎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部化脓性肉芽液氮冷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5月我科门诊52例经液氮冷冻治疗的手部化脓性肉芽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经过1—4次(平均1.79次)液氮冷冻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治愈。治疗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持续1—4天后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感。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水疱、血疱,愈合后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液氮冷冻治疗手部化脓性肉芽操作方法简单,副反应少,疗效确切,适宜皮肤科及基层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液氮 冷冻 化脓性肉芽肿 手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肉芽性乳腺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对临床治疗经验加以总结。方法:于本院乳腺科2020年2月份至2021年2月份入院接受治疗的肉芽性乳腺炎患者中选出72例,对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4例A组女性患者以类固醇药物疗法为主,23例B组患者给予中医治疗,25例C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对三组患者复发率、有效治疗率、并发症率、治疗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A组、B组、C组一年内复发率分别为20.83%、4.35%、0.00%,有效治疗率为70.83%、95.65%、100.00%;并发症率16.67%、8.23%、4.16%,治疗结果满意度62.50%、82.61%、96.00%,乳房外形满意度58.33%、100.00%、73.91%,三组数据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芽性乳腺炎常见疗法有手术疗法、中医疗法、药物疗法,整体疗效以手术疗法为最佳,中医疗法可以提高乳房外形满意度。对此,可根据联合治疗思想,积累临床经验。

  • 标签: 乳房外形 肉芽肿性乳腺炎 中医疗法 手术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激素联合手术治疗肉芽性乳腺炎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肉芽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抽取100例患者,分为两种治疗方式,一种为单一使用手术进行治疗,标为对照组,另一组为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封闭注射治疗后进行手术治疗,标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肿块体积缩小、切除范围、乳房变形程度以及术后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肿块体积缩小、切除范围、乳房变形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治术后复发率(2.00%)优于对照组(20.00%),组间数据存在对比差异性(p

  • 标签: 激素 手术治疗 肉芽肿性乳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超声影像在肉芽性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至我院就诊的肉芽性乳腺炎患者120例,对患者行超声检查,观察并分析超声图像特点,并结合病理生理学结果研究其对肉芽性乳腺炎诊断的价值。结果患者行超声检查后均确诊为肉芽性乳腺型,其中包括三型弥漫型、结节肿块型和管样型。根据超声影像图分析,误诊为乳腺癌的患者13例,诊断的准确率为85.83%。结论该结果显示超声影像在肉芽性乳腺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大范围推广。

  • 标签: 超声影像 肉芽肿性乳腺炎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眼脸炎性肉芽的疗效。方法对150例(160眼)眼脸炎性肉芽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0例(160眼)针刺1次十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注射1次后,治愈者(红肿结节消褪变平,肤色恢复正常)60例(60眼),曲安奈德局部注射2次后治愈者20例(20眼)、生南星30g磨醋加少许冰片外涂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1次后,治愈者50例(50眼),曲安奈德局部注射2次后,治愈者18例(28眼),局部硬结变小,仍可触及者2例,治愈率为98.8%,随访半年、无复发、无并发症。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眼脸炎性肉芽疗效确切,损伤小,安全,经济实用,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 标签: 眼脸炎性肉芽肿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环法保乳整形技术在肉芽乳腺炎手术中的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妇产医院乳腺科收治肉芽乳腺炎女性患者18例,年龄24~38岁,平均32.3岁。用双环切口进行炎症肿块切除,同时行保乳整形技术修复,并对术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8例均采取双环法保乳整形技术切除炎症肿块,其中2例同时行对侧乳房双环法乳房缩小上提术。随访6~36个月,中位时间16.1个月。术后2例切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后痊愈。随访期内1例局部复发(6个月),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全部患者均对术后效果满意。结论双环法保乳整形技术进行肉芽乳腺炎的治疗,可切除更多组织,降低复发率,同时获得较好的美体效果。

  • 标签: 乳腺 肉芽肿性乳腺炎 双环 保乳整形 乳房缩小
  • 作者: 陆晓云 肖风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合肥 23003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合肥 230032 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合肥 230032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以多发性咖啡斑和幼年黄色肉芽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及家系进行相关皮肤病基因检测。方法收集该家系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样,采用Panel靶向测序联合Sanger测序方法进行致病基因变异筛查。结果靶向测序发现先证者NF1基因第23外显子发生了一个缺失变异,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检测到与患儿及其母亲临床表现高度相关的NF1基因的新发变异c.3094delT(p.Cys1032Alafs),明确了1型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 1, NF1)的诊断,该变异位点尚未见报道。结论Panel靶向测序结合Sanger测序明确诊断了1例NF1,发现了新的基因变异位点,该方法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NF1,以及该病的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 标签: 1型神经纤维瘤病 咖啡斑 幼年黄色肉芽肿 Panel靶向测序 Sanger测序
  • 简介:摘要作为面部美容手术的一种,面部自体脂肪填充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眼部并发症也逐渐在临床显现。眶周脂肪肉芽是眼部并发症中较常见的一种,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由无活力的自体脂肪引起,物出现位置与脂肪填充部位直接相关。眶周脂肪肉芽的临床表现包括眶周硬性物、上睑下垂、眼睑红肿等,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和身心健康。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口服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手术切除。目前,国内眼科医生对该病认知较少,临床上易出现误诊和过度治疗等情况,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有关面部自体脂肪填充术后眶周脂肪肉芽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自体脂肪 面部填充 眶周肿物 脂肪肉芽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