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对于闻立鹏的最初印象,主要来自于他的父亲闻一多的事迹。事隔多年,静下心来谈闻一多仿佛成了闻立鹏的精神雕塑,正是父亲的崇高品质使他更有力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据闻立鹏先生回忆,父亲闻一多还没有成为诗人之前从事的绘画工作,使闻立鹏从小耳濡目染地熏陶与教化,才真正的让他走向绘画的道路。梳理这些年闻立鹏先生在绘画成绩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悲情的英雄主义情结。艺术来自生活,这个颠扑不灭的真理,让他受益匪浅。

  • 标签: 闻立鹏 《国际歌》 现实追求 画中 研究著作 画爱
  • 简介:丰子恺绘画风格有明显的竹久梦二的印记,但两者在表现形式、题材、审美追求上皆存在明显差异。丰子恺注重用“线”,描绘“万物”,追求“诗意”;竹久梦二注重“光影”和“空间感”,多描绘“美人”,追求“享乐”。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两位艺术家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个人独特的性格气质造成的。

  • 标签: 竹久梦二 丰子恺 艺术风格 差异性
  • 简介:书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历代书画大师都是文化学养深厚之人。自宋元文人画成熟并自成体系以来,文化学养更是从事书画创作之人最为重视的积累。近现代以来,新的美术学院教育模式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书画家,他们逐渐成为当代画坛创作的主流力量。苏金成博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标签: 博士学位 品评 绘画 金石 中国文化 书画艺术
  • 简介:在我看来,梁业健是属于像卡夫卡那种负责内心的艺术家。他喜欢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去挖掘艺术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虽然他的作品都是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但是个体的生命本来就是不断地在被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所健构。作为一个敏感而自觉的艺术家,从个体出发不再是艺术家的自恋或自爱,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周遭的世界以及问题真实而有深度的反应。梁业健的作品正呈现出这种品质。在作品中,艺术家拒绝表层和时尚的艺术效果,坚持在艺术中实现自己的精神价值和理想的乌托邦,注重内心体验、生存境遇与艺术的关系,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超越表层,呈现出一种深度感。

  • 标签: 艺术创作 生命体验 个体 绘画 内心体验 艺术家
  • 简介:一、独立动画现状及其困境艺术是所有人与所有时代之间的游戏。——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对于今天全球范围的独立动画实验,如果我们要做出一个全景式的描述,这是非常有难度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以及工作方法来提示这个领域新多元化共生的状况,尤其是因为中国独立动画的成长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进程有莫大的关系。独立动画有两

  • 标签: 动画制作 杜尚 艺术作品 马塞尔 工作方法 超现实主义
  • 简介: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语言”,儿童常借助于这种语言把自己的所见见所闻,所想表达在纸上。小班幼儿尚处于涂鸦期。此时,幼儿的绘画并不是为了描绘某个物体的形状,他们仅仅对描绘的过程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从对绘画的过程兴趣转化为重视绘画的结果。作为小班老师,在美术活动中应读懂幼儿的画,读懂幼儿的心声,这样才能有效地评价童画。

  • 标签: 绘画 幼儿 小班 评价 幅画 语言
  • 简介:去年三月份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的个展《我的一个梦》和今年四月份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北京的两场讲座及在佩斯的个展都在艺术圈刮起了一阵旋风。无论是展览还是讲座,人们的热情都空前高涨。当代艺术受到人们如此的强烈关注,实在让人刮目相看和兴奋。虽然我们不排除观众的跟风心理,但值得思考的是:当代艺术如何引起大众如此的兴趣?

  • 标签: 弥生 霍克 艺术圈 大卫 艺术经历 贾方舟
  • 简介:清代乾隆时期在绥远城任副都统的画家兼画论家布颜图的绘画及其绘画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少数民族书画理论。布颜图告诉我们,面对所画之物,要画的有生气,不要类同死物。要养气,养浩然正气,以传达自然物象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态,只有这样整幅作品才"活"了。"情景者境界也"是布颜图绘画美学的重要观点。他分析了"笔墨""情""景"三者之间的关系。布颜图的绘画思想主要是从师古法与师造化、意与境、笔墨与情景、情景与境界、隐与显等方面体现出来。

  • 标签: 绥远都统 蒙古族 布颜图 绘画思想
  • 简介:2001年,英国当代画家大卫·霍克尼(DavidHockney)历时多年完成的著述《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出版,并在艺术界和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文围绕霍克尼关于制像术与艺术的实践性研究,通过清理艺术史学、物理学等领域对其实践的各种反应,揭示了视觉技术这一视角给艺术史研究和当代艺术实践所带来的挑战和启发。

  • 标签: 知识 制像术 艺术史 绘画
  • 简介:中国传统绘画在泛化对象、整体观照、以"大"为美三个方面延续了中国岩画的风格。中国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均不注重个性,喜爱泛化对象,并表现出集体共性与情致个性追求的不同。二者习惯于整体描画方式,并不囿于局部视觉所限,这使他们共属触觉绘画。中国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都表现出以"大"为美的审美追求,前者将之影射为力量、后者更多地将之指称为人伦秩序与人格魅力。

  • 标签: 泛化对象 整体观照 以“大”为美
  • 简介:幼儿喜爱听故事,常常会被丰富多彩、形象鲜明的人或物深深吸引,在富有韵味和激情的情境之中,感受轻松、愉悦。把故事与绘画教学进行有机融合,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被他们接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比较自如地设计故事,以富于童趣的语言、有趣的情节激发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突出重点、难点,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故事能巧妙地解决绘画中技能学习和创造表现之间的矛盾,促进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绘画活动与故事的有机整合与转化,也是美术教学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现以“奇妙的流淌画”为例,谈谈将故事运用到绘画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 标签: 绘画活动 故事 教学需要 有机融合 绘画教学 年龄特点
  • 简介:一、现实的另一面四川的乡土绘画最早引起国内美术界的关注,是在197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而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上。1981年1月,"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评选揭晓,罗中立的《父亲》获一等奖,随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作。这两次展览中都有乡土绘画。其中王亥的《春》(1979)可以说兼有伤痕和乡土的双重特征,因而具有一种从前者向后者过渡的意味。《父亲》表现

  • 标签: 四川美院 罗中立 美术作品展 《父亲》 王亥 西方油画
  • 简介:透过对"高妙传神——关良绘画艺术展"的观览和分析,本文对展览操作中藏品利用的方法进行了提炼和总结。首先从现象入手,细述这次展览的馆藏利用状况;第二部分则为展览中的馆藏品分类,并讨论其合理的利用方式以及对应的效果,或可供其他美术馆临时展览借鉴。

  • 标签: 关良绘画艺术展 馆藏利用 方法 展览效果
  • 简介:林风眠运用绘画中的形制与构图、绘画题材和绘画技法,对传统中国画进行了反复的探索和创造,对如何“调谐东西艺术”做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探索,造就了他独特的东西方审美意识的调谐美画面。

  • 标签: 林风眠 构图 题材 线条 色彩 调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