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引言4月下旬玛曲地区气候出现异常,上、中旬降水偏少,气温在下旬出现了极高现象,日极值温度达到23.6℃,超过历年极值,下旬平均温度为8.3℃,比历年平均高出4.6℃;4月28日出现了一强对流天气的降水过程,本文就这次降水过程结合天气图、单站要素以及雷达的实况观测等,作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降水过程 玛曲县 青藏高原 水汽压 单站要素
  • 简介:通过对20013年4月9日青海特强沙尘暴天气前期的增温现象、高空环流特征、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以及物理量的诊断等分析,找出了特强沙尘暴出现前具备的气候背景、500hPa高空环流形势和对流指数(Ky)以及理查逊数(Ri)等稳定度指数特征,这些分析结果将对今后青海沙尘暴天气的预报、预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标签: 沙尘暴 天气过程分析 环流特征 青海
  • 简介:2011年11月10—14日苏州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灰霾天气过程,本文利用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大气成分站监测资料对苏州三个站点的受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霾期间地面受弱气压场控制,风力较小,且有接地逆温的持续存在,大气水平和垂直输送都较弱,导致大量污染物在近地面堆积,能见度较差;三站中昆山站灰霾持续时间最长,共计104时次,影响程度最重,重度灰霾占总数的39%,中度和重度灰霾超过灰霾总数的一半;灰霾时各粒径颗粒物浓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细粒子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占有较大比重,说明细粒子对灰霾贡献作用大,14日凌晨昆山及太仓出现大雾天气时细粒子比重甚至超过了灰霾时,而相对湿度峰值只有94%,因此将该段天气定性为雾霾共存或者湿性霾;秸秆焚烧污染期间,黑碳(BlackCarbon,BC)浓度明显上升,其绝对浓度要高出正常情况的3倍左右;通过CO/SO2及PM10/SO2对比发现昆山站受秸秆焚烧污染程度要严重的多,因此推测昆山本地郊区可能也存在零星秸秆露天焚烧点。

  • 标签: 灰霾 秸秆焚烧 颗粒物 气态污染物
  • 简介:摘要2015年12月1-2日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出现了一次降雪天气过程。本文从高空形势、地面形势的变化、高空形势实况与ECTHIN预报场对比,ECTHIN起报时刻至预报时刻累积降水等方面进行预报分析总结。以其对预报岗位的值班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 标签: 高空形势 地面形势 数值预报 总结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郑州机场2015年5月6日出现的一次雷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雷雨天气具备突发性强、来势凶猛、危害性大等特点,给机场航班的正常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在低层切变以及上层干、下层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的配合影响下,源于西北一带的对流云团朝我国华中上空区域移动中持续变强,促进了郑州机场发生雷雨天气。高层冷平流在低层暖平流互相叠加的垂直结构充分表明大气层结存在不稳定性,为雷雨天气的发生发展给予良好的条件。由地面至925hPa高度层区域有逆温层分布,这充分表明这个时候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积聚,同时配合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共同推动了雷雨天气发生。中高层干、低层湿的条件为雷雨天气的出现不但给予了水汽条件,而且也提供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条件,郑州机场自1000hPa至500hPa的

  • 标签: 郑州机场 雷雨 天气形势 物理量
  • 简介:摘要利用大连机场2017~2018年6~8月机场观测月总簿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夏季10次雷暴天气过程中的修正海平面气压值对比分析后发现,雷暴天气中气压变化趋势差异较大,雷暴发生时气压多有上升趋势,但结束后气压变化趋势并不一致;整个雷暴天气过程中最高最低气压差以及逐小时气压变化幅度都比较小,普通雷暴天气对气压的影响有限。

  • 标签: 修正海平面气压 雷暴 对比分析
  • 简介:利用高空、地面、物理量、FY-2E及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2015年3月31日格尔木地区巴尔喀什湖冷槽型的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强沙尘暴的触发系统主要是冷锋过境,而冷湖中尺度低压系统则起到了激发和加强作用。

  • 标签: 沙尘暴 中小尺度分析
  • 简介:摘要2013年1月,华北地区发生了大范围雾霾灾害。本文利用诊断分析,从大气环流背景和影响雾霾的气象因子两方面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13年1月内,我国华北地区共出现了五次较为明显的雾霾过程,其中10-15日和25日至月末的阶段,出现了颗粒物的阶段性高值。该月环流形势较为稳定,华北地区高空处于平直西风带中,低空有弱低压辐合区,有利于污染物的汇聚和累积。气象因子方面,湿度则呈现了很好的正相关,湿度越大,细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浓度越高。气压则呈较好的负相关,这与地面低压带来辐合场,导致污染物在局地聚集有关。

  • 标签: 雾霾,华北地区,环流形势,影响因子
  • 简介:通过对闽东地区近10年历史资料的分析与总结,研究降雪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影响系统,诊断各物理量条件的变化.利用自动站实况资料、6h间隔的NCEP1°×1°再分析资料,采用GRADS作图对资料进行客观分析,研究降雪天气过程中水汽条件、动力条件、温度层结等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闽东降雪发生在东亚稳定的纬向环流形势背景下,北半球上游,强大的经向环流和阻塞高压使中纬度东亚地区和西太平洋纬向环流得以维持.700hPa低层切变和低涡东移有利于冷暖空气的交汇,使得暖湿气流沿冷空气垫抬升凝结,850hPa低空急流形成较强的水汽通道和能量通道.散度场和涡度场的垂直结构变化对降雪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且两者的斜压性与冷空气的入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温度层结是降水相态转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低层逆温是产生降雪较有利的条件.

  • 标签: 冷空气 低空急流 散度场 涡度场 水汽通量辐合 温度层结
  • 简介:针对发生在2012年8月10日门源地区的大到暴雨天气,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及卫星、雷达、自动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前期低层增温增湿有利于不稳定层结形成与能量积累,较强冷空气和中低层切变线触发了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流区上空湿度层结构的差异,导致门源以雷雨大风等短时强降水为主;锋区较强,坡度大,在锋区上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与比湿,有利于对流性天气产生。

  • 标签: 大到暴雨 成因 分析
  • 简介:摘要: 本文通过对2020年4月10日郑州机场一次典型雷暴天气过程回顾、气象保障情况归纳和预报观测经验总结,探索出雷暴天气过程的5个服务难点及其5条突破措施,包括对雷暴的起始与结束时间、距离本场的位置的把握,机场警报提前量与准确率的衡量,对低云和降水类型与强度的判定以及精细化气象服务的提升等方面,以期提高雷暴天气下航班飞行保障能力和气象服务质量。

  • 标签: 郑州机场 雷暴 服务难点 突破措施
  • 简介:对2004年12月丹东地区一次突发性中尺度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除天气尺度的冷锋外,其直接影响系统是中尺度海岸锋,它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下发展加强并向内陆移动,其上的中尺度环流形成的低云与冷锋云系的叠加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突发性 中尺度天气分析 暴雪 海岸锋
  • 简介:摘要: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卫星、雷达以及各物理量场和数值模式资料,对2019年7月28日出现在青海东部以暴雨、大风为主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亚欧地区中高纬度为处于两槽一脊型环流形势,西伯利亚大槽分裂的短波槽位于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位于副热带高压西北部边缘,副热带高压打开西南地区水汽输送通道;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有利于系统加深发展。高层南亚高压配合低层暖空气,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湿空气配合系统过境造成本次强对流的必要条件。

  • 标签: 青海东部 强对流 暴雨 大风 形势背景
  • 简介:摘要19—20日,东北地区冷槽发展东移,引导槽后冷空气南下。20日上午冷锋移过我市,受冷空气影响,温度逐渐下降。随着东北冷槽持续发展东移入海,南支槽分裂产生短波槽东移发展。21日08时,500hPa上,短波槽位于河套至四川盆地,我市处在槽前西南气流里。低层700上,西南低涡逐渐发展,切变线及西南低空急流共同影响我市。850hPa上,西南低涡伸出的切变线位于我市南部,我市处在东南暖湿急流中。受500hPa短波槽,700hPa切变线,西南低涡和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冷暖空气在我市上空交汇。深厚的湿层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底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加强了水汽的垂直上升运动,造成了此次暴雪过程。最强回波在3Km附近,也就是700hPa附近,而这个高度的温度在零上,为大水滴。由于1.5km处接近-10℃,雨滴经过此高度急剧冷却冻结成冰粒落地,且前期为降雨或雨夹雪,所以此次过程降雪量虽然大,但积雪深度不大。

  • 标签: 寒潮 暴雪 水汽通量散度 反射率剖面 零速度线 风廓线
  • 简介:利用高空、地面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河池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3月23日桂西北河池市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原冷槽、850hPa切变线、地面弱冷锋是这次过程的影响系统;边界层辐合线为触发对流云提供了动力条件;冷云厚度是暖云厚度的2倍有利于冰雹天气的产生;适宜降雹的云顶亮温在-52℃到-62℃;当VIL值≥60kg/m2时,强回波附近将有冰雹出现;反射率因子图上的弓形回波,钩状回波,弱回波区,旁瓣回波、三体散射,是发布冰雹预警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区域性冰雹 边界层辐合线 冷暖云厚度比 云顶亮温 VIL值 河池市
  • 简介:摘要:本文对虎林市 2019年 8月 14-17日一场大范围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前期受台风“利奇马”残余云系影响,后期台风“罗莎”北上与东北冷涡合并汇聚,带来充分的水汽输送和动力条件,造成虎林市境内 14日至 17日普降暴雨、局地大暴雨的天气过程

  • 标签: 台风 东北冷涡 暴雨
  • 简介:为了探讨绥中一次暴雪伴雷电天气过程的成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每6h间隔的1°×1°的再分析资料和营口多普勒雷达的资料,分析此过程天气形势特点、高低空急流的作用、雷达回波的特征及反映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的相关物理量场的特征.结果发现:雷电发生在对流层中层的西南风急流和底层偏东风均处在最强的时刻,当对流云团发展到-20℃温度层时,温差起电产生雷电;雷电发生在低层850hPa附近存在的逆温层消失之后,同时配合低层水汽的辐合,产生了暴雪天气;雷电和强降雪发生在大气底层南风和北风转换的过程中,强降雪的时间与冷空气扩散加强的时间比较一致,当冷空气扩散到整个大气底层时强降雪结束;引起雷电和强降雪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主要处在对流层中层,并为上升运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促使雷电发生和强降雪的维持.

  • 标签: 暴雪 风廓线 逆温层 对流
  • 简介:摘 要: 利用 MICAPS系统下各种资料 ,对 2012年 8月 31日— 9月 1日兰州市大雨局地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及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是在欧亚中高纬度两槽一脊型的环流形势中产生的,槽线和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大暴雨发生前,低层有较强的水平能量输送和较强的能量积聚,同时整个暴雨区的大气运动由下沉运动转变为上升运动;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与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完全一致,“抽吸作用”和反馈作用对大暴雨的形成非常有利,为今后的预报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暴雨 环流背景 物理量 卫星云图
  • 简介: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降雪加密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2月17—19日杭州地区一次雨转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南支槽、700hPa和850hPa切变线,配合700hPa西南急流,为杭州地区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抬升和水汽条件;而700hPa暖湿气流与850hPa不断增强的东北气流,又为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提供了上暖下冷的有利层结条件。此次雨雪天气过程水汽通量与降水时段和降水强度对应。整个雨转雪天气过程中对流层均以垂直上升运动为主,相对湿度均较大,且降水不同阶段均存在水汽辐合;液态降水时,对流层中低层为水汽辐合层和上升运动层,且中层存在辐散抽吸作用,此配置有利于产生降水;而当降雪时,中低层的水汽辐合与垂直上升速度逐渐减小,此时以中层的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为主。雨雪强度减弱时,水汽辐合也减弱直至消失,且中低层和中层的上升速度均逐渐减弱,在600hPa附近出现弱下沉运动和相对湿度迅速减小的现象,但中低层一直维持弱的上升运动与较大的相对湿度,直至19日凌晨雨雪过程才结束。由于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冷空气较弱,地面温度相对较高,因此降水量虽然较大,但积雪率较低。

  • 标签: 雨转雪 抽吸作用 上升运动 相对湿度 地面温度
  • 简介:利用地面观测和高空探测资料,对2013年3月23日14时到24日08时两广地区一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进行环流背景、物理量诊断等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发生在天气系统和中尺度系统配合下形成的;天气系统的抬升和辐合上升作用,如高空前倾槽、中低层切变线等天气系统;中尺度系统高低空急流相配合、低空存在干线、弱逆温层、前倾槽结构、高空辐散、中高空干冷空气等条件,促成这次长生命史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物理量特征:高层正散度,中、低层负散度;中高空有干冷空气输送,低空有水汽输送、暖平流和水汽辐合区;具备不稳定层结和强垂直风切变。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环流背景 中尺度分析 物理量 广东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