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nHAC/PLA/PRP)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成作用。方法制备兔下颌10mm×8mm贯穿性缺损.按不添加材料A组、单纯材料(nHAC/PLA)B组、活性材料(nHAC/PLA/PRP)C组加入相应材料.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分别从大体、影像学、扫描电镜、组织学方面进行观察.计量新面积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影像学观察B、C组2、4、8、12周缺损区密度均高于A组。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镜观察3个组边界区主要由纤维组织包绕.B组边界区可见少量新生散在分布.C组纤维组织更致密,可见少量新片状分布;组织学观察可见B、C组各时间点缺损区新形成均优于A组.C组新生及新生血管的量较B组多。随着时间延长,各组新均有增多.残留的材料减少.有大量样组织长人活性材料,成熟度增高,残留材料逐渐被活跃生长的组织包围并替代。以方差分析对组间新面积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第2、4周两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2周时A组与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nHAC/PLA和富血小板血浆(PRP)构建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传导及诱导活性.有望应用于临床修复缺损。

  • 标签: nHAC/PLA 富血小板血浆 复合物 颌骨缺损 骨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髁状突解剖复位对下颌髁状突骨折患者口腔结构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68例下颌髁状突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复位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患者进行解剖复位,对照组患者进行游离复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口腔结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结果手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6.47%(x2=4.221,P<0.05);咬合关系正常、张口型正常、张口度正常、咀嚼正常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660~5.314,P<0.05);最大开口度、前伸运动距离、侧向运动距离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394~7.534,P<0.05);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193~7.678,P<0.05)。结论髁状突解剖复位治疗下颌髁状突骨折的疗效更为理想,能够有效重建口腔结构、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 解剖复位 口腔结构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性Ⅱ类不同垂直面型舌形态、位置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60例性Ⅱ类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17例、均角22例、低角21例3组。拍摄锥形束CT,使用Invivo 5软件重建并测量舌及下颌指标,利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舌和下颌的特征,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舌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结果高角组舌高度,舌体面积、总面积及代表舌位置的指标D2-D5距离大于低角组[(37.06±3.35) mm比(33.26±3.27) mm,(2002.63±300.84) mm2比(1739.88±248.38) mm2,(2599.39±355.73) mm2比(2273.65±208.23) mm2,(24.99±3.17) mm比(21.94±3.82) mm,(22.77±3.82) mm比(18.87±4.19) mm,(21.42±4.25)mm比(16.92±3.71) mm,(20.69±3.97) mm比(16.42±3.41) mm;P<0.05];下颌长度小于均角组和低角组[(63.24±3.92) mm比(67.43±4.95) mm和(67.18±4.21) mm;P<0.05]。下颌长度、宽度与舌尖、舌背位置及体积呈正相关;凹陷距离与舌尖、舌背位置、总面积及舌体积正相关;下颌角与舌长度、舌高度、舌及舌根面积、D1-D4距离正相关。结论青少年性Ⅱ类高角较低角者下颌更短,舌体位置更高且在口内舌位置更靠前上。下颌较长较宽,较明显的患者多伴有体积较大、位置较低的舌

  • 标签: 骨性Ⅱ类 下颌骨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探讨青少年不同垂直面型上下颌皮质厚度和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针对上下颌前后临床常用微型种植植入位置,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6 mm范围内皮质厚度和CT值。分析不同面型间皮质厚度和密度间差异。结果除下颌后部皮质厚度在不同垂直面型间无显著区别外,均表现为高角患者皮质厚度和密度显著低于均角及低角患者。结论青少年高角患者上下颌前部皮质厚度较低,上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低,低角患者下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 标签: 皮质骨厚度 皮质骨密度 不同垂直骨面型 CB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骨折术后血钙代谢状态的变化及再骨折的风险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四科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骨折患者26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脊柱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血钙、PINP、β-CTX水平变化情况,随访术后再发骨折情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骨质疏松性椎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钙、PINP、β-CTX在骨质疏松性椎骨折术后再发骨折中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77%(249/260);治疗后,患者血钙、PINP、β-CTX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术后再发骨折81例(31.15%),未再发骨折179例(68.85%)。单因素分析两组年龄、性别、BMI、外伤史、基础疾病、手术椎部位、手术椎体节段、脊柱矢状面后凸矫正角度、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术前骨折数、手术椎数、血钙、PINP、β-CTX、骨折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强化椎数、水泥渗漏与骨质疏松性椎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相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术前骨折数、手术椎数、骨折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强化椎数、水泥渗漏、血钙、PINP、β-CTX均是骨质疏松性椎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血钙预测骨质疏松性椎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AUC为0.820,95%CI为0.770~0.871,截断值为2.12 mmol/L;PINP预测骨质疏松性椎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AUC为0.915,95%CI为0.873~0.957,截断值为45.51 ng/ml;β-CTX预测骨质疏松性椎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AUC为0.973,95%CI为0.957~0.988,截断值为463.29ng/ml。结论在骨质疏松性椎骨折患者中应用脊柱后凸成形术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钙、PINP、β-CTX水平,血钙、PINP、β-CTX水平对术后再发骨折具有一定监测价值。

  • 标签: 脊柱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折 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 1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行双侧下颌牵引成术(MDO)时对颞下颌关节影响最小的牵引力方向。方法(1)利用锥形束CT获取1例15岁男性健康志愿者的颌面部DICOM格式数据,采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 12.0、Workbench 16.2软件建立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2)在验证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进行MDO,荷载6种不同方向的牵引力:沿髁突中点至下颌点连线,平行于颌表面;沿髁突中点至下颌点连线,平行于矢状面;沿下颌方向,平行于颌表面;沿下颌方向且平行于矢状面;沿下颌升支方向且平行于颌表面;沿下颌升支方向且平行于矢状面。牵引力大小均设定为100 N。(3)测量不同方向牵引力对关节盘应力、截面位移、颞骨应力、髁突压力的影响。结果(1)在关节盘最薄区域,关节盘上、下表面所受应力最小的牵引力方向为"沿下颌方向,平行于颌表面"。(2)在相同大小牵引力作用下,各截面沿牵引方向位移差距不大,效果基本一致。(3)施以"沿下颌方向,平行于颌表面"与"沿下颌方向且平行于矢状面"2个方向的牵引力时,颞骨的应力(0.424 16、0.466 97 MPa)小于其他4种情况(0.643 87~0.981 17 MPa),且这2种牵引力均为沿下颌方向,力分解之后对髁突的压力(59.712、60.470 N)亦小于其他4种情况(80.098~99.769 N)。结论采用DICOM数据建模法可以获得满意的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沿下颌方向,平行于颌表面"及"沿下颌方向且平行于矢状面"方向的牵引力对颞下颌关节影响最小。在设计MDO牵引方向时,除要考虑手术对颌和上呼吸道形态的影响之外,还应权衡牵引力方向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以保证行MDO时对颞下颌关节影响最小。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有限元分析 骨生成,牵张 下颌骨 牵引成骨方向
  • 简介:目的临床复查中,对于下颌萎缩患者,由于口底升高常导致难以放置口内平行投照牙片,而口外拍摄技术,如曲面断层片则常常存在下颌前牙区影像的失真。在本研究中,对口内平行投照牙片和曲面断层片在评估种植周边缘吸收方面进行了比较。材料和方法应用曲面断层片和平行投照牙片对下颌前牙区的种植周边缘吸收进行测量,对种周袋深度,种植动度,出血指数进行临床检查并记录。在统计分析中选用Spearman相关系数。应用混合模型,临床参数及其对吸收的影响采用Bland-Altman方法计算。结果计算曲面断层片(MKII种植体系统组为2.4mm±0.2mm,Frios组为1.6mm±0.2mm)与口内平行投照牙片(相应为2.6mm±0.2mm和1.4mm±0.2mm)上的吸收测量值之间的最小均方差为0.2mm(范围为0.1~0.8mm)。上述2种X线投照技术在测量边缘吸收精确性方面临床上是可比的。结论在下颌严重萎缩,牙片放置困难的情况下,曲面断层片可以替代口内平行投照牙片来对种植周边缘吸收情况进行评估。

  • 标签: 曲面断层片 平行投照 牙片 下颌骨前牙区 种植体 骨吸收
  • 简介:目的观察棘上孔及其性管腔的发生率、大小、位置和它所包含的组织。材料及方法对380个人类尸体的干燥下颌进行形态测量分析,测量从棘上孔到下颌底缘的距离、孔开口及性管腔的大小。采用影像学方法观察性管腔的走向和它与下颌切牙管的关系.方法为向棘上孔和切牙管内注射对比剂(omnipaque),或向管腔内插入细金属导线。结果所有干燥下颌中98%出现了明显的孔道.形态通常为圆形或扁平漏斗形,大体解剖分离发现有舌动脉分支和舌神经进入棘上孔。结论棘上孔出现于大多数人类下颌,它好像是舌神经血管束通过朝向颊侧的孔道进入下颌内的真正入口。这提示我们下颌中线区域的外科和种植植入手术可能存在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

  • 标签: 大体解剖 影像学特征 管腔 骨性 形态测量 神经血管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椎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 53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7例,女1 161例;年龄45~115岁[(71.7±10.8)岁]。患者均行经皮椎成形术(PVP)或经皮椎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水泥移位组(78例)和水泥非移位组(1 46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骨密度、基础疾病、病变节段、手术方式、手术入路、水泥渗漏(前缘)、水泥黏度、水泥弥散比、水泥交织度、矢状位水泥填充位置、水泥靶向位置、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等与椎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椎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骨密度、病变节段、手术方式、水泥渗漏(前缘)、水泥黏度、水泥弥散比、水泥交织度、矢状位水泥填充位置、水泥靶向位置、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与椎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手术入路4个因素与椎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骨密度(OR=2.45,95%CI 1.81~7.50,P<0.01)、手术方式(OR=4.56,95%CI 1.86~8.44,P<0.01)、水泥渗漏(前缘)(OR=5.77,95%CI 2.85~9.20,P<0.01)、水泥黏度(OR=7.36,95%CI 1.01~1.77,P<0.01)、水泥弥散比(OR=6.84,95%CI 1.69~13.39,P<0.01)、水泥交织度(OR=8.97,95%CI 2.29~14.97,P<0.01)、矢状位水泥填充位置(OR=6.39,95%CI 1.06~9.47,P<0.01)、水泥靶向位置(OR=7.93,95%CI 1.64~11.84,P<0.01)、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OR=6.78,95%CI 1.84~6.96,P<0.01)及佩戴支具时间(OR=9.55,95%CI 2.26~9.38,P<0.01)与椎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显著相关。结论术前骨密度低、PKP手术、水泥前缘渗漏、水泥黏度低、水泥弥散比小、水泥交织度小、矢状位水泥填充于椎前1/3和前中2/3、水泥非靶向注射、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大及佩戴支具时间短为OVCF患者椎强化术后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椎体强化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水泥椎成形在治疗胸椎骨折疾病所致疼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在2012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28例胸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水泥经皮椎成形治疗,分析术前、术后患者疼痛等级及康复效果.结果术前O度、Ⅰ度、II度、III度、Ⅳ度患者分别为0例、0例、16例、7例、5例,术后3个月后,疼痛等级分别为26例、0例、1例、1例、0例.26例患者生命体征、心血管、肺部以及神经等方面正常,治愈率为92.8%(26/28).结论水泥椎成形在胸椎骨折疾病的应用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应加强临床实践与推广.关键词胸椎骨折;水泥;临床应用BonecementforminginthethoracicvertebralfracturecausedbytheclinicalapplicationofpainZhouxiaolongThesecondpeople'shospitalofneijianginsiGchuanprovince,sichuanneijiang641100AbstractObjectiveobjectivetoanalysisanddiscussionofbonecementinthetreatmentofthoracicvertebrafracturediseaseclinicalapplicationeffect.MethodsinourhospitalinApril2012toJune2015were28casesofthoracicvertebrafracturepatientsastheresearchobject,linetreatment,percutaneousvertebralbodybonecementplantsforminganalysisofpreoperativeandpostoperativepaininpatientswithgradeandtheeffectofrehabiliGtation.ResultsthepreoperativeⅠdegrees,II,III,Ⅳdegreespatientsrespectively0,0,16cases,7cases,5cases,postoperative3monthslater,p(ainlevelof26casesrespectively,0cases,1case,1,0).26patientsvitalsigns,cardiovascularandlungandnerveisnormal,thecureratewas92.8%26/28).ConclusionTheapplicationofbonecementinthetreatmentofthoracicfractureshasasignificanteffect,whichcaneffectivelyrelievethepainofpatieknetysw,oarnddsshouldstrengthentheclinicalpracticeandpromotion.thoracicvertebrafracture.Bonecement;Clinicalapplicationof中图分类号R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647-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金属手术定位片辅助半面短小畸形患者下颌的可行性和精确性。方法选择2018年5至11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就诊的PruzanskyⅡ型半面短小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术前拍摄CT,通过Mimics 19.0设计截方案,制备金属手术定位片。术中在手术定位片的引导下,行半面短小畸形的截、牵引器置入术。待牵引达到术前设计的长度后结束牵引,拍摄CT。利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Control对术前和牵引完成后的2组下颌数据进行配准,随机选取截面上的6个点获得误差值,取其平均值记作截面之间的距离误差,同时计算截面之间的夹角,记作角度误差。距离误差采用2 mm作为参考值,角度误差采用5°作为参考值,在SPSS 25.0中进行单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入组10例半面短小畸形患儿,男6例,女4例,年龄3~8岁,平均4.9岁,左侧3例,右侧7例。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牵引器置入术,与术前设计基本一致,无明显并发症。所有患儿均随访1年,牵引成效果良好,面部不对称改善明显,咬合平面偏斜的情况基本矫正。通过Geomagic Control配准,可直观展现术前和术后下颌的误差分布,2组下颌拟合的误差为(0.94±0.92) mm。截面之间的距离误差为(2.05±0.40) mm,角度误差为(4.76±1.95)°,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属手术定位片辅助半面短小畸形下颌具有可行性,精确性较高,有利于术前设计方案在术中实现,术后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半侧面部偏小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骨生成,牵张 手术定位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瓣在重建下颌缺损术后吸收及唇感觉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患者,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化组和对照组。使用游离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缺损时,神经化组同时切取髂腹股沟神经,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一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复合组织瓣,并将髂腹股沟神经和受区下牙槽神经与神经吻合。对照组不切取神经,仅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复合组织瓣。比较患者术后6个月时移植的以Hu为单位的CT值降低率、移植块颊舌径和高度变化,评估移植吸收情况,通过针刺辨别痛觉、下唇两点辨距觉,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检查术区下唇感觉恢复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年龄17~38岁,平均29.5岁,下颌缺损范围5~9 cm。神经化组4例,对照组4例。移植的髂骨瓣均存活,颌面部外形满意,供、受区均未见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移植CT值术后降低率在神经化组为(3.13±1.21)%,显著低于非神经化组的(20.32±5.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01,P=0.006)。两组患者移植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颊舌径和高度的改变均较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化组术区下唇感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而对照组无明显痛觉。两点辨距觉检测中,对照组的患侧在20 mm以内均无法辨别两点,神经化组患者的患侧均在20 mm以内可辨别两点,两组的健侧均在14 mm以内可辨别两点。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感觉神经定量检测患侧下唇结果显示,神经化组中有2例等级为轻度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轻微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中度感觉减退;而对照组均为重度感觉减退。健侧感觉功能障碍轻于患侧。结论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瓣具有预防术后移植骨质疏松和帮助恢复术区下唇感觉的作用,有助于重建下颌缺损后患者的功能恢复。

  • 标签: 神经支配 下颌骨重建术 骨稳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颌手术导航机器人系统辅助下颌的精确性及稳定性。方法选择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的下颌角肥大患者1例,女性,27岁,应用三维打印技术,根据其头颅CT扫描数据制作5个同样的下颌模型。搭建下颌导航机器人系统,将头颅三维数据导入FaceGraph软件形成虚拟三维图像,并按照"理想截线"的标准预设截线;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模型局部表面特征,将其与虚拟三维图像进行配准;机械臂通过信号传输连线将臂间关节角度值传输至主机,在对机械臂空间建模的基础上,运算得出机械臂末端的实时位置信息,经过以上步骤,将虚拟空间、现实空间的坐标以及机械臂的相对位置进行统一。在导航系统的辅助下,由术者操作末端机械臂分别在5个下颌模型上完成截手术。采用SPSS 20.0软件,对5个模型的总体40个偏差数值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模型实际截线与软件中预设截线的偏差情况,并对5个模型各自的偏差数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了解不同模型间的偏差有无差异。结果在对下颌模型进行模拟截的实验过程中,机器人末端铣刀运行平稳,能够根据实验前设定的截线行走;在预先设定的位置计算实际截线与预设截线的总体偏差值为(0.92±0.43) mm(95%CI:0.78~1.05 mm),对5个模型截后的偏差值进行方差分析,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0,P>0.05)。结论在术者控制下,导航机器人系统能够按照预设的截线精确、稳定地对下颌模型进行截

  • 标签: 空间导航 模型 下颌骨 截骨术
  • 简介:下颌骨折是常见的颌面损伤,以往采用颌间结扎及颅颌牵引术治疗,但存在限制咀嚼功能,不能早期开口锻炼,恢复咬颌功能差等缺点.我们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折,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下颌骨 骨折 微型钛板 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逐瘀退肿散外敷治疗跟骨折后早期足踝肿胀的疗效。方法:选取 2017年 7月— 2018年 7月本院骨伤科收治的跟骨折患者 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40例。对照组给予抬高患肢、早期冰敷、功能锻炼、静脉滴注甘露醇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逐瘀退肿散外敷治疗。结果:治疗组皮肤皱褶出现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治疗组治疗 3d、 7d后肿胀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逐瘀退肿散外敷治疗跟骨折后早期足踝肿胀疗效确切,能迅速消除局部肿胀,缩短皮肤皱褶出现的时间,减少手术前等待时间。

  • 标签: 跟骨骨折 肿胀 逐瘀退肿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逐瘀退肿散外敷治疗跟骨折后早期足踝肿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本院骨伤科收治的跟骨折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抬高患肢、早期冰敷、功能锻炼、静脉滴注甘露醇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逐瘀退肿散外敷治疗。结果治疗组皮肤皱褶出现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d、7d后肿胀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逐瘀退肿散外敷治疗跟骨折后早期足踝肿胀疗效确切,能迅速消除局部肿胀,缩短皮肤皱褶出现的时间,减少手术前等待时间。

  • 标签: 跟骨骨折 肿胀 逐瘀退肿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下颌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是头颈部大剂量放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以慢性坏死及感染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吞咽困难、开口受限、咀嚼及语言障碍、面部软组织瘘管经久不愈、死暴露,严重者甚至造成病理性骨折,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痛苦,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及头颈外科领域棘手的临床难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下颌ORN缺乏统一的分类、分期及相关治疗共识或指南,不同单位对于下颌ORN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科学的诊疗标准与规范,对该疾病的处理仍以个人或单位经验作为治疗依据,同时也缺乏客观有效的下颌ORN治疗后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下颌ORN的诊疗标准,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治疗效果,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召集国内颌放射性骨坏死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反复讨论,汇集全国17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专家的诊治意见,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下颌ORN的研究成果与诊治经验,最终制订“下颌放射性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下颌骨 放射性骨坏死 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