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率60Co γ射线照射对辐射诱导的基因表达水平改变的影响。方法60Co γ射线照射3例正常人离体外周血,剂量率分别为0.2、1.0和2.0 Gy/min,照射剂量为0、1、2、4和6 Gy,照射后24 h收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11个基因(CDKN1A、MDM2、PCNA、FDXR、GADD45A、PHPT1、ASTN2、TNFSF4、POLH、GDF-15和PPM1D)mRNA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检测;逐步回归法构建不同剂量率基因组合表达模型。结果不同剂量率0.2、1和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后,辐射诱导的11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升高,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R2=0.744~0.998,P< 0.05);0.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2 Gy后,CDKN1A、FDXR、PHPT1和TNFSF4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1和2 Gy/min剂量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3、5.73、2.44、2.77、3.53、2.68、2.43、2.05,P< 0.05);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6 Gy后,PPM1D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剂量率组(t=3.82、2.54,P< 0.05);不同剂量率基因组合表达模型由2~3个基因组成,回归方程的R2值为0.951~0.976(P< 0.05)。结论在0.2~2 Gy/min剂量率范围内,不同剂量率60Co γ射线照射可能会影响辐射诱导人外周血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

  • 标签: 电离辐射 基因表达 剂量率
  • 简介:摘要目的客观评估辐射事故中受伤人员的受照剂量,指导放射性损伤的诊断、治疗和判断辐射事故等级。方法使用自制辐射场测量架和LiF(Mg,Cu,P)热释光探测器,模拟重建事故源项X射线透射仪出束时的辐射场,以剂量率与距离平方反比关系拟合得到辐射水平空间分布图,作为剂量估算基础;根据实际操作情况,提出了手部皮肤吸收剂量估算的参数计算方法。结果X射线透射仪出束口方向附近的空气吸收剂量率水平在mGy/h量级以上,出束口外200 cm空间内的空气吸收剂量率最高值为262 μGy/h,最低值为2.1 μGy/h,比环境本底水平高2个量级以上;无论是正常操作还是极端操作情况,辐射事故中两名女性受照射人员短期内总的手部皮肤吸收剂量均超过16.9 Gy,达Ⅲ度或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手部皮肤受照剂量估算结果为受照射人员放射性损伤的诊断、治疗以及辐射事故等级确定提供了有效支持,辐射场重建方法及剂量估算方法可为同类辐射事故的处置提供参考。

  • 标签: X射线 辐射事故 辐射场重建 剂量估算
  • 简介:目的:测量与分析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泄漏辐射水平,探讨使用剂量分布仪等剂量扫描装置检测加速器泄漏辐射水平。方法:依据国家标准“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中提供的方法,以一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为对象,使用IBA公司生产的Startrack型剂量分布仪对该加速器M区域内X射线泄漏辐射进行检测分析。结果:M区域内X射线泄漏辐射与最大吸收剂量点比值为0.07%,平均吸收剂量与最大吸收剂量比值为0.04%。结论:研究探讨使用剂量分布仪等剂量扫描装置进行加速器的X射线泄漏辐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泄漏辐射 放射防护 医用加速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注射全身骨显像剂对剂量准确性和辐射防护所造成的影响。方法选择以往我院收治的接受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头皮针注射法注射全身骨显像剂;研究组采用抽回血注射法注射全身骨显像剂。结果研究组在治疗期间仅有1例辐射不良事件发生,少于对照组的7例,差异显著(P<0.05);全身骨显像剂注射时间短于对照组,残留剂量率低于对照组,残留放射性活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接受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的患者通过抽回血注射法注射全身骨显像剂,可以提高准确性,有效防护辐射

  • 标签: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全身骨显像剂 注射 准确性 辐射
  • 简介:目的研究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后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探讨新形势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督监测的有效方法。方法每年召开1次放射监测网络骨干参加的个人剂量监督监测会议,学习放射防护工作法规及防护知识、通报上年度个人剂量元件上报情况及个人受照剂量,布置新年度监测任务。及时调查处理异常受照事件。结果全市乡中心卫生院以上医疗单位定期参加个人剂量监测剂量监测元件上报率处于较高水平,放射监测异常事件减少,放射人员个人剂量逐年下降。结论规范的行政管理能促进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督监测工作的开展。

  • 标签: 个人剂量 监督监测 评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核电工业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3月,选取2018年在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在岗期间放射职业健康检查且工龄≥1年的核电工业的放射作业人员为放射组(共530名)。同时选取核电工业岗前放射职业健康检查的工人为对照组(共545名)。依据GBZ 235-201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和GBZ 98-2017《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的方法和要求进行采样,收集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分析两组外周血细胞的变化规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放射组白细胞(WBC)总数、中性粒细胞(NEUT)数量、淋巴细胞(LYMP)数量、血红蛋白(Hb)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核细胞(MONO)数量、血小板(PLT)总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放射组WBC异常率和Hb异常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BC异常率和PLT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核电工业放射工作人员的外周血细胞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累积损害效应,不同细胞亚型的变化规律不同,WBC和PLT的改变出现较早。

  • 标签: 电离辐射 核电 放射工作人员 血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采取小剂量辐射手动触发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区间为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探究对象为此区间本科室接治的疑似肺栓塞患者为探究主体,统计70例,按照双盲法分组,分为参照组(n=35)和试验组(n=35),参照组辅以常规化CTPA扫描,试验组行低管电压小剂量比对剂CTPA扫描,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在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方面,试验组与参照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DLP、ED及CTDLvo1数值较参照组低P<0.05。结论: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采取小剂量辐射手动触发技术效果显著,可减少辐射与对比剂用量,图像质量清晰,具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CT肺动脉血管成像 小剂量低辐射手动触发技术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就大剂量131I治疗甲状腺癌的护理管理方案进行调研,重点分析防辐射护理要点。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入本院的200例大剂量131I治疗甲状腺癌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均分为100例/组的2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专项护理管理,对比护理成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痛苦温度计量表的各个项目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131I治疗甲状腺癌患者,为其实施专项护理管理,加强防辐射护理管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疼痛,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管理 甲状腺癌 大剂量131I治疗 辐射防护
  • 简介:摘要基于辐射监测仪使用在碘-125粒子植入术后护理中的影响。方法通过在临床工作中带辐射监测仪对行碘-125粒子植入术后患者进行近距离护理操作时进行辐射监测,对测得值进行分析,找出碘-125粒子术后影响辐射监测值因素,并给出如何减少碘-125粒子术后辐射危害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辐射监测仪 碘-125粒子
  • 简介:摘要本文以核电厂为研究对象,对其辐射环境的监督系统展开分析,在介绍核电站基本情况的同时,说明其系统运行与维护的质量保证条件。尤其在定位系统缺陷问题的基础上,说明系统改造中的执行策略,在对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检测系统进行论述的过程中,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材料。

  • 标签: 核电厂 环境监督 运行维护
  • 简介:摘要随着核医学应用的广泛开展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增多,潜在的职业健康问题也应该受到足够重视。目前,大多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主要是通过热释光剂量计等提供的外照射信息,并未全面开展常规内照射的监测,这可能会低估他们的年有效剂量。全面的个人剂量监测是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核医学内照射的特点,介绍了核素的监测技术和剂量估算方法,列出了几种常用软件,从而全面客观了解和认识当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内照射相关内容,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监管政策及防护要求提供参考。

  • 标签: 核医学 内照射 放射工作人员 剂量估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亚太地区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水平,分析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个人剂量监测能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方法阐述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亚太地区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比对方法,对于各照射组分别从相对误差、负相对误差比例、变异系数和固有误差4个方面分析了比对结果,对于总体结果从各照射情景及各参与者响应值R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标准、技术导则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进行讨论。结果共有22个国家的30个个人剂量监测机构参加了本次比对。所有测量结果的响应值R在0.67~1.50范围内,平均值为0.96±0.16(1σ);4个照射组测量值的整体相对误差分别15.5%、16.4%、19.1%和16.6%;各照射组R的中位数与平均值相近且均接近于1.0,整体上R的分布偏向于1.0以下;24家参与者响应分布偏向1.0以下的有15家,占总数的62.5%。结论所有参加机构均达到了本次比对要求,但在剂量系统校准、质量控制及不确定度分析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建议可通过加强量值溯源和检定校准的多样性、了解现场使用场景和优化剂量计性能、系统科学评估不确定度来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机构外照射剂量监测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

  • 标签: 外照射剂量 个人剂量监测 剂量计 比对
  • 简介:摘 要:目的:对医用直线加速器剂量监测与控制系统的技术分析。方法:使用 Varian-clinac-CX机器设备为例进行分析。结果:分析了医用直线加速器在电离室、电源系统、剂量信号和通道、控制系统四方面的控制技术。结论:电离室为剂量监测控制系统的中心系统,剂量信号、控制信号在此进行质量保障调试工作,建立起计量学质量保证的基础。

  • 标签: 医用直线加速器 剂量 监测 控制
  • 简介:《今日医学要闻》报道,根据在线发表在《柳叶刀》的荟萃分析,“由患者在家自我监测抗凝治疗和调整剂量是安全的,可以减少凝血风险”。研究人员发现“实际上,

  • 标签: 抗凝治疗 自我监测 安全 剂量 患者 《柳叶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关联分析,筛选低剂量电离辐射效应相关基因,为低剂量辐射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于2018年3月,以健康人外周血为样本,分为照射组(150 mGy)和对照组(0 mGy),每组3个样本。提取两组样本总RNA和蛋白,对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确定低剂量电离辐射效应相关表达基因,并进行生物过程及分子功能等的分析。结果照射组和对照组差异表达的基因、蛋白数量分别为486、266个,12个基因和蛋白关联(P<0.05)。定量蛋白和基因总体关联性低(rs=0.003 4),变化趋势相同的差异基因和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678 6),变化趋势相反的差异基因和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100 0)。与差异蛋白表达趋势相同的差异基因有7个,其中FBXO7和SNCA表达上调,ORM1、ORM2、HIST1H4J、HBZ、LYZ表达下调;表达趋势相反的基因有5个,包括SLC4A1、BCAM、C4B_2、KEL、TGM2,均在基因水平上调,蛋白水平下调。差异基因涉及免疫系统调节、信号转导、酶活性调节、跨膜运输、防御、转录和DNA修复等方面功能。结论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关联研究筛选出12个低剂量电离辐射效应相关候选基因及其对应的表达蛋白,为深入研究低剂量辐射效应机制提供新线索。

  • 标签: 辐射效应 职业暴露 蛋白组学 基因组学 差异表达基因
  • 简介:目的:对某医院微型回旋加速器及PET—CT场所内外的辐射水平进行评价,对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进行估评。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保障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方法:采用相关的放射卫生规范规定的方法。结果:测得了机房及配套设施周围的辐射及其他相关数据,估算出了工作人员的年累积受照剂量。结论:回旋加速器自屏蔽系统、合成工作箱、分装防护屏等具有良好的辐射屏蔽效果。微型回旋加速器和PET—CT机房周围环境剂量不高,对流动人群及相邻场所的非放射工作人员不会造成辐射危害。放射工作人员年累积受照剂量,低于国家标准对职业人员规定的年剂量限值。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 标签: 回旋加速器 PET 辐射 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