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窦CT扫描中,前置和后置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对图像质量和辐射的影响,并寻找最佳的迭代组合。方法以1具离体头颅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鼻窦CT常规扫描条件[噪声指数(NI)=8],以及前置ASiR-V的不同等级(0~100%,间隔为10%)进行螺旋扫描,所得原始数据使用后置ASiR-V的不同等级(0~100%,间隔为10%)进行骨算法和标准算法重建,共获得242个鼻窦薄层图像序列。选择特定的感兴趣区(ROI)测量CT值,并计算图像对比噪声比(CNR)和品质因子(FOM)。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智能毫安(Smart mA)值。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对ASiR-V各等级与对应的CTDIvol、Smart mA、CNR、FOM进行比较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相同后置不同前置ASiR-V骨算法和标准算法图像的CNR进行分析比较。主观评价采用双盲法由3名高年资放射诊断医师以4分法(4分为最佳)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随着前置ASiR-V等级(0~100%)的增加,Smart mA、CTDIvol均减低,呈线性负相关(r分别为-0.981、-0.976,P均<0.001);Smart mA降幅为72.05%,CTDIvol降幅为71.22%。前置ASiR-V相同,随后置ASiR-V等级增加,骨算法和标准算法图像对应的CNR呈上升趋势,呈正相关(骨算法图像:R2分别为0.976、0.992、0.982、0.982、0.975、0.975、0.979、0.996、0.952、0.978、0.965;标准算法图像:R2分别为0.944、0.990、0.988、0.993、0.996、0.987、0.984、0.996、0.996、0.990、0.965);后置ASiR-V相同,随前置ASiR-V等级增加,骨算法和标准算法图像对应的FOM呈波动变化(骨算法图像:R2分别为0.335、0.341、0.344、0.364、0.385、0.405、0.418、0.429、0.455、0.474、0.516;标准算法图像:R2分别为0.223、0.278、0.327、0.285、0.309、0.329、0.325、0.346、0.360、0.390、0.380)。以上各种前置和后置迭代等级组合所得图像主观评价均可满足诊断要求(评分≥3)。结论当NI=8时,骨算法最佳前置和后置迭代等级组合为80%和100%;标准算法最佳迭代等级组合为100%和100%。鼻窦CT扫描中,选择恰当的前置和后置迭代等级组合,能够在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

  • 标签: 鼻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图像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依儿童年龄设置DR胸部管电压优化儿童辐射和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0至14岁儿童分成0-、1~、3-、7~、11。14岁五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再采用计算机随机分成优化组与对照组进行DR摄影。优化组根据年龄设置不同千伏值进行自动控制曝光DR摄影,对照组采用常规千伏值进行自动控制曝光DR摄影。辐射计量用剂量面积乘积(DAP),图像质量用可视化分级分析评分(VGAS)。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初纳入2450例受试儿童,排除因严重基础疾病而导致某些解剖特征不能显示者35例(1.43%)后,最终纳入2415例儿童胸部正位图像进行分析,其中优化组1202例,对照组1213例。结果显示:优化组DAP均值小于对照组(t=-4.967,P=0.008),而VGAS均值大于对照组(t=23.738,P=0.000)。结论依儿童年龄设置DR胸部管电压能降低儿童辐射,同时改善图像质量。

  • 标签: 数字化X线摄影 儿童胸部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随着国内医疗技术水平的持续发展,在手术治疗过程当中开始广泛采用C型臂X射线机。虽然整个手术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但对于手术室男护士而言却存在一定辐射风险。现如今,对于放射防护相关问题重视力度逐渐增加,为了减少骨科手术室医疗照射所产生的一系列危害,增加C型臂X射线机辐射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 标签: C型臂X射线机 放射防护 手术室 男护士
  • 简介:摘要:核安全对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健康、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地位都很重要。因此,为了国家的生存、军事安全、经济和能源安全,核安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旦核辐射出现,它会对环境和生物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核辐射研究,并重视核安全的防护。

  • 标签: 核辐射 环境影响 安全防护 对策
  • 简介:摘要:随着各学科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利用备受关注。核技术也正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伟大贡献。当世界能源问题日益严峻,核能作为绿色能源已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能源,但是伴随着几起重大的核泄漏事件,致使人们“谈核色变”。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接触各种辐射的机会以及受到辐射危害的影响。核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工业探伤、灭菌消毒、辐照加工、医学诊断与治疗、空间探测、成影技术等都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但高能射线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和对环境、设施的破坏逐渐被人们所了解,防护工作是安全运行的保障,尤其对一些复杂环境的防护更需要研究一种新型高效的柔性辐射屏蔽材料,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射线的危害。

  • 标签: 新型核辐射防护材料 设计 应用
  • 简介:随着国家核工业的发展,核能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发生核泄漏事故的危险增加,部队担负核事故应急救援任务可能性增大。我部于1994年11月以某核电厂发生核泄漏事故为背景,组建兵站,进行了应急救援后勤保障检验性演练,现就此次演练中有关卫勤保障工作的体会报告如下:1针对核辐射卫勤保障的特点和难点,有目的地组织训练

  • 标签: 卫勤保障 核辐射事故 应急救援 沾染区 医疗队员 防护衣
  • 简介:摘要:为提高核辐射安全防护质量,本文针对核辐射问题进行研究,阐述核辐射产生影响作用的主要机制,分析了核辐射对环境产生的常见消极影响,并且重点探讨安全防护可行性对策。

  • 标签: 核辐射 安全防护 环境安全 核污染 照射剂量
  • 简介:摘要: 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核辐射对环境的影响也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核辐射环境污染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相关辐射监测技术的应用和安全防护策略,有效预防核污染问题,确保核项目运行安全,保障生态环境质量。

  • 标签: 核辐射 环境影响 安全防护
  • 简介:摘要:近年来,核技术在医疗、电力、工业等诸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对改善能源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并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与此同时,核电站等核设施在运行期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核辐射,通过多种形态、途径影响到外部生态环境,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不利于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应对核辐射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解决污染问题,实现核技术安全、高效应用目标。

  • 标签: 核辐射 环境影响 安全防护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比较眼科病房住院患者X射线检查部位及辐射构成,探讨近年X射线检查模式的变化与推行的技术优化对患者辐射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回顾性调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1月31日及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11月31日眼科病房住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516例,根据检查时间选取2019年258例、2020年258例。依据前期研究成果并结合低剂量CT筛查的相关文献,项目组在2020年对CT扫描参数与流程进行了一系列优化,统计优化前后单次检查剂量,统计两年数字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和CT检查的人次、人均检查次数、CT与DR的构成比、人均X射线受检剂量。结果2020年眼科住院患者胸部CT、眼眶CT的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2.587±1.586 mSv和0.877±0.733 mSv,明显低于2019年(F=0.52、0.72,P<0.05),分别降低34.82%、37.13%;胸部DR与头颅CT的平均有效剂量2020年与2019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01、1.81,P>0.05);人均X射线检查频率增加0.15次,人均X射线有效剂量增加1.44倍(1.589 mSv);2019年X射线检查以胸部DR为主,占全部检查的68.79%,2020年以胸部CT为主,占全部检查的71.05%;2020年胸部CT构成比较2019年增加63.17%,胸部DR、眼眶CT、头颅CT的构成比分别较少53.88%、5.79%、2.89%。结论经过剂量优化,2020年眼科住院患者CT单次检查剂量较2019年有所降低。胸部CT检查频率明显增加,并代替胸部DR成为其主要的X射线检查手段,使眼科住院患者X射线有效剂量明显增加。

  • 标签: 辐射剂量 计算机体层成像 胸部X射线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双源CT64排普通胸部扫描与Flash扫描的辐射的对比研究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64排普通扫描组和Flash扫描组,进行胸部扫描并详细记录患者扫描时间、CTDIvol及DLP值,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两种扫描模式之间辐射的差异。结果200例病人两组间的年龄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种扫描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Flash组扫描时间对比普通CT组扫描时间缩短了65.12%;两种扫描方式的检查辐射指标CTDIvol、DLP、ED相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lash扫描技术不仅使时间分辨率得到提高,还使辐射得到显著降低,对于不合者的老年患者及婴幼儿患者提供了新的扫描模式。

  • 标签: 双源CT Flash技术 辐射剂量 普通技术 胸部
  • 简介:目的探讨在紫外线总暴露剂量相同情况下,多次小剂量暴露与集中大剂量暴露对生长期大鼠血清25-(OH)D和皮肤效应的影响。方法选用90只21d断乳雄性wistar大鼠,分为1MED组(27只)、1/3MED组(27只)、1/5MED组(27只)及避光组(9只)4组。饲以维生素D缺乏饲料。1/5MED组大鼠连续照射15d,每日照射剂量为1/5MED;1/3MED组实验期内间断照射9d,每天照射剂量为1/3MED;1MED组实验期内间断照射3d,每天照射量为1MED;实验期内累计暴露剂量均为3MED。避光组接受白炽灯照射,实验期内累计暴露剂量为0mj/cm~2。实验期为15d,测定各组血清25-(OH)D水平,观察皮肤改变情况。结果4组大鼠血清25-(OH)D浓度差异明显(F=20.695,P〈0.001)。其中1/5MED组的血清25-(OH)D浓度为(151.97±73.52)nmol/L,高于1/3MED组的(136.21±71.39)nmol/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6);1/5MED、1/3MED组均显著高于1MED组(54.50±20.52)nmol/L和避光组(15.63±0.82)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MED组高于避光组(P〈0.001)。1/5MED组在照射5次后背部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红斑、无水肿;1/3MED组在照射3次后开始出现中度红斑,轻度水肿;1MED组大鼠在照射1次后开始出现重度红斑,中度水肿;而对照组在实验期间未出现红斑,水肿。结论紫外线暴露能够促进大鼠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多次小剂量暴露可明显提高大鼠血清25-(OH)D水平,且皮肤损伤明显减轻。

  • 标签: 紫外线 暴露频率 25羟基维生素D 皮肤损伤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以心血管介入术后采集空气比释动能(reference air kerma,AK)值和剂量面积乘积(dose-area product,DAP)值数据为依据,分析术中透视时间报警设置作为心血管介入手术辐射监测和警示工具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上海长海医院736例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术(PCI)病例,收集术中透视时间、AK和DAP数据资料。德国西门子成像设备分组(Ceiling系统和Biplane系统)和手术类型分组(CAG和PCI),对辐射数据进行比较,以及对心血管介入手术AK和DAP值与透视时间数据采用Spearman检验解析相关性。结果Ceiling和Biplane成像系统中手术透视时间为(8.9±7.8)和(8.6±7.3)min,透视AK均值和DAP均值分别为(472±474)、(510±509)mGy、(4 548±4 085)和(4 255±3 781)μGy·m2,术中总(透视+造影)AK和DAP均值为(703±595)、(733±614)mGy、(6 253±4 938)和(5 681±4 432)μGy·m2。CAG与PCI术中透视时间均值分别为(2.4±0.9)和(15.7±4.9)min。PCI透视辐射(AK和DAP)与术中总辐射比值分别为74%和78%。心血管介入手术中透视时间与AK值(r=0.822)和DAP值(r=0.844)都呈高度相关性(P<0.001)。结论透视采集辐射是心血管介入手术中辐射的主要来源,辐射随透视时间延长而增加,透视时间监测和报警设置在心血管介入临床应用中作为术中辐射防护工具有一定的参考和警示价值。

  • 标签: 心血管介入 辐射剂量 透视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不同扫描模式对辐射及影响质量的对比。方法:纳选2020年5月-2021年5月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患者例数共计99例,依照扫描成像层数不同分设A组(64排,64层扫描),B组(64排,128层扫描),C组(320排,640层扫描),比较三组辐射及图像成像质量差异。结果:对患者扫描时所应用的对比剂含量及辐射指标CTDIvol、DLP、ED进行比较,三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辐射最小,C组辐射最大,B组辐射居中;三种扫描方案均可清晰显影下肢动脉血管,且均可顺利完成检查。各组CT值、SNR值、CNR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下肢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不同扫描模式对辐射及影响质量对比均有所差异,双下肢动脉64排、64层扫描切实可行,扫描层数越低,因患者单次检查所接受辐射越低,但均满足临床诊疗要求。

  • 标签: 下肢动脉血管成像 DSA MSCT CTA 辐射 剂量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技术对我国工业、医学以及国防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应用核技术时会生成核辐射,由于辐射环境中存在大量有害生物与介质,对辐射监测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为了保证相关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需要不断针对核辐射监测与防护措施进行优化革新。本文针对辐射监测技术人员辐射监测与防护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辐射环境的概念及其对人体生命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其次指出监测技科学抵御辐射的基本要点,最后针对辐射环境提出全面具体的防护措施,希望对广大辐射监测技术人员的生命健康提供稳定保障。

  • 标签: 辐射 监测技术人员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科学的进步使得辐射检测工作的难度加大,对辐射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辐射防护领域的进步有了重要性突破,在辐射检测过程中,面临的辐射问题也是最大的,而对辐射的防控是重中之重,减少在辐射环境下的活动,辐射监测人员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避免被辐射源照射,进而引起更加严重的身体疾病。本文陈述了辐射的概念以及防辐射的相关要求和安全措施。

  • 标签: 辐射检测 防护 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对时相窄窗曝光降低心律不齐者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的可行性。方法纳入心律不齐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者2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100例,两组均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冠状动脉CT扫描。A组采用绝对时相窄窗曝光(250~450 ms),B组采用相对时相宽窗曝光(30%~75%),其他扫描参数相同,两组对比剂注射方案相同,扫描完成后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记录辐射,比较两组间图像质量和辐射。结果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分别为(16.71±8.35)mGy、(231.04±114.86)mGy·cm、(3.23±1.60)mSv,均明显低于B组的(29.35±17.90)mGy、(398.27±238.40)mGy·cm、(5.57±3.33)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6.32、-6.32, P<0.05)。A组中未出现重复扫描、出现1次、2次、3次重复扫描的例数分别为81、17、2和0,而B组分别为22、62、10和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76,P<0.05)。结论对于心律不齐者,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同时采用绝对时相ms扫描及重建,并且缩窄曝光时间窗,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

  • 标签: 冠状动脉 心律不齐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绝对时相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模式与启动方式优化组合对图像质量和辐射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来我院行头颈动脉CTA检查的1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设计扫描方案时将行常规剂量扫描的设为对照组(50例),将行低剂量扫描的设为研究组(50例),对比并分析两组图像辐射及图像质量。研究组采用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模式与启动方式优化组合,对照组采用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模式。结果研究组DLP、CTDIvol及ED值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于CTA可在确保对图像质量无影响同时有效减少辐射,有效降低对患者辐射危害。

  • 标签: 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模式 启动方式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