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及个数与胃癌病人预后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加D2或D3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个数、部位与预后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根治术后(D2、D3)5年生存率为29.6%(50例).阳性淋巴结率在l%~20%的5年生存率为70.6%,20%以上5年生存率为12.0%,阳性淋巴结个数为1~5者5年生存率为46.6%(33例),大于5个为17.4%(17例)(P<0.005).5年生存率随着阳性淋巴结率及个数增多而呈下降趋势.随着肿瘤浸润加深,淋巴结转移率及个数增高(P<0.005).结论:胃癌阳性淋巴结率及个数与胃癌病人预后有相关性,胃癌阳性淋巴结率、个数可作为简单、有效的预后指标.

  • 标签: 胃肿瘤 癌周淋巴结转移 预后
  • 简介:胰腺癌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剖腹探查就是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我们针对临床高度怀疑为胰腺癌、影像学诊断胰腺肿块的患者行剖腹探查术,术中直视下进行细穿刺吸取细胞学检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胰腺肿瘤 活组织检查 针吸
  • 简介:0引言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fistula,AVF)常见于多种肝疾病,如肝癌、肝硬化、布加综合征、外伤等,是肝癌治疗中常见也比较难处理的并发症,Haratake等报道在肝癌中有63%合并有动静脉瘘,因而在肝癌的处理中是比较常见和重要的.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动静脉瘘 介入治疗 DSA表现 布加综合征 恶性肿瘤
  • 简介:  血液净化治疗必须首先建立血液通路.对那些急诊血液透析或在长期血液通路未建立前选择什么样的通路最好,临床上采用过多种方式.从1993年6月至1995年7月我们血液透析中心用颈内静脉插管方法为患者做过渡性临时性血液通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例体会 导管行 胫导管
  • 简介: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液置管口渗液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置管口渗液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结果置管口局部处理配合全身对症支持疗法效果满意。结论及时处理置管口渗液,加强管道护理是保证深静脉置管输液顺利的关键。

  • 标签: 深静脉置管 置管口渗液 护理
  • 简介: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始发于术中,肺栓塞和DVT有一定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对下肢大关节置换手术应采取预防措施;即便如此,择期关节置换手术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仍有很高的风险。早期DVT监测以及系统性抗凝预防DVT非常重要,一螳高危患者需要延长预防治疗。术后用超声常规监测DVT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早期联合低分子肝素和机械方式可能比单一方法有效。但是,对一些抗凝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仍有争议,血肿形成的发生率和程度应该引起注意。DVT预防治疗的安全性和性价比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按循证医学的观点,要进行多中心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 标签: 人工关节 血栓形成 治疗 关节成形术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因右腰痛伴全程肉眼血尿9h于2003年5月9日入院.入院前9h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部持续性疼痛,伴全程肉眼血尿,4h后不能排尿.体检:体温37.8℃,血压125/70mmHg(1mmHg=0.133kPa),心率90次/min,右肾区有叩痛,膀胱充盈,脐下3指,叩诊浊音.血常规:血红蛋白117g/L,红细胞压积32.9%.B超:右肾包膜下积液,膀胱内大量血凝块,左肾、双输尿管无异常.留置三腔导尿管持续膀胱冲洗,冲洗时有不畅,手工冲洗抽出部分血凝块后再通.2天后复查血红蛋白93g/L,B超示右肾窦分离12mm,其内充满絮状回声,膀胱内大量血块沉着.二维螺旋CT扫描示右肾包膜下积液,右肾盂肾盏内出血可能.

  • 标签: 血管栓塞治疗 肾动静脉瘘 2003年5月 曲张 持续性疼痛 红细胞压积
  • 简介:1999年8月-2006年8月,我科采用改进结扎方法治疗精索静脉曲张262例,收到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 标签: 精索静脉曲张
  • 简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是比较少见的一种外科疾病,临床上常因认识不够而误诊.病人确诊时常已有广泛肠坏死,若不及时施行手术治疗,则其死亡率可高达100%[1].因此,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尽早确诊是挽救病人的关键.现将我院1994年9月~2003年12月间收治的8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状况作一分析.

  • 标签: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梗死 病人 确诊 MVT 外科疾病
  • 简介:自1993年对215例脑胶质瘤病人术后进行了深静脉栓塞(DVT)的护理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215例中男122例,女93例;年龄26~68岁,随机分2组对112例病人针对DVT进行预防护理称护理组,另外103例病人仅做常规护理称对照组。护理组平均年龄48.3岁,男与女之比为67:45,平均手术时间3.85h。对照组平均年龄47.87岁,男与女之比为62:41,平均手术时间3.83h。1.2方法护理组病人术后回到病房,即予以充分保暖。在空气温度低的情况下,预先用电热毯加温被窝。待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即予以肢体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1)被动运动:一手握住病人肢体未端,将

  • 标签: 脑胶质瘤 深静脉栓塞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996年8月~2006年2月12例80岁以上高龄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溶栓、抗凝为主的综合治疗,6例置入下腔静脉滤网防止肺栓塞。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8个月,平均9个月,深静脉血栓症状全部缓解,临床治愈4例,显效6例,有效2例,其它部位再发1例。结论高龄髋部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应进行个体化治疗,早期置入下腔静脉滤网后进行溶栓抗凝等综合治疗安全可靠、效果良好。

  • 标签: 老年人 80岁以上 髋部 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
  • 简介:1966年Brescia-limino开创了动静脉内瘘(AVF),自此以后的几十年间该手术成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创建血管通路的首选方式.内瘘对透析的效果和患者长期存活有重要影响,因此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我院1998年1月~2004年5月施行的229例动静脉内瘘术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观察情况作一分析.

  • 标签: 动静脉内瘘术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患者 临床分析 长期存活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32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方法分成4组:保守治疗组19例,化疗组38例,手术切除组20例,综合治疗组55例.结果保守治疗组、化疗组、手术切除组与综合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3、6.8、10.0、13.8个月.综合治疗组术后0.5、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2.7%、36.4%、30.9%和12.7%,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肿瘤大小、肝切缘有无癌残留及术后化疗次数是影响手术切除后疗效的重要因素.结论门静脉癌栓患者能耐受手术者应积极行肝癌切除并术中取栓治疗,而手术切除加术后化疗的疗效最佳.

  • 标签: 门静脉癌栓 原发性肝癌 治疗分析 2003年 1995年 回顾性分析
  • 简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作为一种快速、效的输液途径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由于病情重、病程长,脱水剂需快速、重复使用,并常需高营养支持和体液平衡监测,行穿刺置管尤为合适.我院自1995.5~2000.12对220例患者进行穿刺置管,取得了满意效果.但是此类病人由于昏迷、气管切开等原因,操作不当易发生并发症.因此在穿刺及留管期间尤应加强观察与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病人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颈内静脉置管 颅脑损伤 并发症 操作不当
  • 简介:目的:探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因素及Fogarty导管取栓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0例严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Fogarty取栓导管分别取出血管的血栓时,用肝素盐水冲洗或注入尿激酶24ku冲洗溶解残留血栓碎屑。结果:均自髂股、股浅、股深静脉取栓成功。随访0.5~3年17例肢体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率85%。结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与静脉行程长、易受压等解剖特点有关。Fogarty导管取出严重型静脉血栓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应用肝素冲洗或注入尿激酶可有效的清除残余血栓碎屑;松解受压血管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严重髂股静脉血栓 解剖因素 治疗 并发症 临床资料
  • 简介:目的观察0.25%左旋布比卡因在硬麻下乳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并与相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在硬麻下行乳腺区段切除术病人90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为左旋布比卡因(LB组),对照Ⅰ组为罗哌卡因(R组),对照Ⅱ组为布比卡因(B组)。所有患者硬均接受0.25%局麻药浓度。观察各组麻醉起效时间T0、完全起效时间T1、麻醉持续时间T2、总用药量、双上肢Bromage评分、双上肢运动完全恢复时间T3。结果T0、T2、T3及Bromage评分LB组与B组无显著差异,但与R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T1及总用药量LB组与B组、R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0.25%左旋布比卡因可为硬麻下乳腺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且其麻醉作用与布比卡因相似,而较相同浓度罗哌卡因强。

  • 标签: 乳腺手术 左旋布比卡因 硬膜外麻醉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麻醉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腔胃切除术(laparoscopicallyextraluminalgastrectomy)治疗胃底后壁近食管贲门连接处(theesophagocardiacjunction,ECJ)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方法2001年1月至2003年9月对初步诊断为胃底后壁近ECJ的黏膜下肿瘤15例患者行腹腔镜胃腔胃切除术.肿瘤直径平均4.8cm;肿瘤边缘距ECJ约1.5~2.5cm.采用4孔法,主要步骤为肿瘤定位、网膜游离、胃底和脾上极分离、ECJ显露以及用内视镜切割吻合器切割胃底.结果手术平均(66.2±10.4)min;术中平均出血(89.4±21.7)ml.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无病灶遗漏,也无并发症和手术中转.术后平均住院(5.3±1.1)d.73.3%的患者于术后36h内恢复胃肠功能,并开始进食和下床活动.结论腹腔镜胃腔胃切除术完全可以避免腹腔污染、脾脏损伤和食管狭窄的发生;同时,胃切除范围也不受限.该手术安全、有效.

  • 标签: 腹腔镜 胃腔外胃切除术 外科治疗 胃底后壁黏膜下肿瘤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肠瘘患者人体组成的改善作用.方法30例肠瘘患者分成两组各15例,分别给予全肠营养支持(TPN)或全肠内营养支持(TEN),观察10d前后患者人体组成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变化.结果10d后所有患者的体重指数(BMI)与体细胞群(BCM)显著改善,而TEN组患者10d前后BCM增加幅度更明显,分别为(27.5±0.8)kg和(29.0±0.6)kg,Day10与Day0相比,P<0.01.两组患者总体水(TBW)与细胞内水(ICW)均增加,尤其ICW,Day10与Day0相比,TEN组P<0.01;TPN组P<0.05.血清IGF-1在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显著上升,TEN组增加幅度更明显,Day0为(175.0±32.9)ng/ml,Day10为(255.5±34.1)ng/ml,与Day0比较,P<0.01;与TPN组比较,P<0.05.IGF-1的变化与BCM的改善显著正相关(r2=0.16,P<0.05).结论营养支持治疗能显著改善肠瘘患者的体细胞群,纠正细胞内、外水的异常分布,而EN作用更明显.

  • 标签: 营养支持 肠外瘘 全肠外营养支持 全肠内营养支持 血清胰 岛素样生长因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