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欺诈性道德风险是经济运行活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商业欺诈的动机在于谋取更大的利益或非分的利益。在经济活动的非人为的、客观性的风险之外,出现了另一种风险,这就是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存在表明人性总有幽暗性的一面。人们或以诚信的手段,或以欺诈的手段,来满足自己追求利益的欲望。进一步完善法制,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是我们经济欺诈进行斗争,减少道德风险的有效武器之一;重建经济诚信,则是防范道德风险的根本所在。

  • 标签: 诚信 欺诈 道德风险
  • 简介:企业追求和创造经济利润的过程,并不全然是一个经济数量关系的组合过程,也必然是一个伦理抉择的过程.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国有企业,利润最大化只是一种手段,满足人民需要才是目的.因此,利润合理化、利益协调、以人为本是国企改革发展中必须遵循的伦理原则.

  • 标签: 国有企业 利润合理化 利益协调 人本思想 伦理原则 市场经济
  • 简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市场经济是一种互容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道德建设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吸纳和培育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进步理念和道德资源,为其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要顺应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导向,始终朝着促进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健康发展.入世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但要吸纳WTO规则的合理因素,而且要在重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其特殊作用.

  • 标签: 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 互容互动 入世
  • 简介:<正>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提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中先进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等方面的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

  • 标签: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研究 德目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爱国爱民
  • 简介:从现代政治学维度来说,尽管洛克的政治思想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其政治思想给当代政治发展提供了许多良好的思路。通过重新解读洛克的《政府论》,我们发现,洛克在自然状态下提出的"天赋权利",既区别于霍布斯的政治理论,又为他的主权说——三权分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国家或政府不仅能够保障公民的私有财产,而且能够真正地为公共福利而行使应当的权力。

  • 标签: 洛克 政治思想 权利 政府 主权
  • 简介:农业内含伦理之维,农业伦理不是农业的外烁。国内学术界对农业伦理的研究主要围绕研究缘起,厘定农业伦理学的科学内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梳理农业伦理思想理论资源,从伦理的维度探析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因应之策等方面来展开。深化农业伦理学研究,需强化农业伦理学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农业伦理思想、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重大现实问题的道德治理研究。

  • 标签: 农业伦理学 回顾 展望
  • 简介:97回归后,香港社会道德文化建设最大的困境在于围绕竞争性中西方道德文化而展开的价值博弈。从多元的人类现代化事业历史全景看,香港社会只有在克服社会进化论主导下的西方道德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通过重整港人的社会生活世界,才能真正开出香港道德文化建设的切实道路。

  • 标签: 香港社会 价值标准 道德文化
  • 简介:现代西方法治精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提倡以理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科学反对神学,奠定了现代西方法治精神的理性根基;文艺复兴提倡的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等价值观决定了现代西方法治精神的价值取向,为法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文艺复兴彻底打破了神权诫命的统治,树立了现代西方社会的法律笃信思想。文艺复兴对于现代西方法治精神的形成具有奠基性作用,时至如今,对于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

  • 标签: 文艺复兴 现代西方 法治精神
  • 简介:<正>钱钢同志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真实地再现了大自然突然强加给人间的那幕悲剧,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在毁灭性灾难面前的那种临危不俱、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拼搏场面,从而揭示出抢险救灾生力军——解放军战士以及那些幸存的人们的高尚品德,与此同时。作者还真实地披露了在一片废墟上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丑恶事情——抢劫

  • 标签: 唐山大地震 善与恶 战士 废墟 犯罪人群 恶事
  • 简介:20世纪初,西方理论界出现科学化倾向,公共行政管理被归入科学的事实领域,伦理学则属于价值领域,两者被人为地分离;行政伦理的结合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从行政学产生之时起,行政管理的价值问题伦理目标就成为学者们思考的一个焦点;20世纪70至80年代,行政伦理真正开始融合,不仅出版了理论著作,而且在行政实践中接受了伦理规范.至此,公共行政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产生.

  • 标签: 事实领域 价值领域 公共行政管理 公共行政伦理学
  • 简介:解决经济活动中经济价值道德价值的冲突,谋求两者的和谐协调之途,是经济伦理学的基本任务。、人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经济活动的主观目的性和无限性经济资源的客观制约性和有限性的矛盾性,是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对立的历史根源;经济学伦理学的分离则是其认识论根源。这种对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得最为尖锐、紧张。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伦理学的繁荣则要求经济主体必须谋求两者的有机统一。两者统一、整合而形成一种基本的经济伦理:“考虑整体的经济价值”,即经济价值的创造行为要有兼顾道德价值的创造行为,经济决策要有兼顾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和顾虑。在解决两者的冲突、保持和谐合作方面,它是一种合适的经济伦理。

  • 标签: 经济价值 道德价值 对立 统一
  • 简介:在传统社会,政治与人生之间有着密切的价值关联。正如一位当代学者所言,"古典政治哲学预设了人的生命有一应然性的目的状态,或者来自本性(自然),或者来自某种超越的旨意(天、神),代表一种终极的理想目标,人的完成在焉。政治生活在人生里有其位置,正是因为政治生活跟达成该一目标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在这样的思考架构里,政治体制、政治价值的正当性,可以由政治生活该一目标的关联导出。

  • 标签: 政治伦理思想 《大学》 形而上 “道” “命” 维度
  • 简介: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亟需学界探究的学理问题,同时更是一个需要企业家现实践行的实践问题。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应该说既不是无关痛痒的“无病呻吟”,不是企业、企业少数人甚至企业家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不是一种外在驱动,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实际上,它是产品益众、财富阳光、创新求变、做强企业,以及心怀天下、仁爱化众感恩图报、回报社会。

  • 标签: 企业家 社会责任 企业 社会
  • 简介:对公共道德概念的把握不仅要从中外公私观念的历史流变中,而且要从现代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为基础的的道德诉求中去理解。我们当今的公共道德观念,消极性积极性的公民行为必须同时提倡。一方面在制度设计运行中,处理好如何以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立基,但又能容纳公民公共参与的积极性问题;另一方面,对公民的要求要有两个面相,一是积极的,即有所为,一是消极的,即有所守。有所为,指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及公共交往中体现的同情关爱及信任、合作等公共精神;有所守,指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权益,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则。

  • 标签: 公共道德 私人自主性 公共参与 公民行为
  • 简介:在康德伦理学中把恶作为一种隐匿的、对立的存在,是不符合康德原意的误读。同时,忽视恶的存在的康德伦理学是不完整的,善恶共同构成了康德伦理学的完整体系。康德伦理学体系细致分析了恶的来源、形态层次以及作用功能。抑恶的伦理并不能用来概括康德伦理学,但对于有限的理性人而言却是必要的。善的培育和生成是在恶的土壤中,要在感性世界中凭借自身的力量克服根据不在此的恶,需要道德信念的坚定、道德偏好的纠正更需要勇气和力量,才能彰显人的德性光辉。

  • 标签: 康德伦理学 抑恶
  • 简介:19世纪后期的英国哲学家克利福德(W.K.Clifford)在《信念伦理学》一文中,从知识伦理标准的角度强调了充分的证据支持在信念形成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他证据主义的立场。随着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科学方法成为思考基本哲学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信念伦理学提出的问题也就愈显重要。哲学家们针对信念伦理学所涉及的证据充分性的问题、知识标准伦理判断的问题以及形而上学信念合理性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当代哲学解读。这也是克利福德提出信念伦理学概念的当代哲学价值所在。

  • 标签: 克利福德 证据主义 信念 知识 道德
  • 简介:任何文化都是"魂""体"的统一。作为文化之"魂"的精神文化价值要被人们认知和认同,必须经由文化之"体"的传播。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创造同等重要。文化之"魂"必须通过文化创造才能生成,而文化要起到"育"人"化"人的作用,则只有通过文化的传播才能实现。

  • 标签: 文化传播 主流价值 传播体系 现代文化 精神文化价值 创造才能
  • 简介:罗尔斯的契约论强调公民是正常而充分合作的社会成员,而且它还假定他们的种种天赋才能处于正常范围。在可行能力思路看来,由于这样一种契约主义的方法论,那些具有严重能力缺陷的人不能从正义原则中公平受益,他们甚至被排除在正义原则的选择过程之外了,因此这种理论没能真正保障每一个人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但在罗尔斯的契约论中,作为正常合作成员之基础的两种道德能力应当被理解为是每一个公民所拥有的,而正常能力的假定意在排除能力差异在原则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因而它反而是包容性的。在组织有序的社会中,有能力缺陷的人的一些特殊需要确实没有被当作一个基本正义问题来对待,但这一点乃是平等的政治自主性的代价。

  • 标签: 契约论 可行能力思路 正常能力 能力缺陷 政治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