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基于对药物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ury,DILI)的药学服务开展情况的梳理总结,探讨中药临床药师服务在临床工作中的创新模式与应用价值。方法:分析DILI临床安全用药数据库医-药-患互动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和特点、中药临床药师主动干预服务模式的建立临床药师的作用。结果与结论:通过建立DILI临床安全用药数据库、医-药-患互动服务模式,可实现中药临床药师的主动干预,提升中药临床药师的服务能力与质量,指导患者安全用药,协助临床医师合理用药,为降低DILI发生率、优化临床应对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中药临床药师服务模式 临床安全用药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实践中对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监护模式。方法从发生机制、不良反应与药物的时间相关性、症状相关性等角度分析本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通过予以停用护药物,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结论临床药师作为多学科团队之一,对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临床药师,伏立康唑,药物性肝损伤,护肝,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药物损伤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药物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观察组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唑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好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空腹胃液PH值得变化情况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具有一定的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显著。结论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药物损伤患者具有较大的意义。

  • 标签: 还原型谷胱甘肽 复方甘草酸苷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HIV/TB患者治疗过程中抗结核药物损伤的临床分析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HIV/TB抗结核治疗后损伤的患者,共70例,该部分患者均于2015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该部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使用还原性谷胱甘肽对研究组进行治疗,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给予对照组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还原性谷胱甘肽在HIV/TB抗结核治疗后损伤的患者治疗中,对肝功能损伤的恢复明显比复方甘草酸苷高,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上广泛应用。

  • 标签: HIV/TB 抗结核药物 肝损伤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损伤(ATB-DILI)患者脾CT测量值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3例ATB-DILI患者作为ATB-DILI组,其中轻度32例,中度25例,重度16例;并以1∶1配比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3例作为健康对照组。ATB-DILI组与健康对照组均行CT诊断,比较两组CT测量值,包括CT值、与脾差值、/脾比值;比较ATB-DILI组中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CT测量值、肝功能异常率;比较ATB-DILI组中不同病情程度患者治疗前后CT值和肝功能异常率。分析脾CT测量值改变和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结果ATB-DILI组CT值、/脾比值低于健康对照组,与脾差值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B-DILI组中,轻度、中度、重度患者CT值、与脾差值、/脾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患者CT值、/脾比值低于轻度、中度患者,与脾差值高于轻度、中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B-DILI重度患者肝功能异常率为43.75%(7/16),高于轻度、中度ATB-DILI患者的6.25%(2/32)、12.00%(3/25),P<0.05。治疗后,轻度、中度、重度患者CT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异常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轻度、中度、重度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CT值和肝功能异常率呈负相关(r=-0.641,P=0.007)。结论ATB-DILI患者CT测量值呈异常表达,CT值、/脾比值较低,与脾差值较高,并与病情程度、肝功能异常率密切相关,且CT值和肝功能异常率呈负相关,临床可据此实施疾病诊疗和预后评估。

  • 标签: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 CT测量值 肝功能异常率 相关性分析 影像学表现
  • 简介: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对药物衰竭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8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30例仅给予内科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好转率为82.1%(23/28)).平均住院为28d。对照组好转率为53.3%(16/30),平均住院日为41d。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如性脑病,中毒性鼓肠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别为(586±188)μmol/L和(212±96)μmol/L,血氨分别为(57±12)μmol/L和(39±19)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为(32±4)%和(72±18)%,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总胆红素,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改善不如治疗组明显,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可明显提高药物衰竭的疗效。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药物毒性 血浆置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复方虎杖片预防和治疗药物损害的疗效,为当前日益严重的药物损害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笔者申报梅州市医药卫生科研课题立项,2年收集202例长期服药精神疾病患者,分为2组,一组用复方虎杖片预防药物损害,另一组只使用精神药物治疗作为对照,6个月内进行肝功能情况比较。结果:治疗6个月,2组患者在肝功能检查、观察指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复方虎杖片预防和治疗药物损害疗效肯定。

  • 标签: 复方虎杖片 预防 治疗 药物性肝损害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的抗结核药物损害。方法研究我院在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40例老年肺结核抗结核药物使用患者,与40例青年患者做对比分析,分析两组在损害情况上差异。结果在抗结核药物损害发生率上,老年组为32.5%,青年组为17.5%,p<0.05;在损伤发生时间上,老年组快与青年组,p<0.05;损害恢复时间上,老年组晚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抗结核药物使用中需要严密做好损害情况监测,及时做干预来提升肝功能恢复。

  • 标签: 老年 肺结核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药物肝病内科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鉴别。结论对肝脏病患者,首先要考虑到肝病与用药的关系。应详细询问用药史,注意所用药物对肝脏有无损害,用药剂量、疗程、有无合并用药,用药和停药的时间距发生肝病的间隔。注意有无发热、皮肤黏膜损害、瘙痒、关节痛、嗜酸细胞增多等过敏现象。注意心、肾、血液等脏器变化,特别要观察肝脏功能改变。对过敏型药物肝病,应作巨噬细胞(或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和(或)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3H-胸腺嘧啶标记),部分患者可呈阳性结果。

  • 标签: 药物性肝病 诊断
  • 简介:摘要本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病程中出现高热、重度黄疸、腹部胀痛等症状严重骨髓抑制,肝脏生物化学检查提示重度胆汁淤积性黄疸,病情危重,经多学科讨论并随访,最终确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合并重度胆汁淤积型药物损伤,经内科综合治疗后随访半年余,患者病情稳定。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胆汁淤积 药物性肝损伤 化学治疗 抗菌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生药物损伤(DILI)相关医疗纠纷的原因。方法检索北京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结案的用药相关医疗纠纷案例Excel数据表,收集2013—2019年结案的DILI相关医疗纠纷案例资料,对案例的分布特点、相关药品、发生纠纷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30件DILI相关医疗纠纷案例。30例患者中女性23例(76.7%),男性7例(23.3%);年龄3个月~66岁,中位年龄37岁;门诊患者25例(83.3%),住院患者5例(16.7%);致损伤药物为中药(汤剂和/或中成药)者20例(66.7%),西药者6例(20.0%),中药+西药者4例(13.3%)。涉案医院中三级医院占80.0%(24/30),中医专科医院占60.0%(18/30)。30件案例中19件(63.3%)被判定医方有责,发生损伤的原因为用药缺陷/错误;其中责任人为医师者17件(89.5%),护士者2件(10.5%);主要问题为用药前查问缺失、治疗期间缺乏监测、违规处方和过失致药物超量。结论DILI相关医疗纠纷多发生在门诊,涉案药物多为中药,可能与医师(尤其是中医专科医院的医师)对中药的毒性缺乏认识,对中药处方疏于管理有关。

  • 标签: 用药错误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医院-患者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老年药物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66例老年药物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n=33),对照组患者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7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P(碱性磷酸酶)、TBIL(总胆红素)以及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老年药物损伤患者的治疗,采用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ALT和AST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异甘草酸镁 还原型谷胱甘肽 药物性肝损伤 疗效
  • 简介:目的探究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药物损伤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药物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观察组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唑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体效率好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空腹胃液PH值的变化情况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具有一定的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显著。结论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药物损伤患者具有较大的意义。

  • 标签: 还原型谷胱甘肽 复方甘草酸苷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发生药物损伤(DILI)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15日至3月7日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出院的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DIL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DILI组和非DILI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COVID-19分型、入院时和用药后肝功能检测结果、用药情况、用药后出现DILI的时间、DILI的治疗和预后,计算COVID-19患者DILI的发生率,将组间比较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共有203例COVID-19出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36例患者出现DILI,发生率为17.73 %。DILI组和非DILI组(167例)患者的性别分布,基础疾病为高血压、脂肪、胆石症者占比,COVID-19临床分型和用药种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入院时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后DILI组ALT、AST水平均高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DILI组患者用药后出现DILI的中位时间为8(6,11)d,患者均无明显临床体征和症状。发生DILI后16例患者停用可疑药物并予以护治疗,6例仅停药未治疗,14例未停药但予护治疗;出院时36例患者中34例好转,2例肝功能未恢复至参考值范围。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OR=3.939,95%CI:1.426~10.883,P=0.008)、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OR=6.433,95%CI:2.411~17.162,P<0.001)、基础疾病为脂肪(OR=3.815,95%CI:1.298~11.215,P=0.015)、胆石症(OR=16.347,95%CI:1.267~210.990,P=0.032)和用药种数>8种(OR=10.181,95%CI:3.606~28.744,P<0.001)是COVID-19患者发生药物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沙市第一医院出院的COVID-19患者DILI发生率为17.73 %,男性、COVID-19临床分型为重型和危重型、基础疾病为脂肪和胆石症以及用药种数>8种是COVID-19患者发生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