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糖耐量异常患者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糖耐量异常患者共415例,进行一般资料收集,检测血常规、生化等指标。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者为观察组193例,余为对照组222例。比较两组RDW及其他临床指标差异,分析RDW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分析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果⑴观察组RDW、收缩压、舒张压、身高(Ht)、体重(Wt)、腰围(Wc)、TG、CHOL、LDL、Cr、UA、ALT、hs-CRP、B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D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相关分析显示RDW与收缩压、舒张压、Ht、Wt、Wc、TG、CHOL、Cr、UA、ALT、hs-CRP、BMI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P<0.05);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Wt、Wc、CHOL、HDL、LDL、hs-CRP为糖耐量异常患者M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升高是糖耐量异常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预测因子,可能为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葡糖耐量试验 代谢综合征 红细胞分布宽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A2(EphA2)、肝配蛋白A1(EphrinA1)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乳腺癌组织(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且术前未经放化疗或其他治疗的女性患者术后标本250例)中EphA2、EphrinA1蛋白表达,用原位杂交(ISH)检测EphA2、EphrinA1 mRNA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EphA2、EphrinA1表达。组间采用χ2检验进行样本率比较、相关分析。结果250例乳腺癌病理标本中EphA2、EphrinA1蛋白阳性率分为74.80%、71.60%;EphA2、EphrinA1 mRNA阳性率分为83.60%、72.80%。EphA2、EphrinA1蛋白及相应mRNA的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明显相关(χ2=16.303、23.296、9.119、21.462、6.998、11.807、20.648、11.709、19.816、7.256、7.276、11.510,P值均<0.05)。IFA检测正常乳腺细胞中EphA2、EphrinA1几乎不表达而乳腺癌细胞中高表达。结论EphA2、EphrinA1可能与乳腺癌发生进展有关。

  • 标签: 乳腺癌 基因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红细胞免疫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验对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指导意义。方法:取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入院诊治的9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组,和同期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2例儿童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红细胞免疫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验,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IgG、IgA、CD8+、CD4+/CD8+指标比较,P>0.05无差异,两组IgM指标、红细胞免疫情况指标、CD4+、CD3+指标比较,P

  • 标签: 血清免疫球蛋白 红细胞免疫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去甲肾上腺素(NE)安全性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及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卡中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通过外周静脉NE用于纠正低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外周静脉导管置入位置和静脉留置针类型,发生外渗患者一般情况及NE使用特征。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与外渗有关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发生外渗的预测价值。结果共1 022例患者使用NE,经初步筛选,910例使用NE用于纠正低血压,其中116例使用外周静脉,患者平均年龄(52.91±18.69)岁,女性较多(77例,占66.4%);基础疾病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00例,占86.2%),其次为高血压(91例,占78.4%)、冠心病(87例,占75.0%)、2型糖尿病(74例,占63.8%);原发疾病主要为感染性休克(109例,占94.0%)。外周静脉置入导管共147例次,最常见的穿刺部位为前臂〔78.9%(116/147)〕,其次为手臂静脉〔12.2%(18/147)〕和肘正中静脉〔8.8%(13/147)〕;89.9%的留置针直径为20 G,因需要持续NE,在后续治疗过程中有75例(64.7%)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6例(5.2%)患者发生外渗情况,外渗发生中位时间为29(23~39)h。6例发生外渗患者NE中位时间为23(11~53) h;浓度为60 mg/L者2例,浓度为120 mg/L者4例;速率为0.5~1.0 μg·kg-1·min-1,平均(0.75±0.04) μg·kg-1·min-1。经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发生外渗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①患者相关因素:存在基础疾病高血压〔优势比(OR)=3.11,95%可信区间(95%CI)为3.09~3.12,P=0.001〕、水肿(OR=1.79,95%CI为1.32~2.99,P=0.032)。②液体相关因素:长时间(>24 h)(OR=2.91,95%CI为1.04~5.96,P=0.040)、浓度>60 mg/L(OR=1.88,95%CI为1.32~3.99,P=0.024)、速率>0.3 μg·kg-1·min-1(OR=2.43,95%CI为2.38~2.51,P=0.029)、留置针直径<20 G(OR=3.11,95%CI为3.09~3.22,P=0.033)。③医护人员相关因素:未定时密切观察和评估(OR=1.09,95%CI为1.03~6.77,P=0.043)。ROC曲线分析显示,水肿、长时间(>24 h)、速率>0.3 μg·kg-1·min-1、留置针直径<20 G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NE发生外渗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0、0.762、0.672、0.629,95%CI分别为0.508~0.713、0.675~0.849、0.571~0.772、0.525~0.732,P值分别为0.044、0.000、0.002、0.019。结论高血压、水肿、长时间(>24 h)、浓度>60 mg/L、速率>0.3 μg·kg-1·min-1、留置针直径<20 G以及医护人员未定时密切观察和评估是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NE安全性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尽量避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时经外周静脉NE。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外周静脉 去甲肾上腺素 外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前右美托咪定对行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呛咳反应的抑制效果。方法:将2019年8月~2021年5月期间于本院行甲状腺手术治疗患者71例纳为研究对象,经随机分组后,设置参照组(n=35)、试验组(n=36),开展对比性临床研究。术中参照组行规范麻醉,试验组麻醉前联合右美托咪定。分析患者拔除气管导管时呛咳反应程度、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不良反应率差异。结果:试验组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呛咳1级反应占比高于参照组,2、3、4级反应占比均降低,差异显著,P<0.05。且试验组术后睁眼时间、术后拔管时间、麻醉不良反应率较参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右美托咪定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呛咳反应抑制效果显著,且对患者术后麻醉恢复及麻醉安全性无负面影响,安全性确切。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甲状腺手术 术后复苏 呛咳反应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潮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该院同期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0例为对照组,均行心电图、血液生化指标检查,比较两组RDW,分析RDW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RDW为(14.60±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06±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4,P=0.012)。观察组冠状动脉血栓检出率为70.00%(49/70),高于对照组的50.00%(3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3,P=0.002)。以RDW为变量,对观察组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649(95%CI 0.546~0.753,P=0.006);当RDW临界值为14%时,RDW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3%、59%。RDW与心肌肌钙蛋白I呈正相关(r=0.19,P=0.006)。结论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RDW升高与心肌损伤和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均有关,RDW可作为预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 标签: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电描记术 红细胞指数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肌钙蛋白I ROC曲线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8年4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HS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该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其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国内外数据库中,儿童HS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例患儿为女性,年龄为13岁8个月。患儿6岁时初次发病,以皮肤及巩膜黄染、乏力为主要表现。多次在其所居住地的县、市及省级医院就诊,均未被明确诊断。②于本院及外院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外周血涂片检查显示,球形红细胞所占比例为9%~27%。胆红素检测显示,总胆红素为52.6~313.8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8.2~14.6 μmol/L,间接胆红素为38.0~302.1 μmol/L,均异常增高。红细胞渗透脆性(EOF)试验显示,红细胞开始出现溶血时,EOF为0.68% NaCl(正常参考值为0.38%~0.46% NaCl),完全溶血时EOF为0.44% NaCl(正常参考值为0.28%~0.32% NaCl)。③基因检测结果:患儿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显示,红细胞血影蛋白β(SPTB)基因2号与3号外显子疑似杂合缺失,疾病表型为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3型(遗传方式不明确)、致死性或近致死性新生儿溶血性贫血(遗传方式不明确)。患儿父亲存在PIEZO1基因chr16-88804044位点杂合突变c.1118C>T(p.P373L),其母亲未发现HS相关基因突变。④诊断及治疗:根据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该例患儿被确诊为HS。治疗建议:必要时进行脾切除术。2020年6月,患儿于当地医院进行脾切除术后,黄疸消失,但是出现轻度贫血。⑤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本研究制定的检索策略,共计检索到35篇关于HS患儿相关文献,其中7篇报道12例HS患儿发病与SPTB基因有关,SPTB基因不同位点突变患儿的临床表现不同。结论HS患儿临床表现异质性大,易被临床漏诊、误诊。临床需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家族病史、针对性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对该病患儿进行早诊断、早治疗,进而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球形红细胞增多,遗传性 球形红细胞 基因测定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在尿液隐血检验中的效果。方法:2017年7月-2019年7月,从在本院进行尿液分析的患者中选取100例,均接受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分析两种检验方式检验结果。结果:以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结果为金标准,尿液分析仪潜血检验敏感度为85.00%,特异度为90.00%,误诊率为10.00%,漏诊率为15.00%。结论: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在尿液隐血检验中均具有明显优势,临床具体检验过程中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选择检验方式。

  • 标签: 尿液分析仪 隐血检验 显微镜 红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近一年收治的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进行研究。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结果分为阳性组、阴性组,与不合亚组、相合亚组。对比各组PPR、CCI水平,并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效果的相关性。结果:阳性组患者PPR、CCI低于阴性组(P<0.05)。相合亚组患者在PPR、CCI高于不合亚组(P<0.05)。PPR、CCI与交叉配型试验结果呈正相关性,与血小板抗体测试结果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结果对反复输血患者效果具有正面影响,能有效的改善血小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合理运用血液资源奠定良好基础,且更能促进疾病的恢复。

  • 标签: 血液病 输血 血小板抗体 交叉配型 输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头部亚低温联合微泵咪达唑仑辅助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6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选取时间2019年3月-2020年10月,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头部亚低温联合微泵咪达唑仑辅助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更少,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

  • 标签: 重症病毒性脑炎 小儿 咪达唑仑 亚低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维持性血透肾性贫血治疗中使用左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入院就诊的肾性贫血血液透析患者60例作为客观研究对象,临床分组方式选择双盲法,设置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左卡尼汀,组间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中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蛋白(ALB)与对照组相比,均优于对照组,显示组间差存意义(P0.05)。结论:肾性贫血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贫血指标具有改善作用,患者心室得以重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左卡尼汀 促红细胞生成素 维持性血透 肾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联合硬膜外间歇脉冲镇痛对高龄产妇分娩镇痛及产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的高龄孕产妇21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109例。参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产妇实施外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联合硬膜外间歇脉冲镇痛干预,比较两组产妇分娩疼痛程度、产程时间及母婴结局情况。结果:实施外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联合硬膜外间歇脉冲镇痛干预后,研究组产妇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的产程时间明显少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的母婴结局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高龄产妇实施外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联合硬膜外间歇脉冲镇痛干预,可显著降低产妇分娩疼痛程度,缩短其产程时间,改善母婴结局。

  • 标签: 外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 硬膜外间歇脉冲输注 高龄产妇 分娩镇痛 产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PR)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4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3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RPR诊断MM的最佳截断值,依据最佳截断值分为高RPR组和低RPR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结果RPR诊断MM最佳截断值为0.10,据此分为高RPR组(RPR≥0.10)和低RPR组(RPR<0.10),分别有52、85例。高RPR组与低RPR组在不同Durie-Salmon(DS)分期(χ2=17.110,P<0.01)、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χ2=10.817,P=0.001)、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χ2=26.937,P<0.01)、血红蛋白(χ2=17.140,P<0.01)、乳酸脱氢酶(χ2=7.926,P=0.005)、红细胞沉降率(χ2=9.513,P=0.002)、β2微球蛋白(χ2=7.726,P=0.005)、骨髓浆细胞比例(χ2=6.621,P=0.010)分层中的患者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低RPR组总有效率较高RPR组高[82.4%(70/85)比71.2%(37/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66,P=0.124)。低RPR组深度缓解率较高RPR组高[56.5%(48/85)比19.2%(1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27,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清蛋白、RPR、治疗缓解程度是初治MM患者总生存(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外周血RPR升高的MM患者OS时间缩短,RPR可能是MM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例不明原因的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基因变异类型。方法采集4例以溶血性贫血为表型的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4例患者红系相关疾病基因进行筛查,并用Sanger测序验证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可疑变异位点。结果4个先证者在SEC23B基因上均检测到2个复合杂合变异,分别来自其父母,为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congenital dyserythropoietic anemia,CDA)Ⅱ型患者。先证者1携带SEC23B基因第15外显子c.1727T>C(p.Phe576Ser)和第16外显子c.1831C>T(p.Arg611Trp)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2携带第2外显子c.74C>A(p.Pro25His)和第14外显子c.1588C>T(p.Arg530Trp)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3携带第2外显子c.74C>A(p.Pro25His)和第16外显子c.1831C>T(p.Arg611Trp)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4及其弟携带第14外显子c.1571C>T (p.Ala524Val)和第19外显子c.2149G>T (p.Ala717Ser)复合杂合变异;检出的6个变异中,c.1727T>C(p.Phe576Ser)和c.2149G>T (p.Ala717Ser)为未见报道过的新变异。同时检测到先证者4其PIEZO1基因上存在c.4608_4615del(p.Gly1537Glufs*82)杂合变异。结论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快速准确地对CDAⅡ型患者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是传统诊断方法的有效补充手段,其中新发现的变异位点丰富了SEC23B基因的变异数据库。

  • 标签: 高通量测序 溶血性贫血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 SEC23B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比值(RPR)对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接受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349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7(42~84)岁。术前初诊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平均30.6(4.2~499.2)ng/ml。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1.15 ng/(ml·cm3)54例,<1.15 ng/(ml·cm3)295例。所有患者均行RP。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8分158例,<8分191例;病理分期≤T2b期151例,T2c期110例,≥T3a期88例;切缘阳性114例,阴性235例;精囊侵犯86例。前列腺癌危险分度低危121例,中危83例,高危145例。349例术后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观察终点为患者无生化复发生存期(RFS)。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术前RPR最佳截断值,并据此将患者分为高RPR组和低RP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前RPR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组349例术后中位随访32(4~132)个月。93例出现生化复发。根据ROC曲线得出术前RPR的截断值为0.27(95%CI 0.502~0.653,P<0.05),将患者分为高RPR组(RPR≥0.27)和低RPR组(RPR<0.27)。高RPR组66例(18.9 %),低RPR组283例(81.1 %)。两组的Gleason评分(P=0.005)、初诊血清tPSA(P=0.000)、病理T分期(P=0.031)、前列腺癌危险分度(P=0.037)、切缘阳性(P=0.03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RPR组RFS显著低于低RPR组(26.0个月与35.0个月,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Gleason评分(HR=1.579,95%CI 1.049~2.376,P=0.028)、初诊血清tPSA(HR=2.979,95%CI 1.655~5.362,P=0.000)、病理T分期(HR=1.292,95%CI 1.009~1.653,P=0.042)、术前RPR(HR=3.555,95%CI 2.339~5.401,P=0.000)是RP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年龄、PSAD、精囊侵犯、前列腺癌危险分度和切缘阳性不是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tPSA(HR=1.917,95%CI 1.033~3.558,P=0.039)和RPR(HR=3.086,95%CI 1.994~4.775,P=0.000)是RP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RFS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RPR可作为评估RP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前RPR≥0.27的前列腺癌患者预后不良。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比值 内分泌治疗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RPL5基因突变致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BA)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1例RPL5基因突变致DBA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并检索国内外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结果患儿,男,8岁。骨髓穿刺检查提示DBA,基因检测显示其RPL5基因杂合突变:c.657 C>G,p.Y219X,该突变类型为国内外首次报道。数据库共检索到该病47例,其临床特征显示(包括本研究1例,共48例):该病的男女比例发病率相同;亚洲地区患者数量低于欧美地区;散发为主;欧美地区外显子突变中,43.0%集中在Exon3;RPL5突变的DBA患者畸形率达81.3%(39/48例,不包括身材矮小),高于其他突变类型患者,其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率为46.0%,低于DBA患者整体激素治疗反应率。结论chr1:93303142(c.657 C>G,p.Y219X)是RPL5基因的新突变,可导致DBA,拓展了该病的致病基因谱。RPL5突变患者致畸率与多重致畸率较高,且激素治疗反应率较低。

  • 标签: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RPL5基因 基因突变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对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患者实施血常规红细胞参数检验后,诊断应用价值分析。方法:纳入4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以及同期4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80例患者均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间:2019年01月~2020年12月内),通过红细胞参数数值(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分析血常规红细胞参数诊断价值。结果:(1)检验后,地中海贫血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检验数值,较对照组有所改善,差异显著,P<0.05;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红细胞参数水平,较地中海贫血患者,无对比差异性,P>0.05。结论: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血常规红细胞参数检验,能够有效对不同类型贫血进行鉴别,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血常规 红细胞参数 地中海贫血 缺铁性贫血 诊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显微镜红细胞计数与尿液分析仪法应用于尿液潜血检验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在2020.06-2020.12时间内,收集的尿液标本200份,分别以显微镜红细胞计数和尿液分析仪(URIT-500B)进行检验,统计并分析2组检验结果。结果:尿液分析仪检查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9.0%,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结果显示阳性率为20.0%,差异较小x2=0.064(P>0.05);尿液分析仪((URIT-500B)检验敏感度为84.4%、特异度为90.3%、误诊率为9.7%、漏诊率为15.6%,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敏感度、特异度、误诊率与漏诊率分别为80.0%、93.3%、6.7%、20.0%,2种检查方式检查结果差异较小,x2=0.318、0.918、0.918、0.318(P>0.05)。结论:临床在开展尿液潜血检测时,以显微镜红细胞计数和尿液分析仪(URIT-500B)进行检验,均存在一定优势与劣势,故而在开展检验时,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检验方法,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联合2种方法进行检验,以此来有效提高检验准确率。

  • 标签: 尿液潜血检验 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尿液分析仪 敏感度 特异度 准确率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靶控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对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麻醉效果影响。方法 选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76例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应用瑞芬太尼、舒芬太尼靶控,比较两组麻醉质量。结果 研究组呼吸恢复时间、苏醒睁眼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长,且术后1h、2h疼痛感受(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0.00%,较对照组10.53%低(P<0.05)。结论 对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靶控中,与瑞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可提升苏醒期质量及术后镇痛效果。

  • 标签: 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