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一组常见的孕妇特发的产科疾病,是孕产妇及胎儿出现不良结局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通过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血清学标志物早期筛选出有较高患病风险的孕妇可有助于早期预防和治疗。本文将对研究证实的一些可预测疾病的血清学标志物进行综述。

  • 标签: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HDP 血清学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超声对自发性早产的预测价值,指导临床早干预、早治疗,保障母婴安全。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在本院产检顺利分娩的122例晚期妊娠孕妇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孕妇的妊娠分娩结局进行分组对照,其中101例足月分娩的孕妇纳入常规组,另21例自发性早产孕妇纳入研究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并超声检查宫颈长度、宫颈前角,比较宫颈长度、宫颈前角、宫颈长度与宫颈前角联合预测自发性早产的效能。结果:研究组自发性早产孕妇分娩孕周、宫颈长度更小,宫颈前角更大,与常规组足月分娩的孕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宫颈长度 宫颈前角 超声检查 自发性早产
  • 简介:摘要随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迫切需要一种生物标志物能够在重度神经元丢失出现之前检测到疾病的病理变化,以促进疾病的早期干预。神经突方向离散度和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 NODDI)是一种新型的扩散MRI多室生物物理模型,能够量化神经突的密度与纤维分散程度,特异性地反映脑组织微观结构的改变。目前,该技术已用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本文就NODDI的技术原理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影像学参考。

  • 标签: 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亨廷顿病 神经突密度 方向离散度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神经成像术在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神经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总结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神经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天津医院收治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神经损伤4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单侧骶骨骨折24例,均为Tile分型C1型,Denis分型Ⅱ型16例、Ⅲ型8例;双侧骶骨骨折16例,均为Tile分型C3型,Denis分型Ⅱ型,均为骶骨"U"形骨折。所有患者均存在腰骶神经损伤表现,采用对比增强三维核磁神经成像术(contrast-enhanced 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CE-3D MRN)检查明确骶神经损伤部位及严重程度。将L5及S1~S4神经依据侧别及椎管内(intraspinal type,IS)、椎间孔内(intraforaminal type,IF)及椎间孔外(extraforaminal type,EF)进行分段定位,并判断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轻度、中度及重度)。将各段神经损伤数量进行整体及两两配对χ2检验。11例患者进行神经探查术,根据术中所见记录神经损伤部位及严重程度,并与CE-3D MRN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E-3D MRN显示腰骶神经损伤发生侧均存在骶骨骨折,共239段神经发生不同程度及部位的损伤。统计分析显示神经损伤发生由多至少依次为S1、S2、L5、S3、S4神经;除S1、S2间及S3、S4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神经损伤发生例数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例手术患者术中直视下见神经损伤部位及严重程度与影像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检验,P=1.000)。结论核磁神经成像术能够清晰、准确显示骶骨骨折合并腰骶神经损伤的部位及严重程度,可作为此类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腰骶神经损伤具有S1、S2最为多发,L5次之,S3、S4最少的特征。

  • 标签: 骶骨 骨折 脊神经 周围神经损伤 磁共振成像 神经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芪甲苷对溶血磷脂酸(LPA)诱导的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1E-115)神经突起回缩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N1E-115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0、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0、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分别以20、40、80 µg/ml黄芪甲苷干预24 h,空白组及模型组不做药物干预,每组以无血清培养12 h,模型组及黄芪甲苷各浓度组以40 µmol/L的LPA干预10 min。于倒置显微镜观察并拍照,采用Image J软件计数N1E-115细胞神经突起数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ROCK2)、p-ROCK2、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2(p-MLC2)蛋白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RhoA、ROCK2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RhoA、ROCK2、p-MLC2、肌球蛋白轻链2(MLC2)蛋白表达。结果与20 µg/ml黄芪甲苷组比较,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神经突起回缩抑制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0、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RhoA、p-ROCK2、p-MLC2蛋白平均荧光强度及40 µg/ml黄芪甲苷组ROCK2蛋白平均荧光强度降低(P<0.05或P<0.01);20、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RhoA mRNA[(0.89±0.09)、(0.41±0.01)、(0.09±0.03)比(1.50±0.01)]、ROCK2 mRNA[(0.89±0.09),(0.14±0.01),(0.20±0.01)比(1.62±0.17)]水平降低(P<0.05或P<0.01);20、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ROCK2蛋白[(0.75±0.06,0.57±0.02,0.66±0.01)比(1.08±0.02)]、p-MLC2蛋白[(1.72±0.03)、(1.40±0.04)、(1.29±0.03)比(2.19±0.11)]、MLC2蛋白[(1.13±0.02)、(0.68±0.03)、(0.75±0.03)比(1.60±0.03)]及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RhoA蛋白[(0.35±0.01)、(0.40±0.03)比(0.57±0.08)]表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黄芪甲苷可阻止LPA诱导的神经突起回缩,促进受损神经再生,其机制可能与下调RhoA-ROCK2通路RhoA、ROCK2、p-ROCK2、p-MLC2、MLC2蛋白表达,抑制神经生长锥崩溃有关。

  • 标签: 黄芪甲苷 神经突起回缩 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 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 肌球蛋白轻链 N1E-115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阻滞联合普瑞巴林防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等分本院2021年3月到2022年2月时间段收录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70例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仅予以普瑞巴林治疗,观察组则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神经组织 普瑞巴林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神经外科手术颅神经损伤所致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方法:2020年7月-2021年9月,科学选取某院的60例患者,根据护理差异分组,研究中了解患者身体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引发情况,两组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早期康复护理患者身体恢复效果较好有28例占比93.33%,早期康复护理患者身体引发并发症的为2例占比6.67%,明显恢复比对照组好(p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神经外科手术 颅神经损伤所致吞咽困难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神经层面为导向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盆腔神经保护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收集大庆油田总医院胃肠外科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70例男性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35例作为观察组实施以神经层面为导向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35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的腹腔镜下保留盆腔神经的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排尿量、残余尿量、撤出尿管时间及术后勃起及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拔出尿管时间、术后排尿功能及勃起及射精生殖功能的恢复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神经层面为导向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安全可靠,有利于保留直肠癌患者的盆腔神经功能。

  • 标签: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神经层面,盆腔自主神经,排尿功能,性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威海市立医院疼痛科收治的头面部三叉神经PHN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53~82岁,病史1~13个月。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至三叉神经节,分别于三叉神经节及卵圆孔单次注射血小板富集度(5.7±1.1)倍的PRP各0.5 ml。观察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7、15、30及90 d时患者数字等级评分(NRS)评分及无痛、轻、中及重度疼痛患者例数;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穿刺成功并完成治疗。治疗后1、7、15、30及90 d时患者NRS评分分别为[4.0(2.0)、3.0(1.5)、2.0(2.0)、1.0(1.0)和0(2.5)]分,均较治疗前的7.0(2.0)分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后90 d时,仅有2例中度疼痛患者、没有重度疼痛患者,均较治疗前的6例中度疼痛和15例重度疼痛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例患者出现治疗侧下颌区疼痛,1周内消失,未见其它并发症。结论PRP三叉神经节注射治疗三叉神经PHN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 标签: 三叉神经节 富含血小板的血浆 三叉神经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 简介:摘要眼眶神经鞘瘤是较常见的眼眶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典型的神经鞘瘤主要由交替分布的AntoniA型和AntoniB型瘤细胞组成,大多为AntoniA型瘤细胞。临床诊断以MRI检查作为首选,CT检查作为辅助,后者主要观察肿瘤对周围骨质的影响,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需要注意与海绵状血管瘤、恶性眼眶神经鞘瘤等进行鉴别诊断。手术治疗仍是最有效的疗法,尚未发现更优治疗方法。(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83-288,封三)

  • 标签: 眼眶 神经鞘瘤
  • 简介:摘要Sweet综合征是一种以发热、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皮肤红斑为主要特征的罕见疾病,当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又被称为神经Sweet病(NSD)。该病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脑炎或脑膜炎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颅脑MRI检查可无特异性改变,或病灶处有异常信号改变,增强扫描可见病灶环形强化;对激素治疗敏感,但易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复发。笔者现围绕NS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

  • 标签: 神经Sweet病 Sweet综合征 脑炎 脑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不同部位神经胶质异位(NGH)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9例NGH患儿的临床及术前影像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1~13个月,中位年龄3个月。患儿术前均行CT和(或)MR检查,术后随访时间12~60个月,中位时间24个月。观察病变部位、范围、大小、密度/信号等特点。结果9例患儿中,病变位于鼻部3例,其中鼻外型2例、混合型1例,长径13、13、15 mm;舌部3例,均位于舌背部,长径13、18、23 mm;鼻咽部2例,长径15、22 mm;骶尾部1例,长径18 mm。影像上病灶均呈实性肿块,边界清楚,CT上密度稍低于脑灰质,平扫CT值25~47 HU。与脑灰质或脊髓相比,病变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肿块密度或信号均较均匀,轻度均匀强化。术后随访8例无复发,1例伴有Ⅱ度唇裂的鼻外型NGH患儿术后1个月复发,第2次术后未再复发。结论儿童NGH具有典型影像特征,好发于颅外中线区域,呈类圆形实性肿块,边界清晰,密度或信号较均匀,接近脑灰质或脊髓,术后随访不易复发。

  • 标签: 儿童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神经胶质异位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右侧甲状腺的神经鞘瘤患者,肿瘤侵及气管发生呼吸困难,行右侧甲状腺及峡部肿瘤切除+受累气管的切除造口手术。术后6个月行气管造口修补,修补术后随访1年肿瘤无复发,患者呼吸功能良好,伴轻度声音嘶哑。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中年女性的喉副神经节瘤(laryngeal paraganglioma,LP)。患者女,34岁,因“咽部异物感3个月”就诊。喉镜检查提示声门上区以左侧杓会厌壁为中心可见一紫红色黏膜下肿物;增强MR检查和颈部CT血管造影(CTA)提示肿物血供丰富。考虑为动脉型血管瘤,不除外副神经节瘤。术前行血管造影并放置弹簧圈阻塞供血动脉后行支撑喉镜下喉肿物大部切除,残余部分肿瘤行博来霉素注射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副神经节瘤。遂二次手术行全身麻醉下颈外径路喉副节瘤切除术,术后1周顺利出院,出院半年复查显示肿瘤无复发,双侧声带运动对称,闭合良好,患者发音正常。

  • 标签:
  • 简介:摘要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和青光眼可引起视神经退行性改变,进而导致视力显著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通过对哺乳动物视神经损伤模型的研究发现,视神经损伤涉及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过程。研究人员对视神经损伤的相关机理和调控信号通路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且在对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凋亡、新型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以及天然提取物等方面进行了视神经损伤的保护研究。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70家族的成员葡萄糖调节蛋白75以及人体视网膜中自然分泌的褪黑素可能在RGC凋亡调控中起重要作用。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能通过直接激活内在的G-CSF受体和下游信号通路而起到保护RGC的作用。另外,基因治疗因具有很高的靶向性,有望成为视神经损伤后修复和再生的有效疗法。脂肪干细胞移植能够抵抗大鼠模型中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此外,枸杞多糖可以延迟轴突的继发变性,可能成为延缓视神经损伤继发性变性有前景的天然提取物。本文将对视神经损伤的相关机制、调控及保护途径作一综述。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保护
  • 简介:摘要神经遗传病是一组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周围神经、肌肉的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治疗难度较大。近年来,随着对神经遗传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突变基因研发的基因治疗方法如反义寡核苷酸、RNA干扰、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基因转导、具有基因修饰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和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as9基因编辑等以及针对致病机制关键靶点研发的具有潜在疗效的药物逐步向临床应用转化,为神经遗传病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 标签: 遗传学,医学 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试验,Ⅰ期 临床试验,Ⅱ期 临床试验,Ⅲ期 基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神经内科门诊头晕的病因,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某医院神经内科门诊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80例眩晕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眩晕频率和持续时间等临床资料,探讨眩晕的病因。结果:180例神经科门诊头晕患者中,120例(66.67%)伴有恶心和/或呕吐,69例(38.33%)伴有视觉旋转,32例(17.78%)伴有耳鸣、耳胀和听力损失,16例(8.89%)伴有头痛或视觉先兆,3例(1.67%)伴有颅神经和四肢瘫痪。具体病因方面,前庭周围性眩晕73例(40.56%),心理社会障碍性眩晕62例(34.4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眩晕28例(16.56%),前庭中枢性眩晕11例(6.11%),系统性疾病相关眩晕4例(2.22%),2例(1.11%)其他原因不明的眩晕。在性别方面,男性患者68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比例最高,占同性眩晕患者的63.24%;女性患者共112例,精神障碍性眩晕所占比例最高,占同性眩晕患者的36.61%。就年龄而言,60岁以上的人占45%,主要是前庭周围眩晕;30~59岁人群占38.33%,以精神障碍性眩晕为主;16~29岁人群占16.67%,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结论:前庭周围性眩晕是神经科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女性眩晕的发生率高于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是头晕的主要人群。头晕的常见原因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中有所不同。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个体差异和对症治疗的原则。

  • 标签: 神经内科 门诊 头晕患者 病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昏迷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的重要性。方法:病例的选定日期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神经外科监护室昏迷的病例,总计60例,经电脑随机分组后,由对照组实施常规看护,由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并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状况。结果:对两组病人开展了的护理满意度研究表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然偏低,组间数据差距符合统计P值

  • 标签: 优质护理 昏迷 神经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文关怀建设对于神经内科护理的临床效果以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共64例,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性的护理方式,研究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人文关怀护理方式,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满意程度。结果: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可以知道,采取人文关怀患者的研究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为96.8%,传统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为84.4%,两组患者差异显著。结论:采取人文关怀的护理方式能够显著的增强对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体验,提升患者的临床满意程度,从而有助于神经内科护理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 标签: 神经内科 人文关怀 护理建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护理患有脑血管病的危重症病人.方法:对50例脑血管病病危患者的护理研究,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 果:在 50 例 患 者 中,34 例治愈,10例好转,6例死亡.结论:护理工作在提高脑血管危重患者的存活率,降低致残率以及复发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护理 危重病人 存活率 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