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对进展期胃癌术后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311例进展期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24例,女87例;中位年龄为58岁,年龄范围为26~82岁。311例患者中,204例行FOLFOX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化疗,设为FOLFOX组;107例行FLOT方案(多西他赛、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化疗,设为FLOT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随访情况。(3)生存因素分析。(4)亚组分析。(5)不良反应情况。采用门诊、住院复查和电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化疗情况、术后生存、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2月。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匹配,卡钳值设定为0.02。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亚组分析采用交互作用检验。结果(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311例患者中,198例(FOLFOX组和FLOT组各99例)匹配成功。倾向评分匹配前FOLFOX组患者肿瘤分化程度(分化差、分化好),CA19-9(<27 U/mL、≥27 U/mL),CA125(<35 U/mL、≥35 U/mL)分别为109、95例,156、48例,186、18例,FLOT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2、65例,93、14例,104、3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49,4.798,4.039,P<0.05);经倾向评分匹配后FOLFOX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4、55例,85、14例,96、3例,FLOT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2、57例,85、14例,96、3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0.000,0.000,P>0.05)。(2)随访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19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6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随访期间,92例患者无瘤生存,2例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104例死亡(103例为肿瘤相关性死亡,1例为非肿瘤相关性死亡)。FOLFOX组与FLOT组患者化疗疗程分别为(5.6±0.7)个与(5.4±0.8)个,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1,P>0.05)。FOLFOX组患者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2.2%、31.5%、27.7%;FLOT组上述指标分别为83.2%、42.8%、38.2%。FOLFOX组与FLOT组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21个月和34个月,两组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3,P<0.05)。(3)生存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LOT方案、Lauren分型弥漫型、Lauren分型混合型、肿瘤分化程度好、肿瘤长径≥5 cm、CA19-9≥27 U/mL、癌胚抗原≥3.4 μg/L、T4分期、N2分期、N3分期、远端胃切除及全胃切除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相对危险度为0.659,1.617,1.798,0.672,1.726,1.655,1.942,2.036,2.536,4.085,1.810,2.310;95%可信区间为0.444~0.978,1.024~2.556,1.105~2.926,0.457~0.990,1.159~2.569,1.006~2.723,1.295~2.912,1.190~3.484,1.409~4.564,2.491~6.697,1.020~3.211,1.261~4.23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LOT方案、癌胚抗原≥3.4 μg/L、N2分期、N3分期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为0.622,1.732,2.217,4.039;95%可信区间为0.418~0.926,1.124~2.670,1.200~4.097,2.448~6.662,P<0.05)。(4)亚组分析: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Lauren分型、肿瘤分化程度、肿瘤位置、肿瘤长径、肿瘤标志物、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及手术方式亚组中,FOLFOX组与FLOT组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交互P>0.05)。(5)不良反应情况:FOLFOX组患者白细胞减少症、贫血、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肝肾功能受损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1%(11/99)、2.0%(2/99)、3.0%(3/99)、12.1%(12/99)、4.0%(4/99)、1.0%(1/99),FLOT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4.3%(34/99)、1.0%(1/99)、9.1%(9/99)、24.2%(24/99)、4.0%(4/99)、0。两组患者白细胞减少症发生率、恶心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213,4.889,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94,P>0.05);两组患者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患者因为不能耐受毒性反应退出化疗疗程,所有患者化疗期间行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和五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行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结论与FOLFOX方案比较,FLOT方案增加多西他赛明显延长进展期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但也增加了Ⅲ~Ⅳ级白细胞减少症与恶心的发生率。

  • 标签: 胃肿瘤,进展期 术后化疗 多西他赛 倾向性评分匹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基于倾向评分匹配(PSM)比较挽救性肝移植(sLT)及再次肝切除(RR)的疗效,同时探讨影响复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124例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再手术的患者,按照再次所行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sLT组(46例)和RR组(78例),通过1∶1倾向评分匹配(PSM),筛选出34例患者用于数据分析,比较匹配前后两组的临床基本资料、总生存期(OS)及无瘤生存期(DFS)来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匹配前sLT组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多发肿瘤的比例、术前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比例及符合米兰标准的比例均要高于RR组(P<0.05),最大肿瘤直径sLT组要小于RR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微血管侵犯(MVI)阳性率及术后ClavienⅢ级以上的并发症的比例均要高于RR组(P<0.05)。匹配后sLT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ClavienⅢ以上的比例均高于RR组(P<0.05);sLT组的1、3、5年OS与R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T组的1、3、5年DFS与RR组相比较优(P<0.05);甲胎蛋白(AFP)≥100 μg/L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方式、AFP≥100 μg/L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LT组术前病情更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率高于RR组;sLT组较RR组可取得更长的DFS,但对OS来说,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肝移植 肝癌 倾向评分匹配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6 h时间窗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26例院内和167例院外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机械取栓治疗院内、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发病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年龄、性别,院内卒中与院外卒中按1:2进行倾向性配对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手术情况、术后90 d预后的差异。匹配后,26例院内卒中和52例院外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院内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比例低于院外患者(11.54%和46.15%;χ2=9.176,P=0.002)。院内卒中患者更常见合并心功能不全(19.23%和3.85%;χ2=5.022,P=0.038)。院内卒中和院外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成功再灌注比例分别为84.62% (22/26)和75.00%(3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8,P= 0.312)。院内外卒中患者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30.77%(8/26)和46.15%(2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6 ,P=0.145 )。院内外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38%(4/26)和17.31%(9/52),90 d死亡率分别为23.08% (6/26)和19.23%(10/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P>0.999;χ2=0.157,P= 0.692)。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卒中后6 h时间窗内,院内、外卒中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 标签: 脑缺血 放射学,介入性 血栓切除术 倾向性匹配 院内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指导匹配健康宣教对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患者负性心理的影响。方法 取院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患者5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常规护理者纳入对照组,心理指导匹配健康宣教者纳入观察组,对比组间干预效果。结果 经不同方案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更高;观察组患者躯体疼痛、心理健康、一般情况、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患者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期间,采用心理指导匹配健康宣教有助于改善患者负性心理状态。

  • 标签: [] 心理指导 健康宣教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非典型抑郁患者的临床特征、季节性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1年1~8月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就诊的抑郁患者203例,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抑郁症状量表(inventory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self-report,IDS-SR30)、季节性行为模式调查表(seasonal pattern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SPAQ)对临床特征及季节性特征进行调查,通过抑郁症状量表得分划分为非典型抑郁(atypical depression,AD)和其他类型抑郁(non-atypical depression,non-AD)。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抑郁患者中非典型抑郁占比为36.0%(95%CI=29.3%~42.6%)。非典型抑郁组抑郁症状量表得分为(41.59±10.59)分,其他类型抑郁组抑郁症状量表得分为(36.08±13.1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2,P<0.05)。非典型抑郁组总体季节性得分为6(3,9)分,有季节性特征占比为17.8%,其他类型抑郁组总体季节性得分为5(3,8)分,有季节性特征为14.6%,两组总体季节性得分及季节性特征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89,χ2=0.359,均P>0.05)。女性(β=1.08,OR=2.95,95%CI=1.32~6.59,P<0.05)、自我贬低(β=0.82,OR=2.27,95%CI=1.12~4.59,P<0.05)、精神运动迟滞(β=0.93,OR=2.54,95%CI=1.33~4.85,P<0.05)的抑郁患者更易被诊断为非典型抑郁,而情绪随时间变化(β=-0.94,OR=0.39,95%CI=0.19~0.81,P<0.05)更容易被诊断为其他类型抑郁。结论在抑郁患者中,女性、自我贬低、精神活动迟滞以及不明显的情绪变化可以帮助识别和区分非典型抑郁。

  • 标签: 非典型抑郁 抑郁症状 季节性特征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老年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血生化以及免疫指标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3例戊型肝炎患者,根据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与非老年组,比较两组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血生化以及免疫指标的差异。结果共有101例老年戊型肝炎患者和122例非老年戊型肝炎患者纳入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8.9±6.6)岁和(46.2±8.8)岁。两组患者性别、住院时间、是否伴有黄疸、腹水以及腹痛、院内死亡以及其他合并疾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非老年组总胆红素56.7(134.8)μmol/L、直接胆红素37.7(110.4)μmol/L、间接胆红素15.2(25.0)μmol/L、谷氨酰转肽酶127.5(176.2)U/L、白蛋白36.9(6.2)g/L比较,老年组患者的胆红素水平更高、谷氨酰转肽酶和白蛋白水平更低。总胆红素140.4(263.8)μmol/L、直接胆红素105.9(199.0)μmol/L、间接胆红素24.7(488.0)μmol/L、谷氨酰转肽酶98.0(113.0)U/L、白蛋白32.2(8.2)g/L(Z=3.289、3.111、2.505、2.117、5.484,P=0.001、0.002、0.012、0.034、0.000),其余血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免疫指标上,与非老年组患者7.9(24.4)比较,老年组患者具有更高的抗戊型肝炎病毒IgM 17.3(53.0)(Z=2.351,P=0.019),而抗戊型肝炎病毒IgG阳性率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4,P=0.526)。结论老年戊型肝炎患者的某些血生化与免疫指标显著不同于非老年患者,但临床特征未见不同,临床诊疗过程中应考虑相关指标的变化。

  • 标签: 肝炎,戊型 生物学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相关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掌握膜性肾病的相关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膜性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与流行病学特征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所选膜性肾病患者当中,肾病综合征患者占比最高,其次为肾炎综合征与单纯蛋白尿患者,且病理Ⅰ、Ⅱ期患者数量较多,电子致密物沉积部位多为基底膜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则多以IgG与C3为主。结论针对患有膜性肾病的患者,对其临床病理特征等进行观察分析十分重要,这对于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膜性肾病 流行病学 病理 特征 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免疫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将该时段我院中收入的120名诊断结果符合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医务人员调取患者基本资料,并对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按照其肿瘤良性、恶性以及交界性将患者平均分为三组。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后,确认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病理特征以及患者的免疫组化特征,分析三组患者差异。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针对患者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三组患者的发病位置和病症分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三组肿瘤患者的直径进行对比,发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结果中,针对患者免疫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120名患者中共有112名患者CD117呈阳性,阳性率为93.33%;87例患者CD34呈阳性,阳性率72.50%,三组患者免疫组化各阳性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选择病理切片检查方案,并配合免疫组织学联合检测,能够有助于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度,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全面且可靠的参考信息,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学特征 诊断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听性脑干诱发反应(ABR)-V波消失的双耳极重度听力损失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内耳MR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2022年5月先天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双侧ABR-V波消失患儿,其中男58例,女41例,共99例190耳。所有患者均已行内耳磁共振成像评估,同时收集到了部分患儿的围产期病史:早产、高胆红素血症、出生低体质量、出生窒息史、外耳畸形、先兆流产、耳聋家族史、孕期病毒感染。结果在收集到有围产期病史的67例患儿中,出生时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史24例(35.8%);出生低体质量病史12例(17.9%),早产11例(16.4%),先兆流产10例(14.9%),孕期病毒感染10例(14.9%),出生窒息史5例(7.5%),耳聋家族史4例(6%),外耳畸形1例(1.5%)。性别、年龄、围产期高危因素和内耳畸形无相关性(P>0.05)。在190例患耳中,畸形的耳数为43例,总体比例为22.6%,其中单发畸形17例(8.9%),两种及两种畸形多发的为26耳(13.7%),在43例畸形耳中,总共出现了畸形次数为81次:蜗神经发育不良有35耳,占所有耳数的18.4%,半规管发育不良20耳(10.5%),耳蜗异常12耳(6.3%),大前庭导水管11耳(5.8%),前庭畸形3耳1.5%。半规管异常与蜗神经发育不良(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医院的医疗设施管理中使用快速响应二维的效果,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快速响应二维的生成设备,制作可以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的快速响应二维并建立医疗设备二维的管理系统,使医院的医疗设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方便快捷的查询,从而实现对医院医疗设备的有效管理。结果在已有的医疗设备统计花名册的基础上运用快速响应二维标签,能够同时在手机微信平台上进行跟踪,从而实现对医院医疗设备的有效管理。结论快速响应二维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医院医疗设备的有效管理,同时还能促进不同科室间的医疗设备共享。

  • 标签: 快速响应二维码 医疗设备 医院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二维的急救仪器管理在实习生操作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及教学满意度分析。方法:将急诊科抢救室急救仪器进行编码,将不同仪器的操作流程、维护保养要求及操作视频指引分类上传管理账户,并生成相应二维粘贴于仪器固定位置。对2019年6月至12月共计43名实习生进行常规的仪器操作培训,并将仪器操作考核、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及相关满意度调查结果作为对照组;对2020年6月至12月共计41名实习生进行常规的一起操作培训基础上使用二维仪器管理培训,并将仪器操作考核及相关满意度调查结果作为实验组。结果:实验组实习生的仪器操作考核、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临床排障能力及教学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二维的急救仪器管理有助于提升实习生在急救仪器操作培训中的培训效果,同时对教学满意度具有明显地提升效果。

  • 标签: 二维码 仪器管理 实习生 教学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设备管理中应用二维技术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手术室21名护理人员和49个手术室仪器设备为研究对象,对手术室仪器设备管理应用二维技术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手术室设备管理中应用二维技术后设备维修合格率和及时率显著高于应用前,且应用后手术室护理人员仪器使用和管理满意程度高于应用前,(P<0.05)。结论:在手术室仪器设备管理中应用二维技术能够促进手术室仪器设备维护合格率和及时率的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仪器使用和管理的满意程度,为提高手术室仪器设备管理水平提供有利条件。

  • 标签: 二维码技术 手术室 设备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索适合小学生校内新冠核酸采样的扫方式。方法  抽取肇庆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五、六年级各两个班学生,每班50人,共200人,分成两组,五年级学生为A组,六年级学生为B组。在校内核酸采样时A组采用纸版法扫核酸,B组采用手机法扫核酸。记录两组中每管扫所需时间及每个核酸成功所需的次数。结果 A组每管扫所需时间为(69.5±10.38)S,B组每管扫所需时间为(56.5±5.77)S,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A组1次扫成功的有92人,2次及2次以上的有8人,1次扫成功率为92%。B组1次扫成功的有99人,2次及2次以上的有1人,1次扫成功率为9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学生校内核酸采样扫核酸时手机法比纸版法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还能防止漏检,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学生 核酸采样 扫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维应用于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100例初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开展新生儿早期保健基本项目管理,观察组50例应用二维,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评分、新生儿照护能力、满意度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照护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维应用于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项目管理中可提高宣教效果,提高产妇的新生儿护理能力,其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新生儿 二维码 基本保健项目
  • 简介:【摘要】目的:将麻醉喉镜激光刻印打管理技术应用至消毒供应中心的日常工作中,探究此种管理技术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效率等情况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消毒供应室中2022年5月之前500片未进行激光刻印打的麻醉喉镜作为对比组,并将2022年7月多个科室统一进行激光刻印打的499片麻醉喉镜纳入实验组。对比两组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以及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工作人员工作时间低于对比组,工作质量、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运用PDSA循环管理模式,将麻醉喉镜激光刻印打管理应用至消毒供应中心的日常工作中,能够显著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提升工作质量,具有临床实施价值。

  • 标签: 麻醉喉镜 激光刻印打码 消毒供应中心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肋间单一切口微创直视多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围手术期及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十病房同一术者行多支(两支及以上)OPCABG手术335例,其中男257例,女78例,年龄34~84岁,平均(61.35±8.79)岁。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微创旁路移植组(微创组,100例)和正中开胸旁路移植组(正中开胸组,235例)。为排除混杂因素,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术前超声心动图、旁路移植数等12项数据进行1:2匹配匹配后微创组82例,正中开胸组127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1年冠状动脉CTA等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围手术期正中开胸组死亡2例,心肌梗死2例,卒中1例;微创组心肌梗死1例,无死亡、卒中发生。两组30天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中开胸组比较,微创组术中乳内动脉使用率更高,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比例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再次开胸、新发房颤和机械辅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长,而围手术期输血、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较正中开胸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CTA结果显示,两组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静脉旁路移植血管和移植血管总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左侧肋间小切口微创多支OPCABG术是一种安全且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疗效和近期通畅率与传统正中开胸OPCABG类似,术后出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

  • 标签: 微创 倾向性评分匹配 多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安徽省儿童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19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6例,女性173例;年龄3~69个月,中位年龄15个月。按照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71)和预后良好组(n=448),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两组患儿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基线均衡的样本。比较两组灌肠方式、套头位置、白细胞计数、血清乳酸、CO2结合力、CRP、腹腔积液以及超重/肥胖等变量的差异,再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与预后情况进行1∶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519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中发生预后不良71例(13.7%)。PSM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时间、血便、腹泻、发热症状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哭闹、呕吐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PSM法,两组共69对匹配成功,匹配后以上协变量在两组间分布都达到均衡(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灌肠方式、套头位置、腹腔积液、血清乳酸水平、超重/肥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灌肠方式(OR=3.478,95%CI:1.150~10.517,P=0.027)、套头位置(OR=6.596,95%CI:1.669~26.056,P=0.007)、血清乳酸(OR=1.012,95%CI:1.003~1.021,P=0.010)、超重/肥胖(OR=6.085,95%CI:1.650~22.436,P=0.007)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空气灌肠、套头位于左半结肠、血清乳酸水平升高和超重/肥胖。

  • 标签: 肠套叠 儿童 灌肠 预后 倾向评分匹配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人工面神经(artificial facial nerve,AFN)诱发单侧失神经支配兔的口轮匝肌收缩,探讨AFN诱发闭口时刺激电流的最适参数匹配组合情况。方法按照不同刺激参数组合,在不同时间点于清醒状态下经AFN体内刺激兔患侧口轮匝肌诱发其收缩,记录各组合下阈刺激、峰刺激的电流强度值,进而比较不同组合下刺激消耗的总电荷量。结果比较不同刺激频率、脉宽匹配组合下AFN的阈刺激消耗总电荷量及峰刺激消耗总电荷量,发现不同组间的频率因素、脉宽因素以及频率与脉宽的交互作用因素对总电荷的影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当AFN刺激频率为60 Hz,刺激波宽为100 μs时,在达到有效诱发麻痹口轮匝肌收缩的前提下,输出刺激电流强度相对最低、消耗的总电荷量最低,适合作为满足AFN低功耗要求的优选刺激参数组合方案。

  • 标签: 面神经麻痹 人工面神经 口轮匝肌 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卒中中青年患者实施时机框架基础上的供需匹配护理模式,剖析其护理干预价值。方法:从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中选择研究范例,纳入医院收治的脑卒中中青年患者100例,同时选择100名照护者,使用双色球抽选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均有50例患者和50例照护者,参照组提供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提供时机框架基础上的供需匹配护理模式。收集护理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护理依从性百分比是观察组高于参照组;自我护理评分数据则是观察组比参照组的数据高,P<0.05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结论:时机框架基础上的供需匹配护理模式应用后效果显著,可以提升护理依从性,并且不断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 标签: 时机框架基础 供需匹配护理模式 脑卒中中青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