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7 个结果
  • 简介:文献报道中,成年人牙外伤发生率不断增长,为了保存牙齿,需要对每个外伤牙进行正确、恰当的专业治疗。本篇报告了2个牙折病例。从病例的情况可以得出结论:临床医生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对患牙进行有效的治疗。

  • 标签: 病例报告 充填治疗 牙周手术 综合疗法 粘结术 自体牙
  • 简介:垂直骨量不足是上颌后牙种植的常见问题。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技术为种植体植入及修复创造了务件,成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骨增量技术。穿牙槽嵴技术(内提升)虽然具有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但是要求医生具有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外提升)的经验,以便于临床中能够及时安全有效地处理内提升出现的并发症。上颌窦外提升虽可发生中黏膜穿孔、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经过妥善处理,仍可获得良好的植骨效果和较高的种植体存留率。文章针对上颌窦外提升最常见的黏膜穿孔,针对其发生的风险因素及穿孔处理进行报告,为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牙种植 上颌窦底提升术 侧壁开窗入路 并发症 黏膜穿孔
  • 简介:目的:探讨微波热凝结合造袋治疗舌下腺囊肿的疗效。方法:81例经微波热凝结合造袋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疗效,如复发可再行治疗,2次治疗未愈认为手术失败,同期采用63例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治疗作为对照,2者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1例微波热凝结合造袋治疗后,囊肿壁组织即凝固坏死成痂皮状白斑,逐渐脱落,周围黏膜组织随即覆盖创面,统计学分析总有效率为97.5%,与手术方法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微波热凝结合造袋安全有效,避免了手术方式摘除舌下腺的缺点,减少了患者的痛苦、达到了微创目的。

  • 标签: 微波 造袋术 舌下腺 囊肿
  • 简介:冠向复位瓣是一种有效地治疗多个相邻牙龈退缩的手术方法.5年的长期随访可以获得稳定的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报告10例采用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治疗下颔后牙区至少两颗相邻牙有牙龈退缩的病例。记录基线和术后1年区牙齿的牙周指标。入选了26颗牙龈退缩牙齿,没有出现明显的手术并发症。没有患者失访。牙龈退缩从基线时340±083mm减少到术后1年时0284±032mm。探诊深度改变未见显著差异。角化龈的增加从057±0.46mm至305±0.71mm。基线时牙龈退缩越严重.牙龈退缩改善越明显。平均根面覆盖率为91.2%±4.1%。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是一种有效地治疗下颔后牙区多发牙龈退缩的方法。

  • 标签: 组织移植术 牙龈退缩 后牙区 治疗 复位 多发
  • 简介:随着口腔修复技术及理念的发展,龈下残根的保存修复技术越来越受到临床口腔医生重视。在桩冠,覆盖义齿,套筒冠等的修复中,存留牙通过桩一核一冠修复,恢复或部分恢复牙体外形,从而起着很重要的固位及修复外形作用。龈下残冠残根的保存治疗方法很多,其治疗的关键是其固位及抗力形的设计。作者通过牙冠延长,重建龈下生物学宽度,保存龈下残冠残根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牙冠延长术 保存修复 残根 桩核冠
  • 简介:本研究用于评价上前颌骨后部齿槽嵴高度小于5mm患者的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的疗效,尽管这种方法基于过去的经验曾不被推荐使用。共有160个羟基磷灰石表面喷涂的种植体被植入齿槽嵴高度为3-5mm的63名患者的63个上颌窦中。患者在固定修复后被追踪观察2-4年。术后未发现有上颌窦的并发症。术后9个月暴露种植体,临床和放射学检查没有证据表明种植体周围有齿槽嵴的吸收。从植骨区取得核心骨块进行组织学检查,显示已形成了骨结合并有高度的细胞构成。在随访中患者的种植修复体都保持了稳定。这些发现表明,术前齿槽嵴高度小至3mm,利用羟基磷灰石喷涂的种植体和自生骨,采用一步式手术方法行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是可行的。

  • 标签: 齿槽嵴高度 上颌窦提升 种植术
  • 简介:目的评估不使用植骨材料的经牙槽嵴上颌窦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2012年接受上颌窦内提升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Bicon(R)种植体的病例46例,共植入种植体62枚,随访12~39个月,用Buser存留标准评估种植体存留率,记录边缘骨水平变化、剩余牙槽嵴高度、上颌窦底提升高度、随访时间、并发症等指标,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46例62枚种植体存留率98.39%,1枚种植体6个月时发现骨结合不良.术前测量剩余牙槽嵴高度范围2.83~9.83mm,术后测量窦底提升范围1.00~4.86mm,近、远中边缘骨水平平均变化为(-0.12±0.72)mm(t近中=-1.29,P近中=0.20),(-0.06±0.65)mm(t远中=-0.68,P远中=0.50).结论上颌窦内提升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种植体周牙槽骨稳定,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上颌窦内提升术 无植骨材料 Bicon(R)种植体 边缘骨水平
  • 简介:目的评价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行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2009年福州市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前牙区牙缺失伴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种植患者28例,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填入骨粉,行骨引导再生术后同期植入40颗种植体,术后4~6个月内完成上部修复。术后1年,通过临床检查、全景片等观察效果。结果术前、后牙槽骨平均宽度分别为(3.2±0.89)mm、(6.5±0.75)mm,平均增加了(3.3±0.34)mm。术后牙槽骨宽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t=2.47,P〈0.05)。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仅1例患者的1颗牙种植失败,种植近期成功率达97.5%。结论对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行同期种植体植入,可增加骨量,获得种植体的同期植入,减少患者痛苦,改善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骨劈开 骨挤压 骨引导再生 种植
  • 简介:目的比较自攻微螺钉自攻植入和助攻植入的成功率,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探讨两种植入式适应征.方法选择117例需要双侧植人种植支抗的正畸患者,采用自身左右对照,共植入272颗自攻微螺钉,自攻式和助攻式各植入136颗,通过X~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检验评价两种式成功率的差异,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使用不同式、性别、年龄、垂直骨型、植入部位(上颌或下颌)等因素及其组合对微螺钉成功率的影响.结果272颗微螺钉总成功率为86%.自攻式植入成功率为85.3%,助攻式成功率为86.8%.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二者之间影响成功率的因素存在差异:影响助攻植入成功率的因素为垂直骨型和植入部位的组合,高角患者上颌部位成功率低;影响自攻植入成功率的因素为植入部位、年龄和垂直骨型的交互作用,非高角骨型的成人患者和下颌部位自攻植入成功率低.结论对于自攻微螺钉,多数情况下可以常规使用自攻植入,尤其在高角患者上颌部位相对于助攻植入有明显优势;但成人非高角患者以及下颌部位使用助攻植入则有助于提高成功率.

  • 标签: 自攻微螺钉 成功率 自攻植入 助攻植入
  • 简介:背景: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中的生物调节因子以一种细胞特有的方式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继而增强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能力。已知PRP中浓缩的生长因子可上调细胞活动,进而促进体内牙周组织的再生。本研究旨在评价和比较激活的PRP加入结缔组织移植(connectivetissuegraft,CTG)中治疗牙龈退缩的临床效果。方法:基本手术方法是CTG和冠向复位瓣所采用的方法。对15例MilletⅠ度或Ⅱ度牙龈退缩病损用CTG和PRP进行联合治疗(CTG+PRP组).在翻开龈瓣后,用激活的PRP凝胶涂抹牙槽骨及根面.将采集到的结缔组织亦先用PRP凝胶冲洗.再移植放置于裸露的根面上.缝合固定移植的结缔组织后.将龈瓣冠向复位,覆盖结缔组织。对相同患者的另外15例牙龈退缩病损.单纯采用CTG和冠向复位瓣治疗(CTG组)。在膜龈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记录退缩垂直高度(VRD)、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以及角化组织宽度(KTW):并在术后第1、2、3周分别记录愈合指数(HI).以评价临床愈合状况。结果:在CTG+PRP组,VRD平均值由(361±0.70)mm显著降低至(0.30±0.45)mm(P〈0.01)(平均根面覆盖达91.68%);在CTG组,VRD平均值由(345±0.84)mm显著降低至(0.38±0.48)mm(P〈0.01)(平均根面覆盖88.96%).但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TW测量结果显示.在CTG+PRP组.KTW由术前(1.32±0.66)mm显著增加至术后6个月的(3.20±0.54)mm(P〈0.01).CTG组由(1.41±0.58)mm增至(255±0.45)mm(P〈001).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两组间PD及CAL降低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术后第1、2周记录的HI值.CTG+PRP纠(311±0.32)mm、(4.20±0.27)mm]显著高于对照纠(225±0.54)mm、(3.05±0.38)mm]。结

  • 标签: 牙龈退缩 生长因子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 再生
  • 简介:目的:错(牙合)畸形是否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风险因素,目前仍有很大争议。已有研究证明,牙齿的咬合功能与TMD之间并没有很强的联系。即便是有联系,也没有真正地在临床应用。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静态和动态错(牙合)畸形在TMD患者中的发病率,并将其与文献中所获得的正常人群数据进行比较。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了625例TMD患者(75%为女性:年龄平均为34,2±6,7岁,范围25~44岁),根据临床检查-无痛[即:关节置换和(或)非疼痛性关节病]、肌肉和(或)颞下颌关节(TMJ)中疼痛与否,可将所有样本分为4组,记录静态和动态的错(牙合)畸形。静态的错(牙合)畸形包括咬合,后牙锁殆,深覆殆,前牙开殆,深覆盖,以及磨牙尖牙的不对称。动态的错(牙合)畸形包括正中/侧方骀干扰,以及从后退接触位(RCP)到最大牙尖交错位(M1)的滑动距离是否大于2mm。采用相关系数母评估每组样本中错(牙合)畸形与TMD疼痛状态之间的关联强度。结果:不同的错(牙合)畸形与TMD疼痛状态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磨牙不对称和侧方耠干扰上的φ数值从-0.081~+0.043。TMD人群中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与正常人群的患病率类似。结论:不管TMD患者的疼痛状况如何,TMD患者中静态和动态错(牙合)畸形的发生率与文献中报道的正常人群的发病率相似。因此,口腔全科医师应注意,错(牙合)畸形不应作为TMD的鉴别点。

  • 标签: 流行病学 错(牙合)畸形 发病率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 简介: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的2009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及口颌面疼痛的基础与临床进展》学习班将于2009年9月11—13日在广东佛山举办。届时将有国内知名专家授课并进行学术讨论。欢迎从事颞下颌关节病学、[牙合]学和口颌面疼痛专业的学者和临床医师参加,可获继续教育I类学分8分。学费800元/人。欲参加者请与下述联系人联系。详细会议日程及有关安排将于第二轮通知告知。

  • 标签: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颌面疼痛 临床医师 学习班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 简介:目的比较应用全可调铪架与平均值耠架制作的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门诊就诊的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46例,按照随机原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分别应用全可调拾架及平均值铪架制作再定位咬合板。戴用咬合板后按时预约复诊调铪,同时检查患者的关节、肌肉症状,记录复诊调铪次数。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弹响症状均全部消失。平均值铪架组患者治疗后有16例疼痛症状消失(16/20,占80%),20例开口度有改善(20/20,占100%)。全可调验架组患者治疗后有20例疼痛症状消失(20/21,占95%),18例开口度有改善(18/18,占100%)。两组在治疗关节弹响、疼痛和改善开口度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值铪架组患者平均复诊调袷(8±0.73)次,全可调袷架组患者平均复诊调耠(4±0.67)次,两组在调铪次数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全可调铪架制作再定位咬合板比使用平均值铪架制作,对于治疗关节盘移位的疗效更加确切,复诊调袷次数少,疗程短,患者满意度较好。

  • 标签: 全可调铪架 再定位咬合板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可复性盘前移位
  • 简介:由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研究所主办,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承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颞下颌关节病与咬合病的规范化诊治与处理学习班[项目编号:2016-08-04-018(国)],将于2017年5月11日-14日在北京举办。本项目由国内外著名颞下颌关节及咬合病专家授课,进行颞下颌关节病与咬合病的规范化诊治与处理培训,并就颞下颌关节病与咬合病的最新进展进行交流。学习班以掌握临床基本操作技术为重点,由理论授课、临床示教及实践操作三部分组成,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8分。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病 咬合病 规范化诊治 老年口腔医学 颌面修复学 医学教育
  • 简介:虽然牙槽嵴牵引成骨是个很有前途的骨增量方法,可以用于上下颌骨吸收情况下种植,但适用于狭窄牙槽嵴的水平或斜形牵引成骨的技术还没有建立,这里报道一例用钛网板加牵引螺丝进行水平牵引成骨及种植的病例,患者为下前牙牙槽嵴极度萎缩。用水平截骨准备两块移动骨段,植入两套水平骨牵引器,7天的等待期后,开始使用骨牵引器进行牙槽嵴唇向增宽(每次牵引0.225mm,一天两次,连续14天),巩固3个月后去除骨牵引器,牵引区完全由新生成的坚硬骨组织充填。去除牵引器后2个月,牵引区植入4枚骨内种植体并以种植体支持义齿进行最终修复。这种水平骨牵引技术可以用于临床上医院或刃状牙槽嵴的种植。

  • 标签: 牙槽嵴牵引成骨术 水平截骨术 种植体支持 个案报道 狭窄 下颌骨吸收
  • 简介:目的研究颌骨囊性病变采用开窗减压和刮治截骨的治疗效果及义齿式囊肿塞的应用。方法81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分别采用开窗减压(36例)和刮治截骨(45例),比较两组中相关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资料以x±s表示,对两种治疗方法手术用时、出血量、受累牙拔除、下唇麻木情况及术后治疗效果与复发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开窗减压患者手术时间为(31.2±4.1)min,中出血量为(20.3±7.2)ml、受累牙拔除为(0.7±0.04)个,术后疼痛、下唇麻木、感染及术后3年咀嚼功能下降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刮治截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年刮治截骨组有6例面形发生轻度不对称,2例复发(4.44%),开窗组无面形改变和复发,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窗减压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保留了颌骨的完整性及病变区的患牙,相对应刮治截骨是一种简单实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囊肿 开窗减压术 囊肿塞 义齿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式提供依据。方法总结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90例,其中44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46例行腮腺浅叶切除,随访时间2~9年。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病例术后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而采用两种式肿瘤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性切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式。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腮腺浅叶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