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估表柔比星(EPI)+诱导灌注+维持灌注、EPI+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菌毛株(PAMSHA)+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3种方案对中高危非肌浸润性膀咣癌(NMIBC)电切术后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确诊为NMIBC患者的资料,依据术后灌注药物和灌注方法分为A组(EPI+诱导灌注+维持灌注)、B组(EPI+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C组(PAMSHA+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各组按照肿瘤复发风险进一步分为高危组和中危组。随访2年,定期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泌尿系超声及膀胱镜检查,并记录膀胱癌复发情况以及膀胱灌注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H、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86%(2d/56)、38.24%(26/768)、18.97%(11/58);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18)。A组高危患者与中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0.00%(10/20)、27.78%(10/36),B组高危患者与中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5.83%(11/24)、25.00%(11/41),C组高危患者与中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7.62%(10/21)、8.11%(3/37)。A、B两组高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与C组高危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79、P=0.905);A、B两组中危患者2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与C组中危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45)。结论PAMSHA+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辅助治疗NMIBC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对于高危NMIBC,3种灌注方式的疗效无差别;对于中危NMIBC,PA-MSHA+即刻灌注+诱导灌注+维持灌注效果最佳。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菌毛株 表柔比星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膀胱灌注
  • 简介:本文探讨前列腺弹性成像显示的组织硬度情况与I、III型胶原纤维的含量及二者相互走行方式的关系。对62例患者进行经直肠组织弹性成像检查(TRTE),常规12针系统穿刺活检后,对前列腺进行TRTE引导下靶向穿刺,所取组织进行天狼腥红染色,观察I、III型胶原纤维的的分布情况,并分别计算二者的容积指数(CVF)。结果得出I型胶原纤维的CVF在质硬、软组分别为:0.05±0.02和0.02±0.01;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02);III型胶原纤维的CVF在质硬、软组分别为:0.05±0.04与0.07±0.03;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13)。圆分布的统计结果表明胶原纤维在质软组和质硬组均走行紊乱,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之间主要呈相互交叉走行,部分呈平行走行,二者的相互走行关系在质软、质硬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3)。前列腺弹性成像显示的组织硬度主要取决于组织中I型胶原纤维的含量,另外,I型、III型胶原纤维的相互走行方式也可影响组织的弹性。

  • 标签: 睾酮 性腺功能减退症 2型糖尿病 代谢
  • 简介:目的总结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ReTUR)治疗非肌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122例非肌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分为两组,接受单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单次TUR组)者63例和首次TUR及术后4~6周内ReTUR(ReTUR组)者59例。两组术后均接受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化疗。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了解TUR后肿瘤残留及ReTUR对肿瘤病理分期的重新评估情况。结果术后随访平均35.3月,ReTUR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单次TUR组(28.81%和53.97%,P〈0.05)。ReTUR组患者中,23例(38.98%)发现有残余肿瘤,11例(18.64%)在首次TUR时肿瘤分期被低估。在发现残余肿瘤的患者中,有16例(69.95%)在原发部位。结论ReTUR治疗非肌浸润性膀胱癌能有效发现首次TUR术后残余肿瘤,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 肿瘤残余 分期 复发率
  • 简介: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观察羊踯躅根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方法复制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大鼠模型,设对照组、模型组和羊踯躅根治疗组。分别进行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检测和肾组织学检查;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NF-κB抑制剂IκB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方法检测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和模型组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明显增加,出现异常肾组织学改变;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肾脏病理改变减轻,IκBmRNA降解减少,NF-κB蛋白表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F-κB在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羊踯躅根制剂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和表达对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发挥作用。

  • 标签: 免疫复合物 肾小球肾炎 核因子KB 羊踯躅
  • 简介:目的对比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联合全身化疗+膀胱内灌注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两种方法治疗肌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56例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T2N0M0,~T3N0M0期)患者的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36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全身化疗及膀胱灌注保膀胱方案治疗,20例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性化疗方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指标、远期治疗指标、生存时间、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及膀胱癌生存质量测定特异模块量表评分。结果保膀胱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胃肠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根治组(P〈0.05);在总并发症发生率与肠梗阻发生率方面低于根治组(P00.05)。术后随访3~57个月,平均29个月,保膀胱组远期治疗指标优于根治组(P〈0.05)。采用KaplanMcic,生存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保膀胱组多领域优于根治组(P〈0.05)。结论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相比,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辅助化疗+局部膀胱内灌注方案治疗T2N0M0~T3N0M0期肌浸润性膀胱癌,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恢复快、并发症少,远期治疗指标优,观察期内生存率相似,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好。

  • 标签: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保留膀胱治疗
  • 简介:目的评估WHO2004分级法对随访5年以上膀胱非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预测复发价值。方法TNM2002分期为Ta、T1膀胱原发性、非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94例,随访5年,分别进行WHO1973和WHO2004分级;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Ki-67增殖指数(PI),PI〈33%为低PI组,〉66%为高PI组,33%~66%为中PI组;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结果WHO1973分级法中,G1、G2和G3级分别有42、38和14例,Ki-67平均P1分别为(10.32±5.46)%、(22.52±7.42)%和(35.25±9.32)%。WHO2004分级法中,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PUNLMP)、低分级尿路上皮癌(LGC)和高分级尿路上皮癌(HGC)分别有13、60和21例,Kb67平均P1分别为(8.67±4.32)%、(21.23±6.24)%和(42.35±9.42)%。Ki-67平均PI在两种分级法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分级法中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着癌分化程度的降低,Kb67平均PI均逐渐增高。随访5年,有43例复发(45.7%)。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Kb67平均PI、WHO1973和WHO2004病理分级均与膀胱癌无复发生存率密切相关(P〈0.01),其中低、中、高PI各组间复发率不同(P〈0.01);WHO1973分级法中各组均有复发,但G1与G2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O2004分级法中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PUNLMP组复发3例。结论WHO2004分级法更能准确反映膀胱肿瘤的复发倾向。

  • 标签: 膀胱肿瘤 复发 分级 KI-67
  • 简介:目的评价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后复发的非肌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表柔比星灌注化疗后复发的NMIB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灌注复发后行吉西他滨辅助灌注化疗,29例继续表柔比星灌注化疗。比较两组辅助性膀胱灌注后肿瘤无复发生存率、复发间隔时间、进展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吉西他滨辅助性膀胱灌注患者的2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达65.22%,显著高于表柔比星灌注组44.8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复发时间吉西他滨组[(15.87±3.36)月]明显长于表柔比星组[(10.06±3.04)月](P〈0.05)。两组患者进展率和进展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主要表现为尿频、血尿、尿痛等,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表柔比星辅助性膀胱灌注化疗后复发的NMIBC患者,给予吉西他滨辅助性膀胱灌注化疗疗效显著,能降低NMIBC复发率,延长无瘤生存时间,安全性较好。

  • 标签: 膀胱灌注 膀胱癌 吉西他滨 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患者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epididymisgeneproduct4,HE4)的变化以及和肾脏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女性CKD患者190例,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HFA,用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按照美国肾脏病基金会K/DOQI指南分期标准将上述患者分为5组,即CKD1期组、CKD2期组、CKD3期组、CKD4期组、CKD5期组,检测并比较血清HFA的水平。选择其中89例住院接受肾穿刺活检的患者,包括CKD1期组55例,CKD2期组15例,CKD3期组19例;并根据肾组织病理结果分为肾小球硬化组和无肾小球硬化组,分析肾小球硬化与血清HFA的关系。结果不同CKD分期组之间血清HF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能不全患者(CKD2~5期组)血清HE4水平高于肾功能正常患者(CKD1期组)(P〈0.05),其中CKD2期组血清HE4水平高于CKD1期组(P〈0.01),CKD3期组血清HE4水平高于CKD2期组(P〈0.01),CKD4期组血清HE4水平高于CKD3期组(P〈0.01),CKD5期组血清HE4水平高于CKD4期组(P〈0.01)。肾小球滤过率与血清HE4呈非线性负相关。在CKD1~3期组中血清HFA的水平在肾小球硬化组与无肾小球硬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无妇科肿瘤的女性CKD患者中血清HFA会显著升高,并且HFA的血清水平会随着CKD临床分期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用HE4辅助诊断妇科肿瘤和评估肿瘤的复发及治疗效果时,应考虑CKD的影响。检测血清HE4水平是否能成为判断无妇科肿瘤的CKD患者肾脏纤维化发生的指标还有待临床研究。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人附睾分泌蛋白4 肾脏纤维化
  • 简介:非肌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bladdercancer,NMIBC)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占全部膀胱肿瘤的75%~85%,其中Ta占70%、T1占20%、Tis占10%。不同组间的肿瘤生物学特性有显著不同,依据临床和病理学的指标,对此类肿瘤按照复发和进展的风险以及预后的不同又可分为低危、高危及中危组。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手术指征 高危 肿瘤生物学特性 黏膜下层
  • 简介:对于非肌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TUR术后单次即刻灌注化疗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复发风险,蒽环类药物THP被临床广泛应用于膀胱灌注化疗。既往有研究显示,THP可更快渗入肿瘤组织,长时间灌注(如120min)并非预防复发的必要条件;而更短时间的灌注可能在不降低疗效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到目前为止,关于THP灌注最优保留时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高级证据仍然不足。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THP灌注 术后灌注 保留时间 随机对照研究 TUR
  • 简介:为评估中低风险(G1~G2期)的非肌浸润性膀胱癌的远期复发率和进展率,开展了一项704例患者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入组为经尿道切除术后的原发性TaG1、TaG2、T1G1和T1G2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通过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确定无并发原位癌,并通过膀胱镜检查和上尿路成像进行随访和监测。中位随访时间为64.9个月(最长120个月),结果显示,在所有的患者中,59.3%无复发.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膀胱尿路上皮癌 长期随访 复发率 进展率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 简介:治疗非肌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bladdercancer,NMIBC)的首选方法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transure-thralresectionofbladdertumor,TURBT),然而其本身的不足也是导致肿瘤复发的原因之一。随着医疗技术及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激光作为新技术逐渐应用于泌尿外科手术,早期激光技术主要应用于良性前列腺增生及泌尿系结石的治疗,后来激光应用于膀胱肿瘤,是基于其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中应用的一种尝试,早期激光治疗膀胱肿瘤主要是气化切除,术后无组织标本存留,影响术后病理学测定及准确的病理学分期。为此,我们将绿激光原有特性改良为直出端射,并评估了经尿道直出绿激光膀胱肿瘤剜除术(front-firinggreen-lightlaserenblocenucleationofbladdertumors,FGLEBT)在NMIBC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重点阐述绿激光在NMIBC治疗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剜除术相关技术简介。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直出绿激光 整块剜除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联合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疗高危非肌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高危非肌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均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术后1周开始定期行沙培林(5KE)膀胱灌注,观察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0.38±3.2)min,术中出血量较少,无膀胱穿孔。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中位时间14.8个月,肿瘤复发率为8%,并发症发生率为20%。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与沙培林膀胱灌注联合治疗高危非肌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等离子电切术 膀胱灌注 沙培林
  • 简介:目的比较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联合口服乌苯美司与单独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中高危非肌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中高危非肌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常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5例。一组给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联合口服乌苯美司,另一组只给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随访2年,观察灌注后肿瘤复发率。结果中危肿瘤复发率联合治疗组为7.7%,单药治疗组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肿瘤复发率联合治疗组为31.2%,单药治疗组为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论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联合口服乌苯美司预防中危非肌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优于单独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膀胱灌注 复发 羟基喜树碱 乌苯美司
  • 简介:目的:观察姜黄素对高糖腹膜透析液作用下人腹膜间皮细胞(humanperitonealmesothelialcells,HPMCs)增殖及促纤维化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HPMCs,随机分组为,正常对照组、不同浓度高糖腹膜透析液(PDF)PDF(1.5%、2.5%、4.25%)组和4.25%PDF+不同浓度姜黄素(20、40、80μmol/L)组,采用CCK-8、realtimeRT-PCR及ELISA法测定姜黄素对高糖PDF作用下HPMCs增殖及其分泌TGF-β1、CTGF的影响。结果:高糖能显著抑制HPMCs的增殖,上调HPMC[HPMCs]s表达致纤维化细胞生长因TGF-β1及CTGF。不同剂量姜黄素可不同程度抑制高糖PDF引起的上述改变。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逆转高糖PDF对HPMCs的增殖抑制作用,下调致纤维化因子TGF-β1及CTGF的表达,进而修复高糖PDF所致的HPMCs的损伤,延缓腹膜纤维化。

  • 标签: 姜黄素 腹膜间皮细胞 细胞增殖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 简介: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比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短期膀胱灌注辅助化疗对中低危非肌浸润性膀胱癌(NMIBC)膀胱电切术(TURBT)后复发风险的影响。该试验于2010年9月经由京都府立大学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06例中低危NMIB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取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吡柔比星(THP)30mg,

  • 标签: 膀胱灌注 膀胱内灌注 TURBT 吡柔比星 辅助化疗 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