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尿液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含量与骨转移发生之间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前列腺癌患者尿液NTx含量,将临床明确诊断骨转移与无骨转移两组进行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4例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组24例,非骨转移组30例。骨转移组患者尿液NTx含量平均385.22nmolBCE/mmolCr,非骨转移组为73.76nmolBCE/mmolCr,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以NTx含量诊断骨转移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76.5%和71.4%。结论NTx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有较为重要意义。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骨肿瘤 氨基末端肽
  • 简介:腹膜透析(PD)作为终末期肾衰竭有效替代治疗方法,已经经历了60余年发展,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多患者所接受,然而由于PD液生物不相容性,反复腹膜感染,透析处方不规范等因素导致腹膜纤维化、超滤失败,仍是患者退出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尝试用各种方法干预腹膜纤维化,其中中药干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较多主要为益气活血类药物,

  • 标签: 腹膜纤维化 透析相关性 常用中药 防治 终末期肾衰竭 生物不相容性
  • 简介: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是浸润性膀胱癌治疗金标准。由于术后患者永久性尿流改道,需终身佩戴集尿袋,腹壁造口存在造成身体形象改变,导致患者精神、心理状况和社会功能发生一系列改变,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浸润性膀胱癌 术后患者 根治性 延续护理 腹腔镜 尿流改道术
  • 简介:目的探讨2um激光在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经腰开放手术下使用功率50w2um激光对5例无症状肾癌患者行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7岁,均为单侧,左侧4例,右侧1例。结果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105~120min,平均110min,术中出血80~400ml,均未输血,未出现术中集合系统损伤、术后尿瘘、术后出血及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肾周引流管留置时间4~5d。术后病理示5例患者均为肾脏透明细胞癌。结论2um激光用于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止血效果佳,出血少,切除完整,是对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方式探索。

  • 标签: 肾肿瘤 保留肾单位手术 2ΜM激光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肾小球系膜区炎症、增殖过程作用及己酮可可碱保护效应.方法:采用体外肾小球系膜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同培养方法,观察抗ICAM-1MAb对巨噬细胞促进系膜细胞增殖影响及己酮可可碱保护效应.结果:抗ICAM-1MAb对巨噬细胞促进系膜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呈刘量依赖性;己酮可可碱可抑制TNF-α诱导系膜细胞与巨噬细胞粘附.结论:ICAM-1参与、影响肾小球系膜区炎症、增殖过程,己酮可可碱在肾脏疾病防治可能有一定意义.

  • 标签: 粘附分子 肾小球系膜细胞 巨噬细胞 己酮可可碱 肾小球系膜区炎症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检测整合素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表达,探讨整合素β1与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生成及浸润转移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15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整合素β1、VEGF、MMP-9表达。结果5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整合素β1、VEGF、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76%、64.41%和55.93%,15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三者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3%、6.67%和6.67%,膀胱移行细胞癌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间3种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整合素β1、VEGF、MMP-9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分期、分级相关;整合素β1、VEGF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癌灶直径、单发/多发相关;整合素β1与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年龄相关;整合素β1与VEGF及MMP-9之间阳性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整合素β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升高,并与分级、分期等临床病理指标相关,表明其具有促进膀胱移行细胞癌生长作用。整合素β1可能通过协同VEGF及MMP-9作用促进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

  • 标签: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整合素Β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通过对膀胱肿瘤患者尿液NID2和HOXA9基因甲基化水平研究,探索诊断原发性膀胱肿瘤新方法。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70例膀胱肿瘤患者(实验组)和60例泌尿系其他疾病患者(对照组)尿液NID2和HOXA9基因甲基化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膀胱肿瘤患者尿液标本NID2甲基化率检测灵敏度为7d%,特异度为85%;HOXA9甲基化率检测灵敏度为8d%,特异度为93%;双指标联合检测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80%。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2(0.87~0.97),其诊断价值优于单一基因甲基化检测。结论膀胱肿瘤患者尿液双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可能成为诊断原发性膀胱肿瘤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膀胱肿瘤 巢蛋白 同源盒 甲基化
  • 简介:目的研究人良恶性前列腺组织S100P与AR表达情况并探讨二者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30例前列腺增生症及30例前列腺癌SLOOP与AR表达情况,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二者表达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及有无相关性。结果SLOOP蛋白在正常前列腺组织及前列腺增生组织表达率(93.33%、90.00%)显著高于前列腺癌组(20.00%)(P〈0.01);S100P蛋白在高、、低分化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阳性率(53.33%)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症(16.67%)及正常对照组(13.33%)(P〈0.01);高、中分化前列腺癌组AR阳性率较低分化组显著增高(P〈0.05)。在前列腺癌组织SLOOP和AR二者表达无显著相关性(r=-0.325,P=0.080)。结论S100P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良性组织明显下调,而AR表达显著升高。SLOOP表达与前列腺癌分化程度无关,而随着癌组织分化水平变低AR表达也显著降低。二者在前列腺组织表达未见显著相关性。前列腺发生癌变后SLOOP与AR分别会发生下调与升高,可能预示肿瘤更具增殖能力和侵袭性,联合检测二者有助于判断前列腺癌发展趋势及评估预后。

  • 标签: S100P AR 前列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R.E.N.A.L.肾肿瘤评分系统对于双侧肾癌患者手术方式选择、手术风险预测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泌尿外科2013年2月至2017年8月收治7例双侧肾癌患者(14侧例)临床资料,并进行R.E.N.A.L.系统评分,统计分析R.E.N.A.L.肾肿瘤评分与手术方式选择、肾脏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肾功能等关系。结果14例次手术,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LPN)10例次,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LRN)4例次;R.E.N.A.L.肾肿瘤评分系统低、、高度复杂肿瘤分别为6例次、6例次、2例次,行LPN分别为6例次、4例次、0例次;R.E.N.A.L.评分均值LPN组(5.8±1.9)和LRN组(8.1±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N.A.L.肾肿瘤评分系统与LPN方法选择有显著相关性(χ^2=30.9,P<0.05),低度及大部分中度复杂肿瘤适合行LPN。结论R.E.N.A.L.肾肿瘤评分系统能够对双侧肾癌患者手术方式选择、手术难易程度及手术风险进行较好评估。

  • 标签: R.E.N.A.L.肾肿瘤评分系统 肾肿瘤 肾部分切除术 肾根治性切除术
  • 简介: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美国和欧洲稳居男性恶性肿瘤第一、第二位,肿瘤相关死亡率第二位。在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数据,1988~1992年、1993~1997年和1998~2002年这3个时间段中国部分城市和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分别为1.96/10万、3.09/10万、4.36/10万,不同地区也有着明显差别,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 标签: 前列腺癌 蛋白质组学技术 血清标志物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 应用 癌发病率
  • 简介:目的评价MRI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zation,FISH)和FISH、膀胱镜检查在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应用,为完善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60例临床诊断高危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第3、6、9、12和18个月随访均行FISH、FISH联合MRI检查及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结果60例入围患者监测,单纯采用FISH检查,阳性33例,疑似肿瘤复发占55.0%;MRI加FISH检查,阳性累计36例,疑似肿瘤复发占60.0%。所有疑似病例均采用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最终确认肿瘤复发患者35例,占全部患者58.3%,其中单纯采用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27例,占肿瘤复发患者77.1%;而采用MRI联合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累计达32例,占肿瘤复发患者91.4%。结论MRI联合FISH对膀胱肿瘤检测阳性率高于单用FISH检测,MRI联合FISH可能成为一种新早期诊断和监测膀胱癌术后复发有效方法。

  • 标签: 尿路上皮癌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复发 磁共振成像
  • 简介:肥胖可增加患恶性疾病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或前列腺癌风险,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机制包括增强脂肪细胞因子(如瘦素)与类固醇激素生物有效性。本文探索了雌激素受体α(ERα)与瘦素诱导Star3激活相互作用。

  • 标签: 雌激素受体Α 乳腺癌细胞 STAT3 瘦素 激活 脂肪细胞因子
  • 简介: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临床上最常见恶性肿瘤。根据肿瘤对膀胱壁浸润深度,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近70%患者为非肌层浸润性肿瘤,膀胱癌整体5年生存率可达77%,仅5.5%患者出现远处转移。但由于膀胱癌具有较高复发率,肿瘤恶性程度可伴随复发、逐渐进展等特点,使膀胱癌远期预后不佳。低、中风险膀胱癌患者在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1年分别有20%、40%复发率,高风险患者复发率可达90%。

  • 标签: 膀胱癌细胞 复发率 浸润性肿瘤 膀胱组织 浸润深度 浸润性膀胱癌
  • 简介:本文探讨前列腺弹性成像显示组织硬度情况与I、III型胶原纤维含量及二者相互走行方式关系。对62例患者进行经直肠组织弹性成像检查(TRTE),常规12针系统穿刺活检后,对前列腺进行TRTE引导下靶向穿刺,所取组织进行天狼腥红染色,观察I、III型胶原纤维分布情况,并分别计算二者容积指数(CVF)。结果得出I型胶原纤维CVF在质硬、软组分别为:0.05±0.02和0.02±0.01;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02);III型胶原纤维CVF在质硬、软组分别为:0.05±0.04与0.07±0.03;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13)。圆分布统计结果表明胶原纤维在质软组和质硬组均走行紊乱,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之间主要呈相互交叉走行,部分呈平行走行,二者相互走行关系在质软、质硬组之间差异显著(P=0.03)。前列腺弹性成像显示组织硬度主要取决于组织I型胶原纤维含量,另外,I型、III型胶原纤维相互走行方式也可影响组织弹性。

  • 标签: 睾酮 性腺功能减退症 2型糖尿病 代谢
  • 简介: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NR_024158在肾肿瘤表达及其调控机制,并探讨其对肾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影响。方法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NR_024158在肾肿瘤组织和细胞系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NR_024158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非特异性去甲基化药物(5Aza.dc)处理后肾肿瘤细胞系NR_024158表达变化;MTS技术检测过表达NR_024158后细胞生长情况;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过表达NR_024158后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结果肾肿瘤组织和细胞系NR_024158表达较相对参照系(HK-2)降低;NR_024158启动子区存在甲基化;5Aza.dc处理后,肾肿瘤细胞系NR_024158表达明显增加;过表达NR_024158后肾肿瘤细胞系增殖和迁移、侵袭明显受到抑制。结论NR_024158在肾肿瘤中发挥抑癌基因样作用,其表达受甲基化调控。

  • 标签: 肾肿瘤 长链非编码RNA 表达调控
  • 简介:通过检测尿液样本某些指标诊断膀胱肿瘤是目前研究一个热点,作者采用相关技术验证了一系列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膀胱肿瘤标志物。在本文中介绍4种潜在无创诊断膀胱肿瘤标志物。作者总共检测124例患者尿液样本,其中63例确诊为膀胱肿瘤,61例为正常对照。

  • 标签: Α1-抗胰蛋白酶 无创诊断 膀胱癌 载脂蛋白E 肿瘤标志物 膀胱肿瘤
  • 简介: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是根治肾癌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不断进步,很多肾肿瘤得以早期发现~([1])。越来越多学者倾向于对T1期肾癌采用肾部分切除术~([2])。目前,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nephronsparingsurgery,NSS)正逐渐推广应用于肾癌治疗。

  • 标签: 肾部分切除术 保留肾单位 后腹腔镜 外科护理 快速康复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彩超、睾丸肿瘤分子标志物(LDH、β-HCG、AFP)结合术快速病理检查在睾丸肿瘤患者手术方式选择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51例睾丸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彩超和肿瘤分子标志物均提示肿瘤为恶性者21例,直接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常规病理检查均为睾丸恶性肿瘤;彩超和肿瘤分子标志物均未提示肿瘤为恶性者5例,选择阴囊切口,术快速病理检查均提示良性病变,行睾丸部分切除术;彩超或肿瘤分子标志物提示肿瘤为恶性者25例,选择腹股沟切口,术中行快速病理检查,结果睾丸恶性肿瘤22例-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睾丸结核1例-予切除睾丸,良性病变2例(错构瘤、血管纤维瘤各1例)-行睾丸部分切除术。结论彩超、肿瘤标志物结合术快速病理可较精准诊断睾丸肿瘤,为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有利于降低转移风险,减少不必要损伤,最大限度保留睾丸组织及其功能。

  • 标签: 睾丸肿瘤 保留睾丸手术 快速冷冻切片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在治疗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10例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而行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10例患者,合并MayoⅡ级者5例,Ⅲ级者4例,Ⅳ级者1例。男9例,女1例。年龄31~73岁,平均(53.9±10.9)岁。肿瘤位于右侧者6例,左侧者4例。结果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死亡病例。7例患者行开放途径下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下手术;1例患者先采用经后腹腔途径联合经腹腔途径下手术,术探查肾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遂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288~556min,平均(399.2±91.5)min。术中出血量300~4000mL,平均(1450.0±1136.5)mL。术后住院时间8~39d,平均(16.7±9.6)d。本组10例患者,6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ClavienⅡ级并发症4例。ClavienⅣa级并发症2例。10例患者随访时间2~14个月,位随访时间8个月。10例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1例,为骨转移合并肺转移。1例(10%)出现肿瘤特异性死亡。结论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使肿瘤切除更彻底,但存在术后并发症发生可能。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在治疗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较为安全有效。

  • 标签: 肾癌 癌栓 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