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对于结直肠癌的确诊主要依赖于结肠镜检以及CT、PET-CT影像学检查。根治性切除术仍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几乎半数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存在肿瘤复发以及转移的问题。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s)是从原发肿瘤灶或者转移肿瘤灶中脱落进入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脱落的肿瘤细胞在形态、分子、基因等特征上与其他正常细胞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运用特定检测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的CTC数目,能够有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有效预测肿瘤进展以及肿瘤转移情况,评估肿瘤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推断肿瘤患者预后。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新的CTC检测技术以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肺结核并低蛋白血症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首次治疗肺结核并低蛋白血症患者24例为观察组,另外选择首次治疗肺结核并血清正常患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的细胞免疫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的PPD皮试反应强度小于10mm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CD4+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D4+细胞在肺结核患者的远期预后中起关键因素,而CD8+细胞和体液免疫在肺结核病的细胞免疫功能中发挥主导作用。

  • 标签: 细胞免疫功能 肺结核 并低蛋白血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发热疾病患者5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以及血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细胞异常阳性率为61.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7%(P<0.05);观察组的HCT、RDW-SD、MCV、MCHC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血细胞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发热疾病患者的病情,检测血细胞形态学变化对于发热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发热疾病 血细胞形态学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病毒(HPV)感染应用宫颈炎康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抽选2013年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入院的120例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60例,抽选2013年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入院的120例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治疗,观察两组宫颈高危型HPV转阴率并评估宫颈炎疗效。结果观察组宫颈高危型HPV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5.0%vs18.3%),且宫颈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3%vs63.3%)。结论宫颈炎康栓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病毒感染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炎康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多发性骨髓的护理效果。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选取时间均在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所有患者均使用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将其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每组患者人数为30例。对照组多发性骨髓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另一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护理后,对比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焦虑(SAS)情绪变化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的多发性骨髓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显著,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缓解其焦虑情绪。

  • 标签: 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皮下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4月80例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分别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康复效果;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简易智能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结果研究组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康复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简易智能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研究组简易智能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大,可促进认知功能改善,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认知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给予子宫肌瘤患者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子宫肌瘤动脉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应用超声确定子宫肌瘤体供血动脉位置,并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技术进行治疗,探讨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肌瘤体积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子宫肌瘤平均体积为(87.13±49.52)mm3,治疗后6个月为(25.76±11.95)mm3,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肿瘤直径<50mm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肿瘤直径>50mm治疗总有效率为45.83%,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子宫肌瘤患者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肌瘤体供血动脉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显著,且治疗肌瘤直径小于50mm的临床效果尤为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子宫肌瘤 供血动脉 高强度聚焦超声 消融
  • 简介:目的:分析溃疡性肠炎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016年4月接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00例,根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显效组和无效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人员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PCR技术检测所有人员的巨细胞表达情况,分析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肠炎组巨细胞病毒阳性率为69%,对照组为12%,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组的巨细胞病毒阳性率为62%,无效组为76%,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发展,且治疗效果差的患者病毒感染的阳性率较高,应重点关注受感染的患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巨细胞病毒感染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严重脓毒症患者分为常规对照组11例,联合治疗CBP组1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行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CVVH),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d,3d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并观察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28d生存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ICU住院时间(d)及机械通气时间(d)均明显短于常规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对照组。治疗3d后,2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分)均明显下降,且联合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常规对照组。常规对照组治疗前后vWF均无明显变化。结论CBP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有保护作用,改善转归和预后。

  • 标签: 连续性血液净化 脓毒症 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38MAPK在COP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与气流受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确诊的AECOPD患者70例作为实验组,根据肺功能检测,分为A组(重-极重度组)和B组(轻-中度组),其中A组36例,B组34例。选择同期门诊健康受试者35例,采集各组受试者外周血,运用Westernblot法测定P38MAPKmRNA及NF-κB的表达,ELISA检测外周血IL-6和IL-8含量。结果实验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内P38MAPKmRNA及NF-κB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A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内P38MAPKmRNA及NF-κB的表达显著高于B组(P<0.05);AECOP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内P38MAPKmRNA同NF-κB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4(P<0.05)。结论P38MAPK、IL-6、IL-8参与了COPD的炎症反应,且同COPD患者的气流受限程度呈正相关。

  • 标签: P38MAPK NF-&kappa B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Glisson蒂横断式原位肝切除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进行原位肝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原位肝切除手术,实验组采用Glisson蒂横断式原位肝切除手术,观察两种方式的应用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术后D1和D7ALT低于对照组、ALB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Glisson蒂横断式原位肝切除手术在肝细胞癌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出血量少,并发症少,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Glisson蒂横断式 原位肝切除 肝细胞癌 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制备载脂蛋白E(ApoE)修饰的Lipofectamine2000作为基因运载体,并研究其对肝癌HepG2细胞的靶向性和毒性作用。方法构建ApoE修饰Lipofectamine2000运载体,通过DNA包裹实验检测脂质体与DNA结合的能力,分析脂质体包裹DNA的结合比。脂质体包裹pGenesil-1质粒转染HepG2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转染效率。MTT实验研究脂质体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t检验进行两两数据之间的比较,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成功制备了ApoE修饰的Lipofectamine2000运载体,DNA包裹实验显示质粒与Lipofectamine2000和ApoE修饰的Lipofectamine2000的质量体积比分别为1∶2、1∶2.5时,可完全包裹质粒;Lipofectamine2000和ApoE修饰的Lipofectamine2000转染HepG2细胞的转染效率分别为(20.35±0.50)%、(30.65±0.49)%,ApoE修饰的Lipofectamine2000对HepG2细胞的转染效率明显高于Lipofectamine2000,转染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TT实验表明ApoE修饰后的Lipofectamine2000没有增加Lipofectamine2000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P>0.05)。结论通过ApoE对Lipofectamine2000进行修饰,提高了HepG2细胞对质粒的摄取,成功构建了一种高效的肝癌靶向基因治疗运输载体。

  • 标签: 载脂蛋白E HEPG2细胞 靶向转染 LIPOFECTAMINE 2000 基因治疗
  • 简介:摘要将KIF5B-RET序列连接到Lenti6.3-eGFP上,重组获得慢病毒载体,包装生产慢病毒并测定其滴度,再将此慢病毒转染肺癌细胞系并筛选验证。本实验成功构建了KIF5B-RET慢病毒载体,并建立稳定表达KIF5B-RET的肺癌细胞系。

  • 标签: KIF5B-RET基因 慢病毒载体 肺癌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胃腺癌细胞(AGS)生长的影响及其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胃癌细胞株AGS,并以不同浓度Res(25、50、100μmol/L)干预24、48、72h后,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抑制率;不同浓度Res干预24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免疫组化检测Wnt1、β-catenin、Lgr5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不同浓度Res(25、50、100μmol/L)干预24、48、72h后,AGS细胞的状态变差,细胞形态变圆密度及数量减少,贴壁较差,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5μmol/LRes作用24h组(0.2033±0.0207)、48h组(0.3949±0.0199)、72h组(0.5102±0.0155);50μmol/LRes作用24h组(0.3554±0.0207)、48h组(0.5157±0.0321)、72h组(0.6167±0.0248);100μmol/LRes作用24h组(0.5005±0.0199)、48h组(0.6251±0.0299)、72h组(0.7271±0.0147),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时间依赖性与剂量依赖性(P<0.05);不同浓度Res作用24h后,检测G1期细胞所占比分别为空白组(48.33±0.21)%、25μmol/LRes作用组(52.61±0.41)%、50μmol/LRes作用组(58.53±0.48)%、100μmol/LRes作用组(71.16±0.20)%,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P<0.05);不同浓度Res干预24h后100μmol/L组(207.36±0.52)、50μmol/L组(202.65±0.53)、25μmol/L组(197.13±1.07)Wnt1灰度值均高于对照组(191.40±0.28)(P<0.05);100μmol/L组(206.51±0.68)、50μmol/L组(200.49±0.30)、25μmol/L组(196.53±0.59)β-catenin灰度值均高于对照组(191.98±0.30)(P<0.05),100μmol/L组(209.22±0.51)、50μmol/L组(204.53±0.92)、25μmol/L组(195.7±60.90)Lgr5灰度值均高于对照组(188.16±0.86)(P<0.05)。结论Res可抑制胃癌细胞AGS的生长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减�

  • 标签: 白藜芦醇 胃癌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探讨Treg/Th17细胞失衡在尖锐湿疣(CA)发病及复发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52例CA患者(初发27例,复发25例)作为研究组,3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其外周血Treg、Th17细胞的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mRNA和RORγt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A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Foxp3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复发组高于初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h17细胞比例、RORγtm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复发组Th17细胞比例低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reg/Th17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4.60(3.20,8.68)vs1.39(1.05,2.05)],复发组高于初发组[8.19(4.21,10.81)vs3.52(2.47,4.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A患者存在Treg/Th17细胞失衡,复发患者Treg/Th17细胞失衡更显著,并可能在CA发病及复发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尖锐湿疣 Foxp3 RORΓT TREG TH17 Treg/Th17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对多发性骨髓肾病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1年下半年~2013年下半年住院部收治10例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病患为研究资料,全部病患均采用中药联合硼替佐米进行治疗。在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给药护理以及药物副反应护理。结果通过配合积极有效的临床护理,多发性骨髓病患经过硼替佐米治疗之后,有7例病患得以完全缓解,有2例病患得以部分缓解,有1例病患有轻微反应。结论临床上,采用中药联合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时,应严密观察病患的不良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这样才可确保治疗效果。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多发性骨髓(multiplemyeloma,MM)患者细胞膜表面分子遗传学变化,探讨分子遗传学之间以及他们与影响预后的临床指标间的潜在关系,为MM的诊断、病情评价、预后判断、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及单克隆抗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nterphase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I-FISH)检测36例患者13q14缺失、P53基因异常、lq21扩增及IGH易位,探讨分子遗传学异常与各临床生物学指标间可能存在的潜在联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55.56%的患者存在13q14缺失(包括13q14.3及RB1的共同缺失),其中在Ⅲ期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高于Ⅰ、Ⅱ期患者,61.11%的III期患者存在IGH易位,两者具有相关性(r=0.378,p<0.05),但与各临床指标无相关性。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分子遗传学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对不同程度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的T细胞亚群、IL-32水平进行测定,比较其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对血清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12月来本院就诊的120例不同程度乙型肝炎患者,同期40例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对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L-32细胞因子的水平,分别比较不同组别的变化情况。结果: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CD4^+T细胞的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而CD8^+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高于对照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乙型肝炎组血清中IL-32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呈现紊乱状态,IL-32的水平明显增高可能是参与免疫应答,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与肝脏的炎症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

  • 标签: 乙型肝炎 T细胞亚群 IL-32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差异。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120例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其中<6个月的患儿66例,6—12个月的患儿22例,>12个月的患儿32例。分别对三个年龄段患儿的肝功能损害、黄疸、肺炎、血液系统疾病、合并畸形、腹泻、中枢异常、心肌损害、肾脏损害及营养不良等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并对比分析患儿年龄段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6个月、6-12个月及>12个月三个年龄段患儿的肝损害、黄疸、肺炎、血液系统疾病、合并畸形等发生率之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三个年龄段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脏损害、肾脏损害、营养不良等发生率之间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年龄段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害、黄疸、肺炎;6-12个月年龄段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害、肺炎、血液系统疾病、黄疸,其中以无黄疸型肝炎为主;>12个月年龄段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害、血液系统疾病。结论各年龄段的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均以肝功能损害最为常见,而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大,由巨细胞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呼吸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及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率逐渐改善,但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却明确增大。

  • 标签: 不同年龄段 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 临床表现差异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的是一位14岁的患儿,因唇恶性肿瘤术后2年,颈淋巴结转移于2016年8月10日再次住院再次手术治疗的护理。住院期间,我们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照护,确定护理的重点为心理护理,伤口及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饮食护理,出院指导。针对于患儿这一特殊群体,我们医护人员充分掌握青春期住院患儿的心理特点,通过交谈、倾听等方式缓解患儿及患儿家属焦虑不安的心理问题,运用整体护理理念,术后密切观察与护理患儿伤口及引流管,保持患儿呼吸通畅,健康的饮食宣教,提高患儿免疫力,防止术后感染,正确的出院指导。患儿手术成功,伤口治愈愉快出院,健康生活。

  • 标签: 上唇 转移 儿童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