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北》所載隋代的内容,與《隋書》相關記載有明確的繼承關係。將《北》的記載與《隋書》加以比照,有助於發現和改正二書各自在傳鈔刻寫過程中産生的)誤,糾正後世對文理解的偏失。本文將《隋書》卷六一至八五的内容與《北》相關部分對讀,發現了點校本《北》的若干失誤,相信對《北》的整理和研究會有一點幫助。

  • 标签: 《北史》 《隋書》 校讀 失誤
  • 简介:<正>傣族图腾似乎从未有过专文论述.自然,作为和人类童年有密切关系的图腾文化,是难以泯没的,傣族也不例外,只不过如拨雾看花罢了,所以本文命题就是傣族图腾文化及其影觅踪.泰族图腾文化的孑遗,看来主要有:一、蛇图腾《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有神焉,人首蛇身."蛇图腾崇拜是古越人几乎共有的,西双版纳傣族自然概莫能外.傣文古史《泐西双邦》开篇就是一位"人身蛇尾"的"勐神"("勐"是傣语,本意为国家或部落,现通译为地方或坝子.按:"勐神"取其本意,即国家或部落神).传说这

  • 标签: 图腾文化 西双版纳傣族 图腾崇拜 牛图腾 神话 蛇图腾
  • 简介:洛阳,地处中原。中原是华夏族的发祥地。历史上有千余年,洛阳是夏、商、周、东汉等十三个王朝建都之地,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碰撞、融合、壮大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我国人口最多的汉族。因此,对洛阳民族和宗教的研究不仅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也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台湾同胞到洛阳寻根问祖,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笔者仅就有关洛阳古代民族的一些史料进行爬梳整理,综合归纳,撰成此文。

  • 标签: 洛阳 中原 古代民族 华夏族 国人 建都
  • 简介:长期以来,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硕果灿烂,但对与中国古诗一脉相承的日本汉诗却鲜见涉猎。1992年5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肖瑞峰撰写的专著:《日本汉诗发展》(第一卷),弥补了国内这一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作者早在数年前便开始了对起于日本奈良时代、迄于江户时代的日本汉诗的研究。此次出版的第一卷分两编。第一编为绪论:日本汉诗概观,包括三

  • 标签: 日本汉诗 中国古典诗歌 奈良时代 中国古诗 江户时代 吉林大学出版社
  • 简介:辛亥革命后,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篇》昭示国人,主张开辟“南方大港”,港址选定黄埔深水湾,与东方大港(上海)、北方大港(塘沽)鼎足而立,为我国三大世界港市。

  • 标签: 黄埔港 历史发展 中国 广州市
  • 简介:沙溪之所以又叫太溪,有一个普遍的说法。即宋朝任过国史编修的李纲被贬为“监南剑州沙县管库”,谪居沙县,因爱沙溪美景风光,常泛舟溪上,后人因而称为太溪。其实,李纲自己也直称沙溪为太溪。并认为“前此未有名之者”。

  • 标签: 李纲 沙县 历史人物 中国
  • 简介:<正>有的史学史论著,称李延寿所撰《南史》、《北》“贯通前后不分正统。”或说《南》、《北》二“承认南北分裂,不强调谁顺谁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还有的论著亦仅赞李延寿父子贯通南、北诸、削其相互攻讦之辞而表现出来的识,对《南》、《北》二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正统观念鲜加论述,因而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一辨正。《北》卷一百李延寿自述其著述之由:父“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延寿承其志,编为纪传体断代通史。在《北》卷九三《僭伪附庸列传》序中,李延寿说:“至如

  • 标签: 李延寿 正统观念 南史 东魏 西魏 北魏
  • 简介:本文评介《贵阳邮政》一书在贵州史学著作中地位。对作者在叙述了贵阳邮政百年发展和运用历史资料中的方式方法以及编纂中的得与失。客观地指出不足和失误。并适当地进行介绍、推荐作者及其书。

  • 标签: 贵阳 邮政 发展 历史
  • 简介:1996年省史志研究院、省组织办公室组建以来,全省党史、组织、当代工作者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当代中国研究所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共山西省委的领导下,在各级老领导、老干部的支持下,经过5年努力顺利完成了中央和省委部署的各项征研任务,编写出版了反映党的光辉历史。

  • 标签: 党史 组织史 当代史 中国共产党 三个代表 山西
  • 简介:传统中国政治哲学甚重天人感应,将日月交食等自然天象的变化,视为与现实人事相互关联的休咎征兆。由此衍生出一套复杂的交食应对礼仪,历代相沿不辍。光绪庚子,八国联军入京,钦天监衙署几近全部损毁,法、德两国劫走并瓜分北京观象台仪器。次年辛丑,日有食。清廷除了因循旧礼,救护日食;更要依照国际惯例,与列强谈判斡旋;而内政纷乱如麻,民变四起;又值柱国重臣李鸿章病逝,可谓祸不单行。清廷深深陷入"救日"与救国的双重危机之中。本文详考此次日食始末,涉及官方与民间、中国与西方的预测、应对、记录及诠释。并借以指出,传统中国看似荒诞的交食救护典礼背后,其实蕴含着沟通"天人之际"的严肃意涵和现实意义。交食救护的有序展开,有助于建立政权合法性、维护绝对君权和明君形象,甚至有助于在历法和礼仪层面,展现朝贡体制中"天朝"宗主国受命测天、代天宣命的权威和尊严。因此,即便晚清民间已晓悉交食成因,对官府救护日月极尽嘲讽揶揄,交食救护制度与礼仪仍能维系不辍。

  • 标签: 八国联军 辛丑日食 北京观象台 “救日”
  • 简介:长期致力于泾源县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的拜学英先生,是一位勤于思考,善于研究的回族学者。他撰写的《泾源回族史略》一书,较为真实地记录了泾源回族惊心动魄、自强不息的历史进程,对泾源回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信仰、民俗风情、迁徙流动、人物事迹等情况,尤其是对泾源回族族源、抗清起义、被迫迁徙等进行了大量考证与记述。

  • 标签: 回族历史 迁徙史 史略 发展史 悲壮 文化研究
  • 简介:写作某一艺术样式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具有断代性质的专门论著,是很有意义的工作.集合若干种这方面的探讨,将有助对这一阶段的若干学科、多种艺术样式,在中国的流传、发展,有切实的理解,勾勒出整体的面貌.

  • 标签: 作读 史开创 地域戏
  • 简介:英国历史学家D.K.菲尔德豪斯关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著述甚丰。他的《殖民帝国:十八世纪以来比较通论》(以下简称《殖民帝国》)和《殖民主义(1870—1945)》①两书,对殖民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历史地位等理论问题有相当独到的见解。《殖民帝国》侧重于,《殖民主义》侧重于论,两本书可以互相参看、互为补充。②《殖民帝国》将十八世纪以来的各殖民帝国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

  • 标签: 殖民帝国 英国历史学家 D.K 豪斯 殖民主义史 殖民地经济
  • 简介:中共党史的一大特点是理想原则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思想观念与历史环境相互作用,彼此形塑着对方。思想史研究正是通过分析文本来研究思想,从而提供一种合理的诠释以增进人们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其重心在于诠释史实,而不止于考证和描述史实。思想路径要求研究者,一是需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二是注意事件和思想的历史背景,三是要纵观古今兼修中西,四是要开阔视野,不为学科设限。对观念史研究、芝加哥学派和剑桥学派的方法均可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特点而有所选择地加以运用。思想史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是,必须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前提,并警惕固定视角或先入之见的遮蔽。

  • 标签: 中共党史研究 以论代史 叙而不论 诠释路径 思想史
  • 简介:李时岳《近代新论》与新时期近代史研究宝成关,李书源近年来史学界知名学者的论文相继结集出版,李时岳先生的《近代新论》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因为"新论"所阐发的一些重要观点,当初发表时就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轰动,引起了相当激烈的争论,对当时中国近代史研究产...

  • 标签: 洋务运动 近代史研究 中国近代史 半殖民地 阶级斗争 中国资本主义
  • 简介:<正>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十频道"讲述"专栏播放了近代著名学者陶希圣之子陶晋生忆述其父当年叛离汪伪集团、揭穿日伪密约的全过程,观后使人感触良多。多年来,因陶希圣一度误入汪伪集团,又因他与蒋介石的特殊关系(长

  • 标签: 陶希圣 社会经济史 陶晋 食货志 使人 国民党中央
  • 简介:本文通过对《亡辽录》与《辽·地理志》节镇(度)州不同记载的比较研究,指出造成记载差异的原因有二:一是两书源不同;二是两书记录的是辽代不同时期节镇(度)州的设置状况。《亡辽录》由原辽朝进士愿所作,反映了乾统中至天庆五年(1115)前节镇州的设置状况。《辽·地理志》源于耶律俨《实录》和陈大任《辽》,前者著录的是重熙中的节镇州,后者记载的是清宁七年(1061)以后的节镇州。

  • 标签: 地理志 辽志 《辽史》 耶律俨 乾统 辽代
  • 简介:郑汕主编的《西藏发展》已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是我国藏族的一项重要成果.一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观为指导的、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西藏历史的份量较重的史书。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奎元为该书题词:“为解放、开发、建设和保卫西藏作出贡献的人们永垂史册”。西藏自治区主席江村罗布为该书题词:“了解西藏,热爱西藏.建设西藏.保卫西藏。”邓福全、杨在忠两位将军为该书撰写了序言。

  • 标签: 藏族史 《西藏发展史》 书评 郑汕 云南民族出版社 藏学研究
  • 简介:真实是志书的生命,资料是编修志的基础。只有充分占有真实的史料才能编出有血有肉的志书。档案对于编修志的人来说,犹如建房之砖瓦木石,缝衣之针线布帛,是十分宝贵的基础材料。但是,档案资料也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史料一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它所记录的内容,由于作者受时代、经历、立场和认识的局限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所记史实错误、不准现象也时常发生,所以,在使用这些史料时,不能“拿来就用”,还有个考证、鉴别的问题。“考而后信”,的确是古代史志家们的经验之谈。利用档案材料,要分析研究,去伪存真,择取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直接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利用档案为编修志提供可靠、真实的材料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 标签: 档案材料 编史工作 修志工作 地方志 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