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8 个结果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保障。它立足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又切合当代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是我们民族团结工作在未来更加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向标。创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团结教育,需要更加凸显和彰显两者间的内在逻辑性,找准出发点、突破点和落脚点,实现两者教育活动间的交融呈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创新发展。本文将主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中的途径进行论述。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团结教育 路径
  • 简介: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探讨了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总督府的传说》,该小说是一篇文学与历史叙事相结合的产物,是作者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思考,反映了霍桑本人独到的文学历史观。

  • 标签: 新历史主义 纳撒尼尔·霍桑 文学历史观
  • 简介:如果以1948年波伏娃的《第二性》在《现代》杂志上的连载为标志,女性主义介入知识生产已经有60个年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以要求投票权为主要目标的女性参政运动不同,波伏娃的《第二性》第一次从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文学和历史等等方面检视了女性作为“第二性”的形成。

  • 标签: 女性主义 地理学 《第二性》 性别 《现代》杂志 知识生产
  • 简介:本文将结构主义谱系研究分为三种模式:法国模式、东欧一西欧模式、雅各布森模式,并以雅各布森模式为基础,探讨结构主义思想范式的出现与19世纪德国学术思想的广泛联系。

  • 标签: 结构主义 谱系研究 雅各布森模式
  • 简介:本文以现代主义艺术观和现代主义人生追求为理论基础,在分析亨利·詹姆斯小说《未来的麦当娜》中画家西奥巴德的悲惨命运的根源的基础上,阐述了画家西奥巴德陷落在完美主义泥淖中,把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混为一谈,脱离生活的本质,最终走向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幻灭之路。本文探讨了人生追求上的现代主义困境,指出在过度理想化,在现代主义关照下的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必然受到羁畔,幻灭是人生必然的结局。

  • 标签: 亨利·詹姆斯 《未来的麦当娜》 个人价值 现代主义困境 幻灭
  • 简介:1920年代创刊于中国大连的《亚》被公认是体现了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特点的重要杂志,而同期创刊于广州的《铜锣》则被视为具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重要杂志,代表了日本1920年代广义上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另一个谱系。本文以《亚》和《铜锣》为中心,从两者创刊时的历史语境、不同的都市背景,以及杂志中心人物安西冬卫与草野心平各自不同的越境体验等方面,论述日本现代主义诗歌与中国的至深关联。

  • 标签: 现代主义诗歌 大连 广州 安西冬卫 草野心平
  • 简介:<正>林默涵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林默涵劫后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以下简称《文集》,引文只注页码),收入了他从1977年至1985年关于思想文化、特别是文艺理论的93篇文章.诚如林默涵同志在《题记》里所说:“其中既没有时髦新调,也没有玄奥高论,更没有什么惊人的宏伟的‘新体系’.”但是,这些文章处处体现着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总是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郑重的科学态度,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进行严肃的理论思考.因而,他的这个《文集》,不仅是我们研究、总结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状况的可贵的资料,而且为我们当前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意见.

  • 标签: 文集 社会主义文艺 西方现代派文艺 文艺改革 人民性 党性
  • 简介:本文梳理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关于意义确定性的理论,着重介绍了解构主义阅读策略,并借此发掘《简·爱》中疯女人形象背后的二元对立,认为常人/疯子、简·爱/伯莎·梅森、罗切斯特/伯莎这三组结构中的中心并不存在,两极之间没有等级差异,而存在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从而解构了文本。

  • 标签: 后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解构
  • 简介:现代主义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分化”,而后现主义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去分化”。在后现代艺术中,边界被跨越,鸿沟被填平,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被打破,而艺术与现实的距离也正在逐渐消失。距离的消解并非意味着艺术现实批判功能的式微,后现代艺术通过自我批判和多元共存实践着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审美批判。

  • 标签: 后现代艺术 跨越边界 填平鸿沟 距离消解 合法化
  • 简介:个人主义思潮自上世纪初舶来中国以后,就长期处在被误读的状态,最常见的对个人主义的误读就是把它窄化为“自私”的代名词。本文在对“个人主义”人生哲学的实质内涵加以客观还原的基础上,以张爱玲的小说名篇《倾城之恋》为个案,具体分析了西方个人主义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变形”及其所衍生的生存价值问题。

  • 标签: 主体性 个人主义 文化传递 变形 张爱玲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知识界对女性主义的偏见、抗拒与误读,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自身的特点以及女性主义诗学本身呈现的后现代性与中国国情之间的错位等等,不仅导致了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传播与实践的滞后,亦与中国文论界引进“新方法”的众声喧哗形成了对照。双重落差不仅制约、甚至决定着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基本形态与发展走向。

  • 标签: 女性主义 诗学 中国 双重落差 文化学 国情
  • 简介:2009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值得特别书写的。这一年,新中国迎来了她的第一个甲子华诞。作为新中国成长历程一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总结自身60年峥嵘岁月,寻找面对纷繁复杂现实的言说方式,进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成为学者们最为关注的话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这一年有了许多新的进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研究 2009年 成长历程 言说方式 新中国
  • 简介:一、文本的“快感”从关注作者意图到重视作品本身,是20世纪西方文论最显著的变化。而在20世纪末,作为重要流派的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的继续和变体),为文论在21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读者批评。

  • 标签: 后结构主义理论 快感 巴特 罗兰 西方文论 20世纪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戏曲政策在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曾发挥巨大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党对戏曲政策更加重视,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7月17日下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52号),“52号文件”为戏曲传承发展出台了21条政策措施,此文件的出台,是继1951年“五五指示”以来的又一次从国家层面出台的专门针对戏曲发展的文件。

  • 标签: 戏曲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政策 民主革命时期 国务院办公厅 传承发展
  • 简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其小说《羚羊与秧鸡》中,通过叙述者"雪人"对过去的回忆展现了人类主体性的不断膨胀,随着"秧鸡"毁灭人类与造人计划的实现到达顶点而沦于瓦解,劫后余生的"雪人"在当下的遭遇是对人类沙文主义的反讽与解构。作品体现了作者的生态整体观。

  • 标签: 主体 人类沙文主义 《羚羊与秧鸡》 解构 生态整体观
  • 简介:汪曾祺是较早意识到要把现代创作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作家,但他很快放弃了这一种实验。究竟是什么促使汪曾祺发生了一个转变?虽然他一直在表明他对现代主义的态度,但那态度的背后实际上是更为坚执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而这样的认同必然会影响到他对现代主义的接受方式。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主义 汪曾祺 春林 接受方式 创作
  • 简介:在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上,首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地应用于文学领域,为英国传统的确立开辟新的生长点的是考德威尔。其后,经过汤普森、雷蒙·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理查德·霍加特、特里·伊格尔顿、佩里·安德森等理论家的努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英国 20世纪 马克思主义理论 悲剧 文学批评史
  • 简介:文学作为社会思想意识的呈现,不应该也不能够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构成文学的社会环境的核心,则是社会政治环境。换句话说,政治的主题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文学的主题。作为一个承载一定思想意识的载体,文学必然深受政治的影响。文学的政治维度,来自于文学与政治这种互相影响的关系——主要是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文学与政治存在一定的张力,这是事实;更为现实的是,政治对于文学起着支配和调适的作用。

  • 标签: 文学与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政治维度 社会思想意识 社会政治环境 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