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简介:艺术作品的创作方式是多样化的,不同的艺术家受所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影响对相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意境感受与审美角度。莱辛的古典审美取向与现代审美有强烈的冲击,具体表现在艺术体裁的局限、艺术构思与表达的差异、画的静态寓意与诗的动态深描、雕塑的个性特征与绘画的抽象表达等限度。因此,要构建现代的和谐美感的主旋律,以顺应时代变迁的需求,创造多元化的美学发展趋势。

  • 标签: 拉奥孔 古典之困 现代审美
  • 简介:在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理论中,围绕审美现代性话语的生产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重写过程。理论上,认识与重写的良性互动是当代文艺/美学理论发挥话语效力的根本机制。但迄今还不能说这一良性互动已经形成。我们应该走出冲突论认识模式,将审美现代性放在后现代性——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的历史逻辑路线中加以重写。

  • 标签: 审美现代性 文化逻辑 冲突论 沟通式
  • 简介:综观新疆民族女作家的作品,我们发现她们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风貌和美学品性,更为重要的是她们从文学的角度展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美把握:敬畏生命,亲近自然,充分肯定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亲和性;倾情表达对于人与世界一体的生命存在的关注与热爱。

  • 标签: 少数民族 女作家 伦理 和谐
  • 简介:唐玉宏在《中州学刊》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中国近现代期刊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壮大繁荣期、艰难发展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五个阶段。中国近现代期刊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舆论宣传和批判功能、培育人才和教育引导功能、信息传递和审美娱乐功能等方面。

  • 标签: 期刊发展 娱乐功能 信息传递 新中国 近现代 审美
  • 简介:短信传情所营造的私人空间是一种虚假的私人化空间,其所标榜的差异实质为抹平的差异。短信所宣传的情感交流的即时性其实是非即时的。短信传情会加剧人们在日常情感交流中游戏心态的形成,使得日常感性丧失其与生命体验的根本联系。

  • 标签: 情感短信 感性意义的生产与消费 断裂 延滞 游戏心态
  • 简介:《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更富有现代文化意蕴。本文侧重论述林黛玉形象的“愁、泪、病、瘦”中的文化意蕴和作家的审美理想。

  • 标签: 林黛玉 审美理想 文化意蕴
  • 简介:在文化消费时代,曾被视为经典与崇高的美学已鲜有人问津,美学失去了以往至高无上的神圣意味,转而融入生活。大众传媒的深度介入使得审美消费趋向日益明显,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而又无限严密的文化网络,人们正被这张庞大的网所笼罩,无法逃匿。渴望回家,寻找失去的精神乐园,成了人们心中的共同渴望和永恒追求。

  • 标签: 消费 审美 审美文化 精神价值 终极关怀
  • 简介: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作品一直侧重于展示出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但忽视了生态报告文学中应体现的审美特质。而生态报告文学的审美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体现:远离喧嚣的宁静之美,荒野与人文的融合的祥和之美以及不畏艰难、顽强生存的刚强之美。但在这些美学特质的重建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然生态是否可以持续被体验,现代性导致生活的变化是否愿意再体验等问题。

  • 标签: 新时期 生态报告文学 审美缺失
  • 简介: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这三个阶段已经蕴含了“审美意象”的生成问题,艺术上的“胸中之竹”和美学上的“审美意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 标签: 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审美意象 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