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两种选择性注意干扰任务是否分别对客体与空间信息的保持产生选择性干扰,及干扰效应是否受记忆对象言语命名和编码难易程度的影响。实验1采用言语命名和编码容易的记忆任务,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干扰效应。实验2采用了言语命名和编码困难的记忆任务,结果分析发现:空间选择性注意次级干扰任务对空间工作记忆成绩存在显著的干扰效应,而基于客体的选择性注意次级干扰任务则对客体工作记忆成绩产生了显著的干扰。实验结果说明,基于客体的选择性注意和空间选择性注意分别在言语命名和编码困难客体与空间信息的保持加工中发挥作用,但当面对言语命名和编码容易的客体与空间记忆目标时,不再发生作用。

  • 标签: 客体工作记忆 空间工作记忆 选择性干扰 基于客体的选择性注意 空间选择性注意
  • 简介:本文是对拜森(Belzen)的开创性著作《宗教的文化心理学:理论、方法及运用》所做的拓展思考。我们将仔细探究文化、心理学与宗教三个术语各自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首先,本文提出,在确立这些概念的定义时,我们是否无意识地以西方文化为基对之加以构建,并向非西方文化输出这些西方化的概念。"文化"一词之概念本身即可能带有西方化的偏倚。如果仅仅将文化的内涵视为抽象的概念、认为文化仅存在于可自我觉知的现代性之中、以文化之名强调"他者化"并用之服务于殖民,那么将其输出则可能有害无益。本文提出,我们应听取非西方学者对"文化"的见解,而不是假定"文化"之含义四海皆同。其次,本文简要考察了我们对宗教的理解是如何在世俗化的推定、宗教的意义、基督教对宗教定义的影响、西方殖民过程中宗教的运用以及抽象化定义宗教的程度等方面反映出西方文化的偏倚。再次,我们认为宗教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所利用的心理学研究是西方式的,其反映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个人主义和多元文化等内容在其他文化中并不常见,甚至可能是要刻意规避的。此外,纵观世界各地的文化,我们认为相较科学观察,心理学知识更多地源自当地本土宗教/文化传统。最后,我们考察了文化心理学如何与宗教彼此交互影响。本文提出了一套理论模型,即特定的宗教文化环境孕育出反映其特定核心价值的态度、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

  • 标签: 宗教文化心理学 西方宗教 本土心理学
  • 简介:行为疗法的根本目标在于对人类行为的控制,以所谓适应的行为取代不适应的行为;表演疗法的目标在于鼓励人们对行为作出主动的选择,从而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通过开创人生的发展而摆脱旧有的情绪障碍。求治者在一种疗法中被当作“物”来修理,在另一种疗法中将得到引导,成为人生舞台上的演员兼编剧,不知他们需要哪一种。

  • 标签: 行为治疗 行为控制 行为选择 表演疗法 生活形式 行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