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高分率测深侧扫声纳系统(HRBSSS)是一种用于获取海底微地形地貌的声学探测设备.在简要介绍其工作原理、主要误差源、数据处理与偏差校准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声纳自身与整个系统两方面确定了各自的测深精度评估方法.最后以DTA-6000声学深拖系统上的HRBSSS为例,对其外场实验测深数据精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HRBSSS声纳的测深精度在250m×2覆盖范围内符合IHOS-44特级标准,受传感器误差和界面影响,浅水条件下系统测深精度在水平距离113m内符合IHOS-44特级标准.

  • 标签: 测深侧扫声纳 偏差校准 精度评估 测深 声学深拖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磁共振诊断交叉韧带损伤的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30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0.3T强磁共振对患者进行检查和诊断,从而对磁共振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价值。结果前交叉韧带完全撕裂17例,低场强磁共振证实17例,占100.%;前交叉韧带部分撕裂13例,低场强磁共振证实12例,占92.31%;漏诊/误诊0例,低场强磁共振证实1例,占3.33%,与金标准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诊断前交叉韧带撕裂准确率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低场强磁共振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交叉韧带撕裂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及磁共振用于诊断交叉韧带撕裂的临床应用价值,以为临床治疗提可靠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诊断为膝关节交叉韧带受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MRI诊断结果分别与关节镜手术,X线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临床诊断准确率。结果统计数据表明,本组膝关节交叉韧带撕裂患者MRI临床诊断正确率为90.0%,与关节镜手术诊断结果基本一致,两者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X线诊断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扫描是中多平面、多序列的准确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撕裂的无创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交叉韧带 磁共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胼胝体梗死的临床与磁共振影像特点。方法选取36例自2012年2月至2015年7月经过MRI、CT检查认证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胼胝体梗死患者,对主要临床特点及磁共振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胼胝体梗死的主要临床特点为偏瘫、面瘫、舌瘫、小便失禁、感觉障碍、认知功能下降、情感障碍、语言障碍;所有患者均合并有其他部位梗死,其中双侧少于单侧,左侧少于右侧;17例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显示脑血管形态不正常;所有患者共检测出病灶55处,膝部及体部所占比例最大,压部较小。结论胼胝体梗死在临床上的表现较为复杂,磁共振成像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胼胝体梗死 临床特点 磁共振影响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诊断脊椎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以找出脊椎损伤影像学检查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64例脊椎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核磁共振检查以及手术病理检查,进而分析核磁共振的影像学诊断价值。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核磁共振检查的韧带损伤、神经根损伤、软组织损伤、椎体挫伤和椎弓根骨折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7.8%、93.4%、100.0%、90.6%、92.5%,CT检查的正确率分别为82.2%、76.1%、87.5%、53.1%、75.0%(P<0.05)。结论在脊椎损伤影像学检查方面,与CT方法相比,核磁共振检查方法为无创伤检查,能够较为清楚地显示相应的病理变化,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组织的病变程度,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脊椎损伤 CT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 诊断价值
  • 简介:磁共振陀螺是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的导航级陀螺。由于核磁共振陀螺通过探测原子核的宏观磁化在静磁场中的进动频率来测量载体的角速度,为获得高精度与大动态范围,需要确保静磁场的稳定性,防止外部磁场的干扰,所以必须对核磁共振陀螺进行磁屏蔽。从核磁共振陀螺磁屏蔽原理出发,通过数学计算和计算机仿真,分析和研究了多层磁屏蔽罩结构参数对磁屏蔽系数的影响,并对核磁共振陀螺磁屏罩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的多层磁屏蔽罩磁屏蔽系数达到了106,满足核磁共振陀螺的使用需求。该工作为核磁共振陀螺仪的整体设计和制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陀螺仪 多层磁屏蔽 优化设计
  • 简介:摘要磁共振项目是在医疗领域内比较先进和严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具有多角度、多数据、多参照的明显优势。与此同时,护理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磁共振正常进行,缩短其检测时间。为了探究前期护理对于磁共振检查效果的实际影响情况,本院特选择对比试验的方法进行相关探究,希望能进一步的推动理干预在磁共振检查效果中的发展。

  • 标签: 护理干预 磁共振检查效果 对比试验 探究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213-0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与磁共振检查急性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名急性脑损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做过CT和磁共振。对100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两组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下血肿,脑挫伤,硬膜下血肿,临床诊断中阴性预测值,敏感度,以及特异性和在颅骨骨折等方面的不同。结果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下血肿,硬膜下血肿等方面,CT组的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性均低于磁共振组。在颅骨骨折中,磁共振组的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性均低于CT组。结论CT与磁共振在诊断急性脑损伤中,各有优势,临床应该根据病人的不同损伤,选择适合的诊断方法,以提高预后的疗效。

  • 标签: 脑损伤,CT,磁共振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209-0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病的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收治的5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全体入选病例均经活检病理证实,入院后行MRI检查,观察检查结果。结果30例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及22例局部型患者MRI影像均提示不同程度子宫体积增大,子宫内膜呈弥漫性增厚,增厚结合带与内膜、子宫外肌层无明确界限。于T1W1中呈等信号,T2W1中呈雪花状。增强局部病灶扫描,病灶区域强化时间缓慢,强化程度弱,病灶中心点状出血部位无明显改变。6例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合并腺肌瘤,8例合并子宫肌瘤。22例局限型子宫腺肌病患者MRI扫描均提示子宫肌层可探及肿块,肿块多呈卵圆形和圆形,无包膜,同周围肌层无明显分界,边界模糊,其中10例患者合并子宫肌瘤。结论临床疑似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进行MRI检查,特异性良好,该技术成像清晰,安全性高,能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信息,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核磁共振检查中止的原因,并研究对其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治疗期间行核磁共振检查中止的患者50例,分析核磁共振检查中止的原因,并研究对其的护理对策。结果分析患者核磁共振检查中止的原因,患者本身因素占48.0%,对核磁共振检查认识不足的因素有32.0%,环境因素占20.0%。其中患者本身因素占有比例最大。结论对于核磁共振检查中止的患者,针对性采取护理措施有其必要性,消除患者中止检查的原因,对减少中止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核磁共振检查 中止原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颈部动脉性病变采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DCE-MRA)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26例疑似头颈部动脉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采用3D小角度快速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进行检查,扫描时间通过透视触发技术来确定,扫描范围选择从主动脉弓到Willims环,扫描得到的原始图像都上交给GE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分析本次所有患者检查结果。结果本次所有患者经过相关检查表明没有明显静脉显影,可以将锁骨下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其3-4级分支和颈动脉颅内段的血管走行以及血管形态完全清晰的显示出来。本次没有发现异常者40例,占到31.7%,其余86例患者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病变,占到68.3%。本次共发现172段病变血管,其中6段动脉瘤,占到3.5%;6段动脉发育变异,占到3.5%;25段动脉闭塞,占到19.8%;25段动脉狭窄,占到19.8%;27段动脉发育纤细,占到21.4%;83段动脉迂曲,占到65.9%。结论3DCE-MRA可将头颈部血管的实际情况清晰显示出来,而且并不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创伤,这种检查方法可作为临床筛查头颈部动脉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头颈部动脉性病变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 筛查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分别采用MRI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ingleshortechoplanarimaging,ss-EP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序列和快速自旋回波(turbospinecho,TSE)DWI序列,对受检者行头颅MRI检查,比较2种序列的图像质量及对脑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测量的影响。方法:选取53例因头痛或头晕接受头颅MRI检查的患者,除常规检查序列外,分别采集ss-EPIDWI和TSEDWI图像,并对2组序列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估。主观评估,主要评判图像的磁敏感伪影;而客观评估,则包括测量脑组织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SNR)和脑灰白质ADC值。将2组所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采用配对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2组间的SNR及ADC差异。结果:主观评估方面,TSEDWI序列的图像磁敏感伪影明显少于ss-EPIDWI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在客观评估方面,TSEDWI序列的脑白质SNR(15.25±1.49)有略低于ss-EPIDWI序列SNR(15.53±1.44)的趋势,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331)。TSEDWI序列的脑灰质SNR(28.14±4.13)低于ss-EPIDWI序列SNR(30.43±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83);TSEDWI序列的脑白质ADC[(0.795±0.056)×10~(-3)mm~2/s]低于ss-EPIDWI序列[(0.820±0.058)×10~(-3)mm~2/s],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TSEDWI序列的脑灰质ADC值[(0.939±0.103)×10-3mm~2/s]高于ss-EPIDWI序列[(0.885±0.053)×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用TSEDWI序列检查有助于减少磁敏感伪影,改善图像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磁敏感伪影 信噪比 表观扩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