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磁共振成像理论自1973年由诺贝尔获奖者PaulC.Lauterbur教授奠定以来,历经近半个世纪,在硬件系统和成像方法上均得到飞速发展,成为无创获取生物体组织形态、功能、代谢等多层次信息的强大医学影像工具。近年来,脑科学研究以及心血管与肿瘤等重大疾病精准诊断的迫切需求,对磁共振成像的时空分辨率以及信噪比提出更高的要求。开发快速、高分的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仪器设备成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质量临床诊断的关键。本篇综述将以成像信息技术为核心,从硬件系统部件和快速成像方法两条主线入手,分别介绍磁体、梯度、谱仪、射频等关键部件的发展和挑战,以及前沿快速成像方法的技术突破和高级应用,同时分析超高场磁共振系统在前沿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和面临的技术瓶颈。高场磁共振系统是医疗设备中涉及学科交叉最多、技术体系最复杂、门槛最高的领域之一,是'中国制造2025'高端医疗装备制造的重要目标,因而实现快速高清晰磁共振成像的技术创新突破、形成高场磁共振整机制造能力,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产业价值。

  • 标签: 磁共振系统 高场 高分辨 快速成像
  • 简介:目前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在美国已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1],其发病率在国内也逐年升高并呈年轻化趋势,且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其中最常见的病种为冠心病.研究发现,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元凶超过2/3发生于非显著狭窄性病变,由斑块破裂造成[2],因此血管壁病变而不是血管腔病变才是各种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3].对于动脉轻度狭窄的患者,仅了解血管的狭窄程度己不能全面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及稳定性的判断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高分辨核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分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频发组与非频发组间基底动脉管壁差异。材料与方法将经过头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和基底动脉HR-MRI扫描后发现斑块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24 h内TIA频次分为频发组(≥2次)和非频发组(<2次)。对两组斑块形态学指标、狭窄程度、血管重构、斑块分布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8例TIA患者,共184个斑块(频发组:38例、108个,非频发组:30例、76个)。最狭窄层面的斑块形态学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频发组狭窄程度、重构指数较非频发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频发组腹侧斑块占比较大(38.0% vs 22.4%),背侧斑块占比较小(17.6% vs 3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06);两组侧壁斑块比例(44.4% vs 42.1%)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两组临床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频发组斑块多分布于腹侧,非频发组多分布于背侧,两组侧壁斑块比例相似。频发组斑块负荷、狭窄程度、重构指数更高,非频发组斑块更稳定。

  • 标签: 高分辨 磁共振成像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分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特点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5~75(53.27±6.22)岁。根据患者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常规影像学检查进行初步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且经HR-VWI检查后再次行CISS分型,对比HR-VWI检查前后CISS分型,分析血管壁成像特点,并根据患者斑块与缺血区责任动脉的关系分为责任斑块组(20例)与非责任斑块组(16例)。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分析两组的HR-VWI特征。结果初步CISS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0例(33.33%),心源性卒中型(CS)6例(10.00%),穿支动脉病变型(PAD)17例(28.33%),其他病因型(OE)1例(1.67%),病因不确定型(UE)16例(26.67%)。60例患者HR-VWI检查后60.00%(36/60)分型一致,40.00%(24/60)分型不一致。HR-VWI检查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所占的比例升高了35.00%,穿支动脉病变型所占的比例下降23.33%,不明原因型所占的比例降低了13.33%,HR-VWI检查前后CISS分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33,P<0.05)。60例患者经HR-VWI检查颅内血管,30.00%(18例,25支)患者颅内血管壁未见明显异常,10.00%(6例,11支)患者发现管壁增厚,60.00%(36例,96支)患者颅内血管上发现粥样硬化斑块存在。责任斑块组管腔狭窄≥50%、斑块位置位于大脑中动脉、斑块明显强化者比例为40.00%(8/20)、55.00%(11/20)、50.00%(10/20),均高于非责任斑块组[6.25%(1/16)、25.00%(4/16)、6.25%(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00、8.730、8.048,均P<0.05);责任斑块组管壁面积为(14.33±2.87)mm2,高于非责任斑块组的(11.76±1.14)mm2;管腔面积为(2.96±0.40)mm2,低于非责任斑块组的(5.44±1.29)mm2;狭窄率为(70.44±3.96)%,高于非责任斑块组的(39.15±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8、8.147、28.654,均P<0.05),责任斑块组管腔狭窄以<50%位置,斑块位置多见大脑中动脉与基底动脉,斑块强化成明显强化,管壁面积较大,管腔面积较小,狭窄率较高。结论HR-VWI可识别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病变,评估动脉硬化血管状态,为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高分辨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CT灌注成像高分磁共振成像诊断技术联合应用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重点统计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和可推广意义。方法专门回顾性统计分析了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82例。该85例患者为定量随机抽样方式选取,依照患者临床早期不同诊断方案实施下的差异,分别对本组82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诊断结果予以分析评估。本组82例全部为经过颈动脉B超证实后的重度狭窄患者,诊断检查中全部进行了颅脑CT灌注成像检查和高分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联合方案。结果患者实施闭环支架置入术过程中,有2例患者手术中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另有1例患者心率明显减慢。对症治疗后,患者心率逐渐恢复先前状态。2例高龄患者(男女各1例)在支架手术后的次日,发生脑出血。紧急转入治疗,将血液控制在100-140/70-90mmHg。所有患者手术期间均未发生心脏并发症,手术成功率95.1%(78/82),且所有患者手术后残余狭窄控制在了30%以内。结论颅脑CT灌注成像联合高分磁共振狭窄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可充分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通过了解狭窄段管腔斑块的成分和症状表现,为后续的手术针对性治疗规避风险、做足保障。

  • 标签: 颅脑CT灌注成像 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狭窄 脑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狭窄为中国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由于该类患者卒中复发率较高,经过选择的患者可能从介入治疗中获益,因此对颅内动脉狭窄进行风险分层及评估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高分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血管壁特征,有助于全面评估颅内血管。文章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特征、卒中发病机制以及高分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颈动脉狭窄 磁共振成像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卒中 脑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足肌腱韧带的3.0T高分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0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20名健康志愿者(40侧足)、40例经手术/随访证实前足肌腱韧带损伤早期(损伤后1周内)患者(前足损伤患者)的前足MRI检查资料。20名健康志者中男性13名、女性7名,平均年龄36(22~58)岁;40例前足损伤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9(19~63)岁。3.0T高分MRI检查时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分别进行T1加权像(T1WI)和质子脂肪抑制(PD-FS)序列检查,并分别采用冠状位(短轴位)、矢状位和轴位(长轴位)扫描。分析足肌腱韧带的MR表现特点,将肌腱损伤的MRI表现与手术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采用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20名健康志愿者前足肌腱韧带在T1WI和PD-FS序列均表现为线形均匀低信号。40例前足损伤患者经手术证实诊断者18例、随访证实者22例,侧韧带损伤者8例,其中完全断裂2例,单纯损伤无撕裂和部分撕裂各3例;伸肌腱部分撕裂2例;屈肌腱损伤者8例,其中完全断裂3例,部分撕裂3例和单纯损伤无撕裂2例;外展肌腱部分撕裂3例;跖板损伤者13例;Lisfranc韧带损伤6例,其中完全断裂5例,部分撕裂1例。损伤的肌腱、韧带T1WI序列表现为纤维不连续,纤维增粗、模糊,PD-FS序列表现为肌腱走行区内信号不均匀增高,腱鞘积液。部分撕裂表现为纤维不连续、纤维增粗;完全断裂表现为纤维中断、回缩,断端纤维结构消失被液体充填,其周围软组织水肿。结论前足高分MR成像技术可精确显示前足肌腱、韧带的精细解剖结构和损伤的MRI表现,对损伤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具有诊断意义。

  • 标签: 足前段,人 肌腱病 韧带 足损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的金标准,但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TME术中保留Denonvilliers筋膜可降低直肠癌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本研究通过高分磁共振成像(MRI)观察Denonvilliers筋膜成像表现及显示情况,确定这一技术对术前评估保留Denonvilliers筋膜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病例资料,选取术前接受高分率MRI检查的患者资料,观察高分率MRI中的Denonvilliers筋膜特征,测量肿瘤前缘与Denonvilliers筋膜的最短距离(以d表示)。比较T1~2期和T3期患者的d,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d对T1~2期疾病的预测值。结果纳入32例患者,男27例,女5例;年龄(62.9±8.9)岁。在MRI非抑脂T2WI序列下,Denonvilliers筋膜在96.9%(31/32)的病例中清晰可见。23例T1~2期患者肿瘤前缘与Denonvilliers筋膜的d值为(6.73±2.65)mm,另9例T3期患者则为(1.30±1.15)mm(t=5.893,P<0.001)。以d>3 mm为临界值时,诊断T1~2期患者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灵敏度为95.7%,阴性预测值为90%。d的最准确阈值>3.05 mm;Youden指数=0.957。结论高分率MRI可以显示Denonvilliers筋膜结构,并准确评估直肠癌患者的Denonvilliers筋膜与肿瘤间的关系,分析d值可以为直肠癌手术安全保留Denonvilliers筋膜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直肠肿瘤 Denonvilliers筋膜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T分期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颈动脉蹼(carotid web,CaW)的高分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 MRI)的信号及形态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的10例颈动脉蹼的患者,从多序列多方位分析颈动脉蹼磁共振的信号及形态特点。结果颈动脉蹼的磁共振信号特点为T1WI表现为均匀等信号,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不减低,增强后明显强化。10例颈动脉蹼患者中出现等信号管壁增厚10例(100%),突向管腔10例(100%),管腔内分隔9例(90%),双腔征8例(80%),瓣膜征6例(60%),对比剂瘀滞3例(30%)。结论颈动脉蹼与既往无明显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缺血性卒中事件具有很高的相关性。VW MRI在颈动脉蹼的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特征的影像表现,有利于为颈动脉蹼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颈动脉蹼 高分辨率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足肌腱韧带的3.0T高分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0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20名健康志愿者(40侧足)、40例经手术/随访证实前足肌腱韧带损伤早期(损伤后1周内)患者(前足损伤患者)的前足MRI检查资料。20名健康志者中男性13名、女性7名,平均年龄36(22~58)岁;40例前足损伤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9(19~63)岁。3.0T高分MRI检查时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分别进行T1加权像(T1WI)和质子脂肪抑制(PD-FS)序列检查,并分别采用冠状位(短轴位)、矢状位和轴位(长轴位)扫描。分析足肌腱韧带的MR表现特点,将肌腱损伤的MRI表现与手术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采用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20名健康志愿者前足肌腱韧带在T1WI和PD-FS序列均表现为线形均匀低信号。40例前足损伤患者经手术证实诊断者18例、随访证实者22例,侧韧带损伤者8例,其中完全断裂2例,单纯损伤无撕裂和部分撕裂各3例;伸肌腱部分撕裂2例;屈肌腱损伤者8例,其中完全断裂3例,部分撕裂3例和单纯损伤无撕裂2例;外展肌腱部分撕裂3例;跖板损伤者13例;Lisfranc韧带损伤6例,其中完全断裂5例,部分撕裂1例。损伤的肌腱、韧带T1WI序列表现为纤维不连续,纤维增粗、模糊,PD-FS序列表现为肌腱走行区内信号不均匀增高,腱鞘积液。部分撕裂表现为纤维不连续、纤维增粗;完全断裂表现为纤维中断、回缩,断端纤维结构消失被液体充填,其周围软组织水肿。结论前足高分MR成像技术可精确显示前足肌腱、韧带的精细解剖结构和损伤的MRI表现,对损伤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具有诊断意义。

  • 标签: 足前段,人 肌腱病 韧带 足损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孕妇的诊断中应用3.0磁共振高分成像技术的有效性。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孕妇作为研究样本,分组方式为数字抽签法,分别为实验组(40例,应用3.0磁共振高分成像技术诊断)与参照组(40例,超声诊断),比较分析两组孕妇的诊断准确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与3.0磁共振高分成像技术均能准确诊断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孕妇的具体情况,对孕妇的临床诊断有一定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成像技术 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其中斑块易损性和斑块位置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判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息息相关。目前,磁共振高分力血管壁成像依赖于多种可以同时抑制脑脊液及血液信号的黑血技术,实现了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精细显示,成为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脑卒中筛查的有效手段。血管壁成像不仅可以观察管腔,也可观察血管壁内斑块的成分,并对斑块进行全面地分析,准确量化斑块内的各种成分,观察斑块与穿支血管入口的关系,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药物疗效评价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影像依据。本文就高分力血管壁成像技术及其对斑块特征的评估价值、卒中病因分型和临床治疗疗效评价方面进行综述,并着重提出了他汀类药物的最佳使用剂量及时长可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病因分型 临床治疗 斑块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发展的主要病因,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至关重要。高分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ascular wall imaging,HR-VWI)不仅可以直观评估管腔狭窄及血管重构状况,还可以定性或定量评估斑块成分及斑块负荷等,判断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识别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关系密切的斑块高危特征。进而指导临床积极干预,防止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复发。本文将从HR-VWI识别高危斑块及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识别、预防发生、预测复发方面进行论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缺血性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利用高分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HR-MRI)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间的空间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行神经根微血管减压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HR-MRI,包括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及三维快速稳态自由进动成像(3D-FIESTA)序列采集原始横断面三维数据,分别重建平行于神经脑池段的斜矢状面及垂直于神经的冠状面,从多角度共同观察研究其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及邻近脑干与周围血管间的空间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行双盲对照。结果:78例(97.50%)患者显示一支或多支神经血管接触和(或)压迫(neurovascularcontact/compression,NVC)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或其邻近脑干,其中54例(67.50%)显示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其他血管包括小脑前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及某些静脉。NVC点距神经出脑干平均距离为(2.80±0.73)mm,其中42例(52.50%)NVC发生在近端(NVC点距神经出脑干根部距离≤3mm),27例(33.75%)发生在远端(NVC点距神经出脑干根部距离〉3mm),9例(11.25%)仅存在血管与三叉神经邻近脑干接触。联合应用3D-TOF和3D-FIESTA,其诊断灵敏度达97.44%,特异度为100%,准确率达97.50%。结论:HR-MRI检查不仅有利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血管神经接触/压迫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磁共振血管成像(HR-MRI)对颅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7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并行HR-MRI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统计HR-MRI的诊断效能,应用Kappa行一致性分析(K≥0.75为一致性较好)。结果97例患者共筛查血管1 012条,其中DSA检出狭窄或闭塞颅内动脉228条,HR-MRI检出215条,HR-MRI诊断敏感率为71.05%(162/228),诊断特异度为93.24%(731/784),诊断符合率为88.24%(893/1 012)。HR-MRI对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检出结果与DSA的一致性,K=0.961、0.972、0.825、0.797、0.954、1.000。结论高分磁共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脑内动脉壁成像技术,可有效对患者脑内动脉的狭窄、闭塞情况进行判断,与DSA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DSA的补充检查。

  • 标签: 脑梗死 颅内动脉病变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