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在现代社会,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双方将不能自主解决的民事纠纷诉诸于国家权力机关予以解决的活动过程,它主要涉及诉方、被诉方和裁判方三方主体。由于三方主体在诉讼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诉讼构造。考察西方各国民事诉讼的程序结构,不难发现,尽管不同国家的具体程序设计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与法官相比,当事人在诉讼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有充分理由认为,这种当事

  • 标签: 民事诉讼当事人 人主体性 法官 主导地位 主体地位 辩论原则
  • 简介:司法实践中,单位实施合同诈骗的屡见不鲜,如何把握单位合同诈骗的本质特征:承包制企业及承担有限责任的一人公司是否能够成为单位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均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笔者在此谈一下自己的拙见,以求共勉。

  • 标签: 合同诈骗罪 单位 司法实践 一人公司 有限责任 承包制
  • 简介:商标作为区别不同商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的商品,不同服务者提供的服务的标志,作为一种竞争工具,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能否享有商标权,是否具有商标权主体资格,则关系到民事主体的切身利益.我国《商标法》将自然人排斥在商标权主体资格范围之外,不符合当今经济体制和生产关系不断变革的时代,因此,应从立法上对此加以修正.

  • 标签: 商标权 主体资格 《商标法》 民事主体 法律思考 自然人
  • 简介:公私协力是当前环境治理转型的基础和主导范式。其中,环境私主体治理是与行政公权治理相对称的另一种环境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私主体治理实践包括自主治理模式、排污者自我规制模式和通过契约的治理模式三类,它们对我国环境私主体治理的法治化具有借镜意义。面对环境治理转型的实际需要,我国应当通过"以法律规则与公共政策为中心的形式合法性建构"、"以问题导向机制为指引的实体制度建构"和"以程序机制为重点的过程建构"为路径,构筑相应的制度体系。

  • 标签: 环境私主体治理 公私协力 自主治理 自我规制 契约
  • 简介:一直以来,国有企业以其管理独特的经营模式、产权构成,在市场经济中进行经营管理,通过民事法律关系实现其特殊的公共性职能,在民事主体中占据一定地位。厘清国有企业民事主体性质问题,对于编撰民法典过程中的民事主体制度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民事主体 国有企业 公共性职能
  • 简介:目前,不少医院科室收受药商及其代理商给予的财物,然后在医务人员明知的情况下以奖金的名义下发给医生个人,此种行为究竟构成何种商业贿赂犯罪,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名义受贿,犯罪所得亦归其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其依据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下发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之规定;另一种观点认为内设机构、部门不是法人,不构成单位犯罪主体,应以自然人犯罪论处。

  • 标签: 商业贿赂犯罪 主体要求 科室 医院 单位犯罪主体 金融犯罪案件
  • 简介:在海峡两岸关系趋向缓和,合作共赢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两岸区域合作的实验田——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建设与治理为世人所瞩目。如何破解平潭综合实验区共同管理难题,如何构建共同管理主体,成为了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课题。针对共同管理主体的价值目标、功能需求、相关有利因素和面临难题、具体架构设想等逻辑顺序,从综合协调处理机构、日常管理机关、合作开发实体等三个层面提出实验区共同管理主体的初步构架。

  • 标签: 平潭 两岸 共同管理 主体
  • 简介:<正>在经济审判中如何正确地确立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对保证办案质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经济审判中遇到的如何确定诉讼主体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一、合同转让或转包后发生经济纠纷,如何确定诉讼主体审判实践中,有的审判人员往往把转包合同和转让合同看作一回事,以致混淆了诉讼主体.根据有关规定,转包合同与转让合同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合同。转让是指承包人自找对象,由第三者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承包合同的内容无改变,只是变更了承包人。转让合同合法成立后,若因发包人或受让人不履行转让合同而发生经济纠纷来人民法院诉讼时,我们认为只有发包人和受让人才是诉讼主体,而原承包人不能成为诉讼主体。人民法院只能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通知原承包人作为证人或其他诉讼参

  • 标签: 诉讼主体 承包人 发包人 经济审判 第三者 转让合同
  • 简介:针对应当如何确定船舶经营人在船舶碰撞中的责任主体地位这一难点问题,从界定船舶经营人的概念入手,分析船舶经营人在海上运输中的法律地位,归纳、总结认定船舶碰撞损害责任主体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论证,提出船舶在委托经营期间发生碰撞事故,船舶经营人应当作为责任主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结论。

  • 标签: 船舶经营人 船舶碰撞 责任主体
  • 简介:毋庸置疑,犯罪是一种事实,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系列事实。对这种事实以犯罪命名的背后依托着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犯罪是一种评价。这种评价大体上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强有力的国家;其二是广大的社会民众;其三是犯罪学研究者。作者比较鲜明地提出"犯罪是一种评价"的命题,进而从国家、社会以及犯罪学学者三种评价主体的角度展开,并分别对各个主体内部的评价共性和个性做出论述。该文视野宽阔,思路清晰,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犯罪学理论在价值论方面的研究进度。

  • 标签: 犯罪 评价
  • 简介:<正>1994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是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步入市场经济的一部重要法律.公司法的实施将对人民法院的各项审判工作带来新的课题.公司法除规定了违反法律、法规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外,还规定了民事责任.公司法第228条规定:“公司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的,其财产不足以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条规定可以扩大理解为违反公司法除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给予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外,负有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并且赔偿优先.公司法第十章是法律责任的专章规定,共他章也有

  • 标签: 公司法 民事责任 民事赔偿责任 承担违约责任 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发起人
  • 简介:2005年开始实施的《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规则》中,有多条规定明确提出了保障技术人员安全问题的注意事项,可见现场勘查主体的人身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关心。笔者根据多年的现场勘查经验和有关理论知识,仅就基层刑事现场勘查主体的人身安全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勘查主体 安全隐患 对策
  • 简介: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广告已经开始深入到日常的生活。但是,由于我国广告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使得在自媒体的发展下,广告主体的适格问题受到冲击,从而导致自媒体广告无法得到有效规制。完善自媒体广告主体的法律制度,应放宽广告主体资格,将自媒体广告纳入到现行广告规制当中,并且根据信息实质内容来认定是否构成广告。

  • 标签: 广告法 自媒体 广告主体
  • 简介:治安防控主体多元化是治安防控体系发展的趋势,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治安防控主体从传统的单一制,发展到二元制,逐渐向多元化演变。传统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和治理理论为这一演变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撑。

  • 标签: 治安防控 主体多元化 理论基础
  • 简介:我国实行的是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主体相一致的原则,不能将两者绝对化或者对立化。有关权利凭证上记载的权利人若与实际权利人不一致时,应当以物权变动有无法律事实和法律行为为标准。登记错误未必不可以纠正,违法建筑本身也有不同的情况,有的应当在拆除范围,而有的则通过纠正、补办或有权部门的追认,并不影响其建筑物的合法性,故对不违反城市规划法等规定的房屋,仍应当按照合法性财产对待。

  • 标签: 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权利冲突 房屋拆迁 纠纷案 淮安 所有权主体
  • 简介:考察行为人的特别认知对于不法归责的实质作用,对于重新认识故意与过失、正确界定“制造禁止风险”及反思刑法归责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否定特别认知对于不法成立具有影响的规范主义观点,其结论和论证均不能自圆其说。目的主义和客观归责论均试图在统一的归责模式下来论证特别认知对于不法成立的意义,但要么存在主观优先的方法论问题,要么无法消解体系内部的矛盾。要正确认识特别认知在不法归责中的相关性,需要以法益保护中的“制造禁止风险”为链接,使特别认知这一存在要素成为规范体系的评价对象。在理解“制造禁止风险”时,两对误解亟待澄清:一是风险是否存在和风险是否容许不可混淆,二是过失犯和故意犯存在不法构造上的本质差异,不可适用统一的归责模式。故意犯以“行为人的实际认知”支撑主观不法的成立,因此当行为人基于特别认知开启风险实现可能时,就制造了禁止风险。过失犯中行为人的特别认知不能产生特别的注意义务,特别认知的存在不能证立义务违反性的成立,仅当注意义务要求行为人避免特别认知到的法益风险时,才可能成立过失不法。

  • 标签: 特别认知 故意 过失 制造风险 实现风险
  • 简介:语言与认知处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语言符号的形义结合是有理据的,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另一方面,影响着人类的认知语言,对认知具有反作用。语言的认知性表明,语言势必反映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包括对人类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自然界内部诸要素之间关系的认知,即对生态问题的认知,从而使得对语言系统进行生态批评具有了理论上的可行性。而语言对认知的反作用则使得这一批评具有了存在的必要性。由此可见,语言与认知的互动为语言系统生态批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标签: 语言系统 认知 生态语言学
  • 简介:认知神经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关注的是“is”的问题。法学是社会科学的一环,不仅关注“is”,还关注“ought”的问题。认知神经科学一方面对于法律发展和完善具有积极作用,甚至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却也对法学基础产生着破坏作用。

  • 标签: 认知神经科学 法学
  • 简介:译入语读者相对于源语读者出现的认知空缺构成了文学翻译中叙事理解与重构的最大障碍。译者要对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框架作出有效预判,以便选择适当方式对认知空缺进行补偿,从而保证读者对叙事的连贯解读,并体现翻译的认知建构价值。对翻译再叙事进行连贯性与忠实性评估,可保障译文中认知空缺的建构性补偿获得认知叙事上的信度和效度。本文将认知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中,试图探究读者对文本进行叙事解读时的认知机制,从而为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补偿提供合理的解释力。

  • 标签: 文学翻译 认知空缺 建构性补偿 再叙事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