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ABCA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1例,密度梯度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洛伐他汀分别在同一浓度(10p,mol/L)、不同时间(0、6、12、24h),同一时间(24h)、不同浓度(0、1、10、100p,mol/L)条件下与单核细胞细胞培养箱中孵育,孵育结束后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ABCA1蛋白。结果与对照组比,洛伐他汀作用单核细胞后,ABCA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洛伐他汀不能诱导ABCA1蛋白表达增加,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机制可能与ABCA1蛋白无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白细胞 单核 蛋白质ABCA1 洛伐他汀
  • 简介:目的探讨雌、雄及孕激素分别对雌、雄性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VEC)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贴块法培养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大鼠VEC的增殖情况.结果(1)3×101mol/L、3×10-7mol/L17-β雌二醇(E2)可促进雌鼠肺VEC的增殖(P<0.01);3×10-9mol/L、3×10-8mol/L、3×10~7mol/L17~βE2均能促进雄鼠VEC的增殖(P<0.05),各组间无明显差异.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可阻断17~βE2上述促增殖作用.(2)3×10-8mol/L、3×10-7mol/L睾酮(T)均可明显促进雄鼠VEC的增殖(P<0.05),但对雌鼠VEC增殖无促进作用.(3)E2/孕激素(P)=3/10时能促进雌鼠VEC的增殖(P<0.05).(4)E2/T=1亦可促进雌鼠VEC增殖(P<0.05).结论雌激素可促进雌、雄性大鼠VEC的增殖,其促增殖作用无性别差异,且通过雌激素受体(ER)介导.雄激素仅可促进雄性大鼠VEC增殖,单纯孕激素对雌鼠VEC增殖无明显影响.E2/T、E2/P比值的平衡对雌鼠VEC的增殖也起重要作用.

  • 标签: 雌激素 雄激素 孕激素 血管内皮细胞 VEC
  • 简介: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铁剂辅助治疗对舒张性心力衰竭(DHF)合并贫血患者心功能、运动能力及贫血的影响。方法:94例DHF合并贫血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和联合治疗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EPO联合铁剂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6min步行试验,测定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二尖瓣舒张早期峰速减速时间(DT)、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E/A值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DT值显著下降,E/A比值、6min步行距离显著增加(P〈0.05或〈0.01);且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NT-proBNP[(368.4±110.7)pg/ml比(239±89.7)pg/ml]、DT值[(257.5±73.4)ms比(208.9±59.1)ms]下降更显著,Hb水平[(83.3±9.2)g/L比(122.1±13.6)g/L]、E/A比值[(0.87±0.3)比(1.07±0.27)]、6min步行距离[(367.54±21.08)m比(438.63±20.35)m]显著增加(P均〈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对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能更好地改善心功能及运动能力。

  • 标签: 红细胞生成素 心力衰竭 舒张性 贫血
  • 简介:目的观察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6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左室肥厚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和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无左室肥厚),同时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三组受试者外周血Th1、Th2、Th17细胞比例及Ang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水平变化,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血Th1、Th17细胞比例及Th1/Th2值均显著大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5),而三组患者外周血Th2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ngⅡ及AT1R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外周血AngⅡ、AT1R水平与Th1、Th17细胞比例及Th1/Th2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Th1、Th17细胞比例及AngⅡ、AT1R水平均明显升高,这可能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左室肥厚 高血压 T细胞亚群 血管紧张素Ⅱ
  • 简介:目的观察强化降脂对氯吡格雷抑制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单核细胞表达CD42a+/CD14+短期内的影响。方法将5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5例(阿托伐他汀40mg)及对照组25例(阿托伐他汀20mg),检测比较服药前及服药后6小时和服药10天后血小板-单核细胞表达CD42a+/CD14+的变化。结果服药前两组CD42a+/CD14+分别为(9.43±2.53,10.12±2.26)%,服药后6小时降至(7.69±1.86,8.39±2.19)%,与服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10天后降至(6.18±1.90,7.26±2.10)%,较服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并不抑制氯吡格雷短期内抗血小板-单核细胞活化作用。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小板活化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ACH)血浆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的动态变化规律、与脑水肿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40例健康对照者及60例ACH患者发病24小时内、72小时、10天及35例ACH患者15天时血浆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含量,并对脑出血患者在相应时间检查头颅CT,计算脑水肿大小,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ACH患者不同时期血浆IL-1β、TNFα、T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ACH患者发病24小时内、72小时、10天时血浆IL-1β、TNFα、ICAM-1含量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直到发病15天时血浆IL-1β、TNFα、ICAM-1含量明显下降(P〈0.01);(3)ACH发生后不同时期血浆IL-1β、TNFα、ICAM-1含量与脑水肿程度均呈正相关。结论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参与了脑出血的脑水肿形成,早期应用细胞因子拮抗剂、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对于控制脑水肿、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脑出血 细胞因子 粘附分子 脑水肿
  • 简介: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angina)本质是冠状动脉痉挛,临床研究已表明硫酸镁能抑制冷加压试验、运动及过度换气所诱发的冠状动脉痉挛,但确切的机制不明,本文通过测定变异型心绞痛患者血镁浓度(经镁离子负荷试验)与红细胞内镁离子浓度,探讨变异型心绞痛胸痛发作频率与细胞内镁离子浓度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变异型心绞痛 胸痛发作频率 细胞内镁离子浓度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外周白细胞(WBC)计数的变化。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脑梗死组),分别测定其发病后24h内、5、14天的血清MMP-9、外周WBC,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测空腹血清MMP-9和外周WBC,分析其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24h内血清MMP-9、WBC明显升高(P〈0.05),5天达高峰(P〈0.01),14天已明显下降,脑梗死组中大面积梗死表现最为明显;血清MMP-9、WBC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78(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及外周WBC明显升高,并与病灶大小呈正比;MMP-9与WBC在动态变化中呈正相关。

  • 标签: 脑梗塞 基质金属蛋白酶 白细胞计数 炎症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bFGF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结果:bFGF含量:正常对照组(30例)为(247.82士9.45)μg/ml。硬斑组(89例)为(280.74土12.70)μg/m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软斑组(39例)为(317.16±13.42)μg/ml,混合斑块组(25例)为(340.84±11.76μg/m1),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型(38例)为(250.31±11.60)μg/ml。Ⅱ型(80例)为(270.11±13.12)μg/ml,Ⅲ型(10例)为(350.12±14.30)μg/ml,Ⅱ、Ⅲ型的bFG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非常显著增加(P均〈0.01)。结论:bFGF水平反映老年冠心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老年人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在现代社会,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作为脑血管壁的主要成分,血管平滑肌细胞广泛地参与到血管粥样硬化、脑血管狭窄、颅内动脉瘤等疾病中。Wnt蛋白是一种保守的分泌蛋白,Wnt信号通路在调节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迁移、凋亡和分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促进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一环。该综述聚焦于Wnt信号通路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关系,探讨Wnt信号通路在脑血管病变中的关键作用。

  • 标签: WNT蛋白质类 肌细胞 平滑肌 信号通路 脑血管疾病 综述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receptor,CaSR)在高糖诱导H9C2心肌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其对氧化应激的作用.方法将H9C2细胞在不同条件下干预24h,包括正常糖浓度组(NG组)、高糖组(HG组)、高糖+CaSR激动剂组(HG+GdCl3组)、高糖+CaSR抑制剂组(HG+NPS2390组).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含量;用比色法检测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用Westernblot检测细胞CaS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存活率呈糖浓度依赖性降低[(89.00±1.54)%比(98.83±0.47)%,P<0.01],CaSR蛋白表达量呈糖浓度依赖性增加2.14±0.09比1.06±0.05,P<0.01).高糖诱导可使细胞发生氧化应激,SOD(14.14±0.57比22.86±0.58,P<0.01)与GSH-Px(2.62±0.59比3.04±0.89,P<0.01)活性降低,ROS(0.040±0.002比0.020±0.001,P<0.01)与MDA(0.83±0.05比0.54±0.02,P<0.01)生成增多.与HG组相比,HG+GdCl3组细胞氧化损伤加重(P<0.05).而HG+NPS2390组细胞氧化损伤减轻(P<0.05).结论高糖能上调CaSR蛋白表达进而促进氧化应激的发生.

  • 标签: 钙敏感受体 H9C2细胞 高糖 氧化应激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eomnarysyndrome,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faetor-kappaB,NF-κB)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见。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4例ACS,42例稳定型冠心病(Sc皿)患者及36例对照组的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活性和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并分析NF-κB活性与sICAM-1浓度相关性。结果ASC组NF-κB活性和sICAM-1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冠心病组和对照组(P〈0.01),而且ACS血NF-κB活性与sICAM-1水平显著正相关。但SCHD组NF-κB活性和sI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出活性明显升高,NF-κB是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标志.并可能通过上调sICAM-1表达而促发ACS。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核因子-ΚB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 简介:有证据表明,缺血预适应(IPC)可使脑组织对随后缺血性损伤的耐受力增加,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者通过动物实验,认为依赖于磷酸腺苷(AMP)诱导蛋白激酶(AMPK)的细胞自噬在IPC脑保护效应中起重要作用。将实验所用的SD大鼠先用空载体、复合物C(一种AMPK抑制物)或3-甲基腺嘌呤(3-MA,一种细胞自噬抑制物)处理后,进行IPC建模(闭塞大脑中动脉10min),然后检测脑组织AMPK和细胞自噬标记物的活性。IPC后24h,所有大鼠均诱导出永久性脑缺血,再过24h后检测脑组织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和细胞凋亡程度。实验证实IPC激活AMPK并在卒中中诱导了细胞自噬,这与脑缺血后梗死体积减小、神经功能缺损减轻、细胞凋亡减少有关。同时,IPC诱导的细胞自噬可被复合物C抑制,而IPC的脑保护作用可被复合物C或3-MA抵消。研究者认为,AMPK激活的细胞自噬与IPC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提示AMPK可能作为卒中预防和治疗的靶点。

  • 标签: 脑保护作用 细胞自噬 缺血预适应 缺血性损伤 卒中模型 SD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81例STEMI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血浆IL-27等指标的浓度.应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结果STEMI组血浆IL-27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支病变组在入院当时,1d、2d和7d后血浆IL-27浓度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支病变组在入院时、2d和7d后血浆IL-27浓度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血清肌钙蛋白Ⅰ、高敏C反应蛋白、IL-27浓度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中血浆IL-27浓度明显增高,而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死 白细胞介素-27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兔脂肪细胞分泌组织因子(TF)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影响。方法取正常兔脂肪组织分离培养脂肪细胞,实验设对照组、ox-LDL干预组、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及联合干预组,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分别以不同终浓度的ox-LDL和阿托伐他汀进行单独或联合干预,孵育24h。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F和PAI-1蛋白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脂肪细胞TF和PAI-1mRNA表达。结果ox-LDL使脂肪细胞分泌TF和PAI-1显著增加,TF和PAI-1mRNA表达升高,并呈剂量依赖性。阿托伐他汀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兔脂肪细胞TF和PAI-1mRNA表达及蛋白产生。联合干预组与ox-LDL组比较,阿托伐他汀使TF和PAI-1mRNA表达及蛋白分泌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对ox-LDL诱导的兔脂肪细胞表达凝血和纤溶因子异常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 标签: 脂细胞 脂蛋白类 LDL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阿托伐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患儿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及血清sIL—2R水平监测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总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CD4+、CD8+、CD4+/CD8+、)。结果RRI患儿总T淋巴细胞、CD4+、CD4+/CD8+明显低于正常患儿,CD8+、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发生紊乱,临床检测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免疫功能 血清sIL&mdash 2R水平
  • 简介:目的探讨非冠心病患者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住院治疗的患者138例,根据诊断分为非房颤组88例和阵发性房颤组50例。抽取外周血并提取DNA,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测量白细胞端粒长度,标化为端粒/单基因比值,记录并比较患者基线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与非房颤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心力衰竭、体质量指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他汀类药物使用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0)。阵发性房颤组白细胞端粒较非房颤组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8(0.11,0.71)vs0.20(0.06,0.46),P=0.1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房颤无相关性(OR=1.498,95%CI:0.924~2.426,P=0.100),调整年龄、体质量指数、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等混杂变量后,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房颤无相关性(OR=0.960,95%CI:0.124~7.404,P=0.970)。结论非冠心病患者白细胞端粒长度与阵发性房颤发病无相关性。

  • 标签: 冠心病 白细胞 端粒 心房颤动 聚合酶链反应 人体质量指数
  • 简介:心肌梗死后浸润于缺血坏死区域的单核/巨噬细胞,在炎症早期通过酶解作用分解梗死组织,在炎症中晚期通过旁分泌作用加速细胞外基质重塑和血管新生过程,从而促进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进程。然而,心梗后早期炎症反应过度,会导致原有细胞外基质的过度降解,引发梗死区膨展、心室壁变薄、心室腔扩张、乃至室壁瘤和心室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 标签: 心肌梗死 组织修复 单核/巨噬细胞 靶点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