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文章通过对《晨报副刊》上所发表的若干典型文本的研析,初步厘清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思想理论资源。在欧洲社会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方面,安部矶雄的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的范本;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不少来源于同一时期日本学者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阐释;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主要受到河上肇等日本学者对《资本论》的简明解读的影响,但考茨基、柯尔等欧美理论家、学者的作品,也是他们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早期传播 《晨报副刊》 李大钊
  • 简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研究十分活跃,在文本编译、版本研究、方法创新、文本解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经典著作文本研究进程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紧密相连,历经从"介绍性"研究向"原创性"研究的发展,逐渐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路径。今后一段时间,MEGA2陆续编辑出版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版的编译工作的新进展将继续推进文本研究,经典著作编译出版的信息化发展将带来数字化研究趋势,文本研究还将进一步体现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跨学科研究将得到加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文本研究 版本研究 文本解读 发展趋势
  • 简介: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在消解商品、货币、资本关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生成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理论。这一理论,是在对现实经济关系的批判基础上,经过严密的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的逻辑推理而建立的,这使得其该部著作中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推论过程。以此理论来审视其中国形态——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反思。

  • 标签: 《资本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形态 反思
  • 简介:[受访者简介]丰子义,男,1955年生,山西应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理论。主要著作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发展的呼唤与回应》《走向现实的社会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现代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社会发展的全球审视》等。曾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之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经典文本研究 方法论自觉
  • 简介:《周易参同契》全书均为韵语。古无韵书,《三百篇》即为韵书。孔子传《易》,亦不能改方音。所以,通过用韵来判断《周易参同契》作者的籍贯,是十分可靠的方法。为此,我们为传世本《周易参同契》作了厘定韵例、编制韵谱的工作,并从中分析出这部书用韵的特点。再根据已有的秦汉方音研究成果参校比勘,说明《周易参同契》一书具有十分明显的齐鲁方音的特点,进一步证明它应该是齐鲁作者所著。

  • 标签: 周易参同契 音韵 齐人 徐真人 淳于叔通 魏伯阳
  • 简介:实验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操纵注视点上字、词消失单元和呈现时间,探讨字词视觉呈现、字词识别加工对中文阅读眼动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0ms延迟时间的消失文本均严重影响总阅读时间,其中单字消失、单词消失与双字消失对阅读效率的影响没有差别;各消失条件都导致较多回视次数;相对于其他消失条件,单字消失和双字消失导致较多的再注视词数。(2)120ms延迟时间的消失文本均不影响总阅读时间,但会通过取消部分眼跳的方式导致注视持续时间的增加,字消失单元(单字消失和双字消失)迫使读者取消部分词内再注视眼跳。综合两种延迟时间下各消失文本的数据可见,字识别和词汇识别相互影响,词在中文阅读的词内再注视眼跳选择目标环节起到蕈要作用。

  • 标签: 中文阅读 消失文本 眼动 字词识别
  • 简介:关于中产阶级的思想和理论,国外理论界对其已有深入而成熟的研究,而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成为学界研讨和政府决策的一种现实语境。长期以来,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形成了传统的阶级斗争思维定势,对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问阶级”理论却没有足够的重视。然而,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间阶级 当代价值 文本 阶级斗争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在马克思哲学的形成过程中,青年马克思对物质概念经过了一个从贬抑到接受再到深化的过程。在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无生命的基质、实体被马克思理解为物质自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将具体事物作为出发点,表明马克思站到了一般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到了《德法年鉴》时期人被确立为理解物质问题的关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立足于对象化理论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视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神圣家族》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做了清晰的阐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实践概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将历史性存在理解为物质的本质样态,标志着青年马克思物质概念的完成。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物质概念 实体 关系 历史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文本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合称'三化'),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理论自信的固本工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性文化工程。MEGA文本'三化'的理论基础,包括MEGA的文本语言转换、文本传播规律和文本方法论等问题。当前亟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全方位对接文本转换,提升MEGA文本'三化'的能力水平;二是改革经典文本生产体制,构建MEGA文本'三化'的社会合力;三是跟踪利用文本成果,优化MEGA文本'三化'的发展过程。

  • 标签: MEGA文本 编译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 简介:4月13—14日在山东济南举行,由山东大学古希腊思想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开幕式上,“山东大学古希腊思想研究中心”宣布成立。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杰、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副主任靳希平、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谢文郁先后在开幕式上发言。研讨会期间,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者针对近年来国内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古希腊研究著作——《真假之辨:柏拉图(智者)研究》、《存在与实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研究(Z1—9)》、《道路与真理:解读(约翰福音)的思想史密码》所体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读者一作者”相互回应式的深入交流,并对这三部著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 标签: 山东大学 希腊思想 问题研讨 文本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方法论
  • 简介:游击战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状态下为获取革命胜利所作出的重要战略性选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中,对游击战超越单纯战术而上升到战略层面的理论定位,深刻彰显了历史辩证法的现实效应;关于游击战的具体战略部署,在本质上是基于矛盾分析构架下对多元矛盾关系的科学处置;对建立在根据地支撑之上的游击战乃至整个抗日战争情势的转换,是对短时间段透视所带来的“短视效应”的超越,从根本上凸显了以辩证发展的眼光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的理论考量。毛泽东游击战理论所呈现的辩证法思想,在实质上不外是实践辩证法的充分展示。

  • 标签: 毛泽东 游击战 战略 历史辩证法 矛盾关系
  • 简介: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IAT范式,通过两项实验探讨了健全人对残疾人行为的内隐认知评价及其可塑性问题。其中,实验1基于对残疾人和健全人图片以及表征残疾人行为特质结构的分析及其标定词筛选,考察了对残疾人行为特征的内隐认知评价特性。实验2以镶嵌残疾人图片的正性行为描述性信息为文本阅读材料,采用概念启动范式,考察了健全人对残疾人行为的内隐认知评价特性的可塑性。结果发现:(1)被试对残疾人持显著的内隐负性认知评价(实验1);(2)阅读残疾人正性行为描述性材料可显著减弱该认知评价(实验2)。因此,创造条件鼓励残疾人尽力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引导和塑造其身残志不残的品质,有助于改善健全人对该类人群的内隐认知偏见。

  • 标签: 健全人 残疾人 内隐认知评价 IAT范式 间接接触
  • 简介:《训女三字经》是马典(SophiaMartinLittle)创作的新加坡初期教会女学的华文启蒙教科书。它采用了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的体裁,适合华人的阅读习惯,同时加入了基督教教义和伦理教导。本文透过对《训女三字经》的文本考据和分析,旨在探求基督教传播过程中传教士中文作品的本色化特征,笔者将从本土化的伦理教导,人本位的教义诠释以及民俗化的传播手法等三方面进行研究。

  • 标签: 《训女三字经》 马典 本土化 人本位 民俗化
  • 简介: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 标签: 北大《老子》 有争 有静 不争
  • 简介: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为例,论述了发掘文稿(包括手稿和刊印稿)的材料性对确定文本的写作过程、写作时间、作者等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对材料性的发掘应该服务于编辑学的主要任务。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编辑学 文本
  • 简介:张一兵教授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做了许多个案研究,而且对如何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分析框架。其基本观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在1968年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出版后就已经终结.其主要原因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诉求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大原则已经被放弃;在此之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派生出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三种思潮。这一观点虽然有启发性。但有一定的片面性。根据理论逻辑和社会现实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整个发展可以区别为四种类型,即“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区分的基础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本真马克思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个前提。也不是总体性或同一性的思维方式。而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辩证法的理论坐标。

  • 标签: 张一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瑟伯恩 后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辩证法
  • 简介: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同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无论是在篇章结构上,还是在对“现实”概念的理解上,都是一致的。但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没有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升到马克思世界观基本问题的高度,也没有把实践活动概念化,这是二者的主要差异。

  • 标签: 现实 实践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