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结合二类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构建“大工程教育平台”的教学改革特色,将量子力学课程纳入到基础物理系列课程群中,进行量子力学导论的工程化、普物化教学改革。突出量子力学导论内容上的工程化特点,实现理论物理普物化教学,进行多种教学手段、资源的优化和利用,实行综合式考核,注重理论物理、普通物理多种思维方式的结合。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提升了基础物理课群建设水平,为类似的理论物理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

  • 标签: 课程群建设 量子力学 教学改革 工程化 理论物理 基础物理
  • 简介:网格自适应(AMR)方法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它在自己感兴趣的区域使用密布的细网格,其他区域用较粗的网格。在同样网格存储和计算工作量的前提下可有效的提高流场数值计算的分辨率和计算精度。AMR方法分为以下几类:(1)移动网格,具有固定的网格点数,只是网格的位置根据所需的要求进行调整,从而使得网格几何特性变好或局部网格变密(或变粗),达到网格优化的目的,网格的拓扑结构一般不发生变化;

  • 标签: 网格自适应 EULER方法 三维弹塑性 流体力学 计算精度 数值计算
  • 简介:建立了测定粘胶型石膏绷带含量的方法。采用络合滴定法对半石膏含量进行测定,考察了供试液制备方法,指示剂等因素。结果表明,络合滴定法能快速有效检测出半石膏含量,滴定终点清晰,误差小,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平均回收率为99.8%。所建立的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能有效地控制粘胶型石膏绷带的质量。

  • 标签: 石膏绷带 粘胶型 半水石膏 络合滴定 含量测定
  • 简介: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计算水平下分别对尿嘧啶所有的气相、液相、过渡态和质子转移异构体的结构进行全优化,获得它们在气相和相中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PCM反应场溶剂模型用于相计算.结果显示:在气相和相中,参与反应降低了互变异构质子迁移的反应活化能,对互变异构质子迁移的反应起到催化作用,但是没有改变各异构体的稳定性顺序.同时研究了尿嘧啶各烯醇式助质子互变异构的反应机理,提出了尿嘧啶各烯醇式互变异构质子迁移的反应为平面六元环的过渡态结构.探讨了溶剂化效应对互变异构体的几何结构、能量、电荷分布以及互变异构反应活化能的影响等.

  • 标签: 尿嘧啶 反应机理 过渡态 水助质子转移 密度泛函
  • 简介:高聚物黏结炸药部件是通过不同成型工艺将造型粉压制成形再加工而成的。炸药的压制成形已有模压、半软半硬等静压到全软模等静压等不同成型工艺。在使用这些炸药部件以及对这些炸药部件进行力学性能分析时,一般均假定其力学性能是各向同性的,但尚未进行过试验研究。本文在这些不同工艺成形的JOB-9003炸药部件上取样测试,以不同方向取样的拉伸和压缩强度随温度变化曲线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工艺间力学性能的各向同异性,不同取样方向的拉伸和压缩强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1-2所示。

  • 标签: JOB-9003炸药 力学性能分析 等静压 异性 模压 温度变化曲线
  • 简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分别在B3LYP/6-311++g(d,p)和B3LYP/aug-cc-PVTZ理论水平下,系统研究了无水和催化的OH自由基与HBrO反应,即HBrO+OH和HBrO+OH+H_2O2个反应的微观反应机理,给出了所有可能发生的反应路径,并指出能量最低的反应通道.对于没有水参与的反应,由于OH自由基进攻HBrO方式不同,存在顺式方向和反式方向2种进攻方式的反应路径;当有一分子参与反应时,考虑HBrOH_2O复合物与OH自由基的反应和HBrO与H_2OOH复合物2种反应情况,共发现4条不同的反应路径.这2种反应的所有路径均是在OH自由基提取氢之前以氢键复合物形式存在,反应过程均为无势垒加合过程,总反应为放热反应.对目标反应起催化作用,有效地降低了反应的势垒,可以加快OH自由基和HBrO的消耗速度.

  • 标签: HBrO 自由基 反应机理 DFT
  • 简介:研制了一种带孔球头-平板电极结构的激光触发水介质开关,实验获取了4种间距下的自击穿电压与击穿延时曲线,并根据Martin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固定结构下的介质击穿存在击穿电压上限,该上限与间距近似成正比;在稍不均匀场条件下,Martin公式中的M值随间距变化而变化,不是一个常数,而M值与场增强因子之比较M值随间距的变化波动更小。

  • 标签: 水介质击穿 非均匀场 水开关
  • 简介:分析了过氧化钠与反应后滴加酚酞试液有关异常现象的反应原理,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加以探讨,并提出实验改进措施。

  • 标签: 过氧化钠 酚酞 褪色
  • 简介:采用原位热法与高温煅烧相结合,通过镍盐和碱的合成体系直接制备NiO工作电极.利用XRD和SEM对电极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电化学性能,并对比了3种碱,包括尿素、氨水和氢氧化钠对产物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尿素为碱制得的NiO电极以2mol/L的KOH为电解液在0.25A/g的放电电流密度下,获得最大比容量为200F/g.

  • 标签: 水热法 NIO 电极材料 超级电容器
  • 简介:目的:能量桩在工作状态下的热力学响应十分复杂,同时受到桩顶荷载、桩侧摩擦以及温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群桩中出现部分能量桩不工作时,将造成上部结构的额外应力与变形。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摩擦型能量桩群桩中部分能量桩在加热制冷作用下的热力学响应,并与单桩的热力学效应进行对比分析。创新点:1.通过建立摩擦型能量桩群桩模型试验,探讨桩侧摩擦对能量桩群桩的影响规律:2.利用能量桩群桩与单桩对比,揭示能量桩群桩与单桩热力响应特性的区别;3.揭示部分能量桩加热制冷作用对能量桩群桩的影响机理。方法:1.建立摩擦型能量桩群桩及单桩的模型试验;2.将能量桩群桩与单桩进行对比,研究能量桩群桩与单桩热力响应特性的区别;3.进行能量桩群桩部分加热制冷试验。结论:1.对于长期工作的能量群桩,可以将其视为一个长宽高与整个群桩相同的热交换体,其表面温度与群桩的平均表面温度一致。2.能量桩单桩在加热过程中,由于桩底受到的限制较大,所以桩顶位移大于桩底位移。3.能量桩单桩在制冷过程中,由于土体及桩体收缩,会出现明显的下沉。4.能量桩群桩桩帽在加热过程中,桩帽的位移与群桩的上半部分长度相关:在本文的试验中,由于群桩上半部分受土的限制较小,因此其位移与桩自由膨胀的位移一样。5.能量桩群桩在制冷期间,群桩的下沉量级要比单桩的大。6.在制冷过程中,能量桩群桩在群桩效应作用下,内部桩的桩底热位移较大。7.能量桩群桩在部分加热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均匀沉降,且在加热期间,沉降主要受到不工作桩的牵制影响;而在制冷期间,沉降主要受工作桩的下沉影响。8.摩擦型能量桩的热引起的桩身轴力是与桩侧的土压力大小相关的;由于群桩在群

  • 标签: 能量桩 纯摩擦型桩 群桩 不均匀加热 不均匀沉降
  • 简介:悬臂梁微小形变的电测法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重要的综合应用型实验之一。由于课程内容的需要,一般忽略砝码加载后的悬臂梁变形,因此必须在应变可测的前提下,悬臂梁的变形角足够小。文章通过对悬臂梁设计厚度和长度的优化计算,使得在较小的悬臂梁变形角和较小的砝码重量条件下,应变可以被常用单臂电桥较为精确的测量,实现了该实验的测量准确度和仪器装置可操作性的最佳平衡。

  • 标签: 悬臂梁 应变片 变形角
  • 简介:为高功率脉冲功率装置设计了4MV同轴-三平板型介质自击穿开关作为脉冲输出开关。脉冲输出开关指在脉冲功率装置中脉冲形成线输出端的开关,它是脉冲形成线和传输线的连接部件,对传输电脉冲进行二次压缩。脉冲输出开关常常是自击穿开关,由于其前面的主开关对Marx发生器输出电脉冲进行了初步压缩,脉冲输出开关的输入脉冲前沿上升较快,故脉冲输出开关常常是多通道开关。

  • 标签: 主开关 装置设计 水介质 平板型 击穿 同轴
  • 简介: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溶肥中氧化钾含量,并与农业部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NY/T1977—2010)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样品溶液中氧化钾在0~400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5,与四苯硼酸钾重量法结果比对结果接近,绝对偏差小于0.23%,准确度高,加标回收率在98.2%~101%,重现性良好,10次重复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0.22%,可用于溶肥中氧化钾的分析测定。

  • 标签: 流动分析仪 水溶肥 氧化钾
  • 简介:针对混合动力公交车在循环工况内功率需求的特点,建立了未来功率需求贝叶斯预测模型;利用2一阶段随机动态规划模型将大规模的随机动态规划问题简化为多个小规模的随机动态规划问题和一个确定型动态规划问题;对于随机动态规划模型的求解,给出了稀疏表示的降维方法,将复杂的泛函极值问题转化为常规的随机动态优化问题,并采用分布估计算法和计算资源最优配置算法的计算机仿真优化算法对随机动态优化问题进行求解;给出了基于查表的在线控制策略,为模型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标签: 混合动力公交车 能量控制 随机动态规划 稀疏表示 随机仿真优化
  • 简介: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12个全氟化合物分子进行了全优化计算,得到其分子零点振动能EZPV、热能校正值Eth、恒容热容CVΦ、标准熵SΦ以及配分函数lgQ等热力学参数,并计算了这些分子的电性拓扑状态指数Em.通过最佳变量子集回归建立了电性拓扑状态指数与热力学参数之间的QSPR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1.000,1.000,1.000,0.999和1.000,采用逐一剔除法得到的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cv分别为0.999,1.000,1.000,0.999和1.000,利用建构的数学模型得到热力学性质的相对平均误差分别为0.43%,0.41%,0.46%,0.41%和0.71%.从方程可以看出,F原子取代基数量是影响全氟化合物分子热力学参数大小的主要因素,检验证明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

  • 标签: 全氟化合物 密度泛函理论 电性拓扑状态指数 热力学性质 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
  • 简介:用TVD格式结合VOF界面处理方法编制了二维多介质高分辨欧拉程序,以解决冲击波和多介质界面处理。程序包括单介质网格高精度流体力学计算、多介质网格内界面重构、各种介质输运和压力驰豫平衡过程。其中单介质网格的计算采用Harten二阶TVD格式结合MacCormark方法计算含有源项的非齐次守恒定律方程组,通过4节点限制函数保证格式单调。多介质网格采用Youngs方法构造界面,采用x,y方向分裂格式计算体积份额输运,再根据体积份额输运计算质量、动量和能量的输运,最后利用等熵条件计算各种介质的压力驰豫平衡过程。

  • 标签: 流体力学计算 VOF方法 多介质 数值模拟 欧拉 二维
  • 简介:探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玻尔兹曼变形中涉及的若干推导并给出相应的物理解释,揭示熵概念的物理实质。

  • 标签: 热力学 第二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