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为正确理解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区域分异驱动力机制,改善黄土高原人地关系,借用植被数量排序方法,对黄土高原中部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区域分异与驱动力关系进行多元定量分析,认为:泾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存在明显区域分异现象,地形坡度、降水、人口密度、农业机械化程度和河网密度是影响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区域差异主要因子。地形坡度与林地、灌丛地分布呈正相关,与居住、工矿用地分布呈负相关;降水与林地分布呈正相关;人口密度与耕地、居住工矿用地分布呈正相关;农业机械化程度与耕地、灌丛分布呈负相关。进而定量诊断出各种驱动力因子对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区域分异贡献大小。

  • 标签: 土地利用格局 区域分异 驱动因子 DCCA排序 黄土高原
  • 简介:为探寻温带地区山地植物N素保存策略,找出影响植物N素回收率环境因子,以便了解植物保持所吸收养分机制,以小浪底库区山地为例,研究该区域3种生活型21种典型植物成熟绿叶中N素含量、枯叶中N素含量以及N素回收效率(NRE)。结果表明:植物成熟绿叶中N素含量和枯叶中N素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所测定21种植物NRE在17,4%~50.1%之间,平均值为28-8%,多数种回收效率低于40%。测定21种植物都属于N素回收不完全植物。不同生活型植物其回收效率有显著差异,一般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植物叶片N素含量与土壤有机质,上壤N素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NRE与土壤有机质、土壤N素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在研究区不利土壤条件,可以导致植物NRE提高,植物在不利环境条件下。可以通过提高NRE等途径来应对环境胁迫。

  • 标签: 植物叶片N素 生活型 N素回收效率 环境胁迫 低山丘陵区
  • 简介:在分析“退耕还林”政策驱动下农户土地转用决策机理基础上,以江西丰城市农户调查资料建立了“退耕还林”政策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计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1)退耕收益补偿对比值对土地利用变化有显著影响;(2)“退耕还林”政策中对土地产权安排对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影响不大;(3)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影响因素不同,土地资源丰度、农户择业行为对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影响较大。并进一步就推进生态友好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引导土地利用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 标签: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决策 农户行为 土地利用变化
  • 简介:为摸清浑善达克沙地近5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规律,以沙地内湖泊沉积为研究对象,根据浑善达克沙地内白银库伦诺尔湖泊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元素、有机质和CaCO3等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的分析结果,结合210Pb和137Cs测年资料,恢复了包括小冰期和20初升温期等气候事件在内浑善达克沙地近5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规律.A.D.1500~1600,浑善达克沙地气候较干旱寒冷,植被生长受到抑制;A.D.1600~1760,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湖泊水位上升,为温和湿润-温和偏干气候,植被盖度增加;A.D.1760~1900,气候较温和湿润,后期气候干旱寒冷;A.D.1900,小冰期结束,气温回升,降水增加,但近现代以来,气候逐渐呈干旱化趋势.

  • 标签: 气候环境变化 湖泊沉积 小冰期 地气 浑善达克沙地 降水
  • 简介:为了防灾减灾,改善陕南秦巴山区群众生存环境,对该区基本情况及洪灾发生情况作了介绍,对灾害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造成川道水毁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包括改河造田,缩小河道断面,没有为洪水留足出路,上游水土保持防治工作滞后和沟道河流疏浚跟不上等.今后,秦巴山区防洪减灾、改善生存环境对策是: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变与洪水争地为给洪水以出路,统筹兼顾山上与山下关系,加强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搞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河道疏浚清障等.

  • 标签: 秦巴山区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预防监督 发生情况 人为因素
  • 简介:为提高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水平,在水土保持信息资料收集与抽样实地调查基础上,应用RS、GPS与GIS技术,构建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仅利用了RS技术信息丰富、宏观性强等特性,还充分发挥了GIS具有的强大空间分析和管理功能。通过高效科学管理决策过程,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奠定了扎实数据信息基础和更新方法基础,实现全流域水土保持信息资源共享及动态更新、动态管理和动态监督,从而使辽西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管理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 标签: 水土保持 3S 大凌河流域
  • 简介:对长汀河田地区典型点小气候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对近地层有明显降温、增湿、减小温度日较差和降低土壤温度作用;2.不同坡向对气温日变化影响不明显,但对空气相对湿度、地面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日较差、土壤温度影响较明显.3.治理时间越长,小气候环境改善影响越大,对地面日最高温度、日较差和土壤温度这3个气象因子改变尤为明显.

  • 标签: 水土保持 小气候效应 长汀县 地面日最高温度 土壤温度 气象因子
  • 简介:冀北地区土壤侵蚀以水蚀和风蚀为主,根据水利部颁布《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1997),参考有关学者提出土壤风蚀强度分级指标,构建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运用GIS和Rs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壤质地等信息,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得出冀北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详细研究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与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不同土壤侵蚀强度下土地利用特征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

  • 标签: 土壤侵蚀 坡度 植被覆盖度 土壤质地 土地利用
  • 简介:为探索沙化草地植被恢复新途径,进而为制止草地退化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在草地严重沙化后形成沙丘,且其上设置有不同年龄(2~3年和4~5年)平行高立式芦苇沙障地段,分别对沙丘不同部位(迎风坡、背风坡和丘间低地)及沙障不同位置(沙障迎风面、背风面和两沙障中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颗粒组成(机械组成)进行测定,并以同类型未设沙障地段作对照,对平行高立式沙障治理严重沙化草地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严重沙化草地设置平行高立式沙障,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颗粒组成中,较粗沙粒含量减少,较细沙粒含量增加.

  • 标签: 沙障 沙化草地 土壤有机质 土壤颗粒组成 含量 机械组成
  • 简介:本研究以福建霞美为实例,构建了示范区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模式,并取得显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出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依据坡面径流调控理论,把水土保持措施结合到农业措施中去;指出在侵蚀坡地上重建植被,必须注重近地表林下植被建设,避免造成"空中绿化"现象;要充分考虑地带性规律对群落影响,合理地配置先锋植物群落,以免造成群落退化.构建示范区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模式、方法和理论在闽南乃至我国南方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模式 水土保持 景观 丘陵
  • 简介:通过对赣榆横山自然生态修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调查分析,在低山丘陵植被修复过程中,阳坡、半阳坡植被演替趋势呈现以山红草+茅草+野山梅、山红草+贾莲子+茅草为主两个群落类型,山顶以狗牙根+拂子茅+山菊花为主群落类型。在较短3年时间,随着植被群落演替,物种多样性经初期由高到低,2年后由低到高,而后逐步趋向稳定变化过程,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发生。与其他地带性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相似。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自我修复在该地区实践上是可行,只要再辅以人工补植,并有相应法律法规及乡规民约相配套,即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本地区山清水秀。

  • 标签: 赣榆横山 生态修复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 简介:为探讨大规模退耕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影响,以快速农村评估法为理论基础,对县南沟和燕沟2条小流域1999年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虽造成当地粮食减产和粮食收入减少,但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家庭收入多元化.针对退耕负面效应,提出了解决思路.

  • 标签: 农村社会经济 生态退耕 大规模 家庭收入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农业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