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医学临床实践效果。方法择取2018年7月-2019年1月到我院就诊的5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划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7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循证护理,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下肢周径差值。结果实验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下肢腿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方法会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病人的生活质量优良,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活模式中,因此,循证护理手段应获得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 标签: 常规护理 循证护理,重症颅脑损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研究对接受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时段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脑损伤62例,按护理措施的差异分为2组,对照组采纳基础护理,观察组采纳护理干预,对比分析护理前后两组患者昏以及院感发生率。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GCS(4.11±0.25)分,住院(11.26±1.56)天;院感发生率3.2%,对照组19.3%,两组对比,统计学成立(p<0.05)。结论对接受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颅脑损伤 术后康复 院感发生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品管圈活动的手术室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实施效果展开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60例为对象,将患者分成两组,各组30例。结果:观察组实施效果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治疗中品管圈活动手术室护理,可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手术室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 手术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者实行针对性护理工作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收治时间为2019.1-2020.12期间。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将其中每组患者分别为49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行针对性气道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感染率、死亡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结果:数据表明,实验组患者死亡率以及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针对性气道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集束化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指数及压疮发生率的影响进行分析。 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本科室收治的5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划分2组实施不同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昏迷指数以及压疮发生率。 结果:在经过护理前,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GCS评分无差异(P>0.05),在护理后,实验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昏迷程度,降低压疮发生率。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 昏迷指数 压疮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结合护理干预综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骨质疏松症性疼痛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恢复期神志清醒的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骨质疏松症性疼痛的患者40例,其中高压氧结合护理干预综合治疗20例(设为A组),常规治疗20例(设为B组)。结果高压氧结合护理干预综合治疗组、治疗依从性、自发性疼痛、椎体叩痛缓解率及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骨质疏松症性疼痛患者自发性疼痛表现呈多样性,容易误诊及漏诊,尽早发现颅脑损伤后继发的骨质疏松症性疼痛,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高压氧结合护理干预综合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颅脑损伤 骨质疏松症 疼痛 高压氧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总结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的同期行分流与颅骨修补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及颅骨修补手术的颅脑损伤病例,对其临床资料、并发症及其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术后无颅内感染,术后82.1%患者意识及神经功能障碍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脑积水、脑膨出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及颅骨修补手术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患者意识及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脑积水 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术 脑室腹腔分流术
  • 简介:目的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亚低温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们医院2018年1月到10月这个时间段所收治的TB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患者数量一共有80例,针对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有4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的是常规的护理方案,观察组是在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亚低温护理,然后针对两组患者所呈现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进行相对应的分析和比较。结果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对照组患者是(27.32±1.24)分,比观察组患者的(20.17±1.05)分有显著提高,两者的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全血黏度低切等方面的指标,观察组患者要比对照组有十分明显的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TBI患者进行切实有效的亚低温护理,有着十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使患者的意识得到明显的恢复,使其受损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 标签: 亚低温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神经功能 血液流变学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预后护理满意度影响。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68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住院号单双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机械通气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集束化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集束化护理组护理1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集束化护理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服务模式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满意度,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集束化护理干预 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机械通气时间 护理满意度 影响
  • 简介:目的分析下丘脑损伤的临床特点,介绍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对我科2003年1月-2008年1月18例确诊为下丘脑损伤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死亡3例,恢复良好8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2例。结论外伤性下丘脑损伤治疗应抓住各个环节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下丘脑损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异丙托溴铵联合痰热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70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予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布地奈德混悬液,试验组患者在加用痰热清注射液;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白细胞介素13?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水平显著升高,白细胞三烯B4、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8.57%比11.43%,P>0.05)。结论异丙托溴铵联合痰热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可有效改善炎性因子水平和呼吸功能。

  • 标签: 异丙托溴铵 痰热清 重型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肺部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优质康复护理在改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8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组,即对照组39例,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9例,实行早期优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实施效果。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中,进行早期优质康复护理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 标签: 早期优质康复护理 颅脑损伤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0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对比效果。结果 观察组痰液粘稠程度较低,CPIS评分更低,P<0.05;观察组拔管和住院时间更短,GCS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活动能力恢复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拔管和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效果。

  • 标签: 医护一体化 重症颅脑损伤 人工气道管理
  • 简介:目的观察并用高压氧治疗高危婴儿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对观察组76例及对照组52例脑损伤儿给予药物、物理疗法、针灸、按摩等治疗,观察组同时应用高压氧。测评治疗前后2组发育商DQ,比较有效率及疗程长短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个疗程治疗有效率高于3个疗程(P<0.05)。结论并用高压氧可增加脑损伤的干预效果。

  • 标签: 高危婴儿 脑损伤 高压氧 筛查 神经电生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率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上结合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的DVT形成率、DVT形成风险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的DVT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的DVT形成风险评分低于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用于重症颅脑损伤临床护理中效果突出,可有效预防DVT形成,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可借鉴。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肢体运动功能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指标与炎症因子水平,探讨其相关性和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为轻型组(37例)、中型组(61例)和重型组(72例),入院后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功能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水平。结果重型组和中型组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显著高于轻型组,且重型组高于中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和中型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高于轻型组,纤维蛋白原(Fib)显著低于轻型组;且重型组PT和APTT显著高于中型组,Fib显著低于中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和中型组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显著高于轻型组,且重型组高于中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Vm与PT、APTT、TNF-α和CRP呈正相关,与Fib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和炎症因子均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有关(P〈0.05)。结论不同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指标与炎症因子水平不同,均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有关,均可作为诊断指标。

  • 标签: 颅脑损伤 血流动力学 血液凝固 炎症介导素类
  • 简介: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防治早产儿脑损伤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临床价值。目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目的,将68例早产儿脑损伤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8例、30例。观察组采取家长自愿,采用早期丰富环境及有针对性的功能练习和手法康复。对照组30例仅接受常规治疗和健康指导。两组患儿在生后3d行头颅CT检查,生后第28天、纠正月龄3个月、6个月、1周岁各检查评估一次(新生儿期采用20项神经行为测定法,婴儿期患儿采用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生后3个月复查CT或MRj检查脑实质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生后6个月、1周岁进行神经行为评估,结果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O.05)。观察组2例有神经运动及精神发育异常征象,而对照组6例诊断为脑瘫、3例有精神发育迟滞,听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癫痫各1例。结论:早期干预措施对早产儿脑损伤有促进正常神经系统发育及脑损伤后早期修复作用,且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 标签: 早产儿 脑损伤 早期干预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