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微小RNA-21(miRNA-2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探讨血浆miRNA-21与NSCLC铂类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eal-timeRT-PCR方法检测63例NSCLC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miRNA-21表达的差异;检测铂类化疗有效(CR+PR)的患者(n=11)与化疗无效(SD+PD)的患者(n=24)血浆miRNA-21的表达差异。结果:NSCLC患者血浆中miRNA-2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1),miRNA-21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吸烟状况、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但与TNM分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血浆miRNA-21在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5(95%CI:0.681-0.868),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6.19%和70.0%。铂类药物化疗(PD+SD)组血浆miRNA-21表达水平较(CR+PR)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7)。结论:血浆miRNA-21是NSCLC诊断的特异性标志之一,并对铂类联合化疗的疗效具有良好的评判价值。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微小RNA-21 血浆 诊断 铂类药物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Ca2+浓度对凝血相关参数及血栓弹力图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10月来我院体检的志愿者静脉血118例作为标本,加入不同剂量的氯化钙,采用血浆比浊法、凝固法进行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指标的和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加钙量在0-120μl之间,血浆Ca2+浓度在0.1-33.7mmol/L时,血小板聚集率Ca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达到最大聚集率的时间也在缩短,加钙量在150μl之间,血浆Ca2+浓度在39.0mmol/L时,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不同浓度对健康人的影响Ca2+浓度在0.4~27.3mmol/L时,反应时间和凝固时间的变化呈“V”型趋势,且Ca2+数值浓度为2.1mmol/L时接近最小,α角此时数据最大。各项参数在Ca2+浓度2.1-4.0mmol/L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Ca2+浓度对凝血相关参数及血栓弹力图检验结果的影响明显,低于2.1mmol/L,血小板聚集率随着Ca2+浓度的降低而降低,血浆Ca2+浓度在39.0mmol时,最有助于血小板聚集。

  • 标签: 血浆比浊法 氯化钙 血小板聚集率 血栓弹力图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血浆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变化趋势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22例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组,入院后进行格拉斯哥评分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分,在入院第1、2、3、4天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浆中HSP70含量,记录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的情况及预后。22例研究组患者根据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11例和死亡组11例。结果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浆HSP70水平第3天表达达到高峰,较第1、4天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组较死亡组HSP70水平在入院第2~4天时,增加明显(P〈0.01)。2组1周的SIRS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S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早期HSP70表达增加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可作为早期判断预后的指标。

  • 标签: 重症颅脑外伤 热休克蛋白70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 简介:目的: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建立发热动物模型,研究4℃时蛙皮素的降温作用及其与cAMP的关系.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4℃下侧脑室微量注射蛙皮素、白细胞介素-1β,观察大鼠体温变化情况,并测定下丘脑和血浆中cAMP含量.结果:在IL-1β诱导发热大鼠中,下丘脑及血浆中cAMP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升高(P<0.01);蛙皮素可以降低大鼠正常体温,下丘脑cAMP含量与对照组相比亦随之降低(P<0.01);预先侧脑室注射蛙皮素能翻转大鼠IL-1β性发热,且下丘脑cAMP含量与IL-1β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结论:4℃时蛙皮素能抑制IL-1β发热,其机制有可能是通过抑制cAMP合成或释放实现的.

  • 标签: 蛙皮素 白细胞介素-1Β CAMP 发热 下丘脑 体温调节
  • 简介:目的为了更好满足临床检测要求,进行了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及咖啡因的LC—MS/MS定量方法学研究。方法本研究样品分析所用LC—MS/MS系统由WATERS-2690,SymmetryC183.5μm、4.6mm(ID)x100mm(L)色谱柱、API-3000构成。LC接口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质谱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监测(MRM),对下面离子进行正离子扫描:咖啡因m/z194.9-138.0,

  • 标签: 对乙酰氨基酚 定量测定 咖啡因 MS法 LC 血浆
  • 简介:目的S730具有很强的抗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作用。由于口服给药后S730吸收很快并在肝脏被迅速代谢,因而血浆中的原形药物浓度很快降低至pg级以下,无法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建立了快速、特异的LC—MS/MS方法,用于检测S730的体内代谢产物S263的血药浓度,为研究S730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提供了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方法该方法以安定为内标,以乙酸乙酯为萃取剂,用液液萃取的方法进行血浆样品制备。

  • 标签: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血浆样品 药物浓度 健康人 体内代谢产物 体内药代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时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20年9月到2021年12月,选取90例产后出血患者展开研究,结合输注悬浮红细胞及新鲜冰冻血浆比例分组,其中比例1:1的45例患者是观察组,比例2.5:1的45例患者是对照组。结果:输血1d后观察组FIB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T、APTT低于对照组(P<0.05);输血1d后观察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出血患者采用大量输血治疗时,应按照1:1比例输注血浆及红细胞,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恢复速度更快。

  • 标签: 产后出血 大量输血 比例 血浆 红细胞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总结有关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及心得,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方法术前注意进行心理和常规护理;术后重点预防并发症。结果39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未发生并发症,且康复良好,对手术护理满意度达100%。结论做好术前护理措施,落实术后护理及相关的康复指导,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约为1.3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从1990年的800万增加到2010年的254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1.6亿。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大于55岁年龄组人群发病率高达80%,有症状和活动障碍者约占1/8,重度关节疼痛和严重功能障碍者需要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功能障碍者 人工关节置换术 老年人口 人群发病率 关节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严密观察病情,有效的心理护理,及时预防术后并发症,恰当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并进行出院指导。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经随访能在日常生活中照顾自己。结论有针对性地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护理 出院指导
  • 简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ranscatheteraorticvalvereplacement,TAVR)是一项治疗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新型微创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存在高危、中危风险或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本文总结了目前TAVR的植入路径、围术期影像学检查、TAVR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进展。植入路径主要包括经股动脉、经心尖路径、经主动脉等。超声和多层螺旋CT是围术期的主要影像学依据。34mmEvolutR瓣膜和Sapien3瓣膜的新型设计,明显减少了瓣周漏的发生,并为髂血管异常的患者实施TAVR提供了可能。JenaValve获准应用于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拓宽了TAVR的适应证。最后对TAVR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主动脉瓣 主动脉瓣狭窄 人工心脏瓣膜 起搏器 微创外科
  • 简介:目的通过对10年25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对258例266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单侧膝关节置换250例,双侧膝关节同期置换8例16膝;行髌骨置换16例16膝。原发疾病包括骨性关节炎(23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创伤性关节炎(9例)。关节畸形包括膝内外翻畸形、屈曲挛缩畸形。216例(224膝)成功随访,随访时间4月~10年。手术前、后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结果随访患者术后在疼痛、膝关节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疼痛缓解方面效果显著。膝关节活动度平均屈曲110°,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4.38分,增加到术后的平均91.43分,优良率达95.6%。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近、中期疗效佳,术后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提高;掌握正确的手术适应证、完善的术前准备与术后有效的康复措施是获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骨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康复训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内麻醉在高龄患者全髋置换手术中的作用。方法从2020年7月-2022年7月,选择30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随机平均分配的原则,将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麻醉手术,观察组采用椎管内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结果两组患者在全麻后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在手术中的留观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P<0.05)。术后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感染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 DVT、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果: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人 TDM手术中,椎管麻醉具有明显的疗效,能有效地缩短病人的麻醉观察时间,提高病人的认知能力,降低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老年 全髋关节 置换术 椎管内 麻醉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整合护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20年1月开始至2020年12月期间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作为入组成员,分为两组,分别为采用常规基础护理的对照组30例,以及通过整合护理的观察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

  • 标签: 整合护理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髋关节置换围术期患者96例,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48例采取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3.75%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优质护理运用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患者中,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预防效果良好,进一步保证手术效果。

  • 标签: 髋关节置换围术期 优质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疼痛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020年接收治疗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37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轻度疼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度疼痛率和重度疼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疼痛护理 全膝关节置换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疼痛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020年接收治疗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37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轻度疼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度疼痛率和重度疼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疼痛护理 全膝关节置换术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