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心输出量对血气分配系数不同的两种吸入麻醉药安氟醚,笑气摄取的影响。方法:应用吸入麻醉药计算机模型-吸入麻醉执行者,固定VT700ml/min,Vf10bpm,新鲜气体流量2L/min情况下,模拟1.6%安氟醚、50%笑气对年龄40岁、身高175cm,体重70kg的标准男子实施麻醉。1组模拟麻醉诱导期心输出量变化对摄取量的影响,记录不同心输出量(正常心输出量及心输出量分别下降或升高30%)状态下,吸入麻醉开始后1、3、5、10、15、20、45、75min环路气麻醉药浓度(Fi),呼气末麻醉药浓度(Fa);2组模拟正常心输出量下麻醉45min后,上述心输出量改变对摄取的影响,记录心输出量改变后1、3、5、10、15、20、45、60、75min的Fa、Fi,并计算Fa/Fi、1-Fa/Fi。结果:随着心输出量增加,安氟醚和笑气的Fa/Fi时间关系曲线均表现为下移,而1-Fa/Fi时间关系曲线上移。笑气比较,不同心输出量情况下安氟醚各曲线间较为离散,而笑气各曲线相对集中。结论:心输出量对麻醉气体的摄取有直接的影响,心输出量增加,摄取增加,反之亦然,使用计算机模型模拟能直观地反映心输出量对麻醉药物摄取的影响。临床麻醉过程中,应注意麻醉药物对心肌的抑制和不同病理状态下心输出量的变化对吸入麻醉深度的影响。

  • 标签: 安氟醚 笑气 吸入麻醉药 心输出量 计算机模拟
  • 简介:目的:临床验证盲探气管插管装置(BTII)在气管插管困鞋病例中的应用,以提供使用依据。方法:BTII由食管气管引导管(OT)、光索(LT)和露源盒(BES)组成,另加专用面罩。选择165例气管插管困难病人(其中术前预知者149例,未知者16例)使用BTII,采取3个步骤,先将OT插入食管,再经OT将LT导入气管,然后完成盲探插管。结果:插管成功率为97.6%(161/165),插管总耗时为136.8±31.2s,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BTII适用于多种困难气管插管,并发症少,不受病人已用麻醉条件的限制。

  • 标签: 盲探气管插管装置 气管插管 麻醉 插管方法 临床应用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下实施血安定急性超容血液稀释对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Ⅱ级心肺功能正常的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5例。I组输入血安定15毫升/公斤、Ⅱ组输入血安定20毫升/公斤,均于30分钟内输完,连续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SONOCLOT分析仪监测Ⅱ组ACT、凝血速率和达峰时间。结果:经Student''''st-检验,两组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分别较血液稀释前下降有明显差异(P<0.05),舒张压,中心静脉压稀释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上术指标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Ⅱ的ACT、凝血速率,达峰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内血红蛋白、血球压积超容稀释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急性超容血液稀释后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下降,可能与血液稀释的血液阻力下降和椎管内阻滞后的相对循环容量不足有关,椎管内阻滞有助于患者循环系统对高容量负荷的耐受功能,轻度急性超容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急性超容血液稀释 腰麻-硬膜外阻滞 联合阻滞 血流动力学 凝血功能 临床观察
  • 简介:我国麻醉学科1989年列入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和临床一级科室,十余年来学科的发展已有长足进步,尤其进入21世纪后,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麻醉学科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的挑战。当前,人类年龄结构、环境和生活模式等因素都已有较大变通,威胁着人们的疾病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是威胁人们生命的最大杀手。

  • 标签: 麻醉学 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 临床医学 医学科学 科室
  • 简介:为了比较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的可行性,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肖少华等选择80例ASAⅠ~Ⅱ级行下腹部、会阴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两种局麻药浓度均为0.75%、相对密度均为1.020。观察痛觉阻滞平面及其出现和消失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持续时间、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发症。

  • 标签: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蛛网膜下腔阻滞 对照组 治疗组 疗效比较
  • 简介: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具有明显减少全麻药用量,减轻术中应激反应,苏醒迅速和术后镇痛便利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采用,但全麻药物以吸入麻醉药或静吸联合为主。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如何避免或减少吸入麻醉药的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麻醉医生的重视。靶控输注(TCl)静脉麻醉药技术的出现弥补了以往静脉麻醉药使用不方便、不易调控麻醉深度的缺点,使静脉麻醉深浅能象吸入麻醉用标准挥发罐调节一样简便。

  • 标签: 联合 靶控输注 硬膜外阻滞 全麻药 吸入麻醉药 异丙酚
  • 简介:目的:探讨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脑电双频谱指数在全身麻醉手术镇静深度监测中的相关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40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患者入室后同时进行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记录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StateIndex,CSI)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Index,BIS)监测,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3min(t1)、切皮即刻(t2)、切皮后30min(t3)、术毕(t4)、拔管时(t5)及出手术室时(t6)的CSI和BIS值(每个时点记录3组数据),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监测部位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各时点CSI和BIS变化一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BIS具有良好相关性,能较好反映围术期麻醉深度变化,使用安全可行。

  • 标签: 麻醉深度指数 脑电双频谱指数 镇静深度
  • 简介:目的:观察腰神经通道卡压综合征病人接受硬膜外阻滞后肢端温度的变化及局麻药的作用时效。方法:58例腰神经通道卡压综合征病人接受硬膜外阻滞前及后的肢端温度变化并测定阻滞时效;并与随机50例其它手术硬膜外阻滞病人进行比较。结果:阻滞后患侧的皮温明显低于健侧(P<0.01),患侧局麻药的显效时间明显慢于健侧(P<0.01)。与其它手术硬膜外阻滞病人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椎管内的骨性或纤维性改变,可卡压神经根,导致神经根缺血、变性、纤维化和血管弹性差等病理改变,由此可使卡压部位对局麻药的吸收和弥散速度减慢。

  • 标签: 腰神经通道卡压综合征 硬膜外阻滞 治疗 肢端温度 时效 局麻药
  • 简介:目的:观察高氧液(HOS)对休克家兔血气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观察HOS治疗全麻术后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用平衡畲液(NO)制备高氧液体(HO)。实验部分:22只出血性休克模型兔,分为两组.分别输注HO(治疗组)和NO(对照组),观察血气分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临床部分:选择颌面外科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分为两组,在全麻后分别输注HO(治疗组)和NO(对照组),观察输毕后的血气分析、SpO2、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全部休克家兔表现为MAP明显下降,全血高切变率表现粘度(BV)、血浆粘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AI)明显升高.经输入HO后MAP迅速回升,SaO2和PaO2升高.BV、PV、Al降低(P<0.05)。临床组输入HO,术后PaO2、SpO2明显升高,对血pH及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无不良反应;而在输入NO组中术后低氧血症较明显。结论:高氧液对出血性休克、低氧血症的早期治疗具有良好效果,是临床治疗缺血缺氧性疾病的一项新途径;HO具有应用方便、安全、疗效确切等优点,是治疗缺血缺氧性疾病的优良选择。

  • 标签: 高氧液体 家兔 麻醉 低氧血症 临床观察 血液流变学
  •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区别。方法:选择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施行矫形术的患儿24例,随机分为N组和L组。N组骶管阻滞选用0.3%耐乐品1ml/kg;L组选用0.2%速卡1ml/kg。两组患儿骶管阻滞成功后均予静脉微泵输注丙泊酚加芬太尼混合液.按丙泊酚2mg/kg·h速度输注,术毕前5—10min停止输注。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各时间点的MAP、HR变化。结果:N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7.3±2.8min、维持时间103±12min。L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16.3±3.8min、维持时间104±11min。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维持时间则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患儿麻醉起效后的MAP和HR明显低于基础值,组内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麻醉起效时的MAP和HR则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小儿骨科下肢手术选用0.3%罗哌卡因或0.2%左旋布比卡因1ml/kg施行骶管阻滞麻醉,结合静脉持续榆注丙泊酚以保持小儿镇静是安全可行的。罗哌卡因组的麻醉起效明显快于左旋布比组,而两组的麻醉维持时间及循环影响方面无明显区别。

  • 标签: 罗哌卡因 左旋布比卡因 骶管阻滞 小儿 骶管阻滞麻醉 麻醉起效时间
  • 简介:目的:比较定量脑电图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在监测全麻状态下认知功能方面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10名健康志愿者,从0.2MAC开始,逐渐增加异氟醚吸入浓度,每个浓度平衡15分钟后,观察指令反应,qEEG,MLAEP的变化,于使指令反应消失该异氟醚浓度下进行内隐记忆的听刺激,停止吸入后1小时调查外显及内隐记忆情况。结果: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中的Pa、Nb波随指令反应和记忆的变化而变化,并可确定外显记忆消失的各波潜伏期界值,随着外显记忆的消失,qEEGF7、F8、A1导联q波相对功率明显降低(P<0.05);随着指令反应的消失,O1及O2导联的a波相对功率明显降低(P<0.05),O2导联d波功率明显升高(P<0.05),但所有qEEG参数变异较大,不能定出界值。结论:(1)MLAEP中的Pa波,Nb波在判断全麻下认知功能方面有重要价值,并可确定出外显及内隐记忆消失的各波潜伏期界值,(2)qEEG在判断麻醉状态下认知功能方面只能作为一种趋势的预示,不能作为可靠的定量指标。

  • 标签: 定量脑电图 中潜伏期 听觉诱发电位 监测 全麻状态 认知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人上腹手术联合应用超前镇痛病人自控硬膜外腔镇痛(PCEA)的效果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41例65岁以上择期上腹手术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对照组,n=11):按临床术后习用哌替啶50mg按需肌肉注射镇痛;Ⅱ组(n=15):切皮后30min硬膜外腔流向吗啡1.5mg+0.5%布比卡因6-7ml镇痛;Ⅲ组(n=15):切皮前30min硬膜外注腔注射吗啡1.5mg+0.5%布比卡因6-7ml超前镇痛组。Ⅱ、Ⅲ组于手术后均采用PCEA继续镇痛治疗。比较3组术后镇痛的效果,分别测定术前和术后1d、3d、5d及7d的呼吸功能。结果:Ⅲ组术后病人的吗啡用量减少,VAS评分量低,呼吸功能改善最为明显,尤其是小气道功能改善最为显著。结论:老年人上腹手术联合应用超前镇痛术后PCEA,可改善术后的呼吸功能,不良反应少。

  • 标签: 老年人 上腹部手术 超前镇痛 病人自控硬膜外腔镇痛 呼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