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非清髓性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小鼠前列腺移植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BALB/c小鼠骨髓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第四代细胞中CD44阳性细胞率,并通过油红染色鉴定由骨髓干细胞分化的脂肪细胞。应用C57小鼠源性前列腺癌株RM-1(2×106/只)制成C57BL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和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每组10只。应用FC方案(氟达拉滨30mg/m2,-d1-5;环磷酰胺300mg/m2,-d1-3)对非对照组小鼠进行非清髓性预处理。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入骨髓干细胞1×106个/只。记录并比较两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及生存时间。结果全骨髓培养法培养的第四代细胞中CD44阳性率为84.29%,油红染色证实由骨髓干细胞自然分化的脂肪细胞存在。与对照组相比,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显著的抑制了小鼠前列腺癌的生长(P=0.047),并明显延长了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小鼠的生存时间(P=0.00001)。结论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显著的抑制了小鼠前列腺癌的生长,延长了受体小鼠的生存时间,预示了将骨髓干细胞作为抑癌基因载体的良好前景。

  • 标签: 前列腺癌 免疫治疗 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 简介:【目的】研究人骨髓干细胞(humanbonemarrowstromalcells,hBMSCs)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从人的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干细胞。制作大鼠脊髓半横断模型,按照试验分组分为单纯损伤组和hBMSC移植组。术后按照不同时间点评价损伤和移植后的大鼠运动功能。6周后处死大鼠,分别观察两组大鼠损伤区域血管生长情况、营养因子表达情况以及移植细胞的轴突生长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检测发现,移植后6周,病变部位产生新轴突,hBMSCs移植组比单纯损伤组有更多的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s,NF)的信号。透射电镜检查发现hBMSCs组有大量的新生轴突和血管。单纯损伤组中,仅检测到极少量的新轴突生长。采用Real-timePCR检测脊髓组织里的神经营养因子,显示移植hBMSCs可以使脊髓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增加。移植hBMSCs后脊髓组织转录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mRNA量在移植术后第2、3周明显高于单纯损伤组。移植hBMSCs的大鼠的BBB评分从损伤后第1周至第8周都比单纯损伤组大鼠的评分高,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损伤后的第4、6周所做的运动诱发电位结果表明,移植hBMSCs得大鼠的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结论】hBMSCs具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为hBMSCs在体内促进营养因子和VEGF表达和分泌,进而促进轴突再生和血管生成,使损伤的神经功能更好地恢复。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神经再生 脊髓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脐带干细胞(hMSCs)生物学有效性。方法:本实验以PHA刺激淋巴细胞作为反应体系,观察hMSCs与淋巴细胞共培养时增殖的变化,培养体系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实验组。结果:在共培养接触体系中不同数量hMSCs对淋巴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hMSCs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干细胞在不同类型的炎症环境中,可由静息状态转变成激活状态,通过细胞相互作用和分泌可溶性免疫调控因子,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活化以及炎症因子的分泌功能。MSC的免疫调控功能是其临床应用中重要的生物学有效性质量属性,对这一质量属性的有效评价,是指导MSC产品研发及临床应用中最为相关的质量控制内容之一。近年来人们对MSC免疫调控功能的认识及其与临床应用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治疗性MSC产品免疫调控功能的评价策略,为在我国建立和完善MSC生物学有效性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物学有效性 免疫调控功能
  • 简介:背景:目前骨髓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方法较多,而采用不同诱导方法时间干细胞在体外分化成神经细胞的比例是不一样的。适宜的诱导条件是实现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必要条件。目的:比较两种常见的化学诱导法与共培养法诱导大鼠骨髓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差异,以寻找一种诱导效果高、实用的骨髓干细胞体外诱导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干细胞,分别用化学诱导法和共培养法诱导分化比较两种方法所获得的神经细胞数目、细胞形态和特异性抗体阳性率。结果与结论:培养7d后两组均可见大量贴壁细胞形成突起,呈放射状生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均为阳性。共培养法第5天可见典型神经细胞结构,突起数量较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50.82±2.46)%,化学诱导法培养第7天可见神经样细胞形成,并有突起,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43.56±1.74)%。说明骨髓干细胞经共培养法诱导分化后的神经样突起数量多并较早互相形成连接,且共培养法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高于化学诱导法。

  • 标签: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细胞 诱导分化 共培养
  •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由于心肌细胞的大量死亡,患者心功能较差,生活质量下降。心肌细胞为终末分化细胞,损伤后不能再生,而骨髓干细胞(BMSCs)具有高度增值、自我更新能力,并且容易获得,体外培养技术成熟,多次传代培养后始终保持多向分化潜能及不涉及伦理问题等特点,成为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种子细胞。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在体外可大量增值,并保持多向分化潜能,并且可以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其诱导分化方法、机制仍是广泛研究中。本文旨在对目前骨髓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向心肌细胞分化方法、细胞信号通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力衰竭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细胞 细胞分化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036-03
  • 简介:摘要:目的:选择具有肿瘤归巢能力的人脐带干细胞(MSCs)作为细胞载体,携带溶瘤病毒3型呼肠孤病毒(Reovirus3)。 研究了细胞培养体系中相关细胞因子对携带呼肠孤病毒3的MSCs杀伤K562细胞的影响,用携带呼肠孤病毒3的K562细胞进行培养,为用细胞因子或支持性携带呼肠孤病毒3的MSCs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提供了依据。方法:通过体外试验从脐带中分离培养MSCs,对数生长期的MSCs负载呼肠孤病毒3,用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分为对照组:K562细胞;MSCs组:K562细胞+MSCs; Revirus3组(阳性对照组):K562细胞+Revirus3;实验:K562细胞+呼肠孤病毒3+MSCs。细胞共培养24,48,72h,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转化生长因子(TGF),白细胞介素(IL)-2,IL-4,IL-5,IL-6和IL-17。结果:培养24,48,72h后,MSCs组和实验组TGF,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培养48h后MSCs组,Reovi-Rus3组和实验组TNF,IFN,IL-2,IL-4水平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组培养48h后细胞培养上清中均未检出IL-5IL-17; 4组培养24h和72h后细胞培养上清中均未检出TNF,IFN,IL-2,IL-4,IL-5和IL-17。结论:MSCs携带呼肠孤病毒3在体外测试的细胞培养体系中有效抑制K562细胞,除溶瘤病毒呼肠孤病毒3的溶瘤作用,还可能与培养体系中的细胞因子有关,细胞因子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3型呼肠孤病毒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K562细胞
  • 简介:本研究观察腺病毒介导hPDGF—A/hBD2双基因转染大鼠骨髓干细胞(BM—MSC)体外以及移植后体内局部的源基因表达情况。将已成功构建和包装的hPDGF—A/hBD2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体外感染原代分离培养的BM—MSC后,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目的基因蛋白的表达。收集经重组腺病毒感染的BM—MSC的无血清培养上清,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培养上清中分泌的hPDGF—A的促迁移效应。将重组腺病毒感染的BM—MSC局部点状注射至大鼠放射创伤复合伤创面,在各时相点进行冰冻切片并观察创面移植的BMSC的分布,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源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在体外重组腺病毒感染后的大鼠BM—MSC表达报告基因EGFP。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显示双基因修饰的BM—MSC表达hPDGF—A和hBD2。划痕实验证实双基因修饰BMSC培养上清组在8、12、24和30小时的愈合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大鼠创面移植的外源性基因修饰的BM—MSC显示,至少在移植后2周之内BM—MSC可以较高水平地表达以EGFP为指示的源基因。创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源基因从第3天开始表达,第7天达到高峰,第21天仍有少量表达。结论:hPDGF—A/hBD2双基因修饰BM—MSC在体外、体内均可使目的基因得到有效表达,成为hPDGF—A/hBD2双基因修饰BMSC促进难愈创面愈合的基础。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血小板源生长N子A 防御素62 创伤愈合
  • 简介:目的研究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能否参与鼠尾淋巴水肿阻塞区淋巴管再生,为继发性肢体淋巴水肿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从GFP转基因小鼠脂肪组织提取ADSC,体外培养扩增至第2代,植入鼠尾淋巴水肿模型中,观察其是否可以参与并促进鼠尾淋巴水肿阻塞区淋巴管再生。结果鼠尾淋巴管荧光造影显示ADSC可以形成淋巴回流的通道,但实验组、对照组的水肿消退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ADSC可在鼠尾淋巴水肿阻塞区形成淋巴回流通道,但在改善淋巴回流方面未观察到显著作用。

  • 标签: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淋巴水肿 动物模型 淋巴管再生 淋巴造影
  • 简介:【目的】通过transwell趋化实验,观察经慢病毒转染后过表达CXCR4的人脐带干细胞(humanumbilicalcordmesenchymalstemcells,HUMSCs)是否具有更好的迁移作用。【方法】通过组织贴壁法,分离和培养来源于人脐带华通胶组织中的MSCs。经慢病毒转染,将CXCR4目的基因转染至第3代HUMSCs,并进行免疫荧光、westernblotting检测在HUMSCs中表达CXCR4基因的情况。通过transwell小室进行HUMSCs的趋化迁移试验检测,观察转染CXCR4基因后的HUMSCs迁移能力是否增强。【结果】自脐带分离培养的HUMSCs通过慢病毒转染后,可过表达CXCR4基因。Transwell试验发现,过表达CXCR4的HUMSCs较正常HUMSCs和未转染目的基因的HUMSCs,迁移的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通过慢病毒转染过表达CXCR4的HUMSCs,其趋化、迁移能力明显增强。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CXCR4基因 Transwell试验
  • 简介:本研究探讨多药耐药(mdr1)基因体外转染人骨髓干细胞(BMMSC)以应用于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体外分离、培养、鉴定MSC;采用具有高效转染非分裂期细胞的慢病毒载体(1entiviralvector,LV)系统将mdr1基因导入BMMSC中;采用RT—PCR和GFP荧光技术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台盼蓝染色及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慢病毒感染MSC的感染复数(multiplicityofinfection,MOI)为10,最佳感染率可达80%;Msc表面低表达CD34、HLA—DR、CD31、CD45,高表达CD44、CDl05、CD90、CDl3;GFP荧光表达自72小时开始出现,以后逐渐增强;转染细胞中显示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转染对MSC存活及增殖几乎无影响(P〉0.05)。结论:慢病毒载体可成功转染人骨髓干细胞并使其mdrl表达增高,转染对MSC存活及增殖基本无影响。

  • 标签: mdr1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病毒载体 基因治疗
  • 简介:摘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是以膝关节软骨退行性变为主要特征,可引起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针对 KOA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关节腔内注射透明酸钠、氨糖等,手术治疗包括人工关节置换术、膝关节镜微创手术等。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因此干细胞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新型细胞移植替代疗法。干细胞(MSCs)具有来源广泛、无免疫排斥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干细胞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标记滑膜干细胞(SMSC)的可行性及标记前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将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及鉴定后的兔膝关节SMSC加入不同浓度的SPIO标记液在37℃二氧化碳培养箱孵育,24h后普鲁士蓝染色和透射电镜下观察标记情况,并比较标记前后SMSC的细胞活性及细胞增殖能力情况。结果SPIO标记后SMSC经普鲁士蓝染色细胞内可见蓝染颗粒,细胞标记率均达95%以上,且随着标记浓度的增高,细胞蓝染铁颗粒增多,颜色加深。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及吞饮小泡内可见大量高电子致密度颗粒,呈阳性。在标记液浓度为(12.5~50)μg/ml时,标记后的细胞增殖能力与细胞活力与标记前比较无明显差别;当标记液浓度为100μg/ml以上时,细胞增殖能力与细胞活力受到抑制。结论根据初步研究,一定浓度范围的SPIO标记兔SMSC是安全可行的,为解决SMSC在关节内的示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磁性纳米颗粒 滑膜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背景:脐带干细胞可分化成胰岛β细胞用于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疗效,并研究其免疫调节机制。目的:观察3D培养的脐带干细胞移植对1型糖尿病小鼠的疗效及免疫调节机制。方法:组织贴壁法分离脐带干细胞并进行3D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2D干细胞移植组和3D干细胞移植组于造模7d后尾静脉注射脐带干细胞(5×106/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移植后每周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连续4周;移植后30d,制备小鼠单个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变化;移植后30d,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水平。结果与结论:①3D培养体系下脐带干细胞生长良好,高表达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CD73、CD90和CD105;②细胞移植2-4周后,小鼠血糖水平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D干细胞移植组血糖水平低于2D干细胞移植组,第4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移植组Th1细胞百分比下降,Th2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与2D干细胞移植组相比,3D干细胞移植组Th1细胞亚群百分比降低,Th2细胞亚群和Treg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④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移植组白细胞介素2和γ-干扰素水平降低,而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与2D干细胞移植组相比,3D干细胞移植组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升高(P<0.05);⑤结果表明,3D培养的脐带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小鼠效果优于2D培养的脐带干细胞,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调节性T细胞,维护体内Th1/T

  • 标签: 干细胞 3D培养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表面标志物 1型糖尿病 血糖
  • 简介: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MSC)成脂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SREBP-1对SIRT1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油红O染色鉴定BMMSC成脂分化;RT-PCR检测AP2、LPL、SREBF-1和SIRT1的mRNA转录水平;Western-blot检测SREBP-1表达水平;染色免疫沉淀技术验证SREBP-1与SIRT1启动子之间的结合情况。结果:成脂诱导培养液中的BMMSC14d后被诱导成为成熟的脂肪细胞;RT-PCR显示AP2、LPL和SREBF-1、SIRT1在BMMSC成脂分化过程中表达上调;SREBP-1的蛋白水平也明显高表达;SREBP-1抗体免疫沉淀的基因组DNA成功扩增出SIRT1基因条带。结论:在BMMSC成脂分化过程中,SREBP-1能与SIRT1启动子区域特异性结合,可能参与SIRT1表达的调控。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SREBP-1 SIRT1 染色质免疫沉淀
  • 简介:目的观察骨关节炎(OA)患者膝关节滑膜来源干细胞(SMSCs)多向分化能力以及免疫抑制能力。方法无菌环境下通过关节镜取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0例OA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分离培养出SMSCs,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通过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培养基对SMSCs诱导分化,于诱导第21天分别行茜素红、甲苯胺蓝和油红O染色。将SMSCs和CD3、CD28抗体刺激后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进行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对PBMC的增殖率进行检测,组比较通过方差分析总体差异后再通过Bonferroni法进行组两两比较。结果OA患者SMSCs第3天开始进入对数增长期,第7天细胞增殖进入平台期。SMSCs经过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后,茜素红、甲苯胺蓝和油红O染色均为阳性。SMSCs和CD3、CD28抗体刺激后的PBMC进行共培养5d后,阴性对照组PBMC增殖率为(3.8±0.4)%,几乎不增殖,阳性对照组PBMC增殖率为(80.9±8.1)%,实验组PBMC的增殖率为(52.3±5.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7,P〈0.01)。结论OA患者SMSCs同样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和免疫抑制能力,可作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 标签: 骨关节炎 滑膜 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免疫抑制法
  • 简介:目的观察脐带干细胞(UC-MSCs)鞘内注射,治疗多系统萎缩小脑型(MSA-C)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4月,对40例MSA-C患者给予UC-MSCs鞘内注射治疗,每次每Kg体重给予1×10^6个细胞,1次/周,4次为1个疗程。本组中29例治疗1个疗程,9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2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评分量表(ICARS)及日常生活量表(ADL)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40例MSA-C患者共53个疗程,其中47疗程有效(有效率88.68%)。11例接受多疗程治疗的患者中,9例在后续疗程中疗效进一步提高。治疗结束1个月后ICARS及ADL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有效患者多表现为行走、站立不稳,运动迟缓,上肢精细动作障碍,书写困难,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4例)、腰痛(1例)、头痛(2例)、发热(2例),均在1-3d内消失。随访27-5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无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发生,有效患者疾病稳定时间为2~13个月(平均5.88±2.86个月),之后疾病再次出现进展。结论UC-MSC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MSA-C患者的临床症状,多疗程治疗有助于多数患者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改善,延缓疾病进展。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多系统萎缩 鞘内注射
  • 简介:背景:利用干细胞或含有治疗因子的干细胞进行有选择性的杀伤肿瘤细胞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目的:建立含稳定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大鼠骨髓干细胞系。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慢病毒质粒pVector-EGFP、pHelper、Envelope共转染293T细胞完成载体病毒构建,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慢病毒滴度;取对数生长期的SD大鼠骨髓干细胞,以复感染指数MOI值0,5,10,15,20加入携带报告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载体稀释液,72h后观察各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效率及阳性转染率。结果与结论: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载体系统转染293T细胞能够正确表达,滴度为1×108TU/mL。包装好的病毒颗粒转染大鼠骨髓干细胞二三天后,各孔均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MOI值从0增至10,细胞的阳性表达率逐渐提高(P〈0.05),MOI值为10的组能获得〉70%的转染率,但MOI值从10增至20,转染率变化不明显。说明以MOI值为10的滴度将慢病毒载体可将源基因高效转入大鼠骨髓干细胞内,建立含稳定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大鼠骨髓干细胞系。

  • 标签: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病毒载体 转染 阳性率 干细胞
  • 简介:骨髓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ells,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同种异体移植后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因此逐渐成为再生医学和免疫学研究的热点。同种异体BMSCs(Allogeneic,allo—BMSCs)在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和免疫调节等方向的应川研究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进入临床应用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骨髓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同种异体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同种异体 再生医学 组织工程 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