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肺功能的改变,分析肺功能检查在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和疗效中的意义。方法2009年4~10月在我院呼吸科门诊及病房收集哮喘及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各30例,检查其肺功能,对两组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最大呼气峰流速(PEF)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的FVC、FEV1、FEV1/FVC、PEF实测值较预计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典型哮喘组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EV1、FEV1/FVC、PEF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1),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哮喘比较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EV1、PEF差异有显著性(P〈0.05),FEV1/FVC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肺功能损伤程度相对较轻,如早诊断,早治疗,能预防肺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咳嗽变异性哮喘 典型哮喘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升级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年限范围选定为2017年5月-2020年5月,择取样本共13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全部患者均子宫切除术,依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48例患者术后病理升级为子宫内膜癌,研究分析诱发病理升级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诱发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升级因素包括高龄、异常出血时间较长、绝经、子宫内膜厚(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发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升级因素包括高龄,子宫内膜厚(P<0.05);48例术后病理升级患者均属子宫内膜样腺癌,其中44例患者手术分期为Ⅰa期。结论:诱发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升级的主要因素包括高龄、异常出血时间较长、绝经、子宫内膜厚等,术后病理升级患者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手术分期早,预后效果良好。

  • 标签: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病理升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皮肤病多缠绵难愈,外用药多治标不治本,从整体出发,着眼于五脏气血,辨证施治,运用乌蛇荣皮汤随证加减,屡获疗效。

  • 标签: 乌蛇荣皮汤 慢性湿疹 荨麻疹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近一年本医院收治的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病例,选取76例进行系统抽样并随机分组。其中探究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模式,参照组采用阿司匹林基础治疗。结果:两组病患入组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而经过两种不同模式的治疗后,探究组的病患治疗总有效病例数为37例,占比97.37%,高于参照组32例、84.21%;探究组死亡1例,占比2.63%,低于参照组的6例、15.79%。结论: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模式在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病患中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有效提升病患的生存率,此方法可积极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 标签: 联合治疗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典型故障展开分析,包括压力不稳、基线噪声、峰面积重现性差等,同时研究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流动相、高压恒流泵、色谱柱的维护保养要点,借此积累高效液相色谱仪故障处理和维护保养经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仪 基线噪声 流动相
  • 简介:葡萄胎是妇产科常见疾病之一,又称水泡状胎块,典型病例临床可根据病史、体征及理化检查作出明确诊断,但其中有少数病例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无典型葡萄胎图像改变,最后在诊刮中又未见明显葡萄胎样组织,而病检证实为葡萄胎的病例,我们称之为肉眼难辨的水泡微小葡萄胎,并对此类病例的超声影像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超声对葡萄胎的诊断水平。

  • 标签: 水泡状胎块 葡萄胎 声像图分析 非典型 典型病例 超声影像
  • 简介:布氏杆菌病又称波浪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全身性传染病。本病为全球性的疾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新疆和西藏等牧区,在平原的养殖区也见有发生。传染源为病禽,以羊为主。人群普遍有易感性,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临床特征为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神经系统症状、肝、脾及淋巴结的肿大等。布氏杆菌病,临床表现比较典型,体温曲线有较典型的波浪状波动,有明显的关节疼痛,有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多汗是此类患者的突出症状。本文报道一例非典型布氏杆菌患者的护理体会,希望能为护理本病提供借鉴。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难辨认癣[1]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浅部真菌病;初次诊断时难以由皮损形态联想到真菌感染,故命名为“难辨认癣”,因其不典型的临床表现而常常被误诊[2][4] ,且在被误诊为其他皮肤病后,不当的治疗会使皮损更加严重,且久治不愈;直接真菌镜检和培养是目前确诊难辨认癣的主流手段,而随着皮肤镜的广泛应用,皮肤镜可以直接放大观察皮肤形态、识别细微皮损镜下表现,协助皮肤科医师确立临床诊断并进一步作为疗效监测的手段,因此皮肤镜的应用对于难辨认癣的临床诊断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诊断为皮肤癣但不排除难辨认癖的患者,进行真菌镜及皮肤镜检查,结果发现,真菌镜阳性率81.25%,皮肤镜阳性率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皮肤镜是难辨认癣筛查的很好的辅助工具。

  • 标签: 难辨认癣,皮肤镜 真菌镜检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1例下颌骨经典型成釉细胞瘤患者行开窗减压术后长期随访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章对此治疗方式进行回顾分析,评估其对多种成釉细胞瘤的治疗价值.[研究设计]对一名接受开窗减压术治疗的患者的影像及病理分析,评估开窗引流术效果.[结论]开窗减压术是治疗多种成釉细胞瘤的有效手段..

  • 标签: [] 成釉细胞瘤 开窗治疗 刮治术 根治术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不典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急诊早期诊断。方法 选取我院自2020年1月-2022年6月接诊的20例疑似AA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例)与对照组(1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D-D)检测,给予观察组患者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检查,两组患者均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经过诊断后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采用D-D检测确诊的AAD患者总共7例,观察组10例患者采用CTA检测后,总共确诊的AAD患者9例;对照组患者通过手术病理确诊后的AAD确诊患者为9例,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77.78%,观察组患者通过手术病理确诊后的AAD确诊缓和为10例,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为90.00% (X2=5.525,P=0.01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AD是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低但对患者的生命威胁极大,采用CTA对疑似AAD患者进行检查能够更加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提高对患者的确诊率,减少患者病发概率,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不典型急性主动脉夹层 D-二聚体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普外科临床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6年在我院实习的4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2020级的学生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带教方法,2020级学生的为实验组,实验组采取典型病例教学法,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典型病例 普通外科 临床教学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典型病例的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临床实践培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通过分析临床实践培训在提升护士专业水平和临床技能方面的作用,以及通过典型病例学习的优势,论文提出了基于典型病例的培训方法对专科护士的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典型病例 临床实践培训 专科护士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老年人不典型畸形心肌梗死临床特征进行讨论,并研究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本院在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治的65例不典型畸形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定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65例典型心肌梗塞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对比。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研究组患者,记录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在基础疾病和发病位置对比上并无显著差异(P>0.05),首发症状方面,对照组患者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休克和异位疼痛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患者显效34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无人死亡。治疗有效率为95.38%。结论 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和典型心肌梗塞患者,在首发症状上有较大差异,临床可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用药方案,有效控制患者病情。

  • 标签: 老年患者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醋酸甲羟孕酮治疗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66例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3例患者,给予参照组患者戊酸雌二醇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醋酸甲羟孕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PBAC评分,分析醋酸甲羟孕酮治疗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PBAC评分在统计学上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讨论价值(P<0.05)。结论醋酸甲羟孕酮治疗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的效果显著,对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醋酸甲羟孕酮 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 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的非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成人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种疾病的认识,从而减少临床误诊。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共5例以淋巴结或扁桃体明显肿大为突出表现,抗感染等治疗无明显效果,临床高度怀疑为NHL患者行淋巴结或扁桃体活检,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T细胞受体和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EBV编码小RNA(EBER)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结果:5例病理检查均呈现淋巴组织明显增生,初次病理检查分别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经进一步分子病理及EBV抗体等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非典型IM,对症处理后疾病均恢复,随访1-10年均健康生存。结论:非典型IM的淋巴结或扁桃体病理改变具多样性,易误诊为不同类型淋巴瘤,临床诊断时需特别注意,分子病理检查是IM有益的鉴别方法。

  • 标签: 淋巴瘤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PSTEIN-BARR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