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6例脑梗死后癫痫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癫痫发作时间、类型以及和脑梗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分析,脑梗死后癫痫的发作类型主要为全面发作,其时间多为早发癫痫,发作部位主要为皮层病灶继发癫痫。其中脑梗死后癫痫发作时间、类型以及部位差异比较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癫痫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掌握脑梗死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提高治疗有效性。

  • 标签: 脑梗死 癫痫发作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吡啦西坦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2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7例。对照组使用血塞通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吡啦西坦治疗,两组治疗的时间均为15d,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64例,有效23例,治疗总有效率95.33%;对照组显效51例,有效22例,治疗总有效率68.22%,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吡啦西坦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副反应少,延缓了病情发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塞通注射液 吡啦西坦
  • 简介:摘要目的让患者了解健康,与医护有效合作,是恢复健康的重要环节。方法对3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分阶段健康教育,让患者对治疗、护理和预防有充分认识,从而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尽量消除发病诱因。结果培养病人的自护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出现的并发症。结论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心肌梗死的复发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健康教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降低误诊、漏诊率,提高识别率及抢救率。方法通过其中6例分析总结临床50例不典型心梗病例。临床病例的分析总结,举出其中6个典型病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首发症状不典型可能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口腔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等,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有的甚至危及生命。结论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趋于年轻化,故年轻人或者老年人,当出现不好解释的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疾病时,无论有无冠心病史,均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并尽快完善相关检查以便确诊后积极采取相关抢救措施。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715例患者为研究组,所有患者都具备以下一项或多项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心脏病,探讨其中发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89例的危险因素。结果PCI的症状明显;发生与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因素具有关,具有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的PCI的发病率高于不具备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及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充分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及时控制这些因素,才能有效预防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

  • 标签: 后循环 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在基层医院如何及时诊断治疗。研究对象为我院2000-2010年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易误诊,死亡1例,自动出院1例,其余全部康发出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中针对脑梗死复发患者采取的护理干预,分析其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进步提供必要借鉴;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6月份至2011年6月份收治的87例脑梗死复发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我院采取的护理措施,研究护理成效;结果在患者住院期间,我院提供全面护理干预,87例患者的疾病症状得到显著环境,临床体征明显缓解,护理效果十分良好;结论针对脑梗死复发患者,提供包括病情观察护理、心理疏导、并发症防控、康复训练、生活与饮食护理在内的全面干预,可以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维护患者生命健康,有着十分积极的预后效果。

  • 标签: 脑梗死复发患者 临床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1。病人病情重而变化快,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老年 急性心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盐酸纳洛酮用于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8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4例,实验组患者采用盐酸纳洛酮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4.3%,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有4例出现皮疹,实验组治疗的安全性好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采用盐酸纳洛酮治疗脑梗死有着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病情恢复快,并且安全性高,没有不良反应出现,可以在临床治疗中使用。

  • 标签: 盐酸纳洛酮 脑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探索分析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以便对其进行治疗。本文的方法是对我院近期收治的30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详细的总结归纳,得到小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血管病变情况以及临床特点等。本文的结果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发现引发小脑梗死最主要的因素是高血压和高血脂,同时心脏病和糖尿病也是引发小脑梗死较为主要的因素,血管栓塞。本文的结论人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小脑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同时要完善血管评估,并且及时的对患者进行诊断并给予治疗。

  • 标签: 小脑梗死 高血压 高血脂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探讨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40例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心肌梗死患者经临床治疗及护理,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5%。结论做好临床基础护理干,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积极配合医师的抢救工作,可以显著提升。

  • 标签: 心肌梗死 临床护理 措施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最佳护理方案。方法以住院急性期AMI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对照设计及自身前后对照设计的试验方法,两组均予常规临床护理基础上,予试验组健康教育指导,比较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病人心功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心功能恢复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临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指导,可明显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性期 健康教育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运用综合护理所起到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13年3月—2016年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把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有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性的护理方式,两组实验对象都使用了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在治疗之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指标有血管再通率与并发症数据,对两组数据的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在血管再通率方面对照组患者的数据是63.33%,有38例,采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的两个小时之内试验组的血管再通率达到了81.67%,数量是49例。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满足P<0.05的条件。同时在并发症的统计上试验组的发生例数也得到了明显地降低,满足P<0.05。结论把综合性护理运用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血管再通率的提升以及尿激酶溶栓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对2011~2013年间我院收治的80例行溶栓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40例,将其中实施常规护理者设为对照组,将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实施舒适护理者设为观察组,评估两组的护理结局,总结护理经验。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后,其疼痛缓解率、护理满意度分别是92.5%和95.0%,较之对照组的70.0%和75.0%,差异明显(P<0.05)。结论为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及时、系统的舒适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是今后医院单位提高临床护理水平的关键,建议加强普及应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溶栓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