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简介:在权威的中国货币史著作中,几乎全都将天津行银称呼为没有具体实物的虚银两。如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千家驹、郭彦岗著《中国货币史纲要》,魏建猷著《中国近代货币史》等,“行平——此平在天津商场中最为通行。

  • 标签: 银两 天津 《中国货币史》
  • 简介:许多濒危石质文物表层劣现象严重。但是,以往使用的表层加固材料很难令人满意,探索新的疏松岩石表层加固材料已是当务之急。由于天然生物矿物耐候性优越,与基底岩石相容性良好,具有较好的加固作用,本工作依据生物矿的原理,以不同生物大分子溶液作为有机模板,分别控制草酸钙、磷灰石和碳酸钙过饱和溶液于室温下在疏松岩石仿制样品的表层及孔隙内结晶生长。通过抗压强度、表面硬度和耐水浸泡等试验进行了加固效果评价,以考察仿生物矿材料对含钙疏松岩石的加固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仿生合成的生物矿材料均具有一定的加固效果,其中以磷灰石仿生矿材料的加固强度最大,以硫酸软骨素为模板的加固效果为佳。并且,在考察的3种加固方式中,以“直接混合”的加固强度更好,以“表面渗透”的耐水浸泡能力更强。本工作为开发濒危石质文物表层加固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生物矿化 石质文物 加固 草酸钙 磷灰石 碳酸钙
  • 简介:2008-2011年,笔者先后参加了由英、美、德等国博物馆专家举办的数场专题讲座,主题是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本文结合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从摄影角度谈谈对博物馆数字建设的一些认识和理解。主要探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数字博物馆的特点及其建设的必要性,二是数字博物馆中摄影技术的运用,三是大英博物馆数字摄影管理经验。

  • 标签: 摄影 博物馆 数字化 虚拟网络
  • 简介:摘要:本文以吉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和国家“大遗址”保护为背景,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从吉林省文化遗产概况、大遗址的基本椎架及信息和大遗址保护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疏理和探讨,以期解决大遗址保护中的科技支撑,为文物保护提供一个粗浅的脉络。

  • 标签: 科技信息 大遗址保护 探讨
  • 简介:江苏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全省不可移动文物已发现近万处,有近3000处已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100多个点。江苏又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较多的省份。全省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

  • 标签: 理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资源 科学 省级 历史
  • 简介:四川辛亥保路运动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铁路主权和清王朝卖国卖路为开端,从破约保路、和平请愿,到罢市罢课、抗粮抗捐,最终发展成遍及全川范围的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武装起义,直至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统治。在这期期间,发生的每一次重大事件,都离不开舆论宣传的巨大作用。从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大量文物中可以看出,保路运动宣传品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语言,都表现出全民性、大众的特点。

  • 标签: 保路运动 大众化 全民性 宣传品 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铁路
  • 简介:新发现的药元福墓志为研究五代史提供了重要的新史料,其记载多有可与传世文献互相发明之处。借助药元福墓志提示的信息,活跃于五代的药氏,应出自沙陀三部落,根据基志可对其族属源流及沙陀的过程作一些推测,并有助于重新认识沙陀族群构造的复杂性。

  • 标签: 药元福 沙陀 族属
  • 简介:近年来,我国经济和文化都得到快速发展,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工作形式也开始走向个性及数字,兼具学习与服务功能。由于文物是博物馆展览陈列的重点,应拉近其同公众的距离,突出其情感性、文化性与艺术性,从而将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通俗化与知识相互予以完美融合。本文详细探讨了博物馆陈列展览中通俗化融合知识的策略,以提升展览效果,让博物馆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

  • 标签: 博物馆陈列展览 通俗 知识化 融合
  • 简介:在气候影响下,塔砖材料性能的劣加剧了中国古塔结构的损伤,减少了古塔的结构寿命。为此,课题选择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砖塔一1500年历史的嵩岳寺塔和1200年历史的法王寺塔进行同一性研究,欲证明两塔在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形制、塔体古砖制造原料和制造工艺等方面均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和同一性。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分析了两塔塔砖的材料成分,采用压汞法对两塔塔砖材料的孔隙率、孔隙结构和孔隙分布特征进行了实验。两塔塔砖材料实验结果的差异证明:在公元5世纪到公元8世纪的300年气候影响下(该气候为自然营力而非实验室人工模拟),塔砖材料孔隙率的增大是导致中国古代塔砖性能劣的主要原因,大约30%左右的孔隙从小于1000nm孔径发展扩大到10000~50000nm孔径是塔砖材料孔隙率增大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预防小孔径孔隙(小于1000nm)在气候影响下发展扩大的防治措施应该成为中国古代砖塔保护工作的研究重点。同时,对因塔砖材料性能劣而产生的古塔塔体的表观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有利于中国古代砖塔的保护。

  • 标签: 气候变化 同一性 材料成分 材料结构 表观特征
  • 简介:胶矾水是书画装裱和修复中常用的材料,但同时也是导致纸张酸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讨改性胶原蛋白用于书画粉颜料加固的适用性,以鱼胶、壳聚糖及魔芋葡甘聚糖等为原料,考察了固色剂对宣纸及着色颜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固色剂处理后,固色剂在纸张纤维表面形成薄膜,明显改善了纸张的力学性能,并且固色剂对颜料的老化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本研究将对书画装裱中传统工艺的科学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书画 固色 高分子材料
  • 简介:全球范围内动物考古研究方兴未艾,其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为考古学家提供了有关过去人类社会不可多得的信息,推动了考古学研究走向深入。动物考古实际上是研究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学问。

  • 标签: 动物考古 考古遗址 考古研究 骨骼 出土 科学化
  • 简介:中国大约公元前14世纪开始出现人工冶铁块炼铁制品。大约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最早发明创造并使用生铁冶金技术。战国秦汉之后,中华文化圈内大规模使用生铁制品,创新发展了多种生铁制钢工艺,为世界文明进程提供技术动力。广西地区至迟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生铁制品,大约公元9世纪开始出现生铁,自炼遗址。这些生铁冶炼遗址主要分布在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到太平山镇约30平方千米范围内,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高锰渣生铁冶炼遗址群。揭示广西玉林地区古代生铁冶炼技术面貌,将为探讨古代生铁冶炼技术在岭南地区传播的时空框架。古代生铁冶炼技术的多样性发展,及其对历史文化影响、遗址保护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冶金史 岭南地区 唐宋时期 生铁冶炼 冶金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