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5 个结果
  • 简介:邛崃市,东径103.4°,北纬30.4°,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之西南75公里处;西倚邛崃山脉,东靠成都平原,河源众多,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现有面积1377平方公里,人口66万有余。其建城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出产富庶,古迹颇多,堪称是一处值得留恋的地方。

  • 标签: 邛崃市 古迹 成都平原 季风气候 成都市 四川省
  • 简介:寿康宫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竣工于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是乾隆皇帝即位后专门为其生母崇庆皇太后建造的颐养之所。从乾隆元年十一月住进寿康宫,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辞世,崇庆皇太后一共在这里度过了42年。继崇庆皇太后之后,寿康宫先后有6位主人,依次是乾隆帝的婉妃陈氏、颖妃巴林氏,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道光帝的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同治帝的敦宜皇贵妃富察氏、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寿康宫作为清代重要的皇太后宫,见证了乾隆盛世直至清末内忧外患的局面。在这座院落里,既有体现皇太后母仪天下的各类隆重仪典,也有体现笃信藏传佛教而礼佛写经的日常,更有体现太后与皇帝母子关系的闲叙家事国事、同喜同忧的亲情。

  • 标签: 清代 寿康宫 皇太后
  • 简介:一、白云庵残碑存疑白云庵现存两通残碑。位于白云庵古寺庙中心遗址大殿前靠石坎四米处。两碑相隔九米。中为一条三米宽上穿石径,靠坎正中处还留下数十级明代台阶。

  • 标签: 残碑 遗址 明代
  • 简介:山东博兴出土的带有北魏太和年款和制作地点的金铜观音立像甚为重要,这为这类小铜像树立了可靠的断代标尺.本文依据此像和国内外现藏的同样式观音像探讨了这类形式立像的起源、地域分布及样式异同并论及了此后这类像的演变规律.

  • 标签: 样式 出土 源流 演变规律 地域分布 观音像
  • 简介:<正>近年来三星堆文物的大量出土,表明确实有一支自成系统、高度发达、源远流长的文化存在,澄清了过去有关巴蜀文化的诸多疑惑和猜测,引申出更多的问题,从现有材料看,西南地区虽然存在着复杂多样、分割封闭的地形地貌,但文化传播的源流从未断绝过。相反,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古代民族往来迁徙流动的程度反而更频繁,成为沟通西北内陆与南亚、东南亚的捷径和桥梁。本文试图结合三星堆文化的最新发现,概括论述西南地区文化传播的源流,捕捉早期民族文化活动的踪迹。

  • 标签: 西南地区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文化 文化传播 川西高原 川西平原
  • 简介:本文讨论小子卣的释读问题。本文认为“子光”不当连读,“光赏”同义,“”不应与前面的“隹”结合隶释为“唯”字,当为“丁”字,指的是时王“文丁”。“月”下当为重文符号,“隹”之后为大事纪时。“人方”之后的“”当为人方伯名。

  • 标签: 小子 金文 释读
  • 简介:栈道始于何时,尚无确切定论。《战国策·秦策》有“范雎相秦,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的记载。可见,栈道在战国时已修建。

  • 标签: 栈道 初考 战国策 蜀汉
  • 简介: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出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种种现实需要,责令北洋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熊希龄(时任国务总理)内阁于民国3年(1914年)一月十七日提出了“银本位制统一币制”方案,

  • 标签: 新疆 民国元年 币制改革 临时大总统 北洋政府 银本位制
  • 简介:《蜀山图哥矢》拓本为我国元代赵孟频书迹,其尾页还附有明代陈继儒、李流芳,清代陈奕禧三人跋文。全本刻工精良,拓印清晰,不失为一件书法、刻工、拓印三绝之艺术作品。

  • 标签: 拓本 考述 艺术作品 陈继儒 李流芳 刻工
  • 简介:鳞施和珠襦是中国古代玉殓葬的两种重要形式。鳞施是专用殓葬玉,东周流行;珠襦在东周既为生服,亦作殓服,至汉代仍可见。鳞施仅用于男性高等级贵族,珠襦的使用则无性别限制。鳞施和珠襦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是春秋战国厚葬风俗的产物,是东周特有的玉殓葬方式,体现当时人们以珠、玉为贵的崇玉思想。

  • 标签: 珠襦 鳞施 东周 玉殓葬
  • 简介:晋太尉、鄱阳人陶侃母墓,位于鄱阳县城东湖东边的牛岗咀,面对鄱江,背倚荐福,水秀山明,环境幽静.陶母是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最近鄱阳县人民政府作出东湖开发改造规划,将陶母墓重建工作列入其中,以之作为进行传统道德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 标签: 陶母墓址 陶侃母墓 考古工作 精神文明
  • 简介:学术界一直认为敦煌写本不是以"五言长城"闻名的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而事实上,恰是这位中唐著名诗人在任江州刺史期间写的.只不过在流传过程中又经敦煌文人修改润色而已.

  • 标签: 刘长卿 江州刺史 敦煌写本 《高兴歌》
  • 简介:文章主要梳理了目前所见西周金文中生称周公的器物,通过与传世文献的对读和分析,提出了在二次克商和征伐东方诸叛国的战争中,部分战争为成王亲率或参与,而非周公一人所为;"明公"在金文中出现在三件不同的器物上,实指两代周公等观点,并提出了昭王后西周金文中罕见生称"周公"器物的疑点。

  • 标签: 西周金文 生称 周公
  • 简介:文献有关夏王帝宁(杼)曾以老丘之地为其都的记载是可信的。从夏王朝的主要活动区域以及属于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来看,夏都老丘的地望应限定在今河南省境内。今豫西北、豫西、豫南等地不可能是老丘所在,老丘理应在今豫东的开封地区境内。文献有夏都老丘位于开封县陈留镇以北的记载,今开封东北的国都里一带和陈留镇东北的王陈寨一带值得重点关注。王陈寨虎丘岗遗址位置与文献记载较为接近,遗址本身地势较高,范围较大,文化堆积厚,年代早,其为老丘故地的可能性较大。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代中晚期的都邑—斟寻,中间未曾中断或废弃。夏都斟寻与老丘并非一都制前提下的前废后兴关系,二者有一定的并存期,前者应为夏王朝中晚期的主都,而老丘则为夏王朝一段时期内的辅都。便于统治和东方军事战争的需要是夏王朝设立老丘辅都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夏都 老丘 开封县 辅都
  • 简介:新都《雪堂碑》原存放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龙藏寺,寺始建于唐代。清朝中叶以来,寺内历届住持都爱好诗文和书法,其中以僧含澈(雪堂)最为著名。几十年间,他不余遗力,遍求历代的书法珍品,特聘名工巧匠摩刻于石上并建亭、阁嵌立,名”龙藏寺碑林”。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碑刻遭到了毁损。为了文物的保护和文物的管理,以及便于对外展出,新都区文物管理所于1980年初,将一些残存的碑石迁到桂湖并建桂湖碑林加以保护和对外展出。2006年底至2007年初,又对自然风化的石碑加以科学保护。在文物保护工作者努力下,《雪堂石勒以及其它碑均得到妥善保管,使这批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 标签: 文物管理所 科学保护 文物保护 新都区 成都市 四川省
  • 简介:文物古迹篇邛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扬2300百余年,历朝历代遗存文物古迹繁多。先辈们所留文化遗产,永远是一笔宝贵财富,奈何由于历史的与自然的因素,使得许多文物古迹湮没无存,即使中古时期以后的宋、元、明至清代,地面古迹亦毁损严重。举如清人钟登甲《蜀景汇》书中所载邛州白鹤山宋代读易亭、信美亭、万竹亭;

  • 标签: 文物古迹 邛崃 文化遗产 中古时期 历史 宋代
  • 简介:近代四川铜币黄友良四川铸造铜币始于西汉。《史记》、《汉书》之《幸传》皆记汉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公孙述据蜀时,“废铜钱,置铁钱官”①。刘备获益州后,用刘巴之言,铸直百五铢钱②。成都南较场侧502厂工地曾出土直百五铢钱,即...

  • 标签: 近代四川 铜币 四川省 铜元局 清政府 度支部
  • 简介:道教发源地新蔡运生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土生上长的宗教。千百年来,道教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科技、社会发展、生活习俗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千水溯源,万事寻宗,道教发源地历来众说纷纭,尚未取得共识。笔者查阅众多史籍经典,考察众多文物遗迹,初步认为;道教发源地在四...

  • 标签: 鹤鸣山 发源地 道教造像 《华阳国志》 张道陵 天师道
  • 简介:玄奘(600-664年),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是中外交通和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玄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他的弟子慧立、彦惊还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记叙了他的一生,其中述及玄奘游历印度等地的情况,堪为《大唐西域记》的补充。唐玄奘从长安西行取经,到达凉州的情况在《大唐大慈恩三藏法师传》及武威近年考古发现的碑刻中曾有记述和记载,下面略作述。

  • 标签: 玄奘 唐僧 《大唐西域记》 凉州 文化交流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