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对《呼啸山庄》的作者、作者笔下的人物及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早期的现代派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作家病态的创作气质与审美创造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相通的;作家笔下所塑造的希斯克厉夫是个异化的人,异化正是现代派文学的主要描述对象;在表现形式上,《呼啸山庄》也体现了带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哥特体的形式因素。

  • 标签: 现代主义 创作气质 异化 哥特体
  • 简介: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余华大量阅读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现代主义小说,深受其影响,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把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技巧和中国经验以及经典文学传统融合起来,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世纪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越来越回归传统,越来越中国化和民族性,但不是很成功,这让余华很困惑。余华的成功和困惑具有代表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成功和困惑。

  • 标签: 余华 现代主义 先锋 阅读 创作
  • 简介:本文试论艾略特诗歌中现代主义话语权的三个重要建构因素:美学方面对古典范式与浪漫主义的传承容纳;现代主义诗歌话语权建立的政治经济学因素;主体话语在形式与欲望的矛盾中的建立过程。

  • 标签: 古典范式 浪漫主义 话语权 政治经济学 秩序 欲望
  • 简介: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不仅对父权制文化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而且还突破了理论话语惯有的表述方式。从伍尔夫到西苏以来的女性主义批评家提供了理论话语的另一种可能性,她们以女性的、不确定的“我”作为话语主体,以虚构、隐喻等文学性的话语方式来打破正统理论话语的逻辑结构,从而促进了西方理论话语的转型。

  • 标签: 女性主义 伍尔夫 西苏
  • 简介:张炜的文字是高贵的。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高原”作为这个专栏的收束,皆因我对张炜文字的热爱。不同人对文学之理解,难免山高水远。面对同一作品,有人眼里韶华胜极,有人满怀心绪飘零,所谓冷暖自知。张炜之文学信仰,契合我少年时代的文学的梦想。因幼年病弱,世界于我,多少有些远意,

  • 标签: 理想主义者 张炜 高原 精神 少年时代 文学
  • 简介: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道主义宗教文艺观徐雪梅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其文学创作极为丰厚。虽然他不是理论家,也没有对自己的文艺观点进行过系统的阐述,但他却对与创作直接有关的艺术理论问题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这些观点都散见于他的作品、文章、...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道主义宗教 《卡拉马佐夫兄弟》 文学创作 人性恶 俄罗斯
  • 简介:体现了但丁的宗教哲学观.从本体论看,它与基督教神学观是一致的,即一元论的上帝观.但从认识论看,它抛弃了基督教原罪观中的"罪",而更强调恶,强调恶的主观性、个人性.但丁接受了基督教的末世论及灵魂不灭的学说,但却更强调人的个体人格及主体性.尽管他是在宗教意义上强调主体性与自由意志,但上帝再也不是宇宙的终极本源,而是道德与信仰的最高存在和人的精神之源.

  • 标签: 基督教 宗教哲学 灵魂不灭 末世论 上帝 存在
  • 简介:《静静的顿河》中的非理性主义特征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理性主义的历史观,即该作品并没有体现出某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问题;二是非理性主义的人性观,即该作品所体现的人性观是人性恶;三是非理性主义的人生观,即该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生观是悲观的、宿命的。这些非理性主义因素,使作品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创作,而是具备了现代主义美学特征。

  • 标签: 非理性主义特征 历史观 人性观 人生观
  • 简介: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反传统”的主流思潮不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化传统在创作理念及艺术形式上都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俄罗斯后现代作家都有各自的艺术特质,他们作品的思想与审美价值都不尽相同,然而在他们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中都体现着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认同。主人公们在后现代语境中都具有双重性心理特质,既紧随后现代语境的潮流,又在潜意识中竭力挣脱专制和强权的羁绊,寻找俄罗斯民族的出路和心灵的自由。因此俄罗斯民族的血脉特质决定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既有西方后现代思潮的特点,又闪耀着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它并没有停留在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浅层次的模仿和追捧上,而是凸现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 标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 文学传统 民族性格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与张力愈发显著,无可避免地导致了文化上的两极格局,一极是由“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而另一极则是由“地方化”造成的文化多元和文化孤立。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本土化语境,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做出了不同的文化选择。一大批有识之士选择超越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和狭隘,把眼光投向非西方文化,从世界文学和世界主义这两种互相交织、互相补益的理论话语体系中发掘现实意义。

  • 标签: 世界主义 世界文学 全球化 地方化
  • 简介:<正>在一九八○年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美国二十世纪文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索尔·贝娄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至少在他的畅销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出版以后,贝娄就被宣布为美国现实主义的主要发言人,在美国最具有人道主义表现力的、最能深奥微妙地打动人心的现代喜剧作家之中,甚至于威廉·福克纳曾经戴过的天才桂冠也已落到了他的头上."的确,在今天美国的小说界,假如离开了他和他的作品,那将是无法想象的.索尔·贝娄(SaulBellow,1915-)连同他发行量高达数千万册的小说,已经早就超越了美国国境,越来越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兴趣.

  • 标签: 索尔·贝娄 当代现实主义 小说家 犹太人 威廉·福克纳 美国现实主义
  • 简介:《鲁宾逊漂流记》是笛福以英格兰水手为原型,进行的文学艺术的再创造,将自己多年的海上经验和体验灌注于鲁宾逊身上。这部小说大获成功,为笛福赢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誉。这部小说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并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向读者展现了笛福的殖民主义心理。本文通过对鲁宾逊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找寻出作者骨子里所透露出的殖民主义色彩。

  • 标签: 《鲁宾逊漂流记》 资本主义时期 殖民主义 侵略
  • 简介: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获奖作品《基姆》是部有争议的小说.本文将吉卜林的印度题材小说分为3个时期,并将《基姆》作为其第三时期代表作.尽管书中还残留着不少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痕迹,但它还是全面地体现了吉卜林关于东西方融合的观念.

  • 标签: 殖民主义 对立 融合 修改
  • 简介:美国“纽约派”代表作家弗兰克·奥哈拉的早期诗歌呈现出浓郁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他运用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技法,打破了那个时代旧有诗歌传统的羁绊,使诗歌创作饱含张力与创造力,对革新美国文坛做出了贡献.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奥哈拉早期诗歌中的自动写作、以梦写实和集体游戏三大超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揭示其中的艺术特征和诗学价值.

  • 标签: 奥哈拉 超现实主义 自动写作 以梦写实 集体游戏
  • 简介:细读徐则臣的小说,神秘的气息四处弥漫。小说中丰富的民间神秘文化是对传统志怪文化的接续,然而其神秘背后所透视出的对灵魂的焦灼、对现代人性的考问,却是明显溢出对所谓神仙鬼怪的猎奇或膜拜,本土文学资源背后是现代人的生存体验;设造迷宫,设置陌生人和省略空缺等形式形成的神秘主义叙事显示出对先锋小说采用的现代主义形式的借鉴,而其始终不忘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摹写与观照,又显现出对为神秘而神秘的尽情于语言和形式游戏的先锋主义的反拨。可以说,徐则臣的神秘主义叙事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题材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式、意蕴,它既是对标榜为"现实主义"的日渐平庸化的、囿于琐屑日常生活的文学的抵抗,也是对于当下破碎了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的把握,是徐则臣所独有的对当下纯文学道路的探索。

  • 标签: 徐则臣小说 神秘主义 传统 现代
  • 简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反思并重新定义了哲学、艺术和审美,并将它们同身体联系在一起,最终建构了身体美学这一学科。身体美学包含三个分支:分析的身体美学、实用的身体美学和实践的身体美学,尤其注重实践部分。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对中国美学研究的启示。

  • 标签: 舒斯特曼 实用主义美学 身体美学 中国古典身体美学
  • 简介:《格比尔百咏》是泰戈尔翻译的中世纪印地语诗人格比尔诗歌集,也是泰戈尔唯一一部翻译他人诗歌的译著。泰戈尔对格比尔诗歌的选译是一个高度能动、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他强化了格比尔诗歌中对内在神爱的表述,弱化了格比尔诗歌对外在瑜伽修炼的推崇,并将格比尔置于印度神秘主义思想史叙事之中,帮助这位出身卑微的诗人在日后的印度思想史叙事中占据关键位置。因此,《格比尔百咏》实际上是泰戈尔以自己的神秘主义思想对格比尔的重新解读。该译作应被视为泰戈尔诗歌创作和宗教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堪称泰戈尔成名作《吉檀迦利》的姊妹篇。

  • 标签: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格比尔 《格比尔百咏》 神秘主义
  • 简介:接触理查逊的作品之前,狄德罗对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夸张和奇幻颇多批评,已经开始思考虚构故事的可信性问题。理查逊让狄德罗看到了现实主义的更多可能,提醒他关注现实主义细节对于制造小说幻象的重要性。然而,认识到不可能通过小说完整地重建现实以后,狄德罗逐步放弃了细节模仿等现实主义手法。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依旧承认小说幻象是阅读的发动机,制造幻象是必要的,但这种承认并不意味着他对小说幻象等现实主义叙事方式的完全信任。在后期的作品中,狄德罗表面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却从内部进行了颠覆和破坏。

  • 标签: 狄德罗 真实 细节 小说 幻象
  • 简介:本文旨在挑战仍占主导地位和具有丰碑意义的国际现代主义叙事,该叙事视这种写作传统为精英都市文化的一个方面,认为它的主要实践者是无根的移居国外者和世界主义者。笔者以苏格兰作家、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休·麦克迪尔米德的诗歌创作为参照,认为处于边缘的凯尔特史诗在20世纪中叶英格兰主导下的英国复兴,通过勾勒一个更加复杂的现代主义图景及其具体的文化背景,对国际现代主义叙事进行抵制,并使其复杂化。麦克迪尔米德的长诗,尤其是《纪念詹姆斯·乔伊斯》,寻求恢复史诗和民族建构之间的联系。同时,这些长诗也反映了现代主义史诗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英国文化的中心与边缘的论争背景下,全部的创作动力可为被边缘化的苏格兰文化提供一种补偿。

  • 标签: 史诗 英国诗歌 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现代主义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