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2 个结果
  • 简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跨文化交流面临着急剧动荡的局面,文化传递的机制、规则的研究和约定也同时变得急迫起来,比较文学暨比较诗学的学术目的愈来愈明显地显示出它只有服从于这一现实性,才能获得跨文化解释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叶廉差异性的本土化和内在化的双向全识视角和异种繁殖的跨文化传递目的理论,将为国际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极具操作性的指导.

  • 标签: 比较诗学 叶维廉 比较文学 跨文化交流 视角 学术
  • 简介:<正>人转的丑(或日下装)在人转一旦一丑的两个角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许多艺人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诸如“八分包头的(还有说五分包头的),要十分唱丑的。”“旦领路,丑跟做,戏成功不成功,决定在丑身上。”可见丑在人转两角色中的重要性。1.人转一旦一丑的演出形态是怎么形成的,何时形成的,尚不可考;但是作为一种构成因素,者是不可缺的,特别是丑。而提高丑的娱乐功能又成为人转艺人们在演出实践中不断摸索,从而形成演出范式的基本的主攻方向,积累了一系列关于丑的表

  • 标签: 二人转 赵本山 演出形态 娱乐功能 表演艺术 艺术风格
  • 简介:为纪念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赛特文化发展公司联合摄制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马》,从97年初开始筹备到98年初,历时一年摄制完毕。我有幸担任本剧的美术设计,并如愿地完成了设计任务。我认为能把老舍先...

  • 标签: 《二马》 蒙太奇 老舍先生 电视剧 圣保罗教堂 英国
  • 简介:《红楼梦评论》并非简单搬演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和美学,从佛学角度观察,王国雏将个人丰富的佛学知识“化”进了中西学术会通的大结构,这一“大结构”的起承转合和关键走向由解决何为生活本质的个体人文冲动“小结构”所推动。其主导方向在欲的态度、苦的认知与解脱境界等方面与中国佛教心性论传统形成对应,“佛味”成为中西古今“视域交融”的一个背景和中介。但由于大小双重结构的复杂性,转个体人文冲动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佛味”见证了王国关学之思含混性的一面,此症候既为中国现代美学带来突破之功,同时又被宗教功能定位的后遗症所困扰。“佛味”未进一步向佛理转化,也未实质引入其他可能的宗教解脱资源或主体建设方案,以美解脱最终只获得了理想价值,真正独立的现代美学主体之诞生就此夭折。

  • 标签: 《红楼梦评论》 佛味 解脱 美学 症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纵览世界电影的历史画卷,战争影片总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篇章:《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党同伐异》(1916)、《战舰波将金号》(1925)、《夏伯阳》(1934)、《桂河桥》(1957)、《巴顿将军》(1970)、《现代启示录》(1979)《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全金属外壳》(1987)、《拯救大兵瑞恩》(1994)……就像一部人类文明史,一部时断。

  • 标签: 中国电影 《拯救大兵瑞恩》 战争影片 战争电影 叙事方式 诞生
  • 简介:《老乞大》《朴通事》作为早期的对外汉语教科书,以接近口语的对话体编写,真实反映了从元末到清中期北方汉语口语的面貌,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本文着重考察了《老》《朴》诸版本中"给""馈"词的使用情况,并在分析语料的基础上总结其各种用法。

  • 标签: 《老乞大》 《朴通事》 “给” “馈”
  • 简介:<正>60年前,和平之神再次降临欧洲大陆。灾难结束的日子,值得全人类永远铭记。那场刚刚结束的战争使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卷入血腥,尽管发起战争的狂人自饮了失败的毒酒,但那5000多万无辜的灵魂已不能复生。今天,人们用隆重的仪式纪念正义对邪恶的战胜,然而——纪念,决不仅仅是再一次温习60年前胜利的欢欣,而是为了记住教训,永远不要战争!

  • 标签: 劫后重生 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回顾专题
  • 简介: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起到了良好的优化效果,并能够使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本文主要在结合了具体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了探究分析。

  • 标签: 理实一体化 中职电子电工教学 有效应用
  • 简介:空间与地方的元关系是空间研究的永恒命题。在新媒介时代,新媒介的拟态文化重塑了空间与地方的关系。空间生产在遵循消费主义逻辑的同时,也激发出新的地方主义信仰。这一空间与地方的深刻矛盾通过粉丝文化、网络亚文化、原教旨主义思潮乃至网络恐怖主义等等多重面相彰显出来,制造了愈演愈烈的全球风险文化。当下,新媒介文化化解空间危机的努力主要围绕朴素的地方主义策略、El常的话语策略和超越的乌托邦策略展开。这提示我们通向“希望的空间”的道路。

  • 标签: 新媒介文化 空间生产 微文化 地方主义
  • 简介:王国的哲学研究与文学创作是相伴始终的,本文通过对《人间词》的意象符号作简要分类,阐释王国《人间词》是以儒道为“”、以康德为“神”、以叔本华为“骨”、以传统语言符号为“象”的“天才之作”,因而其成就“不屑屑于言语之末,而名句闻出,殆往往度越前人”。

  • 标签: 《人间词》 康德 叔本华 哲学 审美意象
  • 简介:由影剧艺术杂志社、广西艺术创作中心、广西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联合举办的“广西第届当代戏剧理论研讨会”于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在南宁召开。本届研讨会按上一届研讨会的思路,即按视角新颖独到、学术性强的要求来征集论文的。一年多来,收到区内外论文四十多篇,这批论文内容涉及戏剧的本体与客体、戏剧的历史和现状、戏剧的继承与创新等等诸多论题;它们从美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市场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与戏剧的接壤部位切入,研讨戏剧的内层结构与外在因素的各种关系,体现了一定的学术性。但是,这批论文缺乏一种对现实的强烈针对性,与戏剧创作现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节。鉴此,研讨会工作委员会经协商,决定把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相

  • 标签: 当代戏剧 中国戏剧家协会 艺术研究所 学术研究 影剧艺术 余秋雨
  • 简介:<正>虽然就历史而言,文学批评早已存在,但直到十九世纪,它还只是一种兴之所至的非正式写作形式,在这种写作中,人们仅仅考虑随时发表一些议论,它还没有成为一个专业或者一门学科。今天,人们则有充分理由认为,“二十世纪是批评的世纪”,正象雷内·韦勒克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撰写的《文学批评》辞条所概括的:“人们把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称为‘批评的时代’,不过二十世纪才真正当得起这一称号。不但数量甚为可观的批评遗产已为我们接受,而且文学批评也具有某种新的自觉意识,并获得了远比从前重要的社会地位。”韦勒克所说的自觉意识,应该被理解为文学

  • 标签: 中国文学批评 二十世纪 文学价值 自觉意识 韦勒克 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