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参与国际汉语教学界关于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争论,将该单位称为语内基本结构单位。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为支撑,通过实验调查检查了“本位”倡导者的理论及其论据,实证探讨的结果否定了论据的有理性。文章最后对在古典范畴理论支配下的本位之争的实际意义提出了质疑。

  • 标签: 字本位 国际汉语教学 范畴化 认知语言学
  • 简介:“帚”现在解释为笤帚,造字之初,应该是一种武器。(图1)商王朝的“帚”相当于现在的“妤”,和“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女性通称是“女”,不称“婦”:称“婦”的,另有所指。虽都指女性,但是,女,是性别区别;帚,是身份的区别,加上女字旁,并不特指是女性,而是表明此女有帚的特征。准确地说,应该是加上“帚”字旁。

  • 标签: 社会关系 解析 母系 “女”字 商王朝 女性
  • 简介:(一)在重新发表《简化总表》时,调整了几个字。“叠”、“覆”、“像”、“囉”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因此,在原《总表》中的第一表删去了“迭[叠]、“象[像]”,“复”字字头下删去繁体[覆]。在第二表“罗”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囉],“囉”依简化偏旁“罗”类推简化为“啰”?安t”原简化为“了”,

  • 标签: 《简化字总表》 简化偏旁 类推简化 汉字简化 后起字 在原
  • 简介:我们今天的语文生活,开放、多元、约束很少,于是,常常有人们意想不到的某种说法在不经意间流行起来,当然,有些没过多久又会被新的流行所取代。

  • 标签: 中学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教材
  • 简介:<正>“的”的用法极其多样,作用也各不相同。这篇短文分析两种跟“的”有关的语言现象。在这两种语言现象中,“的”子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跟“的”一般常见的用法有所不同。两种“的”,性质也很不相同。一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在分析偏正词组和结构助词“的”时,将“的”的作用归结为区别结构和区别意义两个方面。其中“名+名”格式,“的”用与不用,有明显意义差别的,举了两对例子:

  • 标签: “的”字 朋友 两种语言 “山东” 名词 《现代汉语》
  • 简介:宋元以来对“韵缓改”说的理解有失其本。陆德明“古人韵缓,不烦改”的“改”当理解为叶韵改,而非叶音,“韵缓改”说是用来反对叶韵改的。“古人韵缓”作为陆德明反对叶韵改的理论根据,加注叶音成为他抵制叶韵改的现实选择。陆德明"韵缓改"说是我们全面理解叶音及其产生的重要根据。

  • 标签: “韵缓改字”说 叶韵改字 叶音 古音
  • 简介:唐代西北音中于母按照开合口发生分化,合口[Yw-],开口在慧磁音义中尚未和以母合流,而在晚唐五代汉藏对音材料中,于母开口和以母合流。

  • 标签: 西北音 于母 分化
  • 简介:简体自从在报刊上公布分批试用以后,作为正式文宇——代替一些难写难认的繁体——使用,也有两年多了。虽然有极少数的在某些专业范围内应用起来有一点问题,但在一般书刊,报纸上使用,却不见得有什么问题,而广大人民尤其热烈欢迎。这是铁的事实,大家有目共睹,毋庸争论。但是右派分子如陈梦家之流,借口在某些专业范

  • 标签: 专业范围 陈梦家 《孔雀东南飞》 普及版 玉台新咏 清商曲
  • 简介:本文对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形声教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形声教学的意义、现状、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对外汉字形声教学的建议。

  • 标签: 对外汉字教学 形声字 教学方法
  • 简介:从取象的角度来看,早期汉字“同象异”的现象非常普遍。“同象异”是在有限的取象对象中创造更多的汉字符号,体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文章分析了“受”“导”“爰”、“韦”“围”“违”“卫”等“同象异”现象,同时探讨了“同象异”与“同形”“一”等现象的联系与区别。

  • 标签: 初文 同象异字 同形字
  • 简介: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新兴的缩略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不仅冲击着普通人的眼球,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采用描写的方法,从语音、语义等方面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近产生的流行语,针对汉语中新兴的三格缩略语,从类型、特点和流行的原因三个角度对其展开探究。

  • 标签: 现代汉语 三字格 缩略语
  • 简介:<正>在魏晋时期,常有“尔馨”,如《世说新语·文学》:“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尔馨”又作“如馨”“宁馨”,余嘉锡先生以为是晋宋方言,一声之转,同为“如此”之意,其说甚当。同一时期,又出现了“尔许”和“如许”。《搜神记》卷十五:“死生异路,不能数得消息,吾亡后,儿孙乃尔许大!”又《后汉书·方术列传》:“忽有一老羝,屈前两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许?’”这里的“尔许”“如许”和“尔馨”等当一例看待,同为一声之转,意为“如此”,可译作“象这样”等。

  • 标签: 虚化现象 《太平广记》 数量语 一声之转 鳞甲 宅基
  • 简介:“镰”,一件普通的农具,一直和“乡土诗人”连结在一起,就不那么普通了。作者把这种连结“演绎”得简洁、形象,于是,如干柴迸发的火焰,便有了这些诗句:

  • 标签: 《镰·乡土诗人》 中学 语文 教学 阅读 李钧
  • 简介:[荐人语]语文教学的改革,对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有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新华书店标有“学生阅读经典”的书比比皆是,但仔细翻看,雷同者很多,古今中外名著名篇被反复搬上各类阅读书籍,看了总有似曾相识之感。而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学生阅读

  • 标签: 阅读经典 当代学生 语文教学 学生阅读 新华书店 中学生
  • 简介:<正>一、叙论宋玉流传下来的作品,散体赋占其绝大部分。这些散体赋,其来源有二:《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五篇出自萧统《昭明文选》所载;《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六篇出自无名氏《古文苑》所载。这些作品是否为宋玉所作,到底成于何时,从清代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崔述、陆侃如、郑振铎、刘大白、游国恩等都认为这些赋非宋玉自作,系后人伪托。而张惠言、胡念贻等认为《文选》所出之《风赋》四篇为宋玉作,而《古文

  • 标签: 合韵 韵类 散体赋 韵字 《笛赋》 时代考
  • 简介:旧的文教法,只有推敲,没有体会;只有研究,没有欣赏。旧教法中最与欣赏相似的,唯有略读。略读只求明白大意,不做逐字逐句细细咬嚼的工夫,但是他不会体会文字的美,把形式的美,实质的美,尽量剔透出来,所以不能称为欣赏。可见欣赏一项是文方面的新方法,如果说到具体的方案,更不像练习事项的容易。我现在分耳听、目视两方面来说明:(甲)耳听的

  • 标签: 小学读 教学法述要 文教学法
  • 简介:<正>《明史》在两个地方提到晋府宗室朱新堞,但名字有异。一是在卷一百十六《诸王传》一:“新堞,恭王七世孙,家汾州。崇祯十四年由宗贡生为中部知县。”后死于农民军攻城时。一是在卷二百九十四《忠义六》:“……宗室朱新堞者,以贡生授中部知县,自成使人持檄招降,新鍱碎之。……乃投缳死。”以其行事,实为一人,但一为新堞,一是新鍱,孰是孰非,今考之。

  • 标签: 明史 宗室 知县 诸王 自成 中部
  • 简介:林非先生是散文界德高望重的前辈,是文论集于一身的作家、学者。我有幸得到过他多次的教诲,自诩是他的学生。然而,当我比较完整深入地阅读了他的散文作品时,我发觉,作为一个学生,我是肤浅的、不合格的,先生是深厚博大的江河,我以前只是涉足了他的清浅的支流而已!

  • 标签: 文学评论 林非 散文 情感分析 艺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