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麦克弗被誉为“20世纪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西方政治理论家,在与当代自由主义民主交锋的过程中,麦克弗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揭示自由主义民主的本质根源是“占有性个人主义”,并且基于当代民主理论的前沿,提出了参与式民主理论,对参与式民主制度以及参与性社会的实践进行了诠释和建构。

  • 标签: 麦克弗森 占有性个人主义 参与式民主
  • 简介:近代中国政治改革呼声日益增加,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思想文化交流范围加大、程度加深,广大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治国理政的相关理论时往往首先利用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进行理性架构,当这一分析和阐释无法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时,他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国外传人的思想,甚至不惜克服艰难险阻去国外求学,考察国外各种文化思潮。作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代表的蔡和,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民族忧患意

  • 标签: 善恶观 经济结构转型 近代中国政治 中国现实问题 先天下之忧而忧 相关理论
  • 简介:在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中,道格拉斯·凯尔是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凯尔以其丰富的著作、公允的立场、深刻的剖析,对当代美国媒介文化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凯尔提出"媒介文化"、"媒介奇观"等概念,力图以此抓住当代文化现象的新发展,并超越具有精英主义二元对立意味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等传统概念。在媒介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上,凯尔提出"多视角文化研究"、"诊断式批评等概念",丰富、发展了批判理论和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本文以道格拉斯·凯尔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为切入点,在对凯尔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进行梳理、阐释、剖析、评价的基础上,力求管窥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媒介文化理论研究之一斑。

  • 标签: 道格拉斯·凯尔纳 媒介文化 媒介奇观 媒介批判理论
  • 简介: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爱斯坦的后期电影理论中的几个要素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般审美;选取爱斯坦理论关注中的几个看似是马克思主义的要素,用乌托邦想象的方式来进行评论;探寻爱斯坦的电影和美学理论中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可以说它影响了苏联官方美学理论,但又不仅仅如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爱森斯坦 乌托邦 观看行为 审美集体性
  • 简介:迈斯是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他以五四运动旗手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为参照对象,在指出五四运动反传统底色的同时,将反传统分为全盘反传统和温和反传统两个派别,并详细考察了青年毛泽东相对温和与保守的反传统文化性格,认为这一性格直接影响到毛泽东接受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方式。

  • 标签: 青年毛泽东 反传统 文化性格 迈斯纳
  • 简介:徐碧辉的《实践中的美学》系统总结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它以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国古代美学为参照,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经验、学术个性和在新世纪的发展前景。以学术史总结为基础,此著又提出一套由审美基础论、审美感性论、审美把握论和审美文化论四部分组成的、个性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本著史论结合,既有个性化理论创见,又能体现平实、包容的健康学风。

  • 标签: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学术史总结 个性化理论建构 平实 包容的学风
  • 简介:施蒂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直接促使了马克思重估费尔巴哈哲学的意义,而施蒂关于个体自由、"利己主义者的联盟"等思想启迪了马克思重新思考个体自由与共产主义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看到了施蒂理论中存在的矛盾:试图在形而上学的范围内解构旧形而上学,即作为推翻旧形而上学之基础的"我"最终还是作为抽象的主体被固定下来了。在施蒂与费尔巴哈的对决中,马克思看到了自我意识的批判界限,找到了绝对主体的感性实践基础。

  • 标签: 马克思 施蒂纳 唯一者 形而上学 哲学革命
  • 简介:蔡和是我们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为译介、阐释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以此为指导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与中国社会构想的主张,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化。

  • 标签: 蔡和森 社会形态理论 中国化
  • 简介:法比奥·维吉教授与海克·费德教授是齐泽克研究与批判理论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已出版相当数量有影响的论著。目前两人共同担任英国卡迪夫大学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9月下旬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召开期间,笔者在杭州约两位学者进行了访谈。话题由齐泽克理论出发,延伸至资本主义批判、拉康理论和马克思学说,两人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理论思考和重要学术成果。

  • 标签: 齐泽克 资本主义危机 拉康 马克思 批判理论
  • 简介:<正>在马克思思想的生成与创制过程中.施蒂的出现与影响似乎最为短暂.甚至几乎可以说是转瞬即逝的。在《惟一者及其所有物》之前,施蒂基本上默默无闻;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其显赫于一时的声名又戛然而止,复归于沉寂。仿佛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在极为短暂的闪烁之际.便已湮没到沉沉的夜幕中去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施蒂的出现与意义就被看得几乎纯粹是偶然的了,仿佛这一角色即便不是完全多余的,也仍然是无关紧要的。这样一来,马克思对施蒂的批判——特别是

  • 标签: 施蒂纳 形而上学 费尔巴哈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批判
  • 简介: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将毛泽东对干部必备素养和干群关系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放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宽广视阈加以考察,进而从干部的定义和特征、干部的防腐路径以及干群关系问题与矛盾的化解等进行了剖析。迈斯的探讨由于主观的理论预设导致部分结论的欠妥与武断,但为我们深入研究毛泽东的干部观及其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角。

  • 标签: 毛泽东 莫里斯·迈斯纳 干部 干群关系
  • 简介:赫勒认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现代美学,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美学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成为一种普遍哲学,并根据自身的体系推论出来的普遍意识形态和普遍理论的偏爱来评价和阐释'审美领域'、'审美'、'客观化的美'以及在这个框架之内的艺术。在现代社会,美学是必要的和不可改革的。赫勒在总体上肯定现代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可否定的地位,同时也认识到,美学本身又存在难以根除的悖论:赫勒认为,现代美学的合法性基于一种价值'共通感';然而以'共通感'作为基础的美学却受到质疑——现代社会的'共通感'属于历史哲学范畴,是前设的,不具有绝对普遍性,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也是变动不居的。赫勒承认这是产生美学自身悖论的根源,是不可消除的,但它也不成为取消美学的理由。

  • 标签: 阿格妮丝·赫勒 现代美学 历史哲学美学 共通感 合法性
  • 简介:格里塔从劳资之间的阶级斗争的角度,探讨了资本主义积累模式或调节模式的演变过程。在他看来,不管是泰勒制、福特制还是后福特制积累模式,都是为了以资本主义的方式来解决前一个积累模式中的阶级斗争而产生的。在对福特主义积累模式的形成与危机的解读中,格里塔不仅很好地贯彻了上述思路,而且还仔细地探讨了这一积累模式把劳动过程与消费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特点。应该说,格里塔的调节理论体现了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不同的新的左派理论思路,但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这种阶级斗争线索,不是以历史观尤其是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阶级斗争,而只是经验政治层面上的阶级斗争。他的调节理论所具有的理论局限从根本上说是与此相关的。

  • 标签: 阿格里塔 福特主义 调节
  • 简介:在《平等与效率》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瑟·奥肯以超越经济领域的视角对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抉择问题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从而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抉择理论。本文认为,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奥肯所提出的解决平等与效率问题的策略、建议对我们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维护人民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平等 效率 抉择理论 阿瑟·奥肯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把阿富汗当作睦邻外交的重要对象,从而使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地缘环境下,中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两国自身因素、美苏大国因素和印巴邻国因素的影响。中关系的演变历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阿关系 睦邻外交 历史经验
  • 简介:中西方在文化、现代性方面有着诸多共同点,但中西方的政治哲学存在着明显不同,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政治逻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加强有关中西方权利思想的语境问题的理论思考,有助于对中西方政治生活与政治方式的精确理解,从而促进思想交流,缩小分歧。

  • 标签: 认识论大革命 西方自由主义 中国文化 政治逻辑 语境问题
  • 简介:资本主义身上一直长着两只最有思想的眼睛,时刻注视着自身机体的变化。从政治倾向来说,一只是右翼学者的眼睛,他们从积极的和肯定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变化作出解释和论证;另一只就是左翼学者的眼睛,他们从否定和批判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变化作出分析和评论。对于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新变化来说,这两只眼睛都是同等重要而不可偏废的。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开辟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另一只眼睛的专栏,特邀请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陈学明先生提供西方左翼对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最新信息和理论观点。

  • 标签: 阿尔贝尔 “新美国模式” 法国 当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