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4 个结果
  • 简介:任何转基因作物在进入商业化应用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环境风险评价。评价转基因作物特别是抗虫作物农田重要非靶标节肢动物生态影响其中项重要内容。当前,全球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大多表达鳞翅目害虫具有活性Cry1或Cry2类杀虫蛋白。由于非靶标鳞翅目昆虫如斑蝶、家蚕与靶标害虫具有较近亲缘关系,其幼虫可能同样这类杀虫蛋白敏感。因此,这类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靶标鳞翅目害虫潜在影响引起了研究者广泛关注。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靶标蝶类和蚕类昆虫潜在影响,获得以下结论:虽然蚕类和蝶类昆虫Cry1或Cry2类杀虫蛋白敏感,但在自然条件下这类非靶标昆虫暴露于Cry杀虫蛋白水平很低,抗鳞翅目害虫转基因作物种植不可能显著影响田间蝶类昆虫种群密度,也不会给我国蚕丝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 标签: 转基因抗虫作物 鳞翅目 蝶类 家蚕 非靶标影响
  • 简介:经室内侵染力测定,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皆能侵染雷公藤丽长角巢蛾Xyrosarialichneuta幼虫,不同菌株侵染力存在显著差异。3株白僵菌中,Bb27菌株毒力最强,菌液为1×10^5~1×10^9个·mL^-1五个不同浓度梯度孢子悬浮液时,害虫15d校正死亡率在58.3%-100%之间;LT50分别为9.36d,6.26d,3.89d、2.54d.2.10d;LC50为4.87×10^4个·ML^-1。3株绿僵菌中,MaZPTP01菌株毒力最强,5种孢子浓度15d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2.4%、69.0%、76.2、92.9%、95.2%;LT50分别为11.47d、6.89d、4.36d、2.68d、2.13d;LC50为7.39×10^4个·mL^-1。Bb27和MaZFIT01菌株可应用于林间作进步防治试验。

  • 标签: 白僵菌 绿僵菌 丽长角巢蛾 侵染力 雷公藤
  • 简介:【背景】南方小花蝽类很有利用前景捕食性天敌,而有关其在不同捕食空间下我国局部地区暴发成灾重要入侵害虫西花蓟马捕食控制效能研究较少。【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南方小花蝽成虫在不同试验空间西花蓟马成虫、若虫捕食选择性、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南方小花蝽成虫西花蓟马若虫捕食选择性强于成虫;在相同试验空间,南方小花蝽成虫日均捕食量随猎物数量增加而增大,其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捕食量在猎物数量为每指形管中60头时最大,分别为15.90和19.30头;而搜寻效应随猎物数量增加而降低。在各供试条件下,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南方小花蝽成虫在小饲养容器中西花蓟马若虫瞬时攻击率最大,为1.2794;而在大饲养容器中西花蓟马成虫瞬时攻击率最小,仅为0.3506,其处理1头西花蓟马成虫时间约需0.0402d,而处理1头若虫时间仅需0.0242d。在相同猎物数量下,南方小花蝽成虫在大饲养容器中西花蓟马日均捕食量均低于其在小饲养容器中西花蓟马日均捕食量。【结论与意义】南方小花蝽西花蓟马有很强捕食效能,西花蓟马种群消长具有定控制作用。本研究旨在为应用南方小花蝽防治西花蓟马积累资料,同时为西花蓟马综合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 标签: 西花蓟马 南方小花蝽 捕食选择性 功能反应 搜寻效应
  • 简介:【背景】黄顶菊具有较强生态适应性和竞争能力,可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进而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方法】选取黄顶菊入侵域4种伴生植物益母草、苘麻、马唐、反枝苋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入侵植物黄顶菊与这4种植物竞争生长过程中光合特性,并研究施肥不同植物与黄顶菊竞争生长过程中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影响。【结果】竞争生长黄顶菊净光合速率影响与本地植物种类密切相关,施肥促进了黄顶菊净光合速率;竞争生长显著抑制了益母草、马唐和反枝苋净光合速率,促进了苘麻净光合速率,施肥增强了这4种植物净光合速率。竞争生长益母草和苘麻蒸腾速率影响显著,而对其他2种植物影响较小;与苘麻、益母草和反枝苋竞争生长过程中黄顶菊蒸腾速率显著降低;施肥显著降低了单种处理中黄顶菊蒸腾速率。与益母草、苘麻和反枝苋竞争生长过程中黄顶菊胞间CO2浓度明显降低,施肥处理黄顶菊CO2利用率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与意义】施肥影响黄顶菊光合特性,与不同本地植物竞争生长黄顶菊光合特性影响不同。本研究结果将为进步揭示黄顶菊入侵机制及其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入侵生物 黄顶菊 光合特性 施肥 竞争生长
  • 简介:【目的】研究补充营养周氏啮小蜂海南本土地理种群和北京地理种群生物学参数是否有差异。【方法】设置不同营养(10%蜂蜜、10%蔗糖、10%葡萄糖、水、空白)分别饲喂周氏啮小蜂,统计2个地理种群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寿命。【结果】2个地理种群周氏啮小蜂羽化后不久即可进行交配,补充10%蜂蜜、10%蔗糖、10%葡萄糖能显著提高2个地理种群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雌雄蜂寿命,补充不同营养两个地理种群雌雄比、发育历期影响差异不显著;饲喂10%蜂蜜海南地理种群寄生率最高(84.60%),饲喂10%葡萄糖海南地理种群羽化率最高(97.47%),饲喂10%葡萄糖海南地理种群出蜂量最高(60.03头),饲喂10%葡萄糖海南地理种群雌、雄蜂寿命均为最高,分别为9.13和8.53d。营养和地理种群交互作用周氏啮小蜂雄蜂寄生率、羽化率、出蜂量、雌雄比、雌雄蜂寿命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周氏啮小蜂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结论】补充营养可不同程度促进周氏啮小蜂生殖力、寿命及寄生率,寄生蜂繁育和利用其进行生物防治具有意义。

  • 标签: 周氏啮小蜂 椰子织蛾 营养 地理种群 生物学
  • 简介:【背景】植食性昆虫产卵场所选择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寄主植物发育阶段和被同种其他个体利用程度影响其产卵选择重要因素之。【方法】采用野外罩笼选择性试验,观察了广聚萤叶甲成虫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被取食程度、不同落卵量豚草植株产卵选择行为,分析产卵选择频次,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拟合识别期估计产卵选择偏好性。【结果】开花期豚草被选择产卵风险(瞬间概率)仅为生长期16.5%,苗期豚草被选择产卵风险为生长期34.1%;成虫3种被食程度豚草产卵选择频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n=20,P〈0.01),在3级被食程度豚草上产卵次数最多(12次),而在5级被食豚草上产卵次数最少(2次),表明成虫明显偏好将卵产于已被中等程度取食植株上;成虫不同落卵量植株(0、4、8个.株-1)未表现出显著产卵偏好,不同密度(高、低)斑块豚草产卵选择亦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豚草生育期和被取食程度影响广聚萤叶甲雌虫产卵选择,而植株上落卵量和豚草密度产卵选择没有影响。

  • 标签: 产卵选择 取食为害 植物密度 落卵量 寄主专一性
  • 简介:昆虫在勘探让新奇可加水分解纤维素酶从lignocellulosic生物资源改进乙醇燃料生产个大部分未开发资源。lignocellulosic乙醇生产费用被期望在个单个过程由纤维素降级(saccharification)和产生葡萄糖发酵联合减少到乙醇,由Saccharomycescerevisiae转变了表示有效绗维素酶酵母催化。当时S。cerevisiae个确定heterologous表达式系统,昆虫功能表达式上没有可得到数据为这种可加水分解纤维素酶。为了探讨这知识,豁开,S。cerevisiae被转变表示从红面粉甲壳虫编码endoglucanase全身cDNA,Triboliumcastaneum(TcEG1),并且评估了转基因产品(rTcEG1)活动。在STcEG1cDNA表示。cerevisiae在强壮glyceraldehyde-3磷酸盐脱氢酶倡导者控制下。有教养转变酵母作为功能β-1,4-endoglucanase分泌了rTcEG1蛋白质,它允许transformants在作为唯可得到碳来源包含纤维素选择媒介上幸存。为分泌rTcEG1底层特性评估表明了endoglucanase活动,尽管某活动也复杂纤维素底层被检测。与在生产rTcEG1活动与pH条件增加biofuel使用潜在地相关,与在pH检测最高活动12。我们结果在S为昆虫绗维素酶功能生产表明潜力。cerevisiae并且在强壮环境证实rTcEG1活动稳定性。

  • 标签: 内切葡聚糖酶 酿酒酵母 赤拟谷盗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 选择性培养基 纤维素酶
  • 简介:Themechanismsofmagnetoreceptionhavebeenproposedasthemagnetitebased,thechemicalradical-pairandbiocompassmodel,inwhichmagnetiteparticles,thecryptochrome(Cry)oriron-sulfurclusterassembly1(IscA1)maybeinvolved.However,littleisknownabouttheassociationamongthemolecules.Hereweinvestigatedthe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andthemRNAexpressionofIscA1indifferentdevelopmentalstages,tissuesandmagneticfieldsinthemigratorybrownplanthopper(BPH),Nilaparvatalugens.NlIscA1containsanopenreadingframeof390bp,encodingaminoacidsof129,withthepredictedmolecularweightof14.0kDaandtheisoelectricpointof9.10.Well-conservedFe-Sclusterbindingsiteswereobservedinthepredictedprotein.PhylogeneticanalysisdemonstratedNlIscA1tobeclusteredintotheinsect'sIscA1.NlIscA1showedup-regulatedmRNAexpressionduringtheperiodofmigration.ThemRNAexpressionofNlIscA1couldbedetectedinallthethreetissuesofhead,thoraxandabdomen,withthehighestexpressionlevelintheabdomen.ForthemacropterousmigratoryNilaparvatalugens,mRNAexpressionofNlIscA1andN.lugenscryptochromel(Nlcry1)wereup-regulatedunderthemagneticfieldsof5Gaussand10Gaussinstrength(vs.localgeomagneticfield),whileN.lugenscryptochrome2(Nlcry2)remainedstable.Forthebrachyterousnon-migratoryNilaparvatalugens,nosignificantchangeswerefoundinmRNAexpressionofNlIscA1,Nlcry1andNlcry2amongdifferentmagneticfields.ThesefindingspreliminarilyrevealthattheexpressionofNlIscA1andNlcry1exhibitedcoordinatedresponsestothemagneticfield.Itsuggestssomepotentialassociationsamongtheputativemagneto-sensitivemoleculesofcryptochromeandiron-sulfurclusterassembly.

  • 标签: CRYPTOCHROME iron-sulfur cluster assemblyl magnetic field
  • 简介:【背景】随着转基因技术发展,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热点。海南省南部三亚、乐东、陵水等地形成南繁育种区我国"种业硅谷",其天然气候与环境优势,为加速世代繁殖、缩短育种年限提供了条件。大量育种材料汇集于南繁区域,在利用南繁优势同时,也造成了潜在生态风险,因而在南繁区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平板培养计数和分子鉴定手段,海南三亚南繁区种植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TT51及其对照常规水稻明恢63(MH63)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了监测。【结果】连续3个种植周期(42个采样时间点)监测发现,TT51与MH63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基本致,说明转基因水稻未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造成明显影响。TT51与MH63根际土壤细菌类群主要种属组成致。【结论与意义】种植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TT51不会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组成造成明显影响。本研究可为在我国南繁育种区开展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转cry1Ab/cry1Ac稻 根际微生物 平板培养计数 分子鉴定 南繁
  • 简介:重组DNA技术发展为培育高效抗虫作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通过转基因技术,全世界已培育出众多转基因抗虫植物品系。其中,表达苏云金芽孢杆菌(Bt)基因作物品系如Bt棉花和Bt玉米已在很多国家大规模种植,在害虫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转基因抗虫作物可能带来生态风险问题,如对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潜在影响,直受到相关研究者及民众广泛关注。至今,已有大量研究论文发表。本文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基础上,阐述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多层次评价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靶标生物影响般研究程序和方法,并简要综述了Bt玉米和Bt棉花2种已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生态影响研究进展。现有研究表明:当前种植Bt作物所表达Cry蛋白杀虫专性非常强,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没有毒性;且Bt作物利用降低了广谱化学杀虫剂施用量,从而提高了非专性害虫天敌种群密度,加强了害虫控制,并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和农民健康。因此,Bt作物可以作为害虫综合防治(IPM)个策略,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可加强害虫有效控制。

  • 标签: 风险评价 非靶标影响 BT玉米 BT棉花 综合防治
  • 简介:【背景】豚草于20世纪80年代入侵广西省来宾市兴宾区,现已扩散至该区部分乡(镇),2009年5月通过在广西来宾市高岭村释放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防治豚草,3个月后释放点豚草死亡率达98%以上。【方法】实地调查豚草卷蛾扩散、建群情况和当地作物安全性。【结果】豚草卷蛾在来宾市已形成稳定种群。豚草卷蛾在对豚草控制过程中,能在豚草生长区迅速定殖、建群,在定殖区豚草被完全控制或呈现零星分布后,该虫又会迅速向邻近成片生长豚草区扩散、定殖。在调查中未发现豚草卷蛾周边农作物产生为害。【结论与意义】豚草卷蛾作物安全,可以在广西大范围释放。

  • 标签: 豚草卷蛾 生物防治 安全性
  • 简介:[背景]在中国,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经常混合发生,但有关苹果蠹蛾迷向设置梨小食心虫影响研究却较少。[方法]在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同时发生果园中设置2种迷向发散器,使用三角胶粘式信息素诱捕器监测2种昆虫发生动态,观察苹果蠹蛾性信息素是否会对梨小食心虫产生诱捕效果或类似的迷向作用。[结果]无论是否设置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均能诱集到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在2009~2011年田间试验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量最多能达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1.1倍,占2种诱捕器诱集总量51.7%。在设置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果园中,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量受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影响而下降:相比无迷向设置对照果园,同时设置2种昆虫迷向发散器果园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内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90.9%,梨小食心虫自身性信息素诱捕器内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92.4%;在仅设置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果园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内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87.5%,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内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60.6%。[结论与意义]苹果蠹蛾迷向发散器对于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存在"迷向"作用。在2种害虫同时发生情况下使用2种迷向发散器,对于2种害虫能够达到比较好防治效果。

  • 标签: 梨小食心虫 苹果蠹蛾 性信息素 诱捕 迷向
  • 简介:【目的】防治稻水象甲现有常规化学药剂大量施用所引发环境问题越发突出,而其生物药剂单,加之天敌匮乏,故开展符合绿色生产标准低毒、低残留、无污染生物药剂筛选已成为稻水象甲防治工作所面临首要任务。【方法】越冬代稻水象甲成虫为试虫,采用室内点滴、田间喷雾方法,5种符合绿色生产标准药剂毒力、拒食活性、防效及药后取食量指标进行了测定和综合评价。【结果】室内生测方面:72h后处理稻水象甲成虫室内毒力显著;此外,试验前后取食斑面积进行比较,发现药后各药剂拒食活性差异显著,均表现出较好拒食作用。田间药效方面:除0.6%苦参碱AS外,其他药剂稻水象甲均表现出较好防效,100亿个孢子·mL^-1白僵菌OD、1.5%除虫菊素AS、7.5%鱼藤酮EC和6%乙基多杀菌素SC这4种药剂15d田间防效为51.24%~82.55%;3d后各处理组田间新增取食斑数、取食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绿色水稻生产中,100亿个孢子·mL^-1白僵菌OD、1.5%除虫菊素AS、7.5%鱼藤酮EC和6%乙基多杀菌素SC均具有较好推广价值,可用于稻水象甲防治。

  • 标签: 稻水象甲 生物药剂 毒力测定 拒食活性 田间防治
  • 简介:【背景】2006年我国广东地区发现由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MuV)侵染引起朱槿曲叶病,但有关该病害在朱槿植物上发病率、传播介体-烟粉虱隐种组成尚未见报道.【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和清远地区感染CLCuMuV朱槿植株进行抽样调查;利用mtCOI引物扩增鉴定烟粉虱隐种种群组成.【结果】调查表明,广州和清远地区朱槿上CLCuMuV发病率分别为53.98%-71.78%和38.42%-45.27%.烟粉虱种群均为MEAM1和AsiaH7隐种混合种群;广州地区烟粉虱种群中AsiaH7隐种比例为6.25%-17.71%,清远地区AsiaH7隐种比例为76.25%-89.17%.【结论与意义】随着带病植株种植范围扩大以及可传毒烟粉虱隐种扩散,CLCuMuV很有可能大范围扩散流行,应做好防控监测工作.

  • 标签: 广东省 朱槿曲叶病 烟粉虱
  • 简介:【背景】2,4-D二甲胺盐种选择内吸性除草剂,用于清除果园、牧场、水域环境中藜、苋阔叶杂草。本文明确了2,4-D二甲胺盐在防除鱼塘杂草过程中淡水鱼类毒性。【方法】采用半静态法测试了2,4-D二甲胺盐草鱼、鲢鱼和鲫鱼急性毒性,并明确了2,4-D二甲胺盐草鱼、鲢鱼和鲫鱼安全浓度。【结果】随着供试鱼苗在药液中暴露时间延长,LC50。值逐渐减小。2,4-D二甲胺盐草鱼、鲢鱼和鲫鱼96hLC50值分别为369.27、339.20和438.47mg·L^-1。2,4-D二甲胺盐草鱼、鲢鱼和鲫鱼安全浓度分别为36.93、33.92和43.85mg·L^-1。【结论与意义】2,4-D二甲胺盐草鱼、鲢鱼和鲫鱼表现低毒。本研究为合理使用2,4D二甲胺盐防除水生杂草提供了依据。

  • 标签: 2 4-D二甲胺盐 草鱼 鲢鱼 鲫鱼 急性毒性
  • 简介:【目的】紫茎泽兰我国重要入侵杂草,我国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造成重大危害。本研究通过比较紫茎泽兰原产地与入侵地种群地上部抗虫物质含量差异及其泽兰实蝇寄生响应,为探明紫茎泽兰入侵种群持续扩张化学生态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个紫茎泽兰种群(3个中国云南种群:C1,C2,C3;2个墨西哥种群:M1,M2),比较原产地和入侵地种群地上部分碳氮比、单宁类(单宁酸、儿茶素、鞣花酸)和类黄酮物质(槲皮素、异槲皮素、山奈酚)含量差异,以及泽兰实蝇寄生前后这些抗虫物质含量变化。【结果】入侵地种群地上部分碳氮比不同程度地低于原产地种群,茎秆部位差异最明显。紫茎泽兰入侵地种群单宁类和类黄酮物质含量亦低于原产地种群,其中,芽尖部位单宁酸和儿茶素含量差异尤为明显,分别比原产地种群低26.4%和32.3%。泽兰实蝇寄生后,原产地和入侵地种群单宁类和类黄酮物质含量基本呈上升趋势,其中,M1种群寄生植株在虫瘿破膜前,儿茶素含量比未寄生植株升高了163.2%。【结论】紫茎泽兰入侵种群在抗虫特性方面产生了资源再分配适应性变化,有利于其在新生境天敌缺乏条件下持续扩张。虽然泽兰实蝇寄生会诱导紫茎泽兰原产地种群和入侵地种群抗虫物质增加,但原产地种群增加幅度更大,表明紫茎泽兰入侵后专食性天敌胁迫适应性明显下降。

  • 标签: 紫茎泽兰 泽兰实蝇 抗虫物质
  • 简介:【背景】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广泛种植,种具有抗虫和耐除草剂(草甘膦)双价棉被培育成功。这种转双价基因棉和转单价基因抗虫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影响可能不同。因此,在该类转双价基因棉花进行环境释放之前,有必要研究其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影响,评价其环境安全性。【方法】试验于2010年5月9日~9月23日和2011年5月10日~9月24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农场进行,棉田类型有3种——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转Bt棉田和常规棉田,每种棉田种植3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200m2(8m×25m)。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方法,每5d调查1次棉田节肢动物群落,通过目测节肢动物鉴定到属。【结果】抗草甘膦抗虫棉田、Bt棉田和常规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结构与组成无明显差异;抗草甘膦抗虫棉田害虫种群数量低于抗虫棉田和常规棉田,而其天敌种群数量与常规棉田相当,略低于Bt棉田;3种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与意义】种植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花不会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造成显著影响。本研究为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 节肢动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
  • 简介:【背景】豚草已成功入侵广西来宾,当地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均为豚草重要专性天敌,在湖南等地已有效抑制了豚草扩散蔓延。【方法】为考查2种天敌在广西豚草联合控制作用,于2009年5月24日在广西来宾豚草入侵地区同时释放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2种天敌释放密度均为1170头.hm-2)。【结果】至2009年8月29日释放区内豚草植株死亡率达98%以上,且天敌迅速向邻近豚草发生区扩散,2种天敌对扩散区豚草控制率可达50%~60%。【结论与意义】2种天敌对豚草具有显著控制效果,建议在广西大面积推广应用。

  • 标签: 广聚萤叶甲 豚草卷蛾 豚草 联合控制 生物防治
  • 简介:【背景】豚草种世界性重要害草,在江西南昌地区普遍发生。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很有利用前景豚草天敌,而有关这2种天敌在江西南昌地区田间豚草联合控制效果尚不明确。【方法】2009年6月25日分别按广聚萤叶甲0.7头.株-1和豚草卷蛾0.4头.株-1密度在江西南昌豚草入侵地同时释放2种天敌,并于8月4日~9月13日,每隔10d调查广聚萤叶甲各虫态数量、豚草卷蛾虫瘿数、豚草株高和死亡株数。【结果】释放前期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但释放70d后,豚草植株死亡率达90.14%,天敌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释放80d后,豚草植株死亡率达到100%。此外,在整个调查期间,天敌释放区豚草株高增长缓慢,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区。【结论与意义】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在江西南昌地区田间豚草联合控制效果显著,宜在江西大规模推广应用。

  • 标签: 广聚萤叶甲 豚草卷蛾 豚草 生物防治
  • 简介:【背景】紫茎泽兰种入侵我国世界性恶性杂草,给当地农、林、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使生态环境面临"绿色灾难"。紫茎泽兰化感作用是其成功入侵重要原因,其化感物质对当地植物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了紫茎泽兰叶片水提液9种草本植物种子萌发影响,这些植物包括紫茎泽兰入侵早期直接与之竞争云南草本植物:鲁梅克斯、高丹红、鸭茅(安巴)、苕子、胡枝子,以及为替代控制紫茎泽兰而引进外来优良牧草:紫花苜蓿(敖汉)、白三叶(海发)、红三叶、黑麦草(速达)。【结果】紫茎泽兰叶片提取液9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均具有化感作用。低浓度提取液受体植物化感作用较弱(部分植物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提取液受体植物化感作用较强,且能降低种子发芽率及发芽速率,其中,发芽速率化感作用更敏感。不同植物紫茎泽兰化感作用敏感程度不同,鲁梅克斯、鸭茅和苕子紫茎泽兰化感作用较敏感;黑麦草、胡枝子和高丹红最不敏感;紫花苜蓿、红三叶和白三叶低浓度紫茎泽兰叶片水提液不敏感,高浓度提取液较敏感。【结论与意义】不同植物种子紫茎泽兰化感作用敏感性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紫茎泽兰成功入侵机制,并可为筛选具有替代控制潜力优良牧草奠定基础。

  • 标签: 紫茎泽兰 化感作用 种子萌发 入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