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将20例于2020年2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评估CT诊断效果。结果 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结果符合率差异较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CT检查,其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且影像学特征与表现显著,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值得在临床诊断中进行广泛应用。

  • 标签: CT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了某院患儿肠道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医师临床诊治此类疾病提供了理论指导。方法:对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的198例肠道沙门菌感染的腹泻患儿临床资料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例患儿中,男性103例(52.02%),女性95例(47.98%),年龄1个月~13岁;6岁22例(11.11%);发病季节:1~3月38例(19.19%),4~6月55例(27.78%),7~9月62例(31.31%),10~12月43例(21.72%);有86例患儿发生93例次肠道外损害和并发12例次呼吸道感染及2例次败血,其中,6岁8例次(4.04%);患儿来源:城区儿童65例(32.83%),农村儿童133例(67.17%);药敏结果:198株沙门菌对亚胺培南敏感(100%)、15株对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耐药(7.58%)、13株对头孢吡肟耐药(6.57%)、26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13.13%)、130株对氨苄西林耐药(65.66%)、158株对阿米卡星耐药(79.80%)、78株对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39.39%)、70株对环丙沙星耐药(35.35%)。结论:小儿肠道沙门菌感染大多发生在1岁以下的患儿,男性患儿为主,发病季节多在4~6月和7-9月两个时段,婴幼儿容易发生肠道外器官损害和并发,发病地区农村儿童多于城区儿童,药敏结果显示对亚胺培南完全敏感,对哌拉西林舒巴坦钠和头孢吡肟高度敏感,对阿米卡星、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高度耐药。因此,对于沙门菌感染的腹泻应根据药敏结果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抗菌药,以免延误治疗。

  • 标签: 儿童 肠道沙门菌感染 临床特征 药敏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胃肠道肿瘤CT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到本院诊疗的疑似胃肠道肿瘤患者72例,经过病理诊断后发现胃肠道肿瘤50例,对全部患者实施CT诊断,评估诊断价值。结果:经病理诊断后发现,胃肠道肿瘤50例,而CT诊断发现存在胃肠道肿瘤的47例,诊断准确率47(94.00%),P>0.05。结论:运用CT诊断胃肠道肿瘤效果显著,可对胃肠道肿瘤鉴别,价值较高。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CT诊断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胃肠道间质瘤(英文全称: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英文简称: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此病特异性并不高,诊断上容易被误诊为恶性神经鞘膜瘤、消化道平滑肌瘤等。不同疾病治疗手段不同,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尤为重要。近年来GIST临床病理诊断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为此病准确鉴别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诊断 恶性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不仅仅会影响新生儿的机体免疫、生理发育,还可有效抵抗病原体、维持机体的血脑屏障、胃肠道屏障。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新生儿发育迟缓还会影响新生儿的神经发育,本文主要综述肠道菌群与新生儿神经发育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新生儿 神经发育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方法,总结出最有效的肠道清洁步骤,为我院进行结肠镜检查打好基础。方法:将我院30例结肠镜检查的病例进行肠道清洁,并探究不同的清洁方法的效果。结果:在对所有病人进行完整的肠道清洁后,发现21名病人的结肠镜检查非常顺利,而另外9名病人则因为肠道清洁不彻底而遇到了一点小困难。结论:结肠镜检查之前,肠道清洁十分关键。只要能得到有效的清洁,就能让病人的结肠镜检查变得更加顺利,从而提高病人的体验。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肠道清洁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胃肠道间质瘤(英文全称: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英文简称: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此病特异性并不高,诊断上容易被误诊为恶性神经鞘膜瘤、消化道平滑肌瘤等。不同疾病治疗手段不同,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尤为重要。近年来GIST临床病理诊断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为此病准确鉴别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诊断 恶性
  • 简介:摘要:菌群的建立与演变是一个缓慢的动态过程,包括4个关键阶段,即菌群建立、哺乳、辅食添加、婴儿断奶。在辅食添加时期,添加的食物种类及营养素对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与演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食物营养 辅食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物储存库,在神经发育和衰老以及缺血性中风等脑部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篇综述显示了肠道微生物区系-脑轴在缺血性中风中的作用,并评估了肠道微生物区系在中风后的发病、进展和恢复中的潜在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措施应用在实施化疗治疗肿瘤患者中对胃肠道影响。方法:来至本院接诊患者(时间2021.05至2022.04)以红篮球抽签法划分两组且对等人数(对照组与观察组,31/例),分别予以基础护理及全面护理,分析并对比两组护理差异。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总胃肠道不良症状发生率显著偏低,SAS与SDS评分显著偏低,满意度评分显著偏高,(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方式应用在实施化疗治疗肿瘤患者中至关重要,可促使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缓解患者心中焦虑或抑郁等负面心理,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开展满意度。

  • 标签: 护理 化疗 肿瘤 胃肠道反应
  • 简介:摘要:在辅食添加时期,添加的食物种类及营养素对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与演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辅食添加种类及营养素对婴幼儿肠道菌群及定植抗力的影响,为肠道菌群营养干预、儿童保健指导等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食物营养 辅食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临床诊断效果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者52例纳入研究,分别予以多层螺旋CT检查和气钡双重造影,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多层螺旋 CT检查的准确率(90.38%),与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的准确率75.00%相比,要明显高(P

  • 标签: CT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营养支持护理路径的构建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并发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126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即参照组与试验组各具63例研究对象,给予参照组患者以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并行营养支持护理路径的构建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并发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73.02%,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44.44%(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发生率为4.76%,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19.05%(P<0.05);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为90.53±7.05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应用营养支持护理路径的构建针对干预胃肠道肿瘤患者,能够有效降低其术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及并发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营养支持护理路径 胃肠道肿瘤 营养不良 并发症 患者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胃肠道肿瘤肝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晋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肝转移瘤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肝动脉灌注治疗,研究组实施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2.5%,33/40)高于对照组(62.5%,25/40),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生存时间[(300.75±24.56)d]长于对照组[(270.51±47.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道肿瘤肝转移瘤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适时延长其生存时间。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继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对机体代谢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减重手术作为目前治疗肥胖及其合并最有效的方法能够显著改变肠道菌群。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具有时空特异性,术后不同时间点上和不同肠段中的菌群组成与结构不尽相同。减重术后肠道菌群改变的原因可能在于手术引起的胃肠道解剖及相应生理功能的变化。通过移植术后菌群发现肠道菌群参与减重手术改善代谢,其中的机制可能和菌群-宿主相互作用的众多分子途径有关。同时,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还与减重手术患者的预后相关。此外,减重术后所引起的菌群变化不仅与改善肥胖和代谢有关,还可能存在潜在危害,其中减重手术后的营养吸收不良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因此,阐明减重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菌群在减重手术中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为此作一综述。

  • 标签: 减重手术 胃旁路手术 袖状胃切除术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移植(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外疾病的治疗。近十年来,FMT在治疗肠道内和肠道外疾病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给肠道内和肠道外疑难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颠覆性的新策略。鉴于FMT在国内外缺乏统一的临床管理标准,并且存在相关法规和政策还有待完善、临床应用经验尚需积累等诸多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委托临床FMT专家工作组,组织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充分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分析行业政策及相关制度、以及结合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开展FMT较为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适用于医疗机构开展FMT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以进一步加强临床应用、规范管理和提高FMT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肠道微生态 肠道菌群移植 临床标准 管理规范
  • 作者: 朱思齐 魏玮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地氟病防治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81
  • 简介:摘要氟是一种非金属化学元素,自然界中常以氟化物的形式存在,长期摄入过量氟会导致慢性中毒。氟主要通过消化道吸收,因此肠道更容易受到氟化物的损害。过量氟不仅会破坏肠道结构,干扰肠道内菌群和微环境,还会通过氧化应激诱导肠道毒性。本文就氟对肠道结构和防御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氟致肠道损伤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新思路。

  • 标签: 肠道结构 防御功能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人体的共生微生物群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特别是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与人类相关微生物群的研究。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最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一方面,正常条件下,肠道微生物群在维持宿主免疫平衡,促进营养物质代谢和维持肠道稳态中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多种疾病有关,除影响肠道健康外,还影响肠外多种组织、器官。随着肠道微生物群与大脑之间相互作用的"肠-脑轴"概念出现后,研究者提出肠道微生物群与眼之间可能同样有"肠-眼轴"的存在。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物群在眼科疾病,包括角膜病、葡萄膜炎、视网膜病,以及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眼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肠-眼轴的存在提供证据,并为未来眼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肠道微生物群/生理 眼科疾病 固有免疫反应 肠-眼轴